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論可用來預測個人行為

2020-12-03 科學網

 

據國外媒體報導,為何一些人總是做得對,而另一些人則恰恰相反。最近,英國埃克塞特大學與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人員對為何人類和其它群居動物的個性特徵存在如此之大差異提供了一種新的解釋,他們認為當某人做決定是依靠他人的選擇來確定時,博弈論可以被用來預測個人行為。

 

最早作為用於解釋經濟行為的工具,博弈論從生物學和心理學到社會學和哲學等方面正在廣泛推廣。利用由布里斯托大學約翰·麥克納馬拉教授開發的數學模型,此研究小組改進了這個方法,可以讓個人以不同身份(利用博弈論方法)參與其中,以估計彼此的合作意向。麥克納馬拉教授描繪了在使用博弈過程中的變化會發生什麼:「我們發現,觀察彼此的行為能使人們更具有社會交往的意識,這同樣也會對方發展出這一種人格特質。有時會使人變得更具有合作性,因為他們能意識到他們的決策對他們名聲產生的巨大影響,而有時相反,會使人變得缺少合作性,並使彼此失去信任而不能獲得成功。」

 

這種趨勢是永久存在的——變化引起更多的變化,進而加大合作和信任之間的裂縫,這些又進一步損害可信任的個體。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生物科學院的沙莎·戴爾解釋說:「我們的模型表明變化中的主動反饋會鼓勵產生社會意識,這有利於產生更大的個性分歧,從而維持社會意識的需要。也就是說,由於人們以不同的方式運作,我們得有信息來決定是否可以信任他們。這就有助於出現真正的反饋差異,從而使社會意識更加重要。」

 

雖然此模型重點針對個人,但此發現對了解整個社會有重大暗示作用。此研究也很有意義,因為他們給為何人類和其它群居動物的個性特徵存在差異提供了科學解釋。此發現發表在最新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上。(來源:網易探索 尼特)

 

相關焦點

  • 博弈論雜談:基本假設
    而博弈論研究的主要範式,便是如果大家都這樣聰明,最終會出現一個怎樣的結果呢?比如說,我和黃博士、潘博士、張博士四個人分一個蛋糕,我們都足夠聰明,都會選擇最大的,那麼最終蛋糕會分成什麼樣呢?在博弈論中,這個最終可能出現的結果就被稱為「納什均衡」。可見,所謂的納什均衡,就是這樣一種局面:對於每個人來說,如果其他人都不改變他們行為的話,那麼他自己也不願意改變自己的行為。
  • 漫談博弈論
    簡直是無處不在:婚姻,是一場博弈——婚姻生活是否幸福,取決於(至少)兩個人的行動,而且完全可能一方覺得幸福、但另一方覺得不幸福(事實上,博弈論中有個著名的模型就叫「性別大戰」);高考,是一場博弈——考生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學,不僅取決於自己的高考成績,更主要的是競爭對手(所有其他考生)的成績(但是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能否通過與別人沒有關係,就不要看成博弈了);股市,是一場博弈——每個人的收益,最終都取決於所有股民買進賣出的行為
  • 博弈蘊涵合作--如何運用博弈論解析中美關係
    作為博弈的雙方,由於信息溝通不暢,甚至人為製造各種強化互不信任的信息,因而陷入一個不斷謀求自身安全、然後不斷感覺還不安全而且安全形勢也確實相應地不斷惡化的困境而不能自拔。但願冷戰後的中美關係不至再次進入類似的「囚徒困境」。  其實,兩千多年前,中國人還提出了另一個博弈論的著名案例,即「田忌賽馬」。用來觀察當今中美之間的政治和軍事博弈的話,「田忌賽馬」算得上「非對稱戰略」的先導。
  • [趣味數學]從日常生活中看「博弈論」
    可以說,「博弈論」已經改變了經濟學的傳統輪廓線。從對「博弈論」簡要、通俗的介紹中可以發現,我們身邊充滿了博弈,或者說,我們身邊的許多行為、現象都可用博弈來概括。「博弈論」不僅屬於經濟學,也理應屬於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歷史學等,這些學科也有理由分享「博弈論」那旖旎的學術風光和精細的分析技巧。
  • 如何運用博弈論解析中美關係
    作為博弈的雙方,由於信息溝通不暢,甚至人為製造各種強化互不信任的信息,因而陷入一個不斷謀求自身安全、然後不斷感覺還不安全而且安全形勢也確實相應地不斷惡化的困境而不能自拔。但願冷戰後的中美關係不至再次進入類似的「囚徒困境」。  其實,兩千多年前,中國人還提出了另一個博弈論的著名案例,即「田忌賽馬」。用來觀察當今中美之間的政治和軍事博弈的話,「田忌賽馬」算得上「非對稱戰略」的先導。
  • 博弈論與曼哈頓計劃與世界第一顆原子彈
    博弈論,又稱為對策論(Game Theory)、賽局理論等,既是現代數學的一個新分支,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學科。他認為 這些原理也同樣適用於哪怕簡單得象拋擲硬幣這樣的遊戲,因而提出了所謂的對策論(博弈論)。
  • 諾貝爾獎又雙叒叕頒給了博弈論:博弈論為何如此被偏愛?
    他還在激勵與組織、經濟與博弈論、網絡簡介、價格戰略、精算科學等領域多有著述。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學一般理論、經濟學數學方法、博弈論以及交易理論。威爾遜試圖利用博弈論作為基礎來重構經濟學理論,並利用博弈論將現實中經常發生的現象引入經濟學理論。
  • 博弈論速成指南:那些融入深度學習的經典想法和新思路
    利用博弈論的 AI 場景應包含不止一個參與者。例如,Salesforce Einstein 這類銷售預測優化 AI 系統就不是應用博弈論原則的完美場景。但是,在多智能體環境中,博弈論又有明顯不同。在 AI 系統中建構遊戲動態需要兩步:參與者設計:博弈論可用來優化參與者的決策,以獲得最大效用;機制設計:逆博弈論(inverse game theory
  • 博弈論大師人生最後一場意外的博弈——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基於個體理性,如果所有人都知道各自的偏好以及在當前博弈框架下的可能收益,也就是說信息是完全的並且是所有人共享的,那麼理性的個體就能計算出其他個體的潛在收益從而預測出其他人的最優行為,最後的結果必然是一個均衡狀態。在這個狀態中,沒有人有意願改變自己的行為策略。基於群體行為,就有所謂的演化博弈。納什指出在群體規模有限的情況下,存在混合策略納什均衡。
  • 博弈論大師納什車禍去世 電影"美麗心靈"主角原型
    除了數學,納什在博弈論方面的成就最廣為人知。因對博弈論作出巨大貢獻,他成為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獲得2002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影片《美麗心靈》就是根據他的傳奇經歷改編而成。 >>人物約翰·納什 美麗的頭腦美麗的心 二十幾歲時就做出驚人的數學發現,在經濟學博弈論中享有國際聲譽;30歲時,罹患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在天才與狂亂中歷經痛苦。最終,因愛的力量與過人的智慧和勇氣,使自己不至於沉入深淵。他就是「博弈論」大師、天才數學家約翰·納什。
  • 博弈論思想
    個人能力有限,講得不夠全面,希望大家積極參與,也希望 大家從中受益。補充第一講「方向比努力更重要」,a,物質與非物質.在此,簡單科普一下,大家理解理解,蘋果、石頭 是物質,此外,物理學上,看不見摸不著的重力場、磁場也是物質。
  • 黃昱寧︱當簡·奧斯丁遇見博弈論
    對於核心術語「博弈論」,它給出的定義通俗易懂:博弈論基於理性選擇理論,考量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運用理論化和專業化的方式去解釋「人們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它是過去五十年間,尤其在政治和經濟領域中廣為接受和最為流行的人類行為動機理論。
  • 從空城計到阿爾法狗,博弈論如何滲透我們的生活?
    簡單地說,博弈論就是多元的優化和分配的推廣,是研究在多元相互作用的系統中個體或群體決策的科學。然而與運籌學不盡相同的是,博弈論也關顧博弈參與者的理性、智慧、行為,以及信息環境。也有與行為科學相交叉的進化博弈論分支。博弈論分為非合作博弈(策略博弈)和合作博弈兩大領域。讓我們通過介紹博弈論在經濟學上的發展,來了解它的基本學科框架。
  • 博弈論大師約翰·納什領獎返家途中遇車禍身亡
    什麼是博弈論與納什均衡 博弈論 :亦名「對策論」、「賽局理論」,屬應用數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勵結構間的相互作用。是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候的決策以及 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具有鬥爭或競爭性質現象的數學理論和方法。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學科。博弈論考慮遊戲中的個體的預測行為和實際行為,並研究它們的優 化策略。
  • 博弈論告訴我們,找好工作最大的敵人不是企業,而是另有原因
    在世界範疇內,博弈論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橋牌、賭博中的勝負問題,人們對博弈局勢的把握只停留在經驗上,沒有向理論化發展。博弈論考慮遊戲中的個體的預測行為和實際行為,並研究它們的優化策略。近代對於博弈論的研究,開始於策梅洛(Zermelo),波萊爾(Borel)及馮·諾依曼(von Neumann)。1928年,馮·諾依曼證明了博弈論的基本原理,從而宣告了博弈論的正式誕生。
  • AI的博弈論,一份插圖教程
    但這對我們理解博弈論還是有幫助的。所以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鳥瞰博弈論。我們還將討論博弈論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應用。我以一種即使是初學者和非技術人員也能跟上的方式來寫這篇文章。目錄什麼是博弈論?博弈論中的納什均衡博弈類型人工智慧中的博弈論1.什麼是博弈論?什麼是博弈論?我相信你在某個時候曾經遇到過這個概念,但從來沒有真正深入研究過它。相信我,在人工智慧領域,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話題。我們先來給博弈論下一個正式的定義。
  • 博弈論之囚徒困境
    今天我們來講博弈論中一個非常經典的模型,叫做囚徒困境。兩個人因盜竊被捕,警方懷疑其有搶劫行為,但未獲得確鑿證據可以判他們犯了搶劫罪,除非有一個人供認或兩個人都供認。即使兩個人都不供認,也可判他們犯盜竊物品的輕罪。
  • 李呈赫教你了解博弈論的詭計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先分析他人的意圖從而做出合理的行為選擇,而所謂博弈就是行為者在一定環境條件和規則下,選擇一定的行為或策略加以實施並取得相應結果的過程。 博弈論用途很廣。但正如上文所講,博弈論原是數學運籌中的一個支系,其研究運用了種種的數學工具,一般讀者如何能掌握呢? 這裡存在著一個矛盾。
  • 博弈論,誰主沉浮?
    這是一部由博弈領域的兩位領軍人物——朱·弗登博格和讓·梯若爾編著的集大成之作,囊括了迄今為止除演化博弈之外的所有博弈論的理論和方法,代表了博弈論發展的最高水平。它不僅涵蓋了博弈論的方方面面,而且幾乎對每一個論題都給出了嚴密的數學推導和證明。《博弈論》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覆蓋面廣,幾乎涵蓋了博弈論的各個領域。
  • 美國工程院院士深度解析:博弈論與控制面臨哪些挑戰和機遇?
    然而,在宣布策略之前,領導者會預測追隨者的反應,並以一種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決定其行動(就其目標函數而言)。進一步的細分基於參與者可使用的行動方案性質,以及這些行動如何決定結果。如果每個參與者只有數量有限的行動方案,即參與者從有限集合(動作集)中選擇他們的動作,這種博弈就是有限博弈,否則就是無限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