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
創新,一直是中國電科最厚重的企業精神,是推動電子信息技術實現跨越發展的第一動力。電子信息技術作為發展最快、創新最活躍的領域,在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導作用日益凸顯。作為軍工電子國家隊,中國電科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積極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有效履行軍工央企神聖使命。
強化頂層設計,打造創新業態
中國電科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重要論述和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為指引,加強頂層謀劃、強化戰略引領,提出「一五五三」發展戰略,把創新放到中國電科「創新、協同、效益、可持續、共享」五大工作方針首要位置,把科技創新作為中國電科重點打造的業態,強化科技創新對主營業務的支撐引領作用。
著眼智慧、安全兩大事業發展,中國電科積極開展科技創新規劃論證,重點布局當前面臨的「卡脖子」技術和引領未來發展的前沿技術,論證出4大科技版塊、38個優先發展領域,為科技創新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導。
在打造技術業態目標的指引下,中國電科建立健全了「三三制」的協同創新體系。目前,創新體系已擁有15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4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國防科技研究應用中心、20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和教育部「2011」計劃雷達協同創新中心,牽頭組建「移動智能終端」產業化聯盟,形成了以聯合研發機構和常態化技術創新合作機制建設推動產學研用良好互動局面的形成。
科技創新離不開人才的支撐。中國電科著力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隊伍,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形成了推動技術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十二五」末,中國電科科技人員數量已達6.5萬人,這其中包括院士11人,集團公司首席科學家37人,首席專家100人,表明中國電科初步建立了一支高層次科技專家隊伍。「十二五」期間,中國電科累計科技投入1051億元,突破了4000餘項關鍵技術,取得150多項國際領先和1600多項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技術成果,申請專利1萬餘項,獲得33項國家獎,其中,國家科技最高獎1項、科技進步特等獎3項、一等獎6項、二等獎23項。
加強技術攻關,關鍵技術獲重大突破
圍繞對安全、智慧兩大事業,中國電科著力發展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帶動性的核心技術,加強技術攻關和資源投入。目前,中國電科已突破新型智慧城市通用功能平臺、智能感知、雲計算、大數據等重點領域關鍵技術,成功研製了以數字陣列機載雷達為代表的一大批軍用電子信息技術,掌握自主智慧財產權,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有效解決了電子信息領域制約國家安全和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問題,引領和支撐了軍工電子、民品產業的跨越發展。
在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領域,中國電科不斷加大微波功率器件等電子元器件,FPGA等高端晶片,計算機軟硬體等技術的攻關力度;超前布局太赫茲、先進能源與材料等在國家安全和戰略性產業中具有發展潛力的前沿技術,厚植髮展潛能,搶佔技術競爭和未來發展的先機。
推進「雙創」實施,激發創新活力
以「熠星」創新創意大賽為抓手,中國電科按照「一個載體、一個平臺、一套機制、三大工程、百花齊放」的「雙創」工作體系架構,打造了「熠星」大賽線上平臺,建立了電子信息技術專家「英雄榜」、技術需求「英雄帖」、技術轉化「英雄路」;建立了技術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推進新型智慧城市試點等三大工程建設;推動了上百個項目轉化落地,獲得近1.5億元天使投資。「雙創」工作的全面推進落地,充分激發了中國電科內部的創新創業活力。
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已使中國電科取得了諸多成績,著眼未來,中國電科將深化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方案》,著力技術創新平臺打造和體制機制創新,著力加強安全、智慧兩大事業發展的關鍵技術攻關,著力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著力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實施,以高效率的創新體系支撐高水平的創新型國家建設,為中國夢、電科夢的實現,提供強大的動力。
創新亮點:突破關鍵技術:以自主創新擺脫預警機發展 「卡脖子」局面
在2015年抗戰勝利日閱兵式上,新一代預警機空警-500首次在天安門廣場前亮相,成為了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在空警-2000、空警-200預警機成功實現我國預警機「從無到有」的跨越後,如何在咱們自己的飛機平臺上,裝載上重量更輕、性能更優的預警雷達,成為擺在所有預警機研究者面前的一道課題。
實際上,早在20年前,中國電科已與國際同步開展數字波束形成的技術研究,並在世界首次提出數字陣列雷達概念。數字陣列雷達技術的主要原理是用數字收/發器件替代原來使用模擬式器件,降低了系統的重量、體積,以及損耗。正是依託這種先進的技術優勢,中國電科提出了在國產飛機平臺上利用先進的數字陣列雷達技術構建新一代預警機的偉大設想,實現「小平臺、大預警、高性能、新一代」的目標。
在信息系統方面,空警-500預警機首次全面採用國產處理平臺、國產作業系統和資料庫,實現了對所有分系統的國產化;在元器件方面,通過原位替換、重新設計、統型替代等方法,大幅壓縮進口元器件使用比例,國產化規格比超過90%,實現了信息系統的「中國製造」。尤其是雷達的核心信息平臺伺服器100%實現國產化,完全實現了「中國芯」。
空警-500預警機的研製成功,使我國徹底擺脫了預警機發展依託國外平臺的「卡脖子」局面,再一次證明:核心的裝備,關鍵的技術靠引進是引不來的。在空警-500研製成功後,中國電科將繼續以自主創新引領預警機研製事業的發展。
創新亮點:搭建創新平臺 熠星創新創意大賽精彩紛呈
李克強2014年9月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中國電科作為黨和國家掌控的戰略性團隊,積極落實國家「雙創」戰略,舉辦熠星創新創意大賽(以下稱熠星大賽),為電科青年、高校師生等創業群體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
2014年和$年,中國電科聯合各高等院校相繼舉辦兩屆熠星大賽,並獲得多方好評。熠星大賽以科技創新創業為主題,以電科青年和高校師生等群體為參賽對象,旨在發揮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平臺與環境,廣泛聚集社會創新資源,實現技術與資本的結合,推動技術走向市場。
中國電科與高校的聯合舉辦熠星大賽是一種全新的合作與創新模式,大賽走進全國知名高校,是產學研一體化的又一次重大實踐,對科技成果轉化、鼓勵廣大青年創新創業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熠星大賽對在發掘創意、孵化創意、形成產業上形成完整的生態鏈,以開放、務實、新穎的活動形式,激發出中國電科全系統自下而上的自主創新活力,使創新成為助推中國電科高速發展的新常態。
中國電科在熠星大賽活動和熠星孵化平臺建設運行的基礎上,將進一步完善相關機制、提升水平,積極與國家、社會、國際資源對接,擴展服務領域,推動現有產業改革轉型,助力國家創新發展。未來,中國電科還將繼續舉辦熠星大賽,為更多青年創新創業群體搭建平臺,助力國家創新事業在上階梯。
創新亮點:改革創新體制 重構科技創新體系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國家安全面臨新挑戰、軍事電子面臨新機遇、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空間增長等的宏觀背景下,如何貫徹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自身技術創新實力,始終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業務的中國電科關注探索的核心問題。為此,中國電科提出了「技術創新體系重構工程」。
該工程自啟動實施以來,歷經5年整合優化,中國電科目前已經基本構建起了全新的技術創新體系,自主創新能力、核心競爭力、企業控制力和影響力得到大幅提升。
「技術創新體系重構工程」的主要思路是以創新平臺作為技術創新主題,主要承載基礎性、前沿性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創造技術成果和智慧財產權,在直接支撐軍民品產業發展的同時,通過智慧財產權的轉移、轉讓實現更高的經濟價值和更廣泛的社會效益。
項目創新性方面,打造技術創新業態,優化創新資源配置。該系統將技術創新作為單獨的業務形態,通過智慧財產權的轉移、轉讓獲得效益。建立了「三層布局」的開放、協同的創新平臺,實現了國內外創新資源的有效匯聚。建立了基於關鍵技術譜系化管理的協同創新機制;建立基於技術顯性化表述的智慧財產權全過程管理機制;建立研用結合協同創新的需求生成機制;建立高層次人才培育和流動機制;基於「熠星」創新創意大賽建立創新資源市場化配置機制;建立以市場價值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提煉了預警機精神,形成了具有中國電科特色的科技創新文化。
未來,中國電科將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激活創新載體,釋放創新潛能,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做強做大技術創新業態,為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