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理工錢璐璐團隊最新突破,AI 編入合成生物分子電路將可行

2020-12-05 DeepTech深科技

微小精確、邏輯緊密、儲存容量大……從計算機初始發明以來,科學家們就在不斷用複雜的發光二極體和微電路,挑戰著人們對於智能的認知。但除了冰冷的機械部件,生物體內活躍著的分子,也能滿足人們在計算機時代對智能的瘋狂幻想。人工智慧的觸角,開始延伸到這片新大陸上。

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錢璐璐教授就是這些「冒險家」之一。曾經用核苷酸製造出 DNA 機器人的她,如今把目光轉向了大熱的機器學習領域。在 7 月 4 日的 《Nature》 上,她與其研究生 Kevin Cherry 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小小的試管中誕生的人工智慧。

圖丨錢璐璐

圖丨Kevin Cherry

他們開發了一種名叫「Winner-Take-All」的由 DNA 製成的人工神經網絡,並選用了機器學習界的經典問題——識別手寫數字,作為其首戰場。他們期望試管裡的充滿智慧的混合物,能幫助人類識別上萬個潦草的數字。這項工作也是證明將 AI 編入合成生物分子電路的重要一步。

人工神經網絡是一種受人類大腦啟發的數學模型。儘管與生物的神經網絡相比被大大簡化,但人工神經網絡仍然能夠處理某些複雜信息。錢璐璐團隊的工作目標就是使用DNA製造的人工神經網絡來規劃智能行為,包括計算、選擇等其他能力。

「人腦有超過800億個神經元,它們可以進行非常複雜的決策。人類每個人的大腦中都有超過800億個神經元,他們做出了非常複雜的決定。像蛔蟲這樣的生物可以使用幾百個神經元,則可以做出更簡單的決定。在這項工作中,我們設計並創造了一個小型神經網絡,可以對分子信息進行更為複雜的分類」,錢璐璐說。

圖丨「Winner Take All」實現DNA計算

具體而言,傳統的神經網絡會對圖片的每個像素進行數字編碼,一個編碼對應像素的位置,另一個編碼對應像素的「有」或「無」,這些編碼被儲存在計算機中等待運算。而在 DNA 神經網絡中,它可以通過精準的化學反應計算識別「分子筆跡」。與視覺筆跡的幾何圖形不同,分子筆跡並不具有數字的形狀,虛擬的數字變成了實在的分子——每個試管含中有 100 種不同的 DNA 分子,這 100 個分子代表著一幅 10*10 大小的圖片,每個分子對應著像素的不同位置;而其中根據不同的圖片會有 20 個特殊的 DNA「脫穎而出」,代表著該位置像素的「有」。通過這種方法,DNA 模擬了計算機對於像素的編碼。

圖丨此次發表的論文

而錢璐璐之前製造的 DNA 機器人,則在模擬計算機的運算過程中派上了用場。其中的主角「入侵鏈」,是一個具有特定核苷酸序列的單鏈 DNA 分子;它會與另一雙鏈 DNA 結合,迫使其斷裂原有的氫鍵,釋放出雙螺旋的另一條鏈,該鏈叫做釋放鏈。

其中,入侵鏈可以看作一個輸入信號,而釋放鏈則是輸出信號;輸入鏈在釋放後,可以轉化為入侵鏈,與不同的分子反應,最終分子之間形成了一個相互作用的網絡,可以模擬複雜的「輸入-輸出」的運算功能。

「Winner-Take-All」神經網絡,被認為能夠對 MNIST 資料庫中 98% 的手寫數字進行正確分類識別。而在此之前,錢璐璐就做過類似的嘗試。只是在過去的實驗中,僅通過四種不同的 DNA 分子組成的識別模型,在圖像的數量與複雜性上都大大受限;相比之下,新模型具有更強大的計算力,即可以大規模「掃蕩」簡單圖形,又可以小範圍識別複雜圖像。

圖丨有人工智慧神經網絡的分子機器概念圖,可用來識別複雜、含噪聲的分子信息

如果在 20 世紀,我們因為一個手掌大小的灰色金屬儀器而震驚,那麼在 21 世紀,我們是不是會看到一碗含有智能分子的「智慧湯」:通過在湯中加入特定的原材料,我們可以訓練其執行不同的任務;在一個接一個的化學反應中,「智慧湯」不斷學習進化,得出結論,並以分子化合物的形式儲存,形成「記憶」。這就像你對著湯拋出一個問題,它想啊想,最終給你答案一樣,無疑充滿了科幻色彩。

這個幻想其實還很遠,但科學家們期望的,也不僅是將這種智能分子機器作為一個計算機的替代品,即便它或許能做出更複雜的計算與決策,我們更想看到的是其生物屬性裡蘊涵著巨大的潛能。

「常見的檢測或許能夠探查到一些生物分子的存在,例如膽固醇,或血糖,」Cherry 說,「但利用更複雜的 DNA 神經網絡,我們可以在人體中一次性的監測數百種生物分子,分析其含量並作出幹預。比如,如果檢測到血糖降低,可以立即釋放適量的胰島素使之恢復,而不需任何人工幹預。」

圖丨錢璐璐團隊此前開發的可以「行走」的DNA機器人

錢璐璐說:「雖然科學家們剛剛開始探索在分子機器中創造人工智慧,但其潛力已經不可否認。類似於計算機和智慧型手機使人類比一百年前更強大,人造分子機器可以製造所有由分子組成的物體(從而幫助人類更強大)。」

這項研究,則更多充當了概念證明的角色,開闢了使用「分子機器」探索人工智慧的可能性。未來,這類神經網絡將會高度專業化的用於生物環境下,為人類在疾病的防治探索新天地。

相關焦點

  • 窺探生物技術公司如何製造合成DNA是可行的,只需要一段錄音就能實現
    最近,加州大學的工程師們表示,他們已經證明,窺探生物技術公司如何製造合成 DNA 是可行的,只需要一段錄音就能實現:只要把一部智慧型手機放在 DNA 合成器附近,錄下聲音,然後通過訓練有素的算法來識別 DNA 合成器發出的滴答聲和嗡嗡聲,這樣就能確切地知道合成器中正在生成的 DNA「模塊」的相關組合序列。
  • 重大突破!科學家首次合成純碳環形分子 登上自然雜誌封面
    重大突破!科學家首次合成純碳環形分子 登上自然雜誌封面  olivia chan • 2019-08-17 16:50:37 來源:前瞻網 E5050G2
  • 中山大學趙德鵬團隊在新型化學能驅動分子馬達設計與合成獲突破
    分子馬達指自然的或人造的分子機器,如生物體內的ATP合成酶,細菌鞭毛等。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成功設計併合成出在外界能量輸入下進行可控性運動「分子機器」的三位科學家。人造分子馬達作為能量轉換裝置在智能材料、信息儲存以及生物醫療等方面有重要應用前景。
  • 【最新】中科院今早在滬宣布:我國實現合成生物學裡程碑式突破!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今早宣布,其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該成果於8月2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該成果完全由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是合成生物學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
  • 歐盟科技人員在肽合成技術上取得突破
    蛋白質(Proteins)是構成活體細胞及組織的基本單位,對蛋白質的研究構成了現代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的基礎。現代生物技術合成肽的主要目標,就是證實或模仿生物肽的形成,對深入了解蛋白質的構成機理,進而改進現代生命醫學與藥物學意義重大。然而,截止目前,作為分子層面的相互作用,合成肽實現起來相對比較困難,而且代價高昂,成為現代生物醫學可持續進步的最大障礙。
  • 中國科學家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合成中獲重大突破
    中新網天津3月10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靳瑩 )記者10日從天津大學獲悉,天津大學、清華大學、華大基因的中國科學家日前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打破了非生命物質與生命的界限,開啟了「設計生命、再造生命和重塑生命」的進程。
  • 湖北大學李愛濤團隊實現尼龍單體高效綠色生物合成
    近日,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與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李愛濤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理性設計大腸桿菌微生物組用於尼龍單體高效綠色生物合成,它的合成是纖維合成工業的重大突破,更是高分子化學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 合成生物技術平臺恩和生物BotaBio獲1500萬美元A輪融資
    談及此次投資邏輯,經緯中國董事總經理喻志雲表示:「合成生物學在美國發展了二十年,頭部公司已經通過成本優勢實現商業化,行業的拐點已經到來。Bota Bio的團隊有情懷且腳踏實地,技術一流且擁有豐富的工業化經驗。公司將生物發酵與工業自動化結合來改變我們日常生活的願景讓人憧憬。」
  • 突破:史上首次合成氟化聚乙炔!|史丹福大學夏巖團隊最新《Nature...
    Lopez教授課題組共同合作,在這一領域實現了突破,通過機械力化學實現了史上首次氟化聚乙炔的克級規模合成。  分子設計  聚乙炔(圖1a)從最初被發現以來,科學家已經掌握了多種對其的合成方法。受到這一反應的啟發,作者團隊設想,氟化聚乙炔的合成可以以氟化的聚梯烯6為前體而實現。在氟化聚梯烯的合成中,作者首先嘗試了全氟苯與雙鍵之間的光環化反應(圖1e)。該反應可以一步的在雙鍵位置引入六個氟原子,但作者發現所得分子9的氟化雙鍵末端活性過低,無法進一步引發聚合。
  • 研究解析真菌棒麴黴素生物合成的分子途徑及調控機制
    因此,解析真菌中棒麴黴素生物合成的分子基礎,並闡明其合成途徑及調控機制,對創製果實採後棒麴黴素防控技術至關重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田世平研究組長期從事果實採後病理學研究。研究團隊前期從擴展青黴(Penicillium expansum)中鑑定到一個含有15個基因的棒麴黴素合成基因簇,證明了該簇中基因對棒麴黴素合成的調控作用,揭示了棒麴黴素生物合成的分子基礎,並發現響應環境pH信號的轉錄因子PePacC能通過調控該基因簇中基因表達控制棒麴黴素合成。
  • 哈佛團隊首次將兩個單原子合成一個分子
    新華社華盛頓4月17日電美國哈佛大學日前發布公報說,該校一個團隊在實驗室中首次用雷射使兩個單原子結合成一個分子,實現了對化學反應的微觀精確操控。傳統觀點認為,化學反應的發生源於大量反應物分子的隨機碰撞,當反應物分子能量與碰撞方向達到一定條件時,才能生成新的分子。
  • 2019年合成生物學年度進展回顧
    >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Mikhail G.合成生物學領域在計複雜基因線路的能力進一步增強2019年來自MIT的James Collins團隊在《科學》發表工作[18],該團隊使用人工設計的真核系統協同調控組件在合成基因電路中進行複雜信號處理,該工作顯著擴展了可用的工程設計思路,進一步提升了人類對於真核系統的調控能力。
  • 復旦畢業生開創「全新領域」,利用太陽能合成生物有機肥料
    你能想像,陽光加上水就可以合成生物有機肥料嗎?通常,綠色植物能夠利用太陽光能,同化二氧化碳(CO2)和水(H2O)製造有機物質並釋放氧氣,這一過程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光合作用。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化學與生物化學系助理教授劉翀基於材料學和生物學的協同作用,研發出一種人工光合作用生物無機混合體系。
  • 哈佛團隊成功將兩單原子合成一個分子
    近日,哈佛大學發布公報說,該校一個團隊在實驗室中首次用雷射使兩個單原子結合成一個分子,實現了對化學反應的微觀精確操控
  • 單原子存儲和單分子邏輯開關技術獲突破
    新聞來源:科技日報    納米技術取得兩項重大進展單     IBM稱是邁向建造分子級計算機的重大跨越     美國IBM公司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發表了兩份研究報告,公布了其在單原子存儲技術和單分子邏輯開關研究方面取得的技術突破。
  • 科學家首次合成純碳環形分子,這可能是分子級電晶體的關鍵一步
    8 月 15 日,《自然》(Nature)雜質今天刊登了一項重大科學突破:牛津大學的化學家和 IBM 的團隊一起,首次製造出了由 18 個碳原子組成的環形純碳分子,而這在過去「幾乎難以成功」,曾有無數團隊嘗試後放棄了。
  • 基因剪刀合成生物:把藥物種出來!
    而數千年來,人們都只使用酵母來發酵葡萄酒、釀造啤酒和發酵麵包,很少將其應用於生物用途。而現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遺傳改造酵母,製造出了一種阿片類止痛藥,這一突破預示著,我們可以用一種更快和可能更便宜的方法,來生產許多不同類型的植物類藥物。
  • 科研前線 | 五校聯合團隊發現首個單分子駐極體,在單原子存儲器研究領域獲突破
    本期為大家介紹的是南京大學、廈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耶魯大學、倫斯勒理工學院五校聯合課題組製備得到的單原子存儲器,課題組最初以單自旋存儲為實驗目標,然而未能觀察到磁性存儲的跡象,卻意外的看到了單分子駐極體操控,實現了一個類鐵電存儲器。摩爾定律指出:每18個月,集成電路上的電晶體密度可翻一倍。
  • 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合成生物學將開啟基因新時代
    隨著醫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材料技術等的深度交叉融合,極大地促進了醫學科技發展,以人工智慧、生物大數據、基因組學技術、合成生物技術、基因編輯、腫瘤免疫治療等為核心的技術突破,推動了以生命科學為支撐的醫學科技發生深刻變革
  • Science重磅:突破瓶頸!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2020年10月16日,《Science》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詹明生、何曉東研究團隊在超冷分子領域的重大進展,他們首創了一種單分子相干合成的新方法,即原子自旋與相對運動波函數耦合(SMC)的新機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