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導,為何一些人總是做得對,而另一些人則恰恰相反。最近,英國埃克塞特大學與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人員對為何人類和其它群居動物的個性特徵存在如此之大差異提供了一種新的解釋,他們認為當某人做決定是依靠他人的選擇來確定時,博弈論可以被用來預測個人行為。
最早作為用於解釋經濟行為的工具,博弈論從生物學和心理學到社會學和哲學等方面正在廣泛推廣。利用由布里斯托大學約翰·麥克納馬拉教授開發的數學模型,此研究小組改進了這個方法,可以讓個人以不同身份(利用博弈論方法)參與其中,以估計彼此的合作意向。麥克納馬拉教授描繪了在使用博弈過程中的變化會發生什麼:「我們發現,觀察彼此的行為能使人們更具有社會交往的意識,這同樣也會對方發展出這一種人格特質。有時會使人變得更具有合作性,因為他們能意識到他們的決策對他們名聲產生的巨大影響,而有時相反,會使人變得缺少合作性,並使彼此失去信任而不能獲得成功。」
這種趨勢是永久存在的——變化引起更多的變化,進而加大合作和信任之間的裂縫,這些又進一步損害可信任的個體。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生物科學院的沙莎·戴爾解釋說:「我們的模型表明變化中的主動反饋會鼓勵產生社會意識,這有利於產生更大的個性分歧,從而維持社會意識的需要。也就是說,由於人們以不同的方式運作,我們得有信息來決定是否可以信任他們。這就有助於出現真正的反饋差異,從而使社會意識更加重要。」
雖然此模型重點針對個人,但此發現對了解整個社會有重大暗示作用。此研究也很有意義,因為他們給為何人類和其它群居動物的個性特徵存在差異提供了科學解釋。此發現發表在最新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上。(來源:網易探索 尼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