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人何時再獲諾獎:一個沉默的話題
科學網作者:李明陽 諾獎中的和平獎、文學獎,由於多多少少涉及了一些政治因素,或者評價標準比較模糊,其公正性、權威性存在些許爭議。其他四個獎項,尤其是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化學學科的諾獎提名,通常都沒有多大爭議。
-
97歲"鋰電池之父"等三位科學家獲諾獎
更多相關內容:細胞氧氣感知獲2019
-
國人諾獎情結背後透露著4點渴望
也正是因為如此,隨著諾貝爾獎各大獎項的不斷出爐,國人的諾貝爾獎情結又將隨之而來。自諾貝爾獎頒獎以來,以中國國籍獲得諾貝爾獎的僅2人,即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以外籍華人身份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也只有10人,其中還包括帶有明顯政治色彩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2人。這個數量在諾貝爾獎頒獎歷史上屬於微乎其微的比例,也因此使得諾貝爾獎情結揮之不去,遠比國足奪冠的期待性更強。
-
2019物理學諾獎:主角重歸星辰大海,量子計算無緣登臺
諾獎委員會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諾貝爾獎得主 Michel G. E. Mayor(米歇爾·麥耶)和 Michel G. E. Mayor(迪迪埃·奎洛茲)開啟了天文學的一場革命,自那以來,銀河系已經發現了 4000 多顆系外行星。 奇異的新世界仍在不斷被發現,其大小、形狀和軌道之豐富令人難以置信。
-
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原標題: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10月初,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大戲上演了。其中備受自然科學界關注的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在剛剛過去的國慶節期間陸續揭曉。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2016年第一個揭曉的諾獎獎項,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後,不少人驚呼:又是日本人! 這是繼2012年和2015年以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再次頒發給日本科學家。去年,當中國人為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而喜出望外時,諾獎官網上關於2015年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名單上,還寫著另外兩個人的名字,其中一個就是日本科學家大村智。
-
中國又有幾個諾獎?來西瓜視頻了解
到了2017年,這個物理學諾獎的獎金就已經達到了九百萬瑞典克朗,相當於人民幣七百多萬元吧,還不到七百萬元。如果要是兩個人同時得了一個獎,那這個獎金就平分。如果要是三個人得了一個獎,這個獎金也可以平分,也可以選出一個主要貢獻的人,他先分一半,剩下的這兩個人各分四分之一。在物理學獎當中,只有一位獲得過兩次這個物理學諾貝爾獎,就是美國的物理學家約翰·巴丁。他是因為超導的微觀理論,在1956年和1972年獲得過兩次這個物理諾獎。如果要是跨領域的話,這個瑪麗居裡也算,也就是居裡夫人。
-
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諾獎中隱藏的密碼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
-
物理諾獎的科學哲學突破:從彭羅斯和霍金說起
一個引起廣泛興趣的問題是:如果霍金健在,能否也獲諾獎?本文從這個問題開始,拓展到更深更廣的視野。如果霍金健在,是否也能獲諾獎?霍金生前一直未獲諾獎。人們普遍相信,這是因為他的理論沒有實驗或觀測的驗證。 自1965年發表、1978年獲獎的宇宙背景輻射的發現以來,宇宙學的觀測工作已經得過好幾次諾獎,但是理論工作直到去年才第一次獲諾獎。
-
物理諾獎的科學哲學突破:從彭羅斯和霍金說起
如果霍金健在,是否也能獲諾獎? 霍金生前一直未獲諾獎。人們普遍相信,這是因為他的理論沒有實驗或觀測的驗證。現在,既然彭羅斯因黑洞而獲諾獎,大家不禁好奇,如果霍金健在,是否也能獲諾獎? 如果僅僅是這個問題,我的答案很簡單:霍金健在的時候,就應該獲得諾貝爾獎,雖然當時彭羅斯還沒得諾獎。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
-
2020,諾獎將至
新冠肺炎陰霾未散,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花落誰家?諾獎究竟在獎勵什麼,其獎勵的顛覆性原創成果是否真的越來越少?如何評價低被引的「冷美人」成果?怎樣提出諾獎級的科學問題?中國如何搶佔國際科學發展的至高點?一般而言,從出成果到獲諾獎需要20年以上的時間,甚至更長。「因此,我覺得新冠病毒研究可能會有重大成果,也不排除新冠疫情對諾獎提名人潛意識有影響,但畢竟時間太短,無法檢驗相關成果的開創性和影響力,新冠病毒研究成果近期獲獎的可能性不大。」郭鐵成說。
-
史上第3位女性物理學諾獎得主: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加法...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為美國Arthur Ashkin,法國Gérard Mourou和加拿大Donna Strickland,本次是時隔半世紀後女性再度獲得物理學諾獎。三人獲獎是因為在雷射物理學上做出的突破性發明。
-
諾獎獲得者的國籍真的很重要
預測將上榜的21名科學家中,包括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錢永健,他憑利用水母發出綠光的能量應用在實驗中,有望奪化學諾獎。(中新社10月5日)面對新一輪諾獎的揭曉,內心酸澀的國人早已習慣從名單中儘可能疏理一些聊以自慰的因素,所以錢永健與錢學森的特殊身份能夠迅速抓住公眾的眼球,儘管在他的個人介紹欄裡明確寫著"美國國籍"。
-
三名科學家因黑洞相關研究獲諾獎
她表示,促使她進入該研究領域的,「首先是懷疑與興奮等綜合因素,我們仍然不知道黑洞中有什麼,這是令人著迷的一部分,這將有助於推動我們去了解新世界」。彭羅斯1931年出生於英國,現為牛津大學教授;根策爾1952年生於德國,現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所長,併兼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蓋茲1965年出生於美國,現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
-
何兆武:少點諾獎情結,多些牛頓創新
館主明白許多網友這些天心有不服,恨鐵不成鋼,專門找岔,就弄個諾獎榜單,來噁心噁心這些諾獎零蛋但已達標的「雙一流」高校。在館主看來,對於諾獎,網友們大可不必太當真。畢竟一直以來,我們以追求和掌握宇宙真理為崇高使命,因而不太在乎只關注人類和自然真理的諾獎。賽道不同,競爭結果自然不同,兩者怎麼可能放在一起比較呢?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天體物理學5年3次獲諾獎
現場連線獲獎者:進入科學領域是因為被深深吸引諾獎委員會在新聞發布會現場電話連線了獲得者之一詹姆斯·皮布爾斯。他接到電話的時候仍然掩不住欣喜,很快平靜下來,並回答了現場記者的提問。談到暗物質和暗能量時,皮布爾斯說,我們必須承認這些是神秘的。
-
CRISPR技術獲諾獎,為什麼張鋒與諾獎失之交臂?
然而,另一位基因編輯巨頭,最早將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哺乳動物和人類細胞的華人科學家張鋒,卻與該獎失之交臂兩人曾因此共同獲得了 2015 年生命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2016年,兩人再獲阿爾珀特獎,2020年,兩人又同獲沃爾夫獎。
-
鮑勃·迪倫官網刪除獲諾獎信息,瑞典文學院至今未能聯繫到他
鮑勃·迪倫官網刪除獲諾獎信息,瑞典文學院至今未能聯繫到他 新華網 2016-10-22 13:39 來源:澎湃新聞
-
吳忠超 | 從彭羅斯獲諾獎說起
我當場請教馬丁·裡斯,為何相對論的理論研究,無論是狹義還是廣義,都未獲頒諾獎。他也百思不解。那一學期,我正在聽裡斯的宇宙學課。他是霍金的師弟,時任劍橋天文所所長,深孚眾望。但劍橋的人物太多了,群星燦爛,當時大家也就認為他是一位名教授,而且,他那時也還沒有三一學院院長和皇家學會會長那麼顯赫的頭銜。
-
錢江晚報:韓春雨事件背後的諾獎焦慮
原標題:韓春雨事件背後的諾獎焦慮 一般人,只知道圖書編輯,報刊編輯;「基因編輯」,離大眾太遠,太高深。但是,這個本來遠在大眾視野之外的科研課題,眼下成了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