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焦點
中國電科14所智能感知技術重點實驗室太赫茲SAR成像試驗取得成功
2020-12-03 雲財經
......
近日,中國電科14所智能感知技術重點實驗室太赫茲SAR成像試驗取得成功,完成中國電科首幅太赫茲SAR圖像。(國防科工局)。
......
相關焦點
中國電科14所權威發布現代戰爭「五大作戰預警體系」
本屆航展,中國電科14所聚焦「陸海空天,四維一體,看到全球每個角落」這一主題,首次完整披露了面向未來戰爭的「五大作戰預警體系」,並展出了「絲路眼」有源相控陣預警機、「三面陣」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機相掃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量子雷達、微波光子雷達、太赫茲雷達以及LED飛行模擬器等世界前沿的雷達技術。
我國太赫茲研究領域的實驗室概覽(圖)
在近日陸續公布的「2011年國家重大科學儀器開發專項」與「2011年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專項」中,其中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史生才研究員作為負責人主持申報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專項——「太赫茲超導陣列成像系統」項目成功獲批立項,資助總經費6000萬元,研究期限5年。此外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申報的國家重大科學儀器開發專項——「相干強太赫茲源科學儀器設備開發項目」也成功獲批立項。
探測不受煙塵、霧霾影響:國內首款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研製成功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胡喆)記者17日從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獲悉,由該所研製的我國第一部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進行了飛行試驗,並成功獲取國內首組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影像成果。
太赫茲技術發展現狀分析
2004 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評出了「改變未來世界的十大技術」,太赫茲技術是其中之一;2005 年,日本政府列出了「國家支柱十大重點戰略技術」,太赫茲技術名列榜首;歐洲、澳大利亞等國政府、研究機構、大學、企業紛紛投入太赫茲技術研發的熱潮中。
全球首顆6G通信試驗衛星上的太赫茲技術告訴你
11月6日11時19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1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其中一顆「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是由電子科技大學、國星宇航等聯合研製的全球首顆面向6G的太赫茲通信試驗衛星。
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發射成功 太赫茲通信技術領先全球
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發射成功 太赫茲通信技術領先全球長徵六號此次發射任務重大,除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同時還成功將NewSat9-18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長徵六號火箭的國際訂單)和北航空事衛星一號和「太原號」科普衛星(八一03星)送入同步軌道。提到6G很多網友表示已經跟不上科技進步的步伐了,有很多網友表示:科技發展這麼快了,5G都還沒用上呢。
6G 試驗衛星為何搭載太赫茲通信上天? 我們離6G到底有多遠?
6G 試驗衛星為何搭載太赫茲通信上天? 我們離6G到底有多遠? 2020-11-10 14:50:49 來源: IT之家 11 時 19 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 NewSat9-18 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中國成功發射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
11月6日11時19分,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星時代-12/天雁05)搭載長徵六號遙三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太赫茲通信具有頻譜資源豐富、傳輸速率高、易實現通信感知一體化等優勢,在地面和空間通信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是全球第六代移動通信(6G)的關鍵技術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電子科技大學衛星產業技術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徐揚生教授表示,此次研製發射的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是太赫茲通信在空間應用場景下的首次技術驗證,標誌著我國航天領域探索太赫茲空間通信技術有了突破性進展。
中國電科38所突破波浪發電關鍵技術
記者3月13日從中國電科38所獲悉,該所最新研製的波浪發電裝置,成功突破波浪能液壓轉換與控制裝置模塊及千伏級動力逆變器關鍵技術,實現波浪穩定發電,且在小於0.5米浪高的波況下仍能頻繁蓄能。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為我國波浪發電工程化應用奠定基礎。 我國擁有綿長的海岸線,洶湧起伏的海浪蘊藏著無盡的能量。
中國電科集團:以創新驅動戰略履行軍工央企神聖使命
,把創新放到中國電科「創新、協同、效益、可持續、共享」五大工作方針首要位置,把科技創新作為中國電科重點打造的業態,強化科技創新對主營業務的支撐引領作用。目前,創新體系已擁有15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4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國防科技研究應用中心、20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和教育部「2011」計劃雷達協同創新中心,牽頭組建「移動智能終端」產業化聯盟,形成了以聯合研發機構和常態化技術創新合作機制建設推動產學研用良好互動局面的形成。
中國電科14所重大科學儀器設備專項成功立項
日前,由中國電科14所申報的國家科技部重大科學儀器設備專項《天線近場測試儀的開發與應用》成功立項,實現了14所在核心電子測量儀器領域零的突破。 該項目的實施,可大幅度提升我國在有源相控陣天線、移動通信智能天線、數字陣列天線等技術領域的測試保障能力,項目產業化前景廣闊,可增強國產化高端天線近場測試儀的市場競爭能力,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 項目意義重大,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擬形成發明專利10項,軟體著作權5項,國家標準草案1項,行業標準2項,為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及科學研究做出貢獻。
太赫茲龍頭上市公司有哪些?_太赫茲概念股解析
科研人員研製的「一秒鐘準確檢測地溝油」設備將亮相將要舉行的第14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據介紹,該設備檢測準確率超過90%,可解決當下地溝油監管難、檢測難的問題。目前,該檢測儀樣機已成形,並付諸批量生產,年底前或將面世。10月24日,在上海市教委舉辦的首場專題新聞發布會上,上海理工大學首度「基於太赫茲技術的地溝油快速檢測儀」。
成電創業丨專注小型化與低成本毫米波微系統,天成電科獲A輪融資
發現創業點之後,方勇博士帶領天成電科在2016年正式進入毫米波相控陣天線與探測器領域,產品重點應用於雷達探測、數據鏈等系統中,以他的話來說,是專注「一釐米寬,一公裡深」。領先技術追逐低成本、小型化趨勢對於以科研出身的企業創始人,他們懂技術、懂科研,無疑是一項最為關鍵的創業要素。
一口氣發布6項科技成果 之江實驗室在哪些領域發力了?
在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的驅動下,人機物「三元融合」的世界正在加速形成。為迎接智能時代的到來,人類需要怎樣的前沿技術作為支撐?9月2日,之江實驗室在杭州舉行智能科學與技術系列成果發布會,一口氣對外集中發布了「立體顯微內窺成像系統」等6項科技成果,多項研究成果已進入產業轉化階段。
6G突破口下的太赫茲會是醫學影像的未來嗎?
CT、MRI、PET-CT可用於檢測宮頸癌患者的轉移性淋巴結,但其精度低於預期,太赫茲成像提高了成像精度,能夠及早檢測出病變部位。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太赫茲技術研究中心表示太赫茲波能直接「看到」DNA等生物大分子且輻射遠低於伽馬射線,對檢測癌細胞、預防癌症具有重要意義。對癌症患者而言,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有助於癌症的根治。
鑄就「大國之眼」——來自中國雷達工業發源地中國電科第14研究所...
新華社南京5月22日電題:鑄就「大國之眼」——來自中國雷達工業發源地中國電科第14研究所的蹲點報告 新華社記者劉亢、王珏玢、胡喆、劉宇軒 70年前,一座2層小樓、幾臺工具機,見證了新中國雷達工業的蹣跚起步;70年後,一座現代化研究所矗立在長江之畔,從這裡誕生的雷達產品
太赫茲時域光譜技術:交聯聚乙烯電纜絕緣缺陷檢測的新方法
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重慶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一種基於太赫茲時域光譜技術(THz-TDS)的XLPE無損檢測新方法。基於THz-TDS系統對XLPE隱藏氣隙缺陷無損檢測的新方法,可為電纜絕緣缺陷的無損檢測提供一種新的思路,且可應用於其他電氣設備檢測中。
半導體所製備成功太赫茲量子級聯雷射器和紅外量子級聯雷射器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半導體材料科學重點實驗室、低維半導體材料與器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在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及中科院等項目的支持下,經過努力探索,製備成功太赫茲量子級聯雷射器和紅外量子級聯雷射器(QCL)系列產品系列產品。
我國單光子量子雷達研製成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具有重要軍事應用...
(科技日報北京8月15日電) 記者15日從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獲悉,基於單光子檢測的量子雷達系統在中國電科14所(以下簡稱14所)研製成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隨後該團隊採用雜散抑制技術,使得量子雷達能夠在白天工作,跟蹤慢速運動目標,並完成日間海面環境下的遠距離探測試驗。2016年美國智庫caps指出,中國在量子雷達樣機的遠程試驗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量子雷達探測技術具有潛在的重要軍事應用價值。
中國電科發布世界首個太赫茲安檢系統解決方案
新華網北京3月20日電(記者張辛欣)軍工企業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發布世界上首個基於被動式太赫茲技術的綜合安檢系統解決方案,可於無形中對隱匿違禁物品自動成像,並且做到無輻射和快捷高效。這是記者20日從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獲悉的。據悉,太赫茲技術是一種前沿的電磁波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