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科學家

2021-01-17 新華網客戶端

  何為科學家?讓我們從一個故事說起。

  數年前,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環境管理與生態學院院長蘇珊·勞勒與一群同行在美國密蘇裡州附近的一條河道邊做實地勘察,他們在河裡捕捉蠑螈,並為每一條做標記和收集DNA樣本,以分析該物種的種群結構和遷移模式。這時,一個赤腳男孩從樹後走出,對他們的行為充滿了好奇。蘇珊一行人向男孩解釋他們是科學家,而不是旅行者。那麼,科學家和旅行者有什麼區別?何為科學家?

  科學家要做科學記錄。在開展一項具體的研究之前,科學家需要經過大量的閱讀和寫作。事實上,普通的森林之旅與科學實驗的區別正在於是否有科學家將所見所聞記錄下來,並對該科學記錄做進一步的分析研究。當然,人人都會觀察,也可以在釣魚歸來後有感而發。但只有科學家會記錄下詳細的科學數據,有了這些記錄,科學家才能做出進一步的假設和預測。

  科學家的目的是解開謎團。科學家進行記錄的目的,在於要解開某些謎團。他們描述現象,進行歸納總結,來論證或推翻某個假設。為此,他們會藉助一些工具。人們常說,科學家是拿著棍棒捅未知的探索者,通過不同的途徑和工具來捕捉人們的想像力、刺激人們的好奇心。

  科學家渴望突破。在突破之前,科學家需要經過日積月累的閱讀、思考和探索。他們必須對研究對象深入了解,才能提出一個前人尚未觸碰的研究問題。現實世界的科學進程是凌亂而複雜的,但最好的理論和解決方案通常是簡潔而精闢的,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進一步討論的話題。

  新探索工具的開發至關重要,它們讓更深層次的科學理解變得可能。某些重要科學方法或技術的發明甚至是通往諾貝爾獎的關鍵一步,新工具開發不久之後,概念性的突破也會隨即出現——它讓人們能以更新的方式去解釋世界,即便只是某種層面上微小的轉變。

  表面看來,科學研究是很吸引人的。但並不是所有的實地考察都是在春光明媚的日子展開,也不是所有的科學裝備都那麼好用上手。深入核心,科學更像是一場精神之旅。在任何科研成果得以呈現之前,首先需要的是科學家持之以恆的探索和研究。而這,就是科學精神。

  (李立/編譯 科學媒介中心供稿)

相關焦點

  • 叔本華:何為幸福?何為痛苦?何為無聊?何為致命的苦悶?
    叔本華:何為幸福?何為痛苦?何為無聊?何為致命的苦悶?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整本書籍都是在論述生命意志的問題,和尼採的《權力意志》雖然從表面上看無關聯,但是本質上是極為相似的。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中說:「從願望到滿足又到新的願望這一不停的過程,如果輾轉快,就叫做幸福,慢,就叫做痛苦;如果限於停頓,那就表現為可怕的、使生命僵化的空虛無聊,表現為沒有一定的對象,模糊無力的想望,表現為致命的苦悶。」叔本華認為,人追求幸福的過程,或者說是人們追求其人生目的的過程,和一個物體受到重力的影響而向下運動的過程是一樣的。
  • 何為圖靈獎?計算機界諾貝爾獎
    何為圖靈獎?計算機界諾貝爾獎 2018年4月21日 08:45 來源:南京日報 &nbsp&nbsp&nbsp&nbsp圖靈獎(Turing Award),全稱「A.M.
  • 解析:何為河圖洛書?何為河洛文化?
    何為河圖洛書?何為河洛文化?何為河洛文明? 河圖洛書就是地球文明的開端,就是世界文明的主幹! 河圖,洛書出現在中國的兩河流域——黃河和洛河流域!
  • 三陽開泰:何為「三陽」?何為「開泰」?
    何為「三陽」?何為「開泰」?關於「三陽」,一般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三種『陽』」,第二種解釋則是「得到『陽』的三種方法」。關於第一種解釋,所謂的三種「陽」,指的分別是「早陽」、「正陽」和「晚陽」;「早陽」即「朝陽」,「正陽」即「午陽」,「晚陽」即「夕陽」;說到底,這裡的「陽」,說的就是「太陽」,「三陽」就是三個不同時候的太陽。
  • 何為有效值?何為均方根?深刻為你分析~
    何為有效值?從熱等效原理定義有效值。
  • 隕石的存在有何意義?科學家檢測出一種物質,或代表生命!
    隕石的存在有何意義?科學家檢測出一種物質,或代表生命!地球上的生命從何而來,這是一個亙古難題,科學家困擾多年,可迄今為止都沒有一個合理的解釋。曾經民間流傳過女媧造人的傳說,當時很多人迂腐的認為每個人都是被女媧創造的,這種神創論並沒有任何的科學依據,久而久之便被推翻了。
  • 何為櫻桃木,何為黑胡桃,何為櫸木,相信很多人只是一知半解
    何為櫻桃木,何為黑胡桃,何為櫸木,相信很多人只是一知半解,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這些生活中可能會碰到的美木吧。櫻桃木櫻桃木是高級木料,木紋是直木紋。 櫻桃木主要分布於美國東部各地區。櫻桃木的心材顏色由豔紅色至棕紅色,邊材呈奶白色。木材的彎曲性能十分好,抗彎強度與衝擊強度中等,耐衝擊強度中等,但硬度較低。力學強度與橡木相當。
  • 何為道?何為教?何為道教?
    道無界限,眾人皆識道,道無高低之分,道之所謂眾生皆為平等。道為甚?夜黑天明,踏腳行步,細微所見巨著,今日道明日道,今日之道豈非昨日之道,如今日事明日所有不同,然今日事亦非同昨日事。何為教?正與邪?皆在於弘揚教的道(理念),無論正邪,所信教之人必信先奉教之道義,因而必遵循教規,逢教義而行。何為道教?一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源。
  • ...警惕「疫苗民族主義」——深度專訪全球著名華人科學家何大一
    「是有些政府,而不是科學家,成天抱著民族主義的說辭」,這是全球著名華裔科學家何大一教授本周接受我專訪時的明確表態。他說:「我相信,世界上絕大多數科學家和科研人員,希望自己的疫苗研究成果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分享!」何大一教授(David Ho)曾因發明「雞尾酒療法」,在人類應對愛滋病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拯救了眾多生命。
  • 薩米爾·奧卡沙:何為科學? 通識讀本
    但是,有證據表明這種做法被「有名望的」科學家們經常地採用——這些人並不是波普爾想要歸入偽科學領域的科學家——並且已經帶來了重要的科學發現。 另外一個天文學方面的例子可以解釋這一點。上文提到的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預測了行星在圍繞太陽旋轉時應在的軌道。大多數情況下,這些預測通過觀察得到了證實。然而,觀測到的天王星的軌道卻一直與牛頓的理論預測不一致。
  • 何為大學?
    何為大學?本文從經濟學的角度探索大學之道、思想之本以及進步之源。有人問美國經濟學家羅納德·哈裡·科斯:「為什麼沒有中國科學家被授予諾貝爾獎?」科斯的回答是:「中國沒有理由比韓國、日本或美國缺少創意。只要中國開放思想市場,允許大學獨立、自治,給私企以與國企同等的待遇,中國就會迅速在科技方面更上一層樓。」
  • 黑洞、白洞、蟲洞,到底有何不同?科學家:它們不同,但關係複雜
    那麼,黑洞、白洞、蟲洞,到底有何不同?科學家為我們解答了疑惑,他們表示:它們不同,但關係複雜!科學家表示:黑洞其實是宇宙的一種產物,它是由年老的恆星或者一些氣團發生爆炸後產生的。在黑洞的誕生過程中,它周圍的空間會發生坍塌,或者扭曲,黑洞的引力及其大全宇宙,就算是光都無法逃脫它的引力之外。實際上,黑洞是一個球體,並且很多黑洞的體積並不比我們地球體積大。
  • 何為矽化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矽化木裡發現蟲子,俗稱"瑪瑙蟲",那就價值更高了.民間有「一個蟲子十萬金」的說法,是指矽化木裡的瑪瑙蟲,連蟲都矽化,這種概率幾乎微乎其微,所以顯得特別珍貴。 《禮記》說:「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樹化玉」既「聚天地之靈氣,化日月之光華」而成,備受歷代顯貴及文人的青睞。
  • 人類的肉體來自於父母,意識從何而來呢?科學家的實驗或能解釋!
    為了解開這個謎題,歷史上也有很多科學家與醫學家進行了多次試驗。大腦是控制人類一切行為的主導器官,曾經就有科學家認為,大腦深處的海馬體是產生意識的地方。1957年有兩位科學家為了解決癲癇這種疾病,就曾把患者的部分海馬體給切除了,結果發現,把海馬體切除之後,這位患者很難擁有長期的記憶。
  • 參予舊書買賣,轉眼也快十個年頭了,何為好書?何為劣著?
    但說心裡話我對萬千古舊書籍之品味,何為好書?何為劣著?在這些個年頭裡仍然道不出準確的個味來。想來這也大概是發自內中有火,中醫謂之「內火」而導致失了舌感五味之功能的原故吧。因此就眼下而言我僅明曉舊書籍在年代上若將其劃分優與劣;適藏適讀於否,其造書的本質是當以七十年代中期劃一優劣之界線。當然,這個優劣界線並不包括文著內容的優與劣,明白地講是指承載文化的紙張及色彩的優與劣。
  • 八國科學家聯手揭秘宇宙「巨無霸氣泡」從何而來
    科學家揭秘宇宙「巨無霸氣泡」從何而來新華社南京2020年3月25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25日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
  • 何為量子通信?
    原標題:何為量子通信?這種不依賴計算複雜性,而是基於量子力學物理原理的密鑰傳遞稱為量子密鑰分發,而融合量子密鑰分發與密碼算法,為信息通信提供密碼安全保護的整體解決方案就是量子保密通信。
  • 科學家在海洋內發現20多萬種病毒,從何而來?對人類有影響嗎?
    文/濤聲依舊科學家在海洋內發現20多萬種病毒,從何而來?對人類有影響嗎?4月25日根據《自然》雜誌報導,前不久科學家對海洋微生物進行了一項調查調查研究結果顯示,世界海洋中大約有近20萬種病毒,這比以前調查的記錄多出了兩個數量級,如此之多的海洋病毒到底是從何而來的呢?
  • 2億年後的地球是何模樣?科學家畫出模擬圖,一眼警醒人類!
    2億年後的地球是何模樣?科學家畫出模擬圖,一眼警醒人類!宇宙中的眾多星體中,唯獨地球人類了解的不少,至少知道地球由七分海洋三分陸地構成。與其說它是一顆星球,不如說是一顆水球,被海洋覆蓋著。例如大氣汙染、全球變暖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讓科學家猝不及防,再一次讓人類認識到地球環境的變化。地球早已失去蔚藍色的模樣,變得灰濛濛的一片。尤其是氣溫的巨變,全國各地都有體現,南北極地區變化最明顯,冰川的消融導致海平面的上升,周圍地區直接被淹沒,不敢設想未來會朝著怎樣的方向發展。2億年後的地球是何模樣?科學家畫出模擬圖,一眼警醒人類!
  • 何為可深度定製的Yocto系統?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33026.htm  英特爾中國首席開源科學家馮曉焰,向《電子產品世界》記者詳細介紹了這一全新的軟體系統。     大家都知道由於諾基亞的退出,此前倡導的MeeGo作業系統項目已經不再繼續了,那麼Yocto系統與MeeGo作業系統有何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