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危險的發明」?美480位人臉識別專家爭議道德倫理

2021-01-21 中國青年報

片來源:視覺中國

科技日報11月27日報導,人臉識別系統已經給我們的城市帶來諸多方便。然而,在許多國家,對人臉識別的抵抗聲也在不斷高漲。研究人員、公民自由倡導者和法律學者都受到人臉識別技術興起的困擾。他們正在跟蹤其使用,揭露其危害並開展運動以尋求保障甚至是徹底禁止技術的使用。然而,技術發展的潮流浩浩蕩蕩,更多人認為該技術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其背後存在的道德倫理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近期,《自然》雜誌的一系列報導對人臉識別系統背後的道德倫理學進行了探討。一些科學家正在分析人臉識別技術固有的不準確和偏見,對其背後存在的歧視發出警告,並呼籲加強監管、提高技術透明度。

《自然》雜誌對480位從事人臉識別、人工智慧和計算機科學領域研究的研究人員的調查顯示,人們對人臉識別研究的倫理學普遍存在擔憂,但也存在分歧。

有些未經同意獲取數據

為了使人臉識別算法正常工作,必須對大型圖像數據集進行訓練和測試,理想情況下,必須在不同的光照條件和不同的角度多次捕獲這些圖像。過去,科學家普遍招募志願者,只為收集各種角度的照片;但現在,大多數人未經許可即被收集人臉圖像。

在《自然》雜誌的480位受訪者中,當被問及對應用面部識別方法從外表識別或預測個人特徵(如性別、年齡或種族)的研究有何看法時,約三分之二的人表示,此類研究只能在獲得面部識別者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或者在與可能受到影響的群體代表討論後進行。

大多數人認為,使用人臉識別軟體的研究應事先獲得倫理審查機構(例如機構審查委員會)的批准。他們認為,對於在學校、工作場所或由私人公司監視公共場所時使用人臉識別進行實時監視感到最不舒服,但是他們通常會支持警察在刑事調查中使用人臉識別系統。

從法律上講,目前尚不清楚歐洲的科學家是否可以未經人們的同意而收集個人人臉的照片以進行生物識別研究。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並沒有為研究人員提供明顯的法律依據。在美國,一些州表示,商業公司未經其同意使用個人的生物識別數據是非法的。

受訪者強烈認為,應該有其他法規來規範公共機構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超過40%的人則希望禁止實時大規模監視。

存在性別和種族偏見現象

人臉識別系統通常是專有的並且保密,但是專家說,大多數系統涉及一個多階段過程,該過程通過深度學習對大量數據進行大規模神經網絡訓練。

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在去年年底發布的報告中稱,人臉識別的準確率有了顯著提高,深度神經網絡在識別圖像方面效果明顯。但NIST同時也證實,相對於有色人種或女性,大多數人臉識別對於白人男性面孔的準確性更高。特別是,在NIST的資料庫中被歸類為非裔美國人或亞裔的面孔被誤認的可能性是那些被歸類為白人的面孔的10—100倍。與男性相比,女性誤報的可能性更高。

領導NIST圖像小組的電氣工程師克雷格·沃森認為,這種不準確很可能反映了每家公司培訓資料庫構成的不平衡,一些公司可能已經開始解決這個問題。

有待嚴格立法和監管

致力於人臉識別或分析技術的研究人員指出,人臉識別有很多用途,比如尋找走失的兒童,追蹤罪犯,更方便地使用智慧型手機和自動取款機,通過識別機器人的身份和情緒來幫助機器人與人類互動,在一些醫學研究中,還可以幫助診斷或遠程跟蹤同意的參與者。

人臉識別技術有好處,但這些好處需要根據風險進行評估,這就是為什麼它需要得到適當和細緻的監管。

目前,許多研究人員以及谷歌、亞馬遜、IBM和微軟等公司都呼籲在人臉識別系統方面出臺更嚴格的監管措施。

麻薩諸塞州波士頓東北大學研究面部監控的計算機科學家、法學教授伍德羅·哈特佐格說視人臉識別技術為「史上最危險的發明」,說如果美國立法者允許公司使用人臉識別,他們應該編寫規則,從健身房到餐廳都應當禁止「面部指紋」的收集和儲存,並禁止將人臉識別技術與自動化決策(如預測性警務、廣告定位和就業)結合使用。

尚須謹慎研究和思考

密西根州立大學東蘭辛分校的計算機科學家阿尼爾·賈恩說:「在我們的社會中,我們需要大量正當而合法的人臉和生物識別應用。」但一些科學家表示,研究人員也必須認識到,在人們不知情的情況下對人臉進行遠程識別或分類的技術從根本上是危險的,應該努力抵制其被用來控制人們的做法。

作為人工智慧領域的首要會議之一,神經信息處理系統會議是今年首次要求進行這種道德考量,即提交有關人臉識別論文的科學家必須添加一份聲明,說明他們的工作中存在的倫理問題和潛在的負面後果。

此外,《自然機器智能》雜誌也在試圖要求一些機器學習論文的作者在文章中加入一項聲明,考慮到更廣泛的社會影響和倫理問題。

紐約伊薩卡市康奈爾大學從事技術倫理研究的社會學家凱倫·利維認為,研究人臉識別的學者意識到道德倫理問題,「感覺像是科學界真正的覺醒」。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史上最危險的發明」?美480位人臉識別專家爭議道德倫理
    《自然》雜誌對480位從事人臉識別、人工智慧和計算機科學領域研究的研究人員的調查顯示,人們對人臉識別研究的倫理學普遍存在擔憂,但也存在分歧。有些未經同意獲取數據為了使人臉識別算法正常工作,必須對大型圖像數據集進行訓練和測試,理想情況下,必須在不同的光照條件和不同的角度多次捕獲這些圖像。
  • 人臉識別引發道德倫理擔憂!你的臉被監視了嗎?
    然而,技術發展的潮流浩浩蕩蕩,更多人認為該技術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其背後存在的道德倫理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近期,《自然》雜誌的一系列報導對人臉識別系統背後的道德倫理學進行了探討。一些科學家正在分析人臉識別技術固有的不準確和偏見,對其背後存在的歧視發出警告,並呼籲加強監管、提高技術透明度。
  • 人臉識別「熱」中的冷思考:道德倫理問題值得深思
    然而,技術發展的潮流浩浩蕩蕩,更多人認為該技術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其背後存在的道德倫理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近期,《自然》雜誌的一系列報導對人臉識別系統背後的道德倫理學進行了探討。一些科學家正在分析人臉識別技術固有的不準確和偏見,對其背後存在的歧視發出警告,並呼籲加強監管、提高技術透明度。
  • 人臉識別「熱」中的冷思考:道德倫理問題值得深思
    《自然》雜誌對480位從事人臉識別、人工智慧和計算機科學領域研究的研究人員的調查顯示,人們對人臉識別研究的倫理學普遍存在擔憂,但也存在分歧。有些未經同意獲取數據為了使人臉識別算法正常工作,必須對大型圖像數據集進行訓練和測試,理想情況下,必須在不同的光照條件和不同的角度多次捕獲這些圖像。
  • 人臉識別「熱」的冷思考:道德倫理問題發人省
    然而,技術發展的潮流浩浩蕩蕩,更多人認為該技術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其背後存在的道德倫理問題值得我們深思。近期,《自然》雜誌的一系列報導對人臉識別系統背後的道德倫理學進行了探討。一些科學家正在分析人臉識別技術固有的不準確和偏見,對其背後存在的歧視發出警告,並呼籲加強監管、提高技術透明度。
  • 可辨別性取向的人工智慧引發爭議,專家稱應用需符合倫理道德
    可辨別性取向的人工智慧引發爭議,專家稱應用需符合倫理道德 澎湃新聞記者 於瀟清 劉樂凱 2017-09-14 17:54 來源:澎湃新聞
  • 「人臉識別」,我們還能承受多少風險?
    大數據的運用、人工智慧的探索對隱私安全、網絡犯罪、社交倫理造成了史無前例的衝擊。科技的工具屬性弱化的同時,是否可能變成攻擊人類的危險武器呢?科技的開發者與管理者如何思考和應對,對於我們理解這一系列的棘手問題也許有更為直觀的幫助。下文摘編自《工具,還是武器?》
  • 新技術變成「危險武器」 誰在濫用人臉識別?
    但這項給生活帶來美好改變的技術,這項給生活帶來美好改變的技術,正處於前所未有的爭議之中:當人臉識別技術不斷引發個人信息安全問題,人們將之稱作「危險的武器」。人臉識別開始接連被叫停,從杭州動物園發生的「人臉識別第一案」到杭州一小區抵制人臉識別技術事件,人們已經對人臉識別技術產生警惕。
  • 人工智慧「大火熱」,道德倫理卻要「冷思考」,4大場景敲響警鐘
    被日本的「妻子機器人」、中國的交互式機器人「佳佳」、韓國的人工智慧主播「金柱夏」、美國的成人機器人「亨利」和「洛克茜」等群美環繞,逢年過節也不怕父母「逼婚」。外出購物付款時,華為等手機的前置攝像頭善解人意,能夠智能識別用戶、感知外界環境,自動提供相應的服務。步入老年後,銀行工作人員將老年人抱起來進行人臉識別,只有這樣,才能完成相關業務的辦理!
  • 人臉識別技術或將被禁
    所以美國警方嚴肅地表示,人臉識別技術實在是「必不可少的」、突破性的現代刑偵工具。「人臉識別威脅論」的支持者們對此深感欣慰,他們認為這項技術是「邪惡」而「危險」的,理由是這是政府實施高壓監控的手段。同時,諸多民權倡導者和人工智慧研究者也加入了這次反對運動中,旨在向立法者和美國民眾揭露人臉識別的缺陷。
  • 「人臉識別第一案」二審:人臉識別入園必要性成庭審爭議焦點
    即日起,未註冊人臉識別的用戶將無法正常入園。」郭兵於當年4月花費1360元購買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暢遊365天」雙人年卡,確定指紋識別入園方式。郭兵與其妻子留存了姓名、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等,並錄入指紋、拍照。接到簡訊後,他實地前往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發現園區已經裝上了「人臉識別刷卡裝置」,而且告示牌上明確要求人臉識別。
  • 今年高考史上最嚴 「人臉識別+指紋驗證」
    今年高考史上最嚴 「人臉識別+指紋驗證」時間:2016-05-26 07:49:30來源:西安新聞網-西安晚報作者:編輯:啟動「人臉識別+指紋驗證」、增加監考力量、嚴禁戴手錶入考場……多地出招保障高考考場紀律。  組織作弊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  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刑法修正案(九)明確,在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中,組織作弊的將入刑定罪,最高可處七年有期徒刑。作為「作弊入刑」後的首次高考,不少媒體都將今年的考場紀律稱為「史上最嚴」。
  • 美科學家:當人工智慧遇上倫理道德
    原標題:當人工智慧遇上倫理道德   美國宇航局的機器太空人2 號 圖片來源:Joseph Bibby   在近日發表於《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評論文章中,4位計算機領域的研究領軍者分享了他們對該領域的思考。
  • 防止人臉識別濫用,還須法律護航
    來源:錢江晚報據廣州日報報導,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人臉識別技術得到廣泛應用,「臉」的應用場景被不斷拓寬,比如,點完餐看一下攝像頭就能完成支付,住酒店刷臉後就能登記,上公廁取廁紙也得刷個臉……筆者不禁發問:人臉識別是不是用得太多了?如果用其他更安全的方法也能快速解決問題,為什麼非要刷臉?
  • 關於「人臉識別」的濫用和隱患 你需要知道的都在這裡!
    最近這兩條熱門新聞,把「人臉識別」信息洩露的問題無比清晰地拉近到普通人面前。隨著人臉識別與日常生活的聯繫日益緊密,對於該技術的濫用與安全之憂,頻頻引發爭議和討論。 用戶和消費者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
  • 複製人為什麼倍受爭議?事關傳統人文倫理道德
    為此,人們開始幻想著是否能克隆出人來,可是,卻受到了來自方方面面的爭議和反對,主要是事關傳統人文倫理道德。那麼,當年的克隆羊多莉後來怎麼樣了?我們又要如何正確看待克隆技術呢?所謂克隆,就是利用生物生命技術,由無性生殖產生出,與原個體有完全相同基因組織後代的操作過程。
  • 【工業之美】全球最小的人臉識別無人機 中國唯一當選《時代周刊...
    2017年11月底,美國《時代周刊》按往年慣例評選出該年的25款年度最佳發明。當選的發明包括蘋果公司新近發布的iPhone X、阿迪達斯3D列印運動鞋、蒂森克虜伯的水平移動電梯和米其林的智能輪胎等。其中唯一來自中國的發明是來自大疆公司的DJI Spark人臉識別無人機,這也是該公司的首款掌上無人機。
  • 人臉識別最全知識圖譜—清華大學出品
    其中,人臉檢測與識別當前圖像處理、模式識別和計算機視覺內的一個熱門研究課題, 也是目前生物特徵識別中最受人們關注的一個分支。人臉識別,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通常採用攝像機或攝像頭採集含有人臉的圖像或視頻流,並自動在圖像中檢測和跟蹤人臉。
  • 人臉識別 有溫度更要守法度
    在全球範圍內,人臉識別的市場前景同樣廣闊。有數據顯示,到2022年,全球人臉識別市場規模將達75.95億美元。而在中國,人臉識別的相關企業已突破1萬家。作為新興的身份認證手段,便捷高效的人臉識別應用範圍越來越廣。隨著人臉識別與日常生活的聯繫日益緊密,對於該技術的濫用與安全之憂,近來頻頻引發爭議和討論。
  • 人臉識別的「囚徒困境」
    一位人臉識別業內專家向GPLP君透露,各個公司都在探索合適的商業化模式,但是目前沒有誰走出一條已經被證明是完全可行的商業化路徑。「人臉識別公司最開始的優勢是算法,但隨著相同賽道上各家算法技術的進步,事實上同一梯隊上的公司技術差距已經越來越小。這也就意味著靠售賣SDK軟體的變現的方式很難行得通。」該專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