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時能喝水嗎?
其實,進食時並非完全不能喝水。
一般情況下,進食時,唾液的潤滑作用足夠幫助我們咀嚼和吞咽。
但當食物特別粗糙、乾澀或噎著時,喝點水、湯或粥,自然是有利於吞咽與消化的。
合適的飲水量是以感覺飲食比較順暢,吞咽沒有特別乾燥為參考。大致參考量是每餐一小杯水(100-200ml),這種喝水量是有利的。
但不建議養成邊吃飯邊喝水的習慣,因為會影響腸胃及消化功能。
邊吃飯邊喝水有哪些危害?
1、影響初級消化功能
胃酸是我們消化過程中的重要物質,能對蛋白質、脂肪和澱粉進行初級消化,因此,保持胃酸的濃度對於消化過程是十分重要的。
2、增加胃腸炎可能
胃酸還承擔著消滅食物中細菌和病毒的重要作用。
不能被水稀釋。
3、減弱胃的蠕動
而飲用大量的水,會減弱胃的蠕動,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
4、影響進食量
喝下的水容易停滯在胃部,使我們有飽腹感,影響正常的進食量。長期如此,可能會造成獲取的熱量、營養不足。
最佳的喝水時間是哪些時段?
喝水最佳時間是飯前半小時。
因為這時胃處於空腹狀態,水在胃內停留10分鐘就會進入小腸,隨後便會立即被小腸黏膜吸收進入血液裡,完全被身體吸收利用,還可以緩解飢餓感。
酸性水、鹼性水不能隨便喝?影響健康?
弱鹼性水有利於健康的說法一直流傳,那弱鹼性水是否如網傳的那樣有利於健康呢,眾多專家紛紛表示:沒有科學依據
北京公眾健康飲用水研究所常務所長趙飛虹表示,水的酸鹼度並不是衡量水質好壞的指標。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則補充,目前,弱鹼性水、酸鹼體質等概念也沒有足夠的科學依據。
世界衛生組織對飲用水水質沒有具體指標,但附加說明:低pH有腐蝕作用,高pH影響味覺,有肥皂味,為使加氯更為有效,以pH≤8為宜。
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規定pH值為6.5-8.5,瓶裝飲用純淨水標準規定pH值為5.0-7.0。
人體在正常生理狀態下,血液的pH值應精確保持在7.35―7.45之間。一旦低於7.35,就會引起酸中毒,出現頭暈、瞌睡、焦慮,甚至精神錯亂。而如果高於7.45,亦會引起鹼中毒,不僅會肌肉痙攣,還會引起心臟問題。
但人體胃部卻是酸性的環境,一般胃在排空時pH值約在7.0~7.2之間,當食物或水等進入胃中時,胃酸即開始分泌。pH值可降達2~3之間。所以任何食物或水進入胃部後都是會變成酸性。這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
中國質量檢驗協會淨水設備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顧久傳認為,以偏酸性還是偏鹼性來劃分水質的好壞是不科學的,要以是否符合水質標準、水中的雜質及其受汙染情況來決定水質的好壞。
「事實上,很多天然的好水是偏酸性的。如廣西武鳴縣大明山崬寺淡泉的泉水pH 值為6.7,浙江省杭州市虎跑泉的泉水pH 值為5.8,」顧久傳介紹說。
按礦泉水的酸鹼性分類
酸鹼度稱pH值,是水中氫離子濃度的負對數值,即pH=-1g[H+],是酸鹼性的一種代表值。根據GB/T14157-1993的定義, 可分為以下三類:
PH值 7.3-10
類型 酸性水 中性水 鹼性水
從醫學的角度來說,也不存在酸性水或鹼性水更健康的說法。目前pH值已經從飲用水食品安全徵詢稿被拿掉,國家就是要淡化pH值的概念,因為目前沒有權威理論可以定論水中的酸鹼度對人體的作用。
也就是說無論是酸性水還是鹼性水,只要符合飲用標準的水都可以放心大膽的喝,簡單的通過pH值來判斷一款飲用水是不是有利於身體健康,這是非常草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