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輻射盾牌!星系團揭示地球宇宙粒子加速器的內部工作原理!

2021-01-13 博科園
博科園:本文為天文學類

利用歐洲航天局星系團任務中前所未有的現場數據,科學家們揭示了地球抵禦宇宙輻射的盾牌(弓形激波)不斷變化的本質,揭示了這種粒子加速器如何在整個空間中傳輸和重新分配能量。這項新研究使用了星團任務中四艘飛船中的兩艘觀測數據。這四艘飛船以緊密的隊形穿過地球的弓形激波,相距僅7公裡。這些數據收集於2015年1月24日,距離地球9萬公裡,大約是到月球的四分之一,它們揭示了由於缺乏如此緊密的原位測量,以前不清楚的弓形激波的性質。當超音速流動遇到障礙物時,就會形成激波。這種現象在恆星、超新星殘骸、彗星和行星(包括我們自己的行星)周圍的宇宙中很常見。

博科園-科學科譜:眾所周知,衝擊波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粒子加速器,它有可能創造出宇宙中最具能量的粒子。環繞地球的激波,被稱為弓形激波,是地球抵禦來自宇宙的粒子湧入的第一道防線,也是我們研究等離子體激波動力學最近的試驗臺。它的存在是由於太陽風粒子的高速超音速,這就產生了一種類似於飛機衝破聲速屏障時所形成的衝擊波現象。2019年2月28日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的這項新研究揭示了這種衝擊波將能量從一種類型轉移到另一種類型的機制。瑞典烏普薩拉瑞典空間物理研究所的首席作者Andrew Dimmock說:地球弓形激波是一個自然和理想的激波實驗室。

宇宙衝擊,圖片:ESA (Earth magnetosphere illustration); NASA, ESA/Hubble多虧了Cluster這樣的任務,我們能夠在它內部和周圍放置多個太空飛行器,覆蓋範圍從數百公裡到只有幾公裡。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分辨出衝擊波在空間和時間上是如何變化的,這在描述這種類型衝擊波時是至關重要的。有幾種類型的衝擊,其定義是它們將動能轉化為其他類型的能量方式。在地球的大氣層中,當粒子相互碰撞時動能就會轉化為熱能——但是在我們星球弓形激波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意味著粒子碰撞不能在那裡的能量傳遞中起這樣的作用,因為它們之間的距離實在太遠了。這種類型的衝擊因此被稱為無碰撞衝擊。這種衝擊可以存在於從毫米到星系團大小的各種尺度上,並通過等離子體波、電場和磁場等過程來轉移能量。

地球弓形激波中的子結構,圖片:ESA; Data: A. Dimmock et al. (2019)合著者、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麥可巴利欣說:除了無碰撞,地球的弓形激波也可以是非靜止的。在某種程度上,它的行為就像海裡的波浪:當波浪接近海灘時,隨著深度減小,它的體積似乎會增大,直到破裂——這是因為波浪的波峰比波谷移動得快,導致它摺疊和破裂。這種『斷裂』也會發生在等離子體的波上,儘管物理學上要複雜一些。為了詳細研究這種波破裂的物理尺度(這在以前是未知的)研究人員發起了一場特別的運動,將四個簇狀探頭中的兩個移動到距離小於7公裡的地方,從衝擊波內部收集高解析度數據。

地球弓形激波中的子結構,圖片:A. Dimmock et al. (2019)分析數據後,研究小組發現,兩個星系團太空飛行器所獲得的磁場測量值有很大差別。這一直接證據表明,在弓形激波的更廣泛範圍內存在著小規模的磁場結構,這表明它們在促進等離子體波的破裂,從而在磁層的這部分能量轉移方面起著關鍵作用。這些結構的大小只有幾公裡,類似於電子繞著磁場線旋轉的尺度,它們位於激波中一個特別薄且可變的區域,在這個區域中,組成等離子體和周圍場的性質可以發生最劇烈變化。歐洲航天局星團任務的項目科學家,該研究的合著者菲利普埃斯庫貝特說:弓形激波的這部分被稱為激波斜坡,可以薄到幾公裡——這一發現也是基於幾年前的星團數據。

Cluster公司於2000年發射的4艘宇宙飛船編隊繞地球飛行,使其成為首個能夠在三維空間研究地球磁場環境內部和附近發生的物理過程的太空任務。這種研究確實顯示了集群作為一種使命的重要性,通過實現令人難以置信的小型太空飛行器分離——本研究中使用的距離為7公裡,甚至更小,只有3公裡——星系團使我們能夠以有史以來最小的規模探測地球的磁場環境。這提高了我們對地球弓形激波及其作為一個巨大粒子加速器的作用的理解——這是我們了解高能宇宙的關鍵。

博科園-科學科普|研究/來自: ESA參考期刊文獻:《Science Advances》DOI: 10.1126/sciadv.aau9926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博科園:請看更多精彩內容:

星系形狀都不同?暗物質有特殊的速度?

火星生命線索,在地球智利沙漠發現?

叫「海馬」!海王星衛星終於有了正式的名字

相關焦點

  • 宇宙最高能量是什麼?粒子加速器威脅地球安全,可能被我們誇大了
    要談宇宙的最高能量首先要從我們人類最強的粒子加速器開始,對我們人類來說粒子加速器加速的粒子所達到的能量和速度分別是:7 Tev和99.99999988%C!這個成就相當驚人,但是和宇宙比起來不值一提,有點小兒科!
  • 帶你遨遊宇宙中最大的粒子加速器——類星體的世界
    我們這些弱小的人類認為我們可以加速粒子?看看我們,對大型強子對撞機感到如此自豪。但是,和類星體比起來,我們建造的任何粒子加速器都黯然失色。類星體是自然界第一的加速器。這些類星體簡直如野獸一般。術語類星體是「類星射電源」的一個儘管有些拙劣的縮寫表達。20世紀50年代,類星體首次被發現,並因其原因不詳的射電放射而得名。在圖中,它們表現為星狀光點。因而被命名為類星射電源。
  • 隱匿的宇宙:用基本粒子解開宇宙之謎
    數學的語言最近三十年來,通過三代衛星實驗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科學家們精確地考證出,宇宙誕生於138 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膨脹至今,可觀測宇宙的大小已達四百多億光年。誕生之初,宇宙充滿熾熱的高能粒子,它們產生、湮滅、演化,遵循的規律可以在實驗室的高能加速器中重現出來。最大的宇宙與最小的粒子在這裡神奇地聯繫到了一起。
  • 宇宙的演變可揭示其運作機制,地球上的我們是否是孤獨的存在?
    宇宙的演變過程可揭示運作機制如果我們要了解宇宙是如何工作的,那麼就必須知道物理定律如何在空間和時間的極端、黑洞或中子星附近表現,並且,這也是我們必須解答的難題的重要部分。通過COBE(宇宙微波背景探測器)和WMAP(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進行的調查,它們已經測量了宇宙只有30萬年前的輻射,從而證實了它早期演化的理論模型。通過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其他觀測站的觀測表明,宇宙正在擴張,並且其擴張的速度還在不斷地增長,這意味著在遙遠的未來,終有一天任何看夜空的人,都只能看到我們的銀河系及其恆星。在這些未來的觀察者們面前,數十億其他星系都已經退去。
  • 宇宙全尺度暗暈什麼樣?從地球質量大小到超級星系團質量大小
    本報北京9月3日電(記者齊芳)3日凌晨出版的科學期刊《自然》發表了一項由我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理論發現:科學家們利用中國和歐洲的超級計算機,採用一項全新的多重放大模擬技術,在當前標準宇宙學模型下,首次模擬出從最小的類似地球質量大小,到具有最大質量的超級星系團的暗暈內部結構的清晰圖像,跨越了20個數量級。研究認為,宇宙中物質成分的約85%是暗物質。
  • 宇宙全尺度暗暈什麼樣 從地球質量大小到超級星系團質量大小
    來源:光明日報本報北京9月3日電(記者齊芳)3日凌晨出版的科學期刊《自然》發表了一項由我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理論發現:科學家們利用中國和歐洲的超級計算機,採用一項全新的多重放大模擬技術,在當前標準宇宙學模型下,首次模擬出從最小的類似地球質量大小,到具有最大質量的超級星系團的暗暈內部結構的清晰圖像,跨越了20個數量級。
  • 微波輻射中溫度波動是咋來的?現在的星系團會不會對其有影響?
    宇宙本身不過是一條原因和結果的無窮的鏈條。——〔法〕霍爾巴赫:《自然的體系》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揭示宇宙熱大爆炸的起源,天空中近乎完美的均勻和微小的溫度波動為我們揭示了宇宙誕生時所發生的事情。那麼你可能有個疑問:微波輻射中冷熱點的溫度波動是怎麼來的?
  • 宇宙如何凝聚在一起,暗物質圖譜揭示背後奧秘
    圖片來源:NASA/STSCI 暗能量調查項目(DES)利用重力透鏡原理尋找暗物質時,觀測到令人震驚的現象:暗物質似乎起著將宇宙凝聚在一起作用,類似於建築上的腳手架的功能。這個『腳手架』自宇宙大爆炸初始就已存在,其觸角延綿至上千星系,並將它們緊束在一起。使用智利的布蘭科望遠鏡,科學家觀測到在恆星分布密集的地方存在黑色網狀結構的暗物質。
  • 從原子、超星系團的特徵就能夠推測出,本宇宙是有中心、有邊界的
    夸克、電子、質子等都屬單獨的粒子,原子是至今發現的,可以正常運行的,最小有組織的物質;超星系團是目前能夠觀測到的,可穩定運轉的,最大有組織的天體系統。原子核自轉,電子圍繞原子核高速公轉;超星系團的核心自轉,中心外側的星系團,都圍繞超星系團的核心公轉。
  • 宇宙趣圖;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的引力異常處、星系的碰撞
    一,巨引源指位於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中心附近的某一引力異常處, 大約幾億光年外的星系亦受到它的影響。宇宙中的星系都在互相遠離,但此處的星系卻在互相聚集,其中埋藏著什麼秘密?下圖黑點是銀河系,藍色表示星系密度低、綠色中等、紅色為高,白色的細絲揭示了星系向引力中心移動的路徑。
  • 捕捉「幽靈粒子」:這個實驗能否洞悉宇宙歷史?
    宇宙中中微子的總質量是多少,它們如何影響宇宙形成和星系分布?地球內部還有多少化學能量在驅動地球運轉?撰文 | Ling Xin翻譯 | 張金楠(中科院高能所)審校 | 曹俊(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員)中微子是亞原子粒子家族中的奇葩。
  • 宇宙膨脹背後的故事:於最細微處見浩瀚宇宙
    直到2000年,他(去世前一年)還出版了一本專著維護穩定態宇宙,批駁天文學界隨大流接受大爆炸理論的行徑。但他已經淪為孤獨的絕響:即使是他的老朋友古爾德、邦德都已經接受了大爆炸學說。(1983年,霍伊爾的合作者、美國天文學家福勒(William Fowler)因發現恆星內部產生重元素的過程獲得諾貝爾獎。包括福勒自己在內的很多人認為霍伊爾更應該得這個獎,因為該項工作實屬霍伊爾首創。
  • 粒子加速器及其工作原理:9個有趣的事實
    粒子加速器(Particle accelerators),有時也稱為原子粉碎機(atom smashers),是世界上一些最先進的科學設備。但是它們是什麼以及是如何工作的?這些粒子通過它們時會加速粒子束。5. 目標:約束和加速的粒子束通常對準的目標。6. 檢測器:用於記錄加速器內任何碰撞結果,密切注意在任何碰撞過程中產生的任何最終粒子或輻射。
  • 錢德拉太空望遠鏡:揭示看不見的宇宙
    它展示了人類肉眼看不到的宇宙的一面。在服役十多年後,天文臺幫助科學家們瞥見了宇宙的運行。它觀察到星系碰撞,觀察到黑洞與宇宙的颶風,還觀察到超新星在爆炸後內部翻轉。該望遠鏡與哈勃太空望遠鏡、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和康普頓伽馬射線天文臺一起被宣傳為美國宇航局的一個大型天文臺,同時也是該機構的公關工具,NASA經常在新聞稿中使用它的照片。
  • 展開科技的眼睛:粒子加速器是做什麼的?它對宇宙發展有何作用?
    2020-12-30 12:08:11 來源: 黑雲和劍俠 舉報   科學家發現,宇宙中的暗物質與一些小型的臨近星系密切相關
  • 探求宇宙奧秘,了解宇宙星系之間的距離與其退行速度
    星系很快,人們認為這些偏移是由都卜勒效應引起的,說明星雲正遠離地球或靠近地球。例如,人們發現仙女座星雲以 300 千米 / 秒的速度靠近地球,而室女座中更遠的星系團則以1000千米/秒的速度遠離地球。起初,人們認為,這只是相對速度,說明了我們的太陽系朝著一些星系靠近或遠離一些星系的運動情況。但隨著人們發現越來越多更大的光譜偏移,所有偏移都指向光譜紅端,這種解釋便越來越站不住腳了。
  • 捕捉「幽靈粒子」:中國的地下實驗,能否洞悉宇宙歷史
    宇宙中中微子的總質量是多少,它們如何影響宇宙形成和星系分布?地球內部還有多少化學能量在驅動地球運轉?這些粒子是如此微小,以至於它們很少與任何東西發生相互作用,這使得它們極其難以捉摸,難以研究。此外,中微子有不同的類型,或者說味道,以接近光速飛行,並且可以在飛行中從一種類型轉換成另一種類型。科學家們相信,這些奇怪的行為可能會帶來啟示,洞察宇宙的歷史和物理學的未來。
  • 捕捉「幽靈粒子」:中國的地下實驗,能否洞悉宇宙歷史
    宇宙中中微子的總質量是多少,它們如何影響宇宙形成和星系分布?地球內部還有多少化學能量在驅動地球運轉?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理論物理學家約瑟夫·利肯(Joseph Lykken)說,中微子質量順序是研究人員需要確定的一個關鍵參數。「事實上,很多其它問題都取決於這個問題的答案。」他補充說。例如,這個答案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估計宇宙中中微子的總質量,並確定它們是如何影響宇宙形成和星系分布的。
  • 外星文明的超級宇宙加速器
    先進的外星文明是否已經利用黑洞建造了宇宙級別的粒子加速器,來研究普朗克能量(宇宙中的最高能量,約為1028電子伏特)級別的物理學?如果這種宇宙加速器潛藏在宇宙的一個角落裡,我們是否能在地球上檢測到?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布萊恩·萊琪對此進行了研究,發現如果這種加速器存在的話,它會產生1024電子伏特級別的中微子,並可以在地球上被檢測到。
  • 科學家在虛擬宇宙中探測暗物質
    新的研究工作揭示了暗物質光暈作為天空中的活躍區域,不僅存在於各個星系中也存在於輻射中——發射碰撞使得在天空中尋找暗物質光暈成為可能。在暗物質纖維相交的地方,我們可以看到很小的接近球形的暗物質暈,它們的內部結構非常相似,如果我給你看一幅包含星系團的質量巨大(千億倍太陽質量)的暗物質暈的圖片,和一張地球質量的暗物質暈的圖片,你會分不清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