提高效能是關鍵!科學家利用PEEM技術揭開太陽能電池材料「缺陷」之謎

2020-11-24 騰訊網

由劍橋大學、衝繩科技大學研究生院(OIST)的科學家共同領導的多機構合作近日獲得突破性成果,他們發現了導致下一代太陽能電池和柔性LED潛在材料——鈣鈦礦中出現「效率缺陷」的根源。

在過去的十年中,鈣鈦礦這種具有特定晶體結構的多種材料,已經成為矽太陽能電池的有前途的替代品,因為它們製造起來更便宜、更環保,同時達到了可比的效率水平。

然而,鈣鈦礦材料製作的太陽能電池,往往會出現明顯的性能損失和不穩定性。迄今為止,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消除這些損失的方法上,但是它們的實際物理原因仍然未知。

日前《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來自劍橋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技術系和卡文迪許實驗室的Sam Stranks博士小組的研究人員以及日本OIST的Keshav Dani教授的飛秒光譜學部門的研究人員確定了問題的根源。他們的發現可以簡化提高鈣鈦礦應用效率的努力,使它們更接近面向大眾市場的生產。

通常而言,當光照射到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上或電通過鈣鈦礦LED時,電子被激發並躍遷到更高的能量狀態。帶負電的電子留在被稱為空穴的空間後面,然後該空間具有相對正的電荷。激發的電子和空穴都可以移動穿過鈣鈦礦材料,因此充當電荷載流子。

但是在鈣鈦礦中,會發生某種類型的缺陷,此時通電的載流子會被卡住。被俘獲的電子和空穴重新結合,將其能量損失變熱,而不是將其轉化為有用的電或光,這大大降低了太陽能電池板和LED的效率和穩定性。

到目前為止,人們對這些「陷阱」的成因知之甚少,部分原因是它們的行為似乎與傳統太陽能電池材料中的缺陷截然不同。

2015年,Stranks博士的小組曾在《科學》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研究了鈣鈦礦的發光,揭示了鈣鈦礦在吸收或發射光方面的表現。他們發現材料非常異質。Stranks博士描述稱:「有很大的區域是明亮和發光的,而其他區域實際上是黑暗的。這些黑暗的區域與太陽能電池或LED的功率損耗相對應。但是造成功率損耗的原因始終是個謎,特別是因為鈣鈦礦對缺陷的耐受性很高。」

由於標準成像技術的局限性,當時研究團隊無法分辨出較暗的區域是由一個大的陷阱位點還是許多較小的陷阱引起的,因此很難確定為什麼它們僅在某些區域形成。到了2017年晚些時候,OIST的Dani教授的團隊在《自然·納米技術》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在那裡他們拍攝了一組圖像,呈現了電子在吸收光後在半導體中的表現。Dani教授稱:「通過觀察光照射後電荷在材料或設備中的移動方式,我們可以發現很多東西。例如,您可以看到電荷在哪裡被捕獲。」「但是,這些損耗很難以可視化的方式顯示,因為它們移動非常快——-在十億分之一秒的百萬分之一的時間尺度上;並且在非常短的距離上,大約是十億分之一米的長度尺度。

於是Stranks博士團隊和Dani教授團隊形成了合作,看他們是否可以共同解決鈣鈦礦中暗區的可視化問題。

OIST的團隊首次在鈣鈦礦上使用了一種稱為光發射電子顯微鏡(PEEM)的技術,他們用紫外線探測該材料,並從發射的電子中形成圖像。

當他們查看材料時,他們發現黑暗區域包含「陷阱」,長度約10-100納米,是由較小原子尺寸的陷阱位點組成的簇。這些陷阱簇不均勻地分布在整個鈣鈦礦材料中,這解釋了Stranks博士早期研究中發現的不均勻發光現象。

有趣的是,當研究人員將陷阱位置的圖像疊加到顯示鈣鈦礦材料晶粒的圖像上時,他們發現陷阱簇僅在特定位置形成,位於某些晶粒之間的邊界處。

為了理解為什麼僅在某些晶界發生這種現象,研究小組與劍橋大學材料科學與冶金學系的Paul Midgley教授的團隊合作,後者使用一種稱為掃描電子衍射(scanning electron diffraction)的技術來創建鈣鈦礦晶體結構的詳細圖像。Midgley教授的團隊利用了鑽石光源同步加速器的ePSIC設施中的電子顯微鏡設置,該設施具有用於對射線敏感材料(例如鈣鈦礦)成像的專用設備。

「由於這些材料對光束非常敏感,因此您可以使用典型的技術在這些長度尺度上探測局部晶體結構,從而在查看時迅速改變材料,」 Stranks博士的Tiarnan Doherty解釋說。研究小組和共同主要作者。「相反,我們能夠使用非常低的暴露劑量,因此可以防止傷害。」

「通過OIST的工作,我們知道了陷阱簇的位置,在ePSIC上,我們在同一區域周圍進行了掃描以查看局部結構。我們能夠快速查明陷阱位置周圍晶體結構的意外變化。」

該小組發現,陷阱簇僅在結點處形成,結點處材料的結構略有變形,而結點處的區域則為原始結構。

斯特蘭克斯博士說:「鈣鈦礦中,我們有這些規則的鑲嵌材料,大多數的晶粒又優質又原始,這是我們期望的結構。」 「但是每隔一段時間,您會得到一個略微扭曲的顆粒,並且該顆粒的化學性質是不均勻的。真正有趣的是,最初使我們感到困惑的是,不是扭曲的顆粒才是陷阱,而是當那個顆粒遇到一個原始顆粒;陷阱就在那個結點形成。」

基於對這種「陷阱」性質的了解,OIST的團隊還使用了定製的PEEM儀器來可視化鈣鈦礦材料中發生的電荷載流子陷阱過程的動力學。PEEM裝置的獨特功能之一是,它可以對超快的過程進行成像——短至飛秒,隨後,研究人員發現俘獲過程主要由擴散到陷阱簇的電荷載流子控制。

這些發現代表了將鈣鈦礦帶入太陽能市場的重大突破。「我們仍然不知道為什麼陷阱會聚集在那兒,但是現在我們知道它們確實是在那兒形成的,而且只有在那兒。」 「這令人興奮,因為這意味著我們現在知道要針對什麼來提高鈣鈦礦的性能。我們需要針對那些不均勻的相或以某種方式擺脫這些結合。」

團隊的研究集中在一種特定的鈣鈦礦結構上。現在,科學家將調查這些陷阱簇的原因是否在所有鈣鈦礦材料中都普遍存在。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04/200415133625.htm

相關焦點

  • 揭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效率缺陷」之謎
    近年來,鈣鈦礦成為太陽能電池研究的新寵。相比於共稜、共面形式連接的結構,具有特定晶體結構的鈣鈦礦更加穩定,更有利於缺陷的擴散遷移。因此,鈣鈦礦具備了許多優異的物理化學特性,如電催化性、吸光性等。同時,鈣鈦礦結構非常適合作為太陽能電池吸收光線的活性層,因為它們吸收光線的效率比矽更高,轉換效率潛力更大,且製作工藝簡單、成本低、更綠色,近年來鈣鈦礦電池已逐漸成為矽太陽能電池的替代品。然而,鈣鈦礦材料製作的太陽能電池,往往會出現明顯的性能損失和不穩定性,確切的物理原因依然成謎。迄今為止,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消除這些性能損失的方法上。
  • 澳大利亞科學家利用氫原子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如何利用氫原子來改善鈍化接觸太陽能電池摻磷多晶矽(poly-si)薄膜的性能。科學家們相信,在摻磷多晶矽層中,氫原子可以被操縱用來提高鈍化接觸結構的質量,因而他們將氫原子應用於電池的表皮層,這一層的厚度比人類的頭髮薄1000倍,能發出非常獨特的光。研究人員很快意識到,氫原子的存在極大地改變了這種光的特性——它能「提供被用來了解皮層內部情況的信息。」科學家們的研究論文發表在《應用材料與界面科學評論》上。
  • 我國科學家利用摩擦納米技術發明新型太陽能電池
    我國科學家利用摩擦納米技術發明新型太陽能電池 我們都知道太陽能電池板(Solar panel)是通過吸收太陽光,將太陽輻射能通過光電效應或者光化學效應直接或間接轉換成電能的裝置。所以,一直以來,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陰雨天它會變得很無能。
  • 日本科學家利用磷化銦納米線來提升太陽能電池效能
    北海道大學(Hokkaido University)與日本廠商Honda集團以圖案化的二氧化矽薄膜為模版,利用區域選擇性外延(selective-area epitaxial)技術處理化合物半導體,共同研究出磷化銦(InP)的核殼(core-shell)結構納米線太陽能電池,並宣稱其個別轉換效率高達12.3%。
  • 新材料可提高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率
    新華網芝加哥1月28日電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表示,他們合成的一種新聚合塑料材料可在低成本的條件下,將太陽能電池的效能大大提高。  芝加哥大學化學系的俞陸平教授等人一直致力於這種聚合塑料材料研究。
  • 下一代太陽能電池和柔性LED潛在材料的鈣鈦礦效率缺陷的解決方法
    (OIST)的科學家共同領導的多機構合作近日獲得突破性成果,他們發現了導致下一代太陽能電池和柔性LED潛在材料——鈣鈦礦中出現「效率缺陷」的根源。激發的電子和空穴都可以移動穿過鈣鈦礦材料,因此充當電荷載流子。 但是在鈣鈦礦中,會發生某種類型的缺陷,此時通電的載流子會被卡住。被俘獲的電子和空穴重新結合,將其能量損失變熱,而不是將其轉化為有用的電或光,這大大降低了太陽能電池板和LED的效率和穩定性。 到目前為止,人們對這些「陷阱」的成因知之甚少,部分原因是它們的行為似乎與傳統太陽能電池材料中的缺陷截然不同。
  • 太陽能電池
    最近,美國科學家研發出製造毫米級鈣鈦礦晶體的溶液製程技術,製造出之成品較先前的奈米級、次微米級晶體材料大上幾個數量級。粒徑越大代表缺陷較少,而鈣鈦礦的特性可媲美其他無機太陽電池材料,成本卻低廉許多。從 2009 年到 2014 年的短短 5 年間,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從 3.8% 一下子躍升至 19.3%,提高了 5 倍。
  • 我國太陽能電池材料的發展路徑
    另外,利用聚光光學系統將太陽能通過透鏡或鏡面,直接放大上百上千倍後,將能量聚焦在效率極高的小電池上,隨後通過逆變器等,把直流電轉換為交流電,可大幅提高光電轉換效率,但由於該系統不能直接使用太陽光,須藉助跟蹤器將系統調整到與太陽精確相對,實施聚焦,要求較高,且該技術尚不成熟,有待深入研究。三、我國太陽能電池材料的發展路徑1.
  • 經過40年的探索,科學家們發現了太陽能電池板效率的主要缺陷
    太陽能電池板是一項奇妙的技術,但是我們需要找出提高效率的方法。去年,科學家們解決了40年前的謎團,圍繞著提高效率的主要障礙之一。2019年的研究概述了以前未被發現的用於生產太陽能電池的矽材料缺陷。它可能是導致太陽能電池在使用的最初幾個小時內看到2%的效率下降的原因:光誘導降解(LID)。乘以世界各地太陽能發電站安裝的面板數量的增加,這一下降等於不可再生能源必須彌補的千兆瓦成本。實際上,據估計,LID在全球範圍內造成的效率損失相當於比英國15個核電站所能產生的能量更多。新發現可以幫助科學家彌補這一不足。
  • 葛子義:有機太陽能電池技術的領跑者
    目前,市場上的太陽能電池主要以晶矽等無機半導體材料為活性層製備而成,存在工藝複雜、成本高、原材料生產過程能耗大和汙染重等缺點。這類太陽能電池由於無機半導體本身的剛性結構,難以製備柔性電子器件。柔性電子器件,特別是基於有機材料的光電器件,是未來電子器件發展的一大趨勢。因此,製備成本低、效率高、柔性強、環境友好的新型有機太陽能電池,正成為各國科學家的研究目標。
  • 太陽能電池材料新突破: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太陽能電池材料新突破: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學術頭條 發表於 2020-11-30 13:56:21 當前,大多數常用的太陽能電池都是以矽材料為基礎製成的,因為矽這種材料可以將太陽能轉化為清潔的電能
  • 小分子可能是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關鍵
    了解粒子是如何穿過器件的,對於提高太陽能電池的效率至關重要。來自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的研究人員與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合作,制定了一套提高分子材料性能的設計指南。當一束光或光子被半導體吸收後,會產生一對稱為激子的粒子。電子是這對粒子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帶正電的等價物,稱為空穴。
  • 通過將太陽能材料相互疊加 電池串聯技術是很有前途的
    通過將太陽能材料相互疊加 電池串聯技術是很有前途的 通過將太陽能材料相互疊加,電池串聯技術是很有前途的。面對當前太陽能轉換效率的困境,許多科學家正試圖將兩種太陽能光伏技術結合起來,使得不同材料在性能和光吸收範圍上可以互補。
  • 韓國科學家刷新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記錄
    雖然它們在效率上可能有很大的飛躍,但事實證明,保持電池的所有元素穩定和工作秩序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們偶然發現了解決其中一個關鍵原因的方法,他們發現可以利用高強度光來避免通常困擾電池...
  • 比亞迪公開 「太陽能電池」相關專利,可提高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
    IT之家1月4日消息 企查查 App 顯示,比亞迪(002594)於 2021 年 1 月 1 日,公開一種 「光波轉換材料及其製備方法和太陽能電池」相關專利,公開號為:CN109988370B,申請時間為 2017 年 12 月 29 日。
  • 太陽能電池界的新秀材料
    自太陽能作為一種新能源進入大眾視野以來,對太陽能的利用便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
  • 最新《Science》揭秘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陷阱」之謎!
    在MHPs中,缺陷耐受性最初被認為是其優異的載流子輸運和特殊的複合性能的一個來源,這這主要是由於大多數點缺陷在鈣鈦礦中具有較低的形成能,不形成深電荷陷阱。同時隨後的研究表明,鈣鈦礦材料表面和晶界的結構缺陷會導致深電荷陷阱,從而指導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鈍化技術的發展。但這也僅僅是間接推斷出來的。
  • 科學家開發低成本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雖然發表在最新出版的《自然—光子學》上的這項研究成果目前仍處於試驗階段,但它代表了科學家在氧化鐵和染料敏化二氧化鈦太陽能電池研究方面的新突破。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是一種模仿光合作用原理的太陽能電池,主要由納米多孔半導體薄膜、染料敏化劑和導電基底等幾部分組成。其因原材料豐富、成本低、工藝技術相對簡單,在規模化工業生產中具有較大優勢,對保護人類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 Dektak XT探針式表面輪廓儀(臺階儀)如何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
    隨著太陽能電池工業的快速發展,多種光伏技術湧現市場。無論何種光伏技術,提高效能、監控質量及降低成本都將成為太陽能電池的研究重點。
  • NREL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方面取得突破
    發表於:2019-04-30 17:47:21     作者:劉珊珊來源:索比光伏網美國能源部(DOE)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的研究人員報告說,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已接近其最高效率。電池效率的提高歸功於一個新的化學式,同時也改善了太陽能電池的結構和光電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