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航母山東艦的創新源動力在哪?這家軍工央企董事長告訴你!

2021-01-21 國資小新

小新說

2019年12月17日下午,我國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山東艦在海南三亞某軍港交付海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交接入列儀式。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雷凡培在儀式上作了發言。2019年2月1日,時任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的雷凡培,曾在《學習時報》撰文論述以科技創新引領海洋強國建設,小新現將這篇文章分享給大家——

以科技創新引領海洋強國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堅持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明確提出要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

這些重大論斷對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國家戰略、建設科技強國具有重大指導意義。作為軍工央企,中船集團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結合船舶工業改革開放40年來的發展實踐和經驗,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產業科技創新發展之路,以科技創新引領海洋強國建設。

中國特色產業科技創新發展之路必須立足自主可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奮鬥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必須矢志不移自主創新,堅定創新信心,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就是要在探索中國特色產業科技創新發展之路的過程中,始終立足自主可控,掌握髮展主動權。

△1961年,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艘百噸級高速護衛艇建成

立足自主可控必須下定自主創新的決心。近年來,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特別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科技事業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一些前沿方向開始進入並行、領跑階段。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更要牢記,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我國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國家總體安全。因此,我們必須下定自主創新的決心,奮發圖強,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把創新和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1966年,我國自力更生研製的火炮護衛艦首艦交付

立足自主可控必須堅定自主創新的信心。中華民族歷來有創新圖強的優良基因。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整體科技能力持續提升,科技實力正處於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特別在載人深潛、量子通訊、移動通信、超級計算機、人工智慧等領域,我們已經先人一步,進入領跑方陣。這些歷史性成就的取得,有力地證明中國人有能力在科技創新領域取得突破、引領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增強創新自信,敢於挑戰權威、樹立標杆,敢於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不斷取得新的突破。

△1970年,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種飛彈驅逐艦下水

立足自主可控必須找準自主創新的重心。自主創新必須強化戰略導向和目標導向,找準重點和關鍵集中發力。當前,尤其要在那些事關根本和全局的關鍵領域下大功夫,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集合精銳力量,作出戰略性安排,儘早取得突破。對於企業而言,要切實發揮好創新主體和推動創造創新生力軍的作用,圍繞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加大對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方面的科技攻關,以高質量的科技供給,為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圍繞提升創新體系效能,以重大創新工程實施、關鍵產品研製等為抓手,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組成創新聯盟,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構建起多方參與、協作共贏的創新體系,發揮創新合力。不斷強化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創造的活力,釋放自主創新潛力。

△1986年,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新型飛彈護衛艦服役

△1994年,中國第二代飛彈驅逐艦列編海軍

立足自主可控必須保持自主創新的恆心。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涉及科學原理、基礎材料、製造工藝等方面的整體系統性躍升,這些都非一日之功,需要持續用力,久久為功。自主創新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奮起直追,經過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彌補差距,實現突破。在一些打基礎、顧長遠的前瞻性、基礎性、引領性、原創性研究領域,只有堅持持續不斷地資源投入和長久地鑽研深耕,才能取得進展和突破。必須有甘於坐冷板凳,勇於做「栽樹人」「挖井人」的精神,把自主創新工作持續引向深入,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夯實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根基。

中國特色產業科技創新發展之路必須堅持開放合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技術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就是要在探索中國特色產業科技創新發展道路過程中,進一步擴大開放合作,始終堅持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

△2012年9月25日,我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交接入列

以擴大開放提升科技創新的高度。堅持從整個世界的科技發展脈絡出發,把握科技發展大勢,找準科技創新的方向。既立足本國,為解決國內發展面臨的問題提供高質量的科技供給,又面向全球,力求在人類面臨的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人類健康、氣候變化等共同問題上取得突破,為解決全球問題、實現共同發展、促進共同繁榮貢獻中國智慧,作出中國貢獻。積極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找準科技創新存在的短板和差距,主動學習借鑑先進,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以強化合作增強科技創新的效能。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創新資源在世界範圍內加快流動,各國經濟科技聯繫更加緊密,科技創新越來越需要走國際合作的道路。必須放眼全球配置創新資源,充分藉助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通過技術人才引進、合資合作、兼併收購等方式,聚合全球高端優質創新資源為我所用。堅持開放合作創新,不斷深化國際科技交流,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大力開展聯合創新,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積極參與國際規則、標準的制定,在全球科技治理領域發出中國聲音、展現中國作為。

以科技創新支撐引領海洋強國建設,踐行中國特色產業科技創新之路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這對船舶工業發展提出了新的使命要求。改革開放以來,船舶工業堅持走自主可控和開放合作的創新發展之路,科技創新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中國在散貨船、油船、貨櫃船等主流船型領域實現全系列自主研製,產品技術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高端船舶自主設計能力不斷提高,在大型LNG船、超大型貨櫃船等重點船型領域取得了一批標誌性成果,逐步形成從淺海到深海、從勘探鑽井到開採生產和作業運輸的海洋工程裝備研製能力;航母工程、載人深潛、船用動力、智能船舶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在世界海洋科技領域佔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實現了由「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由「技術引進」到「中國製造」再到「中國創造」的轉變,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保障。站在新的起點上,作為我國船舶工業的骨幹力量,貫徹落實海洋強國、科技強國建設的戰略部署,中船集團將繼續堅持走自主可控和開放合作的創新發展道路,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施重大創新工程、構建開放創新格局、培育創新人才等方面著力,以科技創新引領海洋強國建設。

△2017年4月26日,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山東艦成功下水。

立足自主創新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圍繞優化供給結構,以綠色化、安全化、輕量化、智能化為重點,推動主流船型全系列升級換代;以豐富產品種類、填補相關領域空白為目標,全面提升高技術船舶與深水海洋工程裝備研發設計自主化水平;全面突破船用柴油機、發電機組、綜合電力系統、節能減排裝置等船舶動力產品設計建造關鍵技術;深入開展海洋開發利用與管控技術、船舶智能化和航運信息化技術研究,提高相關產品技術水平和附加值。堅持問題導向、應用導向,以創新性思維、超常規方式加強前瞻性、先導性、探索性研究,搞出自己的「獨門絕技」,在顛覆性技術研發上先行一步、高人一籌。

集中力量實施重大科技創新工程。船舶軍工央企是國家科技創新的骨幹和中堅,是我國海洋裝備領域重要的戰略科技力量,有條件、有能力、有責任實施「牽一髮動全身」的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通過技術大交叉、資源大匯聚、人員大協作、資金大投入,在重點領域實現戰略突破,構建先發優勢。中船集團將在豪華郵輪、智能船舶、智慧海洋、船用動力等領域選取一批代表未來海洋裝備發展的重點方向,以工程化、產業化為目標,開展重大工程研製,構建聯合攻關團隊,形成若干戰略性技術和產品,在前瞻性、戰略性領域構築引領優勢。

放眼全球構建開放協作的創新格局。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通過聯合研發、組建合資公司等多種形式,與全球海洋裝備優勢企業、科研機構、著名大學開展高層次、多形式、寬領域合作,以資本為紐帶,積極參與全球創新資源整合。加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與國外船級社、船東、設備供應商建立雙邊或多邊技術交流機制,積極參與全球海洋事業規則規範和海洋科技領域相關標準的研究制定,提升在全球海事界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著眼長遠培育創新人才。圍繞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需要,建立健全人才培養體系,創新培養機制和模式,培養高層次技術人才、高素質技能人才、高水平經營管理人才,培育科技創新精神、工匠精神和企業家精神,構建一支高素質、能夠滿足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的創新人才隊伍。特別是以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實施為契機,吸引、聚合創新人才,並通過項目和工程的實施,培養、鍛鍊高端創新人才,提升人才層次。進一步健全創新人才評價、激勵體系,完善有利於高端人才創新的評價標準和制度。積極探索利用股權、期權、分紅權等激勵制度,實現科技人員的貢獻和價值最大化,激發創新熱情,釋放創新潛力。

山東艦入列

標誌著中國進入雙航母時代

人民海軍和中國裝備製造業齊頭並進

我們有信心、有決心

用科技創新引領海洋強國建設

前方火力密集,請避讓

↓↓↓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 / END/ ————

相關焦點

  • 075首艦同框國產航母,戲劇一幕出現:國產兩棲艦比山東艦還高?
    2020年12月下旬,075首艦出現在三亞某軍港,巧的是幾日後,山東艦也現身這一港口,於是網絡上出現了075首艦與山東艦同框的畫面。山東艦目前剛剛服役滿一周年,而075兩棲艦首艦尚未塗舷號,所以這兩艘海軍戰艦都是海軍的新晉網紅戰艦,也是很多網友和軍迷們最願意津津樂道的兩款戰艦。
  • 第一艘國產航母山東艦交付海軍,明年高考物理怎麼考?
    2019年12月17日傳來好消息:我國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山東艦已於2019年12月17日下午在海南三亞某軍港交付海軍。經中央軍委批准,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山東艦」,舷號為「17」。
  • 不愧是中國軍工高校!大雪後「航母」突然曝光,「095核潛艇」亮相
    據《央視網青年》報導,11月22日,哈工程大學700餘名師生在黑龍江幾十年一遇的大雪之際,用積雪為建材,"建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山東艦。 此外,哈工程師生還建造了095型攻擊核潛艇、我國第一艘載人潛水器"7103"號救生艇,以及萬米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十分壯觀。
  • 演兵場年終盤點|山東艦、075還有核潛艇 誰才是2020海軍人氣王?
    今年12月入列一周年之時,「山東艦」航母編隊再次從容穿越臺灣海峽,引來世界的關注,是名副其實的2020海軍艦艇「人氣王」。 山東艦資料圖 作為首艘我國自產自造的航母,山東艦在訓練中成長。
  • 山東艦與尼米茲級對比,為何甲板面積差不多,搭載量卻差異明顯?
    作為海上巨無霸,航母的噸位、威懾力、造價與製造難度都不是一般海上裝備能夠超越的,如今能獨立研製出航母的國家也不過才四個,中美自然位列其中,還有就是英國和法國。據悉印度也在研製國產航母,但這並不是印度獨立設計出來的產品,且很多東西都要從國外引進,已經背離了獨立研製的範圍。
  • 國產航母功臣楊金成升副部:中船重工董事長送他履新中船集團
    6月26日上午,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船重工」) 黨組書記、董事長胡問鳴代表集團公司,送楊金成到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船集團」)就職,受到了中國船舶工業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雷凡培一行的熱烈歡迎。據中船重工方面發布的信息,雙方進行了親切友好的座談。
  • 航母飛行甲板拖車:研發費用高價格昂貴,印度海軍用拖拉機替代
    在遼寧艦和山東艦龐大的飛行甲板上,跑來跑去非常歡的那種國產小拖車,採用了內燃機動力,自帶推拉杆的,能拉動艦載戰鬥機,在飛行甲板上跑得歡。 此外,還有一種航母小推車,是在機庫內使用的,國產電動無杆抱輪拖車,可謂小巧玲瓏,既節省空間,同時也零排放,不汙染機庫空間,能直接摟抱艦載機前起落架的輪胎,就能移動將其拉到升降機上出庫上飛行甲板。
  • 中國電科集團:以創新驅動戰略履行軍工央企神聖使命
    在近日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    創新,一直是中國電科最厚重的企業精神,是推動電子信息技術實現跨越發展的第一動力。
  • 山東艦的甲板鋼:高強、耐腐還防彈!性能指標追平美國福特號用鋼
    2019年12月17日,中國首艘自建航母"山東"艦在海南正式交付海軍。山東艦的交付,標誌著中國海軍正式有了第一艘純國產的航空母艦。和遼寧艦相比,山東艦服役的最大的意義在於,它標誌著中國已經完全掌握了現代大型航母的建造技術,而且是100%純國產建造,完全不依賴於任何國外的技術和工業協助,這標誌著中國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個擁有完全航母研發和建造技術的國家,目前在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中,即使法國、英國和俄羅斯也不具備完全自建航母的技術和工業實力,而是或多或少需要藉助於其他國家的幫助。
  • 中國裝備的洋外號:「飛豹」秒變「比目魚」,山東艦明顯不懷好意
    而作為一款武器裝備,自然更需要一個代號來當作稱呼,像我國的山東艦以及遼寧艦等,就是借用省市的名字來稱呼。當然,在有些時候因為一些事情我們或許還會獲得一個外號,而我們的武器裝備在外國也有一些「洋外號」,就像是我國的飛豹戰鬥機,在美國人的口中成為了「比目魚」。綽號有調侃,有針對,但北約對於中國武器裝備的「別稱」明顯屬於後者,這一點從山東艦的稱呼上就已經完全體現出來了。
  • 山東艦又傳來一個好消息,即將邁出最關鍵的一步,令西方國家慌張
    據央視新聞報導,近期我國山東艦又一次傳來好消息,在即將邁出最關鍵一步的同時,令西方國家不免倍感慌張。當然,在我國航母的研究過程當中,遼寧艦值得驕傲的成功不止於此,而值得驕傲的航母也不單單只是遼寧艦!成功研究出遼寧艦之後,中國的航母研究工程並沒有就此結束,而是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所以很快,繼遼寧艦之後,中國的第二艘航母橫空出世,他就是「山東艦」。
  • 什麼才是航母戰鬥力的核心?艦載機根本不是重點,動力系統才關鍵
    前些日子,我國「雙雄」出海,瞬間讓國人感到興奮起來,原來,這是遼寧艦與山東艦在聯合執行任務,軍事專家李傑表示,現如今,我國航母不僅完成了試驗,還展開了一系列訓練,接下來,何時兩艘航母能同時具備全面戰鬥能力,何時我國便成為了當之無愧的雙航母編隊,值得注意的是,從已公布的現場視頻來看,殲-15等艦載武器一一展開實彈射擊訓練與起降訓練
  • 九洲集團:科技創新 軍民融合發展動力之源
    九洲集團:科技創新 軍民融合發展動力之源 九洲科技工業園。    所有的這一切,都離不開科技創新這件「秘密武器」。對此,九洲集團董事長張正貴深有體會:「科技創新是中國高科技企業發展的助推器。只有不斷技術創新,在高端領域擁有獨有的專利技術和智慧財產權,才能真正地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國內外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保持企業持續穩定發展。」
  • 中國在建003航母,採用常規動力全電推進系統,排水量達8萬噸
    中國打造003航母,採用常規動力全電推進系統,排水量達8萬噸我們應該都知道航母對一個國家是多麼的重要,所以很多國家都想要去研製航母,但是這些國家在研製航母的時候,他們並不會將這些數據進行公開,但是對於我國江南造船廠在建造003航母的信息卻成了業內公開的秘密。
  • 國防軍工領漲!航天科工集團完成改制,剩餘9家央企軍工或成新風口
    當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的改制與更名已經完畢,券商分析師稱,這將促使央企軍工集團的改制進程按下加速鍵。根據央企軍工上市公司公開信息,在12家央企軍工集團中,3家已經完成改制,還有9家尚未完成,這些尚未完成改制的軍工企業或成下一個風口。
  • 軍工行業研究與策略:三大投資主線分析
    我國軍機發動機國產化道路歷經引進、測 仿、改進、創新四個過程,經過 60 餘年發展,已具備多機種發動機研製能力。目前自行 製造大推力軍用渦扇發動機的國家有美國、俄羅斯、中國三個。由於涉及各種新理論、 新材料、新工藝,航發設計和製造的難度極大。雖然我國能夠自主研發軍用發動機,但 與發達國家有著 30 年差距。我國主要作戰飛機國產發動機佔比達到 90%左右,先進型號國產替代繼續推進。
  • 攜手央企 前海能源致力打造「技術+運營」創新驅動模式
    日前,前海控股總裁、前海能源執行董事郭軍和前海能源總經理傅建平等一行3人前往北京訪問了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稱「中船新能」),與中船新能董事長欒海峰、副總裁賈永柱進行座談交流。
  • 海軍第三艘航母:滿載排水量8萬噸,戰機採用電磁彈射起飛方式
    隨即滿載排水量6萬餘噸,擁有36架殲-15重型艦載機和24架各類直升機舷號17的山東艦,在海南三亞某軍港交付海軍,從遼寧號航母服役開始算起,也用了7年的時間,這個造艦速度在全球範圍來看也是非常快的。參考印度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從2005年4月開始建造,都已經先後下水三次了,成了航母建造史上的笑話,印度海軍宣布將於2020年對維克蘭特號進行航行試驗,對於一艘動力系統都未安裝,艦面設施都未安裝的航母來說,2020年要進行首次海試是非常懸的。
  • 我國的國寶級科學家,90歲高齡身家千億,讓國產航母提前30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開始重視海軍的發展,不少軍事強國紛紛投入航母的研製中。所以等到了二戰後期,在全球範圍內共有數百架航空母艦。現如今,航母的數量遠不如二戰期間多,但是其綜合性能卻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不過,很多國家就算想研製航母,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目前掌握航母研製技術的國家並不多。
  • 排水量8萬噸外加電磁彈射,003型航母命名成焦點,你認為哪個好?
    003型航母是中國新一代最先進的8萬噸級航母,將搭載全球最成熟的電磁彈射技術,是中國科技成果的展示,是自力更生的成果。在短短的時間內製造出山東艦,第三艘更先進的大型現代化的航母又要問世,太讓中國人興奮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