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說
2019年12月17日下午,我國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山東艦在海南三亞某軍港交付海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交接入列儀式。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雷凡培在儀式上作了發言。2019年2月1日,時任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的雷凡培,曾在《學習時報》撰文論述以科技創新引領海洋強國建設,小新現將這篇文章分享給大家——
以科技創新引領海洋強國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堅持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明確提出要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
這些重大論斷對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國家戰略、建設科技強國具有重大指導意義。作為軍工央企,中船集團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結合船舶工業改革開放40年來的發展實踐和經驗,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產業科技創新發展之路,以科技創新引領海洋強國建設。
中國特色產業科技創新發展之路必須立足自主可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奮鬥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必須矢志不移自主創新,堅定創新信心,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就是要在探索中國特色產業科技創新發展之路的過程中,始終立足自主可控,掌握髮展主動權。
△1961年,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艘百噸級高速護衛艇建成
立足自主可控必須下定自主創新的決心。近年來,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特別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科技事業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一些前沿方向開始進入並行、領跑階段。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更要牢記,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我國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國家總體安全。因此,我們必須下定自主創新的決心,奮發圖強,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把創新和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1966年,我國自力更生研製的火炮護衛艦首艦交付
立足自主可控必須堅定自主創新的信心。中華民族歷來有創新圖強的優良基因。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整體科技能力持續提升,科技實力正處於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特別在載人深潛、量子通訊、移動通信、超級計算機、人工智慧等領域,我們已經先人一步,進入領跑方陣。這些歷史性成就的取得,有力地證明中國人有能力在科技創新領域取得突破、引領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增強創新自信,敢於挑戰權威、樹立標杆,敢於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不斷取得新的突破。
△1970年,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種飛彈驅逐艦下水
立足自主可控必須找準自主創新的重心。自主創新必須強化戰略導向和目標導向,找準重點和關鍵集中發力。當前,尤其要在那些事關根本和全局的關鍵領域下大功夫,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集合精銳力量,作出戰略性安排,儘早取得突破。對於企業而言,要切實發揮好創新主體和推動創造創新生力軍的作用,圍繞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加大對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方面的科技攻關,以高質量的科技供給,為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圍繞提升創新體系效能,以重大創新工程實施、關鍵產品研製等為抓手,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組成創新聯盟,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構建起多方參與、協作共贏的創新體系,發揮創新合力。不斷強化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創造的活力,釋放自主創新潛力。
△1986年,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新型飛彈護衛艦服役
△1994年,中國第二代飛彈驅逐艦列編海軍
立足自主可控必須保持自主創新的恆心。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涉及科學原理、基礎材料、製造工藝等方面的整體系統性躍升,這些都非一日之功,需要持續用力,久久為功。自主創新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奮起直追,經過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彌補差距,實現突破。在一些打基礎、顧長遠的前瞻性、基礎性、引領性、原創性研究領域,只有堅持持續不斷地資源投入和長久地鑽研深耕,才能取得進展和突破。必須有甘於坐冷板凳,勇於做「栽樹人」「挖井人」的精神,把自主創新工作持續引向深入,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夯實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根基。
中國特色產業科技創新發展之路必須堅持開放合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技術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就是要在探索中國特色產業科技創新發展道路過程中,進一步擴大開放合作,始終堅持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
△2012年9月25日,我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交接入列
以擴大開放提升科技創新的高度。堅持從整個世界的科技發展脈絡出發,把握科技發展大勢,找準科技創新的方向。既立足本國,為解決國內發展面臨的問題提供高質量的科技供給,又面向全球,力求在人類面臨的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人類健康、氣候變化等共同問題上取得突破,為解決全球問題、實現共同發展、促進共同繁榮貢獻中國智慧,作出中國貢獻。積極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找準科技創新存在的短板和差距,主動學習借鑑先進,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以強化合作增強科技創新的效能。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創新資源在世界範圍內加快流動,各國經濟科技聯繫更加緊密,科技創新越來越需要走國際合作的道路。必須放眼全球配置創新資源,充分藉助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通過技術人才引進、合資合作、兼併收購等方式,聚合全球高端優質創新資源為我所用。堅持開放合作創新,不斷深化國際科技交流,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大力開展聯合創新,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積極參與國際規則、標準的制定,在全球科技治理領域發出中國聲音、展現中國作為。
以科技創新支撐引領海洋強國建設,踐行中國特色產業科技創新之路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這對船舶工業發展提出了新的使命要求。改革開放以來,船舶工業堅持走自主可控和開放合作的創新發展之路,科技創新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中國在散貨船、油船、貨櫃船等主流船型領域實現全系列自主研製,產品技術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高端船舶自主設計能力不斷提高,在大型LNG船、超大型貨櫃船等重點船型領域取得了一批標誌性成果,逐步形成從淺海到深海、從勘探鑽井到開採生產和作業運輸的海洋工程裝備研製能力;航母工程、載人深潛、船用動力、智能船舶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在世界海洋科技領域佔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實現了由「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由「技術引進」到「中國製造」再到「中國創造」的轉變,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保障。站在新的起點上,作為我國船舶工業的骨幹力量,貫徹落實海洋強國、科技強國建設的戰略部署,中船集團將繼續堅持走自主可控和開放合作的創新發展道路,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施重大創新工程、構建開放創新格局、培育創新人才等方面著力,以科技創新引領海洋強國建設。
△2017年4月26日,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山東艦成功下水。
立足自主創新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圍繞優化供給結構,以綠色化、安全化、輕量化、智能化為重點,推動主流船型全系列升級換代;以豐富產品種類、填補相關領域空白為目標,全面提升高技術船舶與深水海洋工程裝備研發設計自主化水平;全面突破船用柴油機、發電機組、綜合電力系統、節能減排裝置等船舶動力產品設計建造關鍵技術;深入開展海洋開發利用與管控技術、船舶智能化和航運信息化技術研究,提高相關產品技術水平和附加值。堅持問題導向、應用導向,以創新性思維、超常規方式加強前瞻性、先導性、探索性研究,搞出自己的「獨門絕技」,在顛覆性技術研發上先行一步、高人一籌。
集中力量實施重大科技創新工程。船舶軍工央企是國家科技創新的骨幹和中堅,是我國海洋裝備領域重要的戰略科技力量,有條件、有能力、有責任實施「牽一髮動全身」的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通過技術大交叉、資源大匯聚、人員大協作、資金大投入,在重點領域實現戰略突破,構建先發優勢。中船集團將在豪華郵輪、智能船舶、智慧海洋、船用動力等領域選取一批代表未來海洋裝備發展的重點方向,以工程化、產業化為目標,開展重大工程研製,構建聯合攻關團隊,形成若干戰略性技術和產品,在前瞻性、戰略性領域構築引領優勢。
放眼全球構建開放協作的創新格局。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通過聯合研發、組建合資公司等多種形式,與全球海洋裝備優勢企業、科研機構、著名大學開展高層次、多形式、寬領域合作,以資本為紐帶,積極參與全球創新資源整合。加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與國外船級社、船東、設備供應商建立雙邊或多邊技術交流機制,積極參與全球海洋事業規則規範和海洋科技領域相關標準的研究制定,提升在全球海事界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著眼長遠培育創新人才。圍繞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需要,建立健全人才培養體系,創新培養機制和模式,培養高層次技術人才、高素質技能人才、高水平經營管理人才,培育科技創新精神、工匠精神和企業家精神,構建一支高素質、能夠滿足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的創新人才隊伍。特別是以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實施為契機,吸引、聚合創新人才,並通過項目和工程的實施,培養、鍛鍊高端創新人才,提升人才層次。進一步健全創新人才評價、激勵體系,完善有利於高端人才創新的評價標準和制度。積極探索利用股權、期權、分紅權等激勵制度,實現科技人員的貢獻和價值最大化,激發創新熱情,釋放創新潛力。
山東艦入列
標誌著中國進入雙航母時代
人民海軍和中國裝備製造業齊頭並進
我們有信心、有決心
用科技創新引領海洋強國建設
前方火力密集,請避讓
↓↓↓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