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文人雅客都有收藏紫砂壺的嗜好,一些出自名家之手、做工精良的紫砂壺,往往呈現"泥土與黃金等價"的現象。近年來,紫砂壺更成為投資者的主要目標。與茶文化聯繫在一起的文人紫砂壺成了人們新的投資熱點,許多人競相高價收購珍藏名壺。
梅調鼎玉成窯墨寶紫砂是中國紫砂名器的傑出代表之一。紫砂界曾有這樣的評價:「千年紫砂,綿延至今; 雅俗共賞,文化先行;前有陳曼生,後有梅調鼎。」梅調鼎玉成窯墨寶紫砂,被收藏界視為珍品,在中國紫砂發展史上佔有特殊地位,文人紫砂至梅調鼎時代已達巔峰成為絕唱。
梅調鼎玉成窯墨寶紫砂是以梅調鼎為代表的一代書法家以文人的審美情趣在紫砂器具上的一種藝術張揚,也是中國紫砂藝術品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據考證,梅調鼎玉成窯窯址在今浙江寧波慈城林家院內,該窯始創時間大約為清同治年間,其創始人就是被日本書法界譽為「清朝王羲之」的寧波籍書法大家、詩人梅調鼎。梅調鼎(1839-1906)字友竹,號赧翁。為浙東書風的開創者。今浙江寧波人,書法二王,詣臻神妙。當代書法泰鬥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書學》評價:「說到他的作品價值,不但當時沒有人和他抗衡,怕清代二百六十年中也沒有這樣高逸的作品呢?」梅調鼎喜品茗,更愛紫砂。出於文人的愛好,在滬甬兩地的名門資助下,在今寧波慈城創辦了梅調鼎玉成窯,合作的有任伯年、胡公壽、虛谷、吳昌碩等書畫大家、文化名人,還有制壺名家何心舟、王東石等,銘刻高手陳山農等。梅調鼎玉成窯墨寶紫砂都是文人之間相互交流把玩且傳世不多,但品種齊全,件件精品。作品除了紫砂壺、花瓶、花盆等外,也有紫砂筆筒、水盂、筆洗、硯臺、印泥盒等文人用具。
業內人士認為,梅調鼎玉成窯不僅僅是一個文人紫砂窯口,它更是一個有書畫大家、文化名人領銜,制壺名手、陶刻高手共同參與的制陶工坊。「玉成」系敬辭,意為成全。當時寧波文風鼎盛,文人墨客雲集,文人雅士為紫砂器題詞作畫,所刻詞句切器、切題,雋永秀麗,美不勝收。紫砂器造工又精妙簡巧,可與美玉媲美。大家又各盡其長,其濃厚的文化底蘊,玉成了玉成窯墨寶紫砂,成為曼生後又一文人紫砂傑作代表。
據悉,玉成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生(和記張生創始人)為收藏、研究、傳播玉成窯的歷史和文化,傳承恢復玉成窯的作品特點(書畫鐫刻、造型、泥料、燒成,印款及文人精神),在寧波已經投資興建了梅調鼎玉成窯紫砂博物館和梅調鼎玉成窯紫砂文化研究所,在給玉成窯愛好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交流平臺外,還推廣創新研製出當代玉成窯墨寶系列紫砂,讓玉成窯文化弘揚世間,使之成為我國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現和記張生聯合當代書畫大家、文化名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何道洪等宜興紫砂名家和相關權威機構摹古梅調鼎玉成窯墨寶紫砂代表名壺: 博浪椎壺、漢鐸壺、柱礎壺、瓜婁壺、秦權壺。均造型獨特,尤其是銘文書法精妙入神,獨具匠心,體現出高深的文化底蘊。由中國收藏家協會、中國茶葉博物館監製,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何道洪先生全程親自指導。限量發行,供紫砂愛好者收藏、品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