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書寫漢字的藝術,但如今漢字面臨著嚴重的危機——國人越來越不懂漢字,很多書法愛好者也常寫錯字。

現如今,發達的網際網路讓人們脫離了紙筆,讓筆墨紙硯遠離了我們的生活。但在古代,因為書法是唯一的書寫方式,學生只通過模仿私塾老師的動作學會寫字。而在現代,通過電腦、手機上的智能輸入法或語音對話,人們對漢字的的了解和使用方式變得五花八門,甚至出現了為宣揚個性而被創造出來的火星文。這就導致在字畫市場有許多「錯字遍布」的書法作品,賣字的人也根本不了解這些錯誤。
書法這樣一門以漢字作為載體的藝術,如果書寫者對漢字都不了解,又談何藝術呢?最直觀的影響是,一個人如果沒有學過繁體字,閱讀古代碑帖就有障礙。國家一直都在宣傳中國文化和民族自信,這些靠什麼傳承?還不是漢字。如果對漢字有誤解,都讀不準,還怎麼弘揚國家文化?

倉頡造字,眼觀天下,象形字有三百多個,指示字一百多個。英文字母記錄的是聲音,和字意沒有關係。魯迅先生曾說過漢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
美出自於生活,漢字的寓意也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但現代社會卻充滿了對這些漢字的誤解。比如說「福」這個字,有民俗學家將「福」字解讀為有衣服穿(左邊衣字旁),有東西吃(右邊「一口田」)。但對於這個字的正確解讀應該是,左邊代表古代祭祀場景中盛放糧食的臺子,右邊是一個酒壺。古時候的人相信神鬼能給人賜福,所以用酒和糧食來祭祖、祭神。

說完了個人對「字」的理解,再來說說現在的情況。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對於經常使用電腦打字而不怎麼用手寫字的人,在看一個字久了之後就會變得不認識這個字了。這種現象叫做語義飽和(英語:semantic satiation),又稱字形飽和、完形崩壞,是一種心理學現象,指的是人在重複盯著一個字或者一個單詞長時間後,會發生突然不認識該字或者單詞的情況。此過程僅為暫時,心理學上認為其原因是人的大腦神經如果短時間內接收到太多重複的刺激,就會引起神經活動的抑制,造成對常用字突然不認識的現象。
但是對於經常練習書法的人來說卻很少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每個字在不同的時期、朝代和人物手中都有不同的精神和寓意,這些延展性的思維認知不僅不會讓長期練習書法的人對文字感到陌生,還會讓書法寫作仿若頓悟一般進入新的境界。

文字是國人最習以為常的東西,對於那些僅僅是把文字當做工具的人來說,學習書法可以讓自己在這個忙碌的世界裡不至於那麼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