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工程院院士深度解析:博弈論與控制面臨哪些挑戰和機遇?

2020-07-25 科學網

作者 | 張紀峰

翻譯 | 馮維維


近年來,博弈論相關的概念和工具在控制、多智能體系統和網絡研究中的應用幾乎呈指數增長。


在接受《國家科學評論》(NSR)訪談時,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Swanlund講席教授(該校教師最高榮譽)、高等研究中心主任,IEEE控制系統學會和美國自動控制理事會前任主席,國際動態博弈論學會創始主席塔米爾·巴薩(Tamer Basar),談到了最近博弈論在控制和網絡研究中的新興角色、它如何將控制領域的邊界拓展到工程以外的學科,以及未來的機遇和挑戰


美國工程院院士深度解析:博弈論與控制面臨哪些挑戰和機遇?

Tamer Basar(Swanlund講席教授、伊利諾斯大學香檳分校高等研究中心主任)


博弈論是什麼及其在控制中的作用


NSR:您能簡單地告訴我們什麼是博弈論、它是做什麼的嗎?


Basar

博弈論解決的是多個決策者即博弈參與者(某些情況下稱為代理人)之間的策略交互。由一個目標函數刻畫每個參與者在多個可能的博弈結果之間的排序偏好,她要麼試圖最大化目標函數(在此情況下,目標函數是效用函數或效益函數),要麼最小化目標函數(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稱目標函數為成本函數或損失函數)。


對非平凡博弈來說,參與者的目標函數取決於至少一位其他參與者的選擇(行為或決策變量),並且通常是所有參與者的選擇,因此參與者不能簡單地獨立於其他人的選擇而優化自己的目標函數。


因此,這使參與者的行動之間產生了耦合,並導致即便在非合作環境下,參與者在決策過程中也綁定在一起。


如果參與者能達成合作協議,形成集體性的、完全可信的行動或決策選擇,讓所有參與者都能儘可能地受益,那麼我們將處於合作博弈論的領域。


如果參與者之間不允許合作,那麼我們就處於非合作博弈論的領域。博弈論,作為一種系統性的方法,首先必須引入一個令人滿意的解概念。


首要地,解應具有這樣的特徵:所有參與者都不能通過單邊行動來提高收益,這就是所謂的非合作均衡或以約翰•納什的名字命名的納什均衡。


60多年前,約翰·納什引入了它,並且證明它存在於有限博弈(即每個參與者只有有限數量的替代方案的博弈)和混合策略中。對任意一個參與者,如果其他參與者按照納什均衡採取行動,這個參與者將無法通過偏離納什均衡來提高自己的收益。


請注意,我們不允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參與者從解點集體行動,因為這樣的集體行動需要合作,這是不允許在非合作博弈中發生的。


另一個非合作均衡解的概念是斯塔克爾伯格均衡(Stackelberg equilibrium),它實際上先於納什均衡提出。


其中,參與者的決策之間有一個層次,一些參與者被指定為領導者,有能力首先宣布他們的策略(並承諾執行他們);其餘的參與者被指定為跟隨者,根據領導者的策略決定他們的策略(追隨者之間也存在相互博弈)。


然而,在宣布策略之前,領導者會預測追隨者的反應,並以一種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決定其行動(就其目標函數而言)。


NSR:我們遇到的不同類型的博弈有哪些?


Basar

我們可以把博弈分為兩大類,即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後一類是更廣泛意義下的控制界所感興趣的,我們可以對它做進一步的分類。


如果參與者的目標函數之和不能在適當的正縮放和/或不依賴於參與者的決策變量的平移後變為零,我們稱這樣的非合作博弈是嚴格的(或真正的)非零和博弈。


如果一個博弈只有兩個參與者,兩個參與者的目標函數之和為零,或者可以通過適當的正縮放和/或不依賴於參與者的決策變量的平移使其為零,我們稱它是零和博弈。


進一步的細分基於參與者可使用的行動方案性質,以及這些行動如何決定結果。如果每個參與者只有數量有限的行動方案,即參與者從有限集合(動作集)中選擇他們的動作,這種博弈就是有限博弈,否則就是無限博弈。


有限博弈也稱為矩陣博弈。如果參與者的動作集是連續的,且其目標函數相對於所有參與者的動作變量是連續的,則無限博弈被稱為連續核博弈。


正如目標函數所捕獲的,如果參與者的行為單獨決定結果,那麼這樣的博弈被認為是確定性博弈;而如果至少一個參與者的目標函數依賴於一個具有潛在概率分布的附加變量(自然狀態),那麼我們就稱之為隨機博弈。


如果博弈描述(即參與者、目標函數和潛在概率分布(如果是隨機的)是所有參與者的共同信息,那麼這就是完全信息博弈;否則我們就稱其為不完全信息博弈。


如果參與者只能獲得先驗信息(所有人共享),而不能獲得任何其他參與者的行動信息,我們會稱其為靜態博弈;否則,我們就稱其為動態博弈。如果每個參與者只行動一次,我們稱其為單次博弈;否則將稱其為多次博弈。請注意,單次博弈可能是動態的,多次博弈可能是靜態的。


如果決策過程的演化(由參與者隨時間控制)發生在連續的時間內,通常涉及一個微分方程,這樣的動態博弈就被稱為微分博弈;如果它發生在離散的時間範圍內,則動態博弈有時被稱為離散時間博弈。


NSR:策略的概念在博弈中起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動態博弈中,是這樣嗎?


Basar

確實如此。在動態博弈中,隨著博弈的進行,參與者獲得關於其他參與者過去行為的信息(完整或部分的),並在選擇自己的行為時使用這些信息。


例如,在有限動態博弈中,博弈過程可用樹結構表示(也稱為擴展式),其中每個節點代表一個參與者及其行動時間,節點的分支顯示該特定參與者可能的行動。


當參與者對其他參與者過去的行動沒有完整的信息時,就形成了參與者的信息集。在擴展式博弈中,參與者決定的不是他們的行動,而是他們的策略,即他們在每個信息集採取的行動。然後,根據策略以及在博弈樹上的位置,他們採取特定的行為。


因此,此時的均衡是定義在策略上而非行動上的。如果非要與控制論相比,那麼,策略就像控制律,或等價地,控制策略,它根據控制者所能獲得的信息,通常包括被控系統的狀態,來生成控制信號(或命令)作為系統的輸入控制。被控系統的狀態信息可以通過完美或含噪信道獲得。


NSR:請問控制和動態博弈之間是否存在關聯?


Basar

的確有。控制,特別是最優控制,可以看作是單個參與者的動態(或微分)博弈。進一步,由於納什均衡的表徵和計算涉及到每個參與者個體優化問題的解,因此給最優控制開發的工具,如動態規劃或極大值原理,在動態博弈中肯定是有用的。


然而,如果參與者有不同類型的信息,那麼動態博弈的情況就會更加複雜。即使一些參與者具有開環信息,而其他參與者都具有完全信息,不論是動態規劃還是極大值原理,都不能用來構造納什均衡。


對其他類型的信息結構,情況更加複雜。這在目前仍然是一個活躍的研究領域,而且動態博弈中信息結構的複雜性也是我多年來一直很感興趣的問題。


對於零和動態博弈或微分博弈來說,情況更容易處理一些,這導致了魯棒控制的成功,其中系統可能有模型不確定性和/或未知輸入。


基於零和博弈論方法的魯棒控制允許系統的未知信息被視為對手博弈者所控制的輸入,而其目標與控制器完全相反。


這種控制器和虛擬對手之間的直接利益衝突導致了零和動態博弈的形成,其在給定的控制器信息結構下的極大極小解或鞍點解也由對手(進行收益最大化的博弈參與者)共享,從而為系統提供了魯棒控制律。


這種方法已經產生了不同信息結構下線性和非線性系統的最優H∞設計(即H無窮控制),並已經為經濟學家所採用,例如被諾貝爾獎得主拉爾斯·漢森(Lars Hansen)和託馬斯· 薩金特(Thomas Sargent)2008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魯棒性》(Robustness)一書中採用。


博弈論的歷史演變


NSR:博弈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什麼時候?您可以談談相關歷史嗎?


Basar

1944年,約翰·馮·諾伊曼和奧斯卡·摩根斯坦合著的《博弈論與經濟行為》(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一書的出版,被普遍認為是這一領域的正式起點。此後,博弈論的理論成果不斷增多,應用的範圍和領域也在不斷擴大。


作為對該領域活力的認可,到目前為止,共有10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其主要工作是博弈論。


1994年,約翰·海薩尼(John Harsanyi)、約翰·納什( John Nash)和萊因哈德·澤爾騰(Reinhard Selten)獲得了第一次博弈論相關的諾獎,以表彰他們「在非合作博弈理論中對均衡的開創性分析」。


2005年,博弈論方面的第二次諾貝爾獎頒給了羅伯特•奧曼(Robert Aumann)和託馬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獲獎理由是「通過博弈論分析加深了我們對衝突和合作的理解」。


2007年,博弈論相關的第三次諾貝爾獎頒給了列昂尼德·赫維奇(Leonid Hurwicz)、埃裡克·馬斯金(Eric Maskin)和羅傑·邁爾森( Roger Myerson),認為他們「為機制設計理論奠定了基礎」。


最近一次是2012年,阿爾文·羅斯(Alvin Roth)和勞埃德·沙普利(Lloyd Shapley)因「關於穩定分配的理論和市場設計的實踐」而獲獎。在這個與博弈論貢獻相關的最高水平獎的名單中,我還應該加入1999年的克拉福德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設立的生物科學最高獎項),當年該獎項授予約翰·梅納德·史密斯(John Maynard Smith),以及恩斯特·邁爾(Ernst Mayr)和G·威廉士 (G. Williams),因為他們「發展了進化生物學的概念」。


其中,通過其在演化博弈論和進化穩定策略/均衡方面的研究,史密斯這一被公認的貢獻有很強的博弈論基礎。


儘管馮·諾依曼和摩根斯坦1944年的書籍被普遍認為是博弈論科學方法的起點,但博弈論的概念和一些孤立的關鍵結果卻可以追溯到更早,甚至是幾個世紀前。


16年前,即1928年,約翰·馮·諾依曼本人徹底解決了零和博弈中一個懸而未決的基本問題,即證明了每個有限的兩人零和博弈在混合策略下都存在一個鞍點,這就是眾所周知的極小極大定理——這是埃米爾·博雷爾(Emile Borel)八年前猜測為錯誤的結果。


博弈論思考的一些早期痕跡還可見於安德烈·瑪麗·安培(Andre-Marie Ampere,1775-1836)1802年的著作《關於數學的思想》,而他則受到了喬治·路易·布豐(Georges Louis Buffon,1707-1788)1777年著作的影響。


NSR:在此期間,最優控制方面是否有平行發展,對微分博弈論的發展有何影響?


Basar

事實上,在大約相同的時間範圍內,我們看到理察·貝爾曼(上世紀50年代)在蘭德公司工作時引入了動態規劃,作為最優控制和更廣泛意義上的多階段決策的主要原則和工具。


20世紀50年代初期,蘭德公司(美國最重要的以軍事為主的綜合性戰略研究機構)吸引並安置了當時最偉大的一些人物,除了貝爾曼之外,還有倫納德·貝爾科維奇(Leonard D. Berkovitz)、大衛·布萊克韋爾(David Blackwell)、喬治·丹茨格(George Dantzig)、溫德爾·弗萊明(Wendell Fleming)、M.R.海斯滕斯(M.R. Hestenes)、魯弗斯·伊薩克斯(Rufus Isaacs)、塞繆爾·卡林(Samuel Karlin)、約翰·納什、J.P.拉薩爾(J.P. LaSalle)和勞埃德·沙普利(Lloyd Shapley)(僅列舉其中幾位)。


這些人和其他人奠定了決策論和博弈論的基礎,從而為控制研究增添了動力。


在這種獨特的、非常有益的環境中,貝爾曼早在1949年就開始了多階段決策過程的研究,但更充分的(研究)是在1952年之後—— 一個也許鮮為人知的歷史事實是,貝爾曼在蘭德工作時的早期主題之一就是博弈論(零和與非零和博弈),他與布萊克韋爾、拉薩爾共同撰寫了研究報告。


32年後貝爾曼寫了一本內容翔實且有趣的自傳(《颶風眼》,Eye of the Hurricane,世界科學出版社,新加坡),在1984年3月19日他英年早逝前不久完成的這本書中,貝爾曼洋洋灑灑地描述了蘭德公司的研究環境和他創造「動態規劃」這個術語的原因。


動態規劃在不同類型問題中的應用,以及「動態規劃函數方程」的獲得,促使貝爾曼隨後提出「最優性原理」作為一個統一的原則。這一原則由幾乎同時同樣供職於蘭德公司的伊薩克斯在微分博弈的更廣闊背景下,將其稱為「變遷原則」,這一稱呼抓住了對抗環境下策略性動態決策特性。


事實上,伊薩克斯被認為是在零和框架下競爭性連續時間動態決策中創造了「微分博弈」一詞的人,也有人把最優性原理歸功於他,因為它可以看作是變遷原則的一個特例。由於工作的機密性,多年來伊薩克斯一直未能在公開文獻中公布他的發現(貝爾曼則可以),直到1965年其書籍《微分博弈》(Differential Games)的出版。


該書引起了研究興趣的躍遷,首先是追逃博弈(更廣泛地,零和微分博弈),後來是上世紀70年代初的非零和微分博弈,由哈佛大學的何毓琦及其合作者領頭。


博弈論研究的挑戰


NSR:您能談談目前博弈論,特別是在動態博弈方面的主要研究領域,以及主要的挑戰是什麼嗎?


Basar

我談幾個方面,但絕非完整和詳盡。像我之前簡單說過的,信息結構在動態博弈的非合作均衡表徵和計算中所起的作用是目前一個活躍的研究領域,因為其中仍有許多複雜的因素尚未完全得到理解。


這些都與均衡對決策過程中博弈者所獲得信息類型的相關性有關係:誰與誰交流、一個博弈者的行動怎麼從質量和數量上影響其他博弈者接收到的與其決策相關的信息。


顯然,這些問題在單一決策者情況下都不會出現。還有不同參與者的理性問題——有意或無意的理性缺失,即使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是理性的,其理性的「邊界」是什麼(可能是由於對資源如計算能力或感知能力的約束所導致的限制造成),以及這一切如何影響均衡。還有一個問題是均衡對未被建模的不確定性以及對抗性幹預(如加在通信鏈路上的)的魯棒性。


之前我提到過魯棒(H-∞)最優控制成功地與零和微分博弈相聯繫,這對其他學科也有影響,並為與非零和動態博弈建立類似的聯繫提供了相當豐富的路徑。


另一個內容豐富的研究領域是網絡博弈。


廣義上,這裡的背景是存在一個底層的網絡或圖形結構,可能是多層的,約束著參與者之間的交互:由鄰居關係決定誰與誰交流,誰與誰合作,以及哪些參與者的目標或動態是相互耦合的。


另一個高產的研究領域是平均場博弈,涉及到另一種結構特異性,其中參與者的互動不是與其他個體參與者進行,而是與無限數量的參與者對應的整體進行,單個成員的行為對群體的整體行為只有極小的影響。這是我本人目前感興趣的一個方向。


最後,當前一個日益增長的研究領域涉及到將機器學習,特別是強化學習工具引入博弈論,以解決「無模型」的多智能體決策問題,其中參與者並沒有其他參與者的變化規律或目標函數信息——而其他參與者的行為會影響他們的表現,但會將自己通過觀察所得的數據,比如在決策過程中獲得的「獎勵」,整合到自己的行為生成算法中。


早在2018年1月,NSR就有一個關於「機器學習」的專題(第1期第5卷),我看到了將其中的框架和工具擴展到博弈論框架下多智能體系統研究的巨大潛力。這也是我目前感興趣的領域之一。


如何為博弈論的研究做好準備


NSR:對於這一領域的新入門者,如研究生,您有何建議?在深入研究博弈論,特別是動態博弈之前,他們應該具備什麼背景?


Basar

首先,強大的數學背景,尤其是實分析,是必須的。其次,深入掌握(確定性的、隨機的,以及最優的)控制論知識是必不可少的,然後才能面對從單一到多個決策者所產生的複雜問題。


當然,作為其中的一部分,還需要紮實的概率、隨機過程、最優化等知識,以及博弈論方面的一些入門知識也是需要的。


最後,根據要進行的研究所涉及的具體應用領域,一些領域的知識也必不可少。當然,更不必說一個研究領域的新入門者還應該熟悉該領域已完成的研究成果以及目前的相關文獻。


結語


NSR:非常感謝您參加這次NSR專題的採訪,感謝您對這個新興領域的深刻評論和展望。


Basar

謝謝您給我這個獨特的機會。我知道中國對這一領域有濃厚的興趣,我看到中國研究人員的參與度越來越高,對當前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感謝紐約大學坦登工程學院電氣和計算機工程專業副教授Quanyan Zhu、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穆義芬審校。)


相關文章信息:

https://doi.org/10.1093/nsr/nwz154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院士曲久輝:水環境治理面臨哪些挑戰
    而且,隨著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工業化推進,我國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更是面臨巨大考驗。7月2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曲久輝走進《中國經濟大講堂》從多方面深度解讀了如何有效治理水環境、保障水安全。淨水小編整理後將分三期呈現給大家。今天為第二期。水體富營養化是我國水環境治理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那麼究竟什麼是水體富營養化?
  • 博弈蘊涵合作--如何運用博弈論解析中美關係
    其實,博弈本身就蘊涵合作,將「博弈」和「博弈論」簡單地等同於「衝突」和「衝突論」,這恰恰是對「博弈」和「博弈論」的極大誤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納什曾經來華演講,其題目即為「通過代理來研究博弈中合作」。事實上,正視和研究國家間的利益博弈,不僅可以更好地透視國家間的衝突,也為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國家間合作提供了一把「智慧之鑰」。
  • 如何運用博弈論解析中美關係
    其實,博弈本身就蘊涵合作,將「博弈」和「博弈論」簡單地等同於「衝突」和「衝突論」,這恰恰是對「博弈」和「博弈論」的極大誤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納什曾經來華演講,其題目即為「通過代理來研究博弈中合作」。事實上,正視和研究國家間的利益博弈,不僅可以更好地透視國家間的衝突,也為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國家間合作提供了一把「智慧之鑰」。
  • 包為民院士:航天發展面臨的控制問題與挑戰
    對航天控制易維護的需求有航班化班次密集、運行間隔時間短,適應全球各地的發射/著陸場,地勤操作簡單快捷等。 航天控制未來也面臨著各種挑戰,實現高可靠性方面,挑戰在於可靠的飛行控制架構與軟體,飛行控制的故障診斷隔離與恢復技術,快速的自主軌跡規劃與任務規劃。實現高品質方面,跨域多模態的高品質飛行控制將是未來挑戰。高精度方面的挑戰在於強適應高精度制導與姿態控制。
  • 博弈論速成指南:那些融入深度學習的經典想法和新思路
    選自TowardsDataScience作者:Jesus Rodriguez機器之心編譯參與:魔王、杜偉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博弈論迎來了復興。關於博弈論,數據科學家需要了解哪些經典思想和新思路呢?在人工智慧語境和深度學習系統語境下,要想使多智能體環境具備一些必備的重要能力,博弈論必不可少。在多智能體環境中,不同的 AI 程序需要交互或競爭才能達成目標。博弈論的歷史與計算機科學史密不可分。目前博弈論領域中的許多研究可以追溯至阿蘭·圖靈、馮·諾伊曼這些計算機科學先驅的工作。
  • 21世紀人類面臨的新挑戰 | 中國工程院院刊
    文中作者指出,21世紀的地球將進入人類世,全球將面臨兩大挑戰:人口激增與氣候變暖,基因技術、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太空探索技術等一系列新興技術,將在幫助人們應對挑戰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當然新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會帶來新的不確定性。科學家和工程師有義務推廣其工作成果的有益應用,並對其弊端予以警告。
  • 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宗本:大數據的挑戰和問題
    大數據的挑戰和問題  談論大數據是時代話題,擁有大數據是時代特徵,解讀大數據是時代任務,應用大數據是時代機遇。這四句話概括出大數據時代。從本質上說,數據,就是指資料的信息化、數位化,大數據的複雜性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海量性;第二,實踐性;第三,異構性;第四,分布性。
  • 中國芯的機遇和挑戰!浙江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赴浙大城市學院講課
    浙江大學吳漢明院士在浙大城市學院召開講座1月12日,據浙大城市學院官網消息,近日浙江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漢明應邀為浙大城市學院召開學術講座。吳漢明院士在浙大城市學院召開的學術講座主題為「『中國芯』製造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 前沿研究丨陳薇院士:新冠疫苗研製面臨的挑戰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研究員科研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0年第10期「新冠病毒肺炎專刊」上撰文,分析了目前全球新冠病毒疫苗研製中面臨的挑戰。一是疫苗安全性評價,應開展高質量的臨床疫苗安全性研究來評估和監測新冠疫苗的安全性。
  • 中國工程院朱廣生院士做客北洋大講堂
    本站訊(通訊員 農奧兵)2020年12月14日下午,我國高超聲速飛行器領域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朱廣生做客北洋大講堂,於鄭東圖書館南區一層報告廳內為廣大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臨近空間飛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的主題報告,全校350餘名師生到場聆聽報告。
  • 中科院曲久輝院士新晉美國工程院院士
    總部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美國國家工程院於2019年2月7日公布了新晉院士的名單,此次當選者共包括86名院士以及18名外籍院士。
  • 諾貝爾獎得主澤爾滕眼中的納什和博弈論
    在納什意外逝世之際,我們找出這篇10年前的訪談,希望以澤爾滕之口,還原更為真實的納什和博弈論。1994 年, 澤爾滕因其在「非合作博弈理論中開創性的均衡分析」中的傑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是目前為止唯一一個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德國人, 也是現在德國實驗經濟學的代表人物。
  • 全球環境與健康領域的研究熱點,以及我國環境與健康研究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理論和方法創新是我國環境與健康研究的挑戰和機遇,需要不斷聚集和吸引優秀科學家形成集群優勢持續攻關,探尋環境致病的原因和機理,為我國區域高發疾病環境汙染尋因,以及為相關健康保障技術的研發奠定理論與方法基礎。
  • 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團隊:應重視PM2.5和臭氧汙染共同改善
    郝吉明環境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國際生態經濟協會IEEPA)理事會會長近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該研究系統梳理了我國大氣汙染控制歷程,並指出我國大氣汙染控制政策已從強調汙染排放控制到重視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視角下,今後應重視PM2.5和臭氧汙染的共同改善。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在過去30年間先後面臨了全球最嚴峻、最複雜和最難解決的酸雨、霧霾等區域大氣複合汙染問題。
  • 王文濤看望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文興
    本報2月2日訊 受省委委託,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王文濤今天下午專程到山東大學中心校區南院宿舍,看望慰問了我國著名環境化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文興。  根據省委統一安排,王文濤負責聯繫王文興院士。今天下午,王文濤來到山東大學中心校區南院宿舍看望慰問王文興院士,詳細詢問了王院士的身體狀況和工作情況,送去了慰問品。在會談中,王文濤簡要介紹了濟南市治理霧霾工作採取的舉措和取得的成效。他說,作為環境科學方面的專家,王院士十分關心山東特別是濟南治霾工作,所帶領的團隊派出一線科研專家到濟南掛職,為大氣環境汙染治理作出了貢獻。專業的人一定要幹專業的事。
  • 「2018美國工程院院士名單」貝索斯當選,三位華人當選外籍院士
    新智元報導 來源:美國工程院官網作者:聞菲、劉小芹【新智元導讀】美國工程院最新公布了新當選的院士名單,一共83名新院士和16名外籍院士,亞馬遜CEO貝索斯當選,原因是在太空探索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郝吉明,中國科學院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主任盧柯,中國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楊衛當選外籍院士。今天,美國國家工程院(NAE)主席C. D. (Dan) Mote, Jr.宣布,NAE新選出83名新院士和16名外籍院士。加上今年的新院士後,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的美國院士總人數達到2293人,外籍院士262人。
  • 10位華人科學家當選2018年美國工程院院士!
    美國當地時間2月7日,美國國家工程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NAE)公布了最新入選的83名院士和16名外籍院士名單。加上今年新院士後,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總數為:院士2293名,外籍院士262名。
  • 《Light》人物:專訪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洪明輝
    本期,很榮幸能夠邀請到雷射光學領域的著名學者和領軍人物、新加坡工程院院士、《Light》編委、《Light》新加坡辦公室負責人、活躍在科研與產業化一線的跨界明星科學家——洪明輝接受本人的採訪。初識洪明輝院士,他給我的印象是一位精力充沛、積極上進、溫文爾雅的學者;相處下來,發現洪院士更是一位熱愛生活、幽默風趣、有血有肉的人生贏家。
  •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人工智慧機器人應建立「免疫系統」
    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作了題為《用主動免疫可信計算築牢人工智慧安全防線》的院士特邀報告。他闡釋了當下計算機病毒查殺方面存在的漏洞,並提出一套全新的「免疫式」防護系統。沈昌祥表示,網絡空間目前已經成為繼陸、海、空、天之後的第五大主權領域空間。
  • AI的博弈論,一份插圖教程
    所以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鳥瞰博弈論。我們還將討論博弈論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應用。我以一種即使是初學者和非技術人員也能跟上的方式來寫這篇文章。目錄什麼是博弈論?博弈論的核心實施在於信息不完全博弈。正如我們已經討論過的,撲克是一個經典例子,它也是AI應用在不完全信息上一個不錯的基準問題。不完全信息非常重要,因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常常屬於這一類。迄今為止,在人工智慧的歷史上,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方法在不完全信息遊戲方面還暫時未取得特別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