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知道什麼是科學?(附書單)

2021-01-15 開智學堂

「 我們知道,科學提高了人類探索自然的效率,讓技術與文明得到快速發展,促使人類社會進入發展的快車道。但是,你是否認真思考過,科學到底是什麼?它為什麼重要?科學共同體是如何運轉的?以科學知識為源頭的知識是如何生產和流動的?往下看,開智學堂掬元教練,今天就與你聊聊科學那些事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時空來鴻」已獲原作者授權

開智學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科學為什麼重要

人類真正進入強科學主義時代也只有 200 多年的歷史。在前科學時代,人類依賴代代相傳的經驗,憑藉直覺,靠著隨機的選擇去改造大自然和認識自我。

天性使然,人類常常不願接受與先入為主相反的理念,也愛在實際上毫無因果的事情上強行構建因果。正如馬奇在他著名的講演錄「經驗的疆界」中所言:

人類存儲、回憶歷史的能力有限,對服務於當前信念和欲望的重構記憶敏感。

人類存儲、回憶歷史的能力有限,對服務於當前信念和欲望的重構記憶敏感。

人類的分析能力有限,對加諸經驗之上的框架敏感。

人類固守成見,對支持先入之見的證據不如對反對先入之見的證據挑剔。

人類既歪曲觀察又歪曲信念,以提高兩者的一致度。人類偏愛簡單的因果關係,認為原因必定在結果附近、大果必定有大因。

與比較複雜的分析相比,人類更喜歡涉及有限信息和簡單計算的啟發式。人類詮釋經驗的這幅大圖景,證據充分,眾所周知。

人類在前科學時代的決策方式效率低下,常常做出與預期目標完全背道而馳的決策,從而造成社會資源的大量浪費,生產效率整體低下。

進入強科學時代以後,藉助科學這個利器,人類中的一小部分人探索到的規律,可以在同等條件下(conditional)的場景反覆再現,大大提高了人類探索自然的效率。特別是那些已經有明確因果關係的規律,比如治癒特定疾病(果)的特效藥(因),極大地提高了人類抵到特定目標的效率。

進入強科學主義 200 多年來,人類科學技術和文明極大發展,社會創造的財富比以往所有年代的總和還要多。

科學何以發揮這樣的威力?我們下面將一一詳細展開。

圖片來源 Pixabay

科學到底是什麼

科學是什麼?

很多人把科學等同於科學知識,其實這遠遠不是科學的核心內涵。達爾文曾經給科學下過一個定義,「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作出結論」。

因此,科學是從實踐經驗中得出系統化知識的方法和過程;是從觀察到的現象中提出問題,建立假設/假說,經過嚴格的實驗設計獲得數據,根據數據推導結論的一套程序。

這裡,我們對「根據數據推導結論」這個步驟稍微展開一下。

上面提到,科學家們做實驗,不僅僅希望得到的科學結論僅在自己的實驗對象中重複,更希望能在更大具有同樣特徵的總體(可以理解為所有具備同樣特徵的對象的集合)中得到重複,因為那正是人類掌握自然規律改造自然的意義所在。

然而,鑑於資源有限(科學家能支配的資金,人力資源,時間,可行性等),科學家們不可能在所有的總體中去實施實驗,因此科學家得到的數據僅僅只是一個總體的樣本(可以理解為總體的子集)。

這就需要科學家從樣本數據中,推斷(Statistical inference)樣本數據有多大概率能外推到總體(因為這樣才能給更多人在實踐中重複,才說明人類能夠利用這一規律指導實踐),這就是統計學其中的一個研究內容。因此,有統計學意義,代表著一種大概率的關聯。

既然科學是一種程序,就必然有它的準則。隨機、均衡、對照和可重複性是科學實驗的四大準則,也是科學的威力所在。

上面提到,人類固守先入之見,偏愛簡單因果,分析能力有限,這些都是天性使然。也就是說,不管你是天才還是凡人,都難逃這些天生的弱點。

但是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是因為人類認識到,克服這樣的天性,無法靠悟性,只能依賴一種工具,使得生產高度系統化知識的過程變成一種強制執行的流程。直到今天,這種流程成為了科學家共同體共同遵守的科學準則。

我們一一來解釋一下,四大準則如何幫助人類克服自身的局限。

圖片來源 Pixabay

 可重複性 

可重複性指科學實驗應當能在同樣的前提/條件下被重複。無法重複的實驗,即使已經發表為科學論著,也有很大的概率被質疑,甚至撤回。

比如日本的小保方晴子,我國的韓春雨老師,均在頂級科學雜誌「nature」上發文,但由於沒有其他科學家能重複出相同的結果,被撤回了論著。

可重複性是科學研究作為一種程序的體現:在條件一致的前提下,按照既定的程序重複實驗,應該得到相同的結果。那些存在個人頭腦中被自認為「很牛逼」想法(嗯對,就是民科),沒有經過同行評議(同行評議下面會繼續展開),沒有經受遵守嚴格的科學程序得出,無法被重複的理論,是不被認同為科學理論的。

科學是改造實踐的偉大力量,它的力量在於它被從紛繁蕪雜的現象中提取模式和規律之後,(在一定的限定條件下)能推廣為更多的人所受益。

如果所謂的科學沒有確定的路徑可循,無法被重複,它也就沒法受益更多的人。試想,一個只能被幾個人知道的,可以被幾個人重複的理論(由於路徑不明而不是過於高深),它的意義何在?

 隨機、均衡、對照 

對照是科學實驗原則中最重要的準則。

這個準則要求科學家要研究目標效應的時候,應當設置對照組,並使得對照組和實驗組之間的對象儘可能隨機進入並保證組成結構均衡,這樣是為了使得兩組具有可比性。

此時,在實驗組施加幹預措施的時候,兩組(或以上)的效應差異由於對照組的設立,抵扣了其他對幹預因素有混雜效應的因素,這樣得到的才是真正的幹預效應。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試想你現在接到一個任務,你要研究家庭收入對孩子後天表現的影響,正確的做法是找到兩組孩子或者多組孩子,他們除了家庭經濟情況不一樣之外其它情況都儘可能地一致。

如果這些孩子不但家庭經濟情況不同,健康、智商、年齡、性別等等很多情況都不一樣,你的研究結論就沒有說服力。因為此時孩子後天的表現差異並不能證明是家庭經濟水平造成的。

當然了,並不是任何實驗都有條件設置對照,但均衡和隨機應當儘可能做到。這樣的研究,外推適用的範圍更大。

圖片來源 Pixabay

科學共同體運轉的機制 同行評議 

科學共同體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組織」之一,這樣一個跨越時間,空間,國家,種族,學科的巨大組織是如何流通和傳遞信息和信任的呢?

這就要提到科學共同體的同行評議機制,文獻引用準則和可證偽性。

每一篇科學論著的發表,都必須經過匿名的同行評議(peer review)。所謂的同行,指的是遵從相同的科學準則,認同相同的科學程序,具備相當專業背景的研究人員。

同行間會對送審的論著進行審查,評判是否符合科學準則,以確保其科學性。而在科學家提交的論著中,必須遵守的科研倫理道德是,那些對本次研究有貢獻的現有研究基礎,方法、創意等都必須給予引用。

這樣一來,就產生了科學家共同體的信任流通貨幣:一篇論著的引用數,一本雜誌的影響因子(Impart Factor)

雜誌的影響因子來源於雜誌過去一段時間所有發文的平均引用數,若雜誌想越辦越好,必然嚴格把關同行評議,避免被同行挑錯,影響雜誌聲譽。

因此,雜誌希望來稿質量越高越好,產出高質量科學研究的科學家也更傾向於投稿到影響因子高的雜誌,從而不斷形成一個良性的正向循環。

所以,論著的引用數和雜誌的影響因子,是科學家集體投票的結果,是不依賴於任何個人的第三方評價體系。

 科學的可證偽性 

接下來要說說科學這部機器設計最精妙的部分:科學的可證偽性。

從歷史的尺度看人類歷史,正是舊有理論的不斷被推翻,新的理論不斷建立,如此不斷循環,推動著人類發展。很難想像,如果權威不容挑戰,新的證據總是遭到拒絕,人類社會今天會是什麼樣子。

科學更是把對錯誤的包容融進了它的骨血。某個理論是否屬於科學,判斷標準之一就是可證偽性。

不管證據如何支持一個新的理論,你的理論必須很明確,找到什麼樣的證據就可以被證明是錯的。科學理論就是可以被證偽但是暫時還沒有被證偽的理論。

舉一個不太恰當但很容易理解的例子。比如你觀測到了 1 萬個天鵝的顏色,數據表明,天鵝都是白色的。你可以提出天鵝都是白的這樣的一個科學理論,在其他顏色的天鵝被發現之前,你的理論都是受到證據支持的。

顯而易見,你的理論很顯然具備了可證偽性,因為只要找到一個不是白色的天鵝即可被推翻。

圖片來源 Pixabay

什麼樣的理論不具備可證偽性呢?

「世上肯定有神,他具有超常的力量,因此你看不到他 」,這理論,沒有絲毫的漏洞,你既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這樣的理論反而長生不老,千年流傳。科學理論則一直走在被不斷推翻不斷被更替的路上。

科學的可證偽性是科學共同體裡那雙看不見的手。

科學不迷信權威,不相信顏值,科學只相信證據。無論多有聲望的大牛,只要你找到反對的證據,找到他的 bug,你就可以站在大牛的肩膀上,開拓一個新的方向。

科學家共同體對探究未知和學術聲望的追求,驅使無數人日夜無眠,在白紙黑字的前人研究中尋找突破和顛覆。尋找前人研究的 bug 的路是如此明確,因為不知道從什麼方向找 bug 的研究不被承認為科學。

因此,矛盾促進變革在科學史上平常得不能再平常。凡是既有理論與事實相矛盾之處就可能有新的猜測新的假說就被提出,直到新的證據支持或者證偽假說,到新的理論確立。

那些最聰明的科學家最能注意到既有科學理論矛盾之處,從而開啟了新的理論。反之,對矛盾熟視無睹就是另外一種情況。比如和達爾文同時代的一些學者就懊悔不已,為什麼我沒能想到進化論?

可證偽性使得科學這部機器日夜開動,轟隆不息,人類認知邊界因而不斷拓展,一再延伸。

科學的可證偽性給作為整體的人類來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給了作為個體的每一個人深刻的啟示:

每一個人都應該根據事實和證據不斷調整自己的理念,而不是根據自己固有的觀念去尋找對自己有利的證據,繼續守護原有的錯誤觀點。

做個簡單的思想實驗:假如你總是對的,從不改變自己的觀念,幾十年後依然如此,你覺得你總是對的有什麼值得自豪的地方嗎?

聰明的人知道固守己見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局限,像科學家一樣用制度和流程強制自己執行。

比如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就在「原則」一書中提到,極度求真和極度透明是橋水基金公司的的原則,寫進公司的制度並有具體的實施流程。作為公司負責人,永遠保持一種勇於承認錯誤,有錯就改的姿態。公司任何會議都被錄音,接受任何相關人員的討論和質疑。

具體對我們的啟示,則是應當保持成長型的思維,把錯誤作為一種提醒的信號,一種反饋錯誤背後的行為、觀念在何處需要改進的信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科學不僅是一種生產智識的方法,更是一種精神。

知識的生產和流通的過程

強科學時代同時也帶來了知識的爆炸性增長,窮盡一生,每個人都很難窺探一二。在今天這個信息社會,信息不再貧乏,而是過載了。

學海無涯,知識無限,該如何飛躍知識的汪洋大海?

如果你了解了以科學知識為源頭的知識生產和流動的過程,也許你會有新的想法。

為了講清楚這個過程,我們還要了解兩個文獻計量學的定律:布拉德福定律(Law of Bradford)和洛特卡定律(Lotka’s law)。

圖片來源 Pixabay

 洛特卡定律 

洛特卡定律是由美國學者洛特卡(Lotka)率先提出。它描述的是科學工作者人數與其所著論文之間的關係

寫兩篇論著的作者數量約為寫一篇論著的作者數量的 1/4;寫三篇論著的作者數量約為寫一篇論文作者數量的 1/9;寫N篇論著的作者數量約為寫一篇論著作者數量的 1/ n^2,以此類推。其中,寫一篇論文作者的數量約佔所有作者數量的 60%。

 布拉德福定律 

英國學者布拉德福發現,如將科學雜誌按其刊載某學科主題的論文數量,以遞減順序排列,就可在所有這些雜誌中區分出載文率最高的核心部分和包含著與核心部分等數量論文的隨後幾區,這時核心區和後繼各區中所含的雜誌數成 1:a:a^2 的關係,這就是布拉德福定律(Law of Bradford)

洛特卡定律向我們表明了,某一領域中,大部分的論著是由少數重要的學者完成的。布拉德福定律則意味著大多數關鍵文獻通常會集中發表於少數核心期刊。

這些關鍵文獻往往是顛覆性的變革性的。而一個開創性的理論能夠得到建立,必須要得到重複性驗證。

上文所述,由於科學家必須遵守學術引用的規範來建立彼此信任,不管是重複驗證還是反駁這些開創性的理論,都必須給予引用。

接著還有更多更多的學者對理論的不同應用場景進行驗證,發表時間越遲就只能發相對不重要的雜誌,接著會有新聞、自媒體等跟進介紹。

如此,一個知識的生產和流通的過程就非常清晰了:少數重要學者的開創性研究→重複性驗證→更多細節的重複性驗證→新聞、自媒體,知識生產的量級依次指數爆增等。

因此,如果你理解了這個流程,用好引用指數和影響因子,以及學科核心知識這些工具,就能極大地擺脫信息過載的困擾。

一起來看看使用這套工具最溜的人—赫伯特·西蒙(Herbert Alexande Simon)是如何人生開掛的。

如果有人問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之為天才,赫伯特·亞歷山大·西蒙絕對能算是天才。

西蒙享年 85 歲。在他一生中,他曾獲得過 9 個博士學位,他的研究涉及到政治學、計算機科學、管理學、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運籌學等眾多領域,並在不同領域都達到了學術巔峰。

1958 年,他獲得了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心理學領域的最高獎—心理學傑出貢獻獎;他把心理學、計算機科學和決策理論結合起來,開創了人工智慧研究之先河,於 1975 年獲得計算機領域的最高榮譽獎—圖靈獎;他被稱為人工智慧之父;1978 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通過對經濟學領域 200 多個學科核心知識點的全局學習,他發現了以往的經濟學「絕對理性人」理論無法解釋實踐中經濟人行為的矛盾。

通過計算機科學 200 多個重要核心知識點的,他模擬了人的決策過程,從而發現組織內的人制定決策過程的理論,因此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之後,他不斷地把每個學科最重要的約 200 個多知識點交錯地用於不同的學科,在多達 9 個學科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

如果你對以上內容感興趣,也可以繼續去讀讀下面這幾本書:

⇲ 推薦書單:

1.《師從天才》:他們生活的世界。一群諾貝爾獲獎學者師徒的科學徵程。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492371/

2.《最年輕的科學》:醫學科學家和文學家劉易斯·託馬斯寫的散文隨筆,文筆優美如小夜曲,講述了上世紀70年代作者親歷的美國醫療職業的變化、科學研究活動和醫學的進步, 感受醫學這個最年輕的科學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7059611/

3.《科學迷宮裡的頑童與大師》:多學科大牛、奇才(此處可以加幾百個形容詞)赫伯特·西蒙的自傳。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601732/

4.《終身成長》:卡羅爾·德韋克教授為你一次講清楚成長型思維。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54533/

5.《這才是心理學》:不學心理學你也可以看看。科學思維必備科普讀物。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686251/

6.《當下的啟蒙》:著名科學家史蒂芬·平克的科普著作,大量的數據告訴你科學如何開啟群智,深刻改變人類社會。也是感受數據的力量的一部好書。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376593/

7.《全局學習法》:家長們很熟悉的《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一書的作者戴維·珀金斯的力作,如何對學科進行全局學習。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563164/



開智書友會,一個匯聚知識工作者的社群。這裡注重保護內在動機,放棄低效社交,堅持用作品說話。這裡匯集了最優秀的人,與優秀同儕溝通,一起互助成長,與行業大咖交流,碰撞思想火花。現在,已有 2000+ 小夥伴加入,邀請追求卓越,終身學習的你,加入社群,攜手前行~

以書會友
看見更大的世界

👇👇👇

  點擊閱讀原文,加入開智書友會

相關焦點

  • 這個「寶藏」書單,你肯定需要!
    ♢ 建議人文科學試驗班同學根據自己興趣,認真看完一位科學家、一位技術出身企業家、一位政治家三個系列作品,是否有可能對比,寫一篇文學評論文章...》蘇子洲老師推薦書單♢《北京摺疊》♢《紅高粱》(英譯本)♢《三體》系列(英譯本)邱春印老師推薦書單♢A PhD Is Not Enough(《只有博士學位還不夠》)按:儘管你受過研究生教育,有了智慧和技術能力
  •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推薦書單:最適合自學的入門心理學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推薦書單:大學入門級心理學沒你想的那麼難說起心理學,相信日常生活中的我們大多數人都略知一二,但是具體心理學是什麼,可是誰都說不上來,總覺得是高大上非常高深的東西,而今天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推薦書單:入門級心理學沒你想的那麼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入門級心理學都是在講一些什麼事情。
  • 一位復旦中文系教授的「不必讀」書單
    你永遠不能說已經打好了基礎。知識總量在迅速增加,分母趨於無限大,分子增加幾倍沒有多大意義,分數值還是零。 今天,學習和研究只能圍繞「問題」來進行。我需要解決什麼問題,我就來尋找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缺什麼知識,就學習什麼知識,就補充自己的不足。
  • 比爾·蓋茨公布夏季書單:「沒有什麼事情比讀書更美好」
    當然,與此前的書單不同,進入今年以來,比爾·蓋茨大部分時間忙於參與新冠肺炎疫情有關的會議和討論,在談論人們應該如何遏制疫情之餘,他也經常被問及正在閱讀什麼書——「原因要麼是人們想要了解更多有關於大流行病的知識,要麼是人們希望藉此轉移注意力。」
  • 知乎2018 年度書單新鮮出爐 新知青年必讀盤點
    2018 年你看了多少書?年初的計劃都實現了嗎?你是否也在愁沒有好書看?你需要的可能是一份靠譜書單。臨近年末,知乎從今年站內新知青年討論、閱讀和收聽的書籍中,選出了五大榜單、共計 50 本優秀書籍,推出了「知乎 2018 年度書單」。
  • 長宇宙作品書單
    男主的家人朋友對女主都非常好,男主和女配分手後沒有什麼,都是女配故意製造的誤會。親愛的,你為我布下荊棘我卻赤腳而行,到頭來才發現你始終站在原地。 內容標籤:俊傑 虐戀情深 破鏡重圓 都市情緣 搜索關鍵字:主角:江北辰,楚晗 ┃ 配角:褚唯願,戰騁,鄭凱 ┃ 其它:【愛兜書單】長宇宙的高幹文我也得好好誇誇,《弈婚》《勢均力敵》《南北往事》《白楊往事》《小河山》《南有嘉魚》《唯你至寶》《情戰》都超讚!寶貝們,一本都不要錯過!
  • 做了個天文航天類推薦書單…
    點擊上方藍字「行星事務所」關注蒙醬,了解關於行星科學的一切最近在噹噹做了個科學類圖書的推薦書單
  • 學會這3點,輕鬆讓你在一個月內看完12本書(內附推薦書單)
    以前的我和現在的我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我知道為什麼要讀書了——因為我想要尋求改變,我不想渾渾噩噩地過日子。這時候,書本就是我最好的老師,就好像黑夜的海面上懸著的一盞燈塔,可以照亮我前進的方向。讀書的目的可以多種多樣。於我而言,我希望成為一名優秀的作者,這是我讀書的目的。那麼為了實現這個願望,我就要搜集大量的素材,以豐富我的文章內容。最簡便和快捷的方式就是閱讀。
  • 這份書單,是對心靈雞湯的反抗
    本期書單裡,我們會探尋記憶的痕跡,會回到弗洛伊德的時代,會重新思考什麼才是好的語文教學,會用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接近社會心理學,也會從法律中去尋找人性的底線……✎作者 | 程遲✎編輯 | 蕭奉《從玫瑰到槍炮:心理學實證研究社會關係》[美]戴維·邁爾斯 著
  • 一份犯罪學人的初階書單
    作者簡介:盛嘉駿,北京師範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2020級刑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興趣在犯罪社會學、英美刑法哲學和被害人學。作者的郵箱是shengjiajun1998@foxmail.com,歡迎各位同仁提供反饋和修訂建議。首先,做一點預防性的澄清:犯罪學是什麼?不是什麼?
  • 六月書單 | 你想不到的精彩
    還有就是,月初的書單安利,可以走起來~1推薦人:小米推薦書目:《香水》作者:帕·聚斯金德推薦理由:語言精妙而細膩,結局讓人感受到一股天才孤獨的氣息,可恨可憐可悲。3推薦人:小米推薦書目:《大腦簡史》作者:謝伯讓推薦理由:知道「自私的基因」卻沒聽過「自私的大腦」?其實大腦比基因更自私。
  • 比爾·蓋茨的2020夏季書單來了,大部分都有中文版!
    下面是比爾·蓋茨這次推薦的書單,大部分都已經有中文版。希望你喜歡。 艾格極為出色地解釋了在一家大公司做CEO到底意味著什麼。無論你是想閱讀商業見解,還是只想找本書消遣,我覺得你都會喜歡他執掌迪士尼的故事——當時這間公司正在經歷自成立以來最激烈的轉型期。」 這本書曾經拿到過《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1名,中文版最近剛剛推出。
  • 書單|這些好書,讓科學不再「高冷」
    今天,青年君為大家整理了一份書單,囊括18本好讀、易懂卻不失專業、睿智的科普類書籍,送給每個曾經和現在對世界懷抱好奇的心靈。不論你學什麼專業,從事什麼工作,學歷如何,都可以從本書中了解到未來的科技發展方向。
  • 如何寫讀書卡片和建立私人書單?
    記得幾年前的一天,我在深圳圖書館裡看到一個民工模樣的中年人坐在館內的石階上讀一本《將來的你,一定會感謝現在拼命的自己》,這種雞湯書我是一定看不進去的,他卻看得津津有味。我當時臉上絕對沒有絲毫的鄙夷之色,反而感動了起來,我不知道將來的他是什麼樣子,但至少在他捧起書本認真閱讀的那一刻,內心一定泛起陣陣波瀾,似乎找到了在這座城市奮鬥下去的力量。
  • 書單| 腦科學·醫學心理學專題
    原創 萬千心理 萬千心理圖書本書單為腦科學醫學心理學專題圖書,對神奇神秘大腦認知感興趣的讀者、從事醫療服務的讀者,都可通過本書單的推薦圖書找到需要的知識。向腦科學研究方向、認知神經方向、醫護專業等學生及研究人員推薦!
  • GCSE&A-level科學科目閱讀書單及學習網站集錦!想拿A*不容錯過!
    大學想申請理工類專業,大部分課程都會要求A-level至少學習一門科學科目。然而,無論是GCSE還是A-level科學,想拿高分,都不能僅把目光局限於課本上的知識。學有餘力的同學需要儘可能擴展視野,廣泛涉獵,以便靈活應對考試!下面的科學課外書單及學習網站GCSE&A-level階段都均適用,小夥伴們記得收藏哦!1.
  • 書單|2020年書單盤點:豆瓣top250書單,你看過多少本?
    鳳凰讀書計劃· 精選書單 好書,你不能只是路過 「 只要有書陪伴,日子總不會太灰暗。 豆瓣top250書單一直是許多豆友的閱讀參考,從一星的「很差」、二星的「較差」,到三星的「還行」、四星的「推薦」,再到五星的「力薦」,這些評分不一定符合每個人的預期,但你總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因為新冠疫情,我們宅家的時間變長,閱讀的機會增多。
  • 強推十本都市異能爽文,《修真聊天群》完本可讀,書荒必讀書單
    這次給大家帶來10本都市異能類小說,每一本都有自己的爽度,更是有《修真聊天群》推薦給你,書荒必讀書單,不容錯過,下面進入我們的推薦環節吧:01.《修真聊天群》作者:聖騎士傳說明明知道不可能,但卻莫名其妙的期待著,這便是人類特有的天賦吧?主角加入了一個群,卻發現這個群中全是仙人,原來這個世界也存在修真。
  • 如果你不知道讀什麼書,我強烈建議你做這件事情
    你有多久沒碰過一本書了?你想要讀的書到底被擱置了多久?你是否漸漸失去了讀完一本書的能力?外表的美只能取悅於人的眼睛,而內在的美卻能感染人的靈魂。以下幾個優質公眾號,能拓寬你的視野,更新你的觀念,每一篇推文都值得點開。
  • | 紅杉愛科學
    當我們處在迷茫與困境時,靜下心來閱讀,你會發現書中的這些話,從你看的第一眼開始就會被它徵服。」在2020年的閱讀經歷中,是否有這樣一些書點燃了你思考的火花呢?今年的年度書單,【紅杉匯】邀請你共同完成。歡迎在留言處,寫下你今年讀過最有感觸並想要推薦的書,說明你的推薦理由。我們將精選後推出2020的年度書單,入選的讀者可自由選擇獲贈書單中的任意三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