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網1月12日訊(記者雷衎 通訊員於海濤)12日上午8時,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4名研究生帶著採集工具,來到了東湖子湖菱角湖,調查水生態環境,評估水生物多樣性,對東湖進行「體檢」。
剛一上船,何鵬打開了手機上的定位軟體,指引船夫來到固定的監測點。「在哪裡取水有嚴格規定,並不是說隨便打一桶水上來就可以了。菱角湖設置了5個監測點,可反映全湖的水質情況。」
到達第一個點位,坐在前排的他拿出兩個容器,用記號筆在收集罐上作標記。氣溫只有-2℃,他仍然進行著細緻記錄。取水後,他將湖水樣本裝進收集罐。
他介紹,採集的水質樣本帶回實驗室後,會馬上投入到樣本預處理和檢測分析工作中,檢測總磷、總氮、氨氮等指標,並與之前的檢測結果做對比。
何鵬身旁的研究生操作聲波探測儀和透明度盤。「水深3.4米,可見度0.6米,處於正常範圍。」
船尾一位女生也在緊張忙碌著,她拿著浮遊生物採集網,在水中畫「8」字,這樣可以捕捉到更多水生物,然後把捕捉到的水生物倒入收集瓶。「雖然肉眼看不見,但是用顯微鏡可以觀察到輪蟲等浮遊生物。」她說,水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可以反映水環境的變化。「水質變好後,水生物會明顯增加。」
調查還會涉及底泥和底棲動物情況,但是由於前段時間已經採集過,當天沒有這兩個項目。何鵬向記者模擬了採集過程,採泥器放入湖底,再由底棲動物採集網將底泥和水生物分離,分裝入不同的器皿。
何鵬介紹,水質數據會在兩三天後出爐,水生物多樣性評估報告時間會長一些。
「把湖泊當作一個『生命體』看待,不僅僅只了解水質數據,更加重視水生物多樣性,這樣調查出來的數據和結果能更真實地反映湖泊現狀,為後期治理提供科學依據。」何鵬介紹。
據了解,項目從去年8月份開始,每個季度對東湖7個子湖郭鄭湖、湯菱湖、廟湖、團湖、菱角湖、喻家湖、後湖進行「體檢」。
結束菱角湖的採樣,團隊成員帶著十幾瓶水質樣本,馬不停蹄趕往周邊的喻家湖、後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