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有篇《為什麼有的職業後期不給力?》的文章很火,它主要講了以下觀點:
雖然說出來很殘酷,但這的確非常現實,並不是所有行業都是年齡越大越吃香的。有些職業的價值在短時間內飛快地爆發出來,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開始逐漸衰減,越老越不值錢。
而有的職業則是中後期,越老越值錢。
前期型職業有一個特點,就是可替代性強,屬於勞動密集型工種。對這個行業裡最廣大的那批普通從業者來說,如果沒有了個人經驗和技術的優勢,那麼身體素質隨年齡的衰弱,就會直接降低自身對企業的價值。
而對一個企業來說,所有員工本質上都是工具人,都是零件,並不是工作時間越久就越重要,而是需要員工持續不斷地產生價值,坦率的說就是性價比。
當新人的性價比高於老人的時候,企業是不留情面的。任何一個行業來說,都存在用新人換掉舊人的問題。這一點並不溫情,但很真實。
前期職業之所以是前期職業,就在於這些職業到最後往往會變成拼體力,但人老不以筋骨為能,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家的體力都在衰退。
而對大後期職業來說,體力雖然也很重要,但主要的競爭點並不完全依賴體力。剛需不一定能產生溢價,但一定非常穩定。飛行員為什麼寶貴,是因為培訓成本極高,所以飛行員的價值甚至超過等體重的黃金。
這個道理其實適用於任何一個職業,甚至任何一個個體——你吃下的資源越多,要替代你的成本就越大,你就越有價值。
所以無論你是已經工作了還是正在選擇以後的職業道路,想要降低中年危機的風險,都必須考慮以下問題:無論從事什麼行業,都要多吃資源,增加個人價值,提高企業的替代成本。
軍事職業算不算是一個前期型職業,我想大家心知肚明。客觀說,至少對大部分從業者是這樣的,至少在職業化改革沒有建立起穩固的後期優勢的時候是這樣的。
現在和從前,大部分人需要經歷二次擇業。有很多人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建立在年輕與當年高分考入基礎上的信心,在與同齡人的比較中、在與飛速發展的時代碰撞中,越來越變得恐慌,「年輕時不讓走,中年後不敢走」的現實尷尬又刺痛。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很多人雖然不願但也不能不接受這個現實。「怪只怪自己輕信了一面之辭,怪只怪自己沒有議價能力」,這樣的吐槽雖然帶著一些不滿,但也算殘酷的清醒,說明還沒有完全糊塗,還有藥可救。
我們講述這個群體的職業發展,也須從對現實的清醒認識開始。那就是:未來一定可期,但當下仍需個人努力。
「你吃下的資源越多,要替代你的成本就越大,你就越有價值。」這個道理同樣適合我們這個群體。
只有站在時代的浪尖上,才有可能洞觀方向,不被時代的浪潮吞沒。
然而對於什麼是資源,不同的人卻有不同的見解。
有的說,作為一名沒什麼追求(官癮)的技術幹部,入行時,擁有的資源是年輕和可塑性。在沒有選擇行政道路,發展了十來年後,擁有的資源是積累的、基於專業基礎的專業能力和學習能力,在退出的時候和退出以後,對重新選擇和適應新道路起了很大的正向作用。說到底,混到頭來積累的資源還是自己。
還有的說:最大的資源……是健康的身體吧,其次是包容的思想,最後是堅韌的性格。
也有的說,如果自身沒有附加的其他資源,我覺得學習能力和學習的勁頭就是底線了;因為崗位總是變換,成了萬金油,什麼都得假裝會一點兒,又因為什麼都是假裝會的,自己又好面子,吹出去的牛,逼著自己偷偷學習補上。
又有的說,這份職業給我的最大幫助,也許是:養成了保持鍛鍊的好習慣,跟地方同學比現階段自己的身體素質處於領先位置;養成了保持學習的勤奮勁頭,深知被淘汰時沒有議價能力的無助與危機;有了相對堅韌不拔的品質;以及,一個較為穩定的收入,不會出現『斷供』狀態,這為自己在保底基礎上可攻可守提供了條件。」
更有的說:我是一個普通機關幹部,平民子弟,老百姓的孩子不配說自己有資源。如果一定要找,那我所擁有的資源,就是自己的大肚子、亮度堪比燈泡的腦袋、以及不吃夜宵睡不著和即使在老婆面前也幾乎從不正面回答任何問題的習慣。
可見對於不同的人,他對資源的認識先就不同,更何況運用上的意識差異了。
一位體制內的資深人士說,最大的資源其實是人脈,也叫政治資源。
十幾年前,在我曾經的部隊裡有一位各方面平平的幹部一路順調到副團,因為其叔父是軍區的幹部處長。若干年後,處長退,侄轉業。
在另一次確定財務科長的人選醞釀中,也因為究竟是該提一位本科室的資深助理、還是提一位基層上來的財務股長之間發生了爭執,最後是資深助理上了位,理由是領導認為他與上級機關關係熟絡,能夠要到更多的經費。
當然,時過境遷,那都是過去的渣滓塵埃了。
正風肅紀之後,各方面都正規起來。機關採購,要招投標,要講資質,健全各種程序。一位從機關轉業出去的士官承攬了各部機關辦公設備的大部分業務,當然各方面也都是合法合規的。在規則允許的範圍之內,用誰不是用?人脈就發揮了重要的資源優勢。
而另一位轉身的師級領導,掛靠了地方一家軍民融合單位,並利用他曾經的關係,牽線搭橋為公司做了一筆大生意。本想繼續做大,可等第二次再到部隊跑「公關」的時候,卻吃了閉門羹。部隊對這位曾經的老領導倒也客氣,說現在審計很嚴,很多權限都收歸到了上面,實在愛莫能助。這位師級幹部反倒不領情,說什麼「人走茶涼」、「看人下飯」云云。
他混了這麼多年沒明白麼?人走茶涼、看人下飯再正常不過了。況且老部隊第一次肯幫忙已經算是仁至義盡,何苦又不迭不休、不知進退呢?
所以,人脈也許是一種資源,但也要看這種資源是如何積累起來的,是憑著所謂「情商」和「會來事兒」,還是僅僅建立在當時所擁有的權力基礎之上的。以及,你自身所擁有的資源,是否還值得對方做出交換。
所謂人脈,其實就是你有沒有可利用價值,和可交換價值。
有的人能力很一般,但是他精通價值的利用以及交換原理,甚至他可以把別人的能力變成一種價值與第三方進行交換,於是他的「人脈」也許就會遠遠廣於那個僅有能力可用的人。
但如果我們不喜鑽營,不善此道,是否就意味著永遠在資源方面居於劣勢、進而影響到成功呢?也不盡然。
在人所擁有的資源裡面,包括自身資源與外界資源。能力與態度,這是自身資源;人脈與平臺,這是外界資源。那麼,究竟是自身資源還是外界資源決定了你能夠達到的人生高度呢?還真不能一概而論。
比較過很多能力態度看起來比較接近的人,一個主要依靠個人努力,另一個是「銜玉而生」的二代三代,他們最後的差距究竟差在哪裡?在我看來,主要差在一是視野、二是行動力上。
一個人若站在山腳,或者半山腰,顯然無法擁有站在山頂的視野。從年輕時懵懂地進入這個職業開始,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就因家庭出身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了,即使同樣是做夢,有的很朦朧,有的很清晰;以後無論是畢業分配,還是到了部隊如何發展,是先下基層還是先進機關,甚至娶什麼老婆結什麼姻親,視野的差別不止決定了彼此多走幾步還是少走幾步,恐怕還有彎路直路、近路遠路。
即使擁有了足夠的能力和夠高的視野,你同他人一樣能夠看到清晰的目標了,也知道如何實現它,但接下來在行動力上的差距仍然會繼續拉大彼此的差距。擁有外界資源少的人,一則容易畏首畏尾投鼠忌器,二則往往搜遍全身竭盡所能發現只夠臨時買雙鞋子翻山越嶺走過去。而外界資源豐富的一方,可能已經乘著直升飛機飛過去了。
但即使是只能買得起鞋子靠腳底板走路的人,也有爬到什麼高度看山、能看多遠的差別;即使是同樣坐得起直升飛機的,也有飛得高不高穩不穩的差別,更何況還有摔到地下的。
成功與否,最後達到什麼高度,其實都決定於「木桶」裡那最短的一塊木板。自身資源強大的,短板是在外界資源;外界資源強大的,瓶頸就在自身資源。
當我們無法左右外界資源的時候,似乎也只有不斷強大自身資源了。更何況資源多寡與個人所處平臺、崗位有很大關係,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平民子弟熬得油盡燈枯也要努力去大機關的原因。平臺一變,視野和天地都完全不一樣。
我比較欣賞這位群友的這句話:混了幾十年明白一個道理,靠天靠地到頭來還是要靠自己。隨著能力和視野的不斷提升,從最初的認識世界為主,轉變到認識自己為主。
的確,我們很多時候並不認識自己,分不清什麼是自身資源、什麼是外界資源。有時候,還容易錯把外界的當成自己的,最常見的就是把身份當身價、把平臺當本事。
有時候,鏡子裡的自己並不很真實,往往是你後面站著誰才決定了「你是誰」。很多時候,我們錯把這種借勢而來的、甚至是臨時來的東西,當作是我們自己擁有的資源。於是一旦後面站著的人一撤腳,我們就只能搖晃甚至撲街了。
曾經有一位小兄弟,是師裡公認的筆桿子,雖然年齡職務有些倒掛,但他一直熬在材料堆裡樂此不疲,並樂觀地認為「領導離不開他,他走了誰還能寫出這麼好的材料」。回頭換了一位領導,他就被毫不猶豫地安排轉業了。也許他沒有想清楚,領導暫時需要他,可能並不真的因為他材料寫得好,而只是剛好缺少這樣一個任勞任怨的腦力勞動者罷了。而他所擁有的價值和資源,並未使他真的具有「不可替代性」。
對於絕大多數人,能力與態度,以及必要的行動力,恐怕就是我們唯一擁有並壯大的自身資源。但僅僅有這些還不夠,如果想一直在體制中不被淘汰,就必須把能力與態度變換成一種可以「交換」的資源,成為一個擁有可利用、可交換價值的人。沒有這個,能力在其中就一文不值。
然而「樹挪死、人挪活」的道理同樣也適用於大多數人,只要我們擁有真正強大的自身資源,其實照樣可以永葆無論職業還是價值的生命之樹常青。
這份獵頭公司招聘管理人員的簡章,對當下企業的用人要求講得再清楚不過:1.擁有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演示能力、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能快速學習相關行業知識,勇於創新和學習;2.大局意識和整體觀念好、自律性強、懂服從重配合、有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能快速融入團隊;3.性格開朗、活潑、心態好,自信、吃苦耐勞、敬業,喜歡且勇於迎接各種挑戰……
簡直是為部隊出來的人量身定製的。所以不必妄自菲薄,經過部隊這麼多年的培養和鍛鍊,你擁有許多別人不曾有和很難有的優勢。一切過往,皆為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