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Time
很多誕生於近十年的優秀非虛構作品都將筆觸聚焦於個體生活,以此來講述普遍通用的人類經驗——關於苦痛與痊癒、傲慢與失敗,以及美夢與失望。其中有些極致特別的案例,將幫助打開只有極少數人才能見到的世界之門。所有作者都試圖以令人眼花繚亂的語句,把讀者與自己觀點的距離再拉近一些。總的來說,這些作品證明了我們十年來巨大的成功,揭示出了各種不容置疑的真相:那些我們故意視而不見的、一直以來害怕面對的,亦或是至今不曾知曉的事情,正在等待被發現。
下面是《時代周刊》評選出的21世紀第二個十年裡10本最佳非虛構作品,按照出版時間排序:
《他鄉暖陽》(原版出版於2010年)
《他鄉暖陽》[美]伊莎貝爾·威爾克森 著 周旭 譯
在這部史詩般宏大而又細膩的歷史著作中,普立茲獎得主、記者伊薩貝爾·維爾克森講述了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遷徙故事之一——成千上萬名美國南方黑人向北部遷徙,去往芝加哥、洛杉磯和紐約等城市。全書集中描寫了三名黑人各自辛酸的北遷故事,維爾克森筆下的歷史讀起來如同一部小說,卻道出了深刻而長久存在的事實,描繪了數以千計的移民忍受著種族歧視和暴力,在極不平等的社會環境中掙扎生存的慘痛經歷。該書是一部充滿希望與憧憬的動人佳作,讓讀者看到當一些人決心追求更好地生活時會發生些什麼。維爾克森所刻畫出的全力追逐美國夢的圖景,十年之後依然引發著強烈共鳴。
《眾病之王》(原版出版於2010年)
《眾病之王》[美]悉達多·穆克吉 著 李虎 譯
要為癌症這種如此致命又難以判定的疾病寫上一本「傳記」,著實需要勇氣和創意。雖然我們都知道且痛恨癌症,但還是要感謝普立茲獎得主、腫瘤學家悉達多·穆克吉這本超乎尋常的作品,我們才有機會開始真正了解癌症。穆克吉描繪出了人類與癌症曲折持久的對抗戰,從這種疾病最初的起源談到當代社會最先進的治療手段,他同時提醒我們:這是一個無法戰勝的勁敵,人類將永遠被這種疾病纏繞。穆克吉的書中既有一絲不苟的科學做支撐,亦充滿著簡潔文雅的美詞美句,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部關於人性的歷史著作。
《地下城》(原版出版於2012年)
《地下城》 [美]凱薩琳·布 著 何佩樺 譯
在這部關於孟買貧民窟生活的作品中,調查記者凱薩琳·布像變戲法一樣,將一篇長篇大論式的報告改造成了宛如小說般精彩的好書。布最後才讓蒙在鼓裡的我們明白,要把這些看似輕鬆公開的事實呈現出來,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她耗時40個月來報導阿納瓦迪貧民區居民的生活,居住在這335間小屋裡的3000人,一直在與這座城市不斷擴張的機場艱難對抗。她還公布了3000份公共檔案作為輔助證據,同時邀請168個人就一名女性自焚的事件接受採訪。最重要的是,布的作品所擁有的道德力量始終熱度不減。《地下城》正是布透過孟買清潔工的視角,展示出了不平等世界裡的真實悲劇:他們並沒有使富人與窮人對立,而只是讓窮人與自己對立了起來。
《走出荒野》(原版出版於2012年)
《走出荒野》 [美]謝麗爾·斯特雷德 著 靳婷婷/張懷強 譯
1990年代早期,謝麗爾·斯特雷德親眼見證了自己生活的分崩離析。她的母親死於癌症,整個家庭隨之支離破碎。然後,她開始吸食海洛因,第一段婚姻也走向盡頭。正如她在2012年那本一經發布便好評如潮的自傳《走出荒野》中寫道:「那時我26歲,成為了孤兒。」已然歷經巨大苦痛的她,當時正處於人生的青春時期。於是她決心抓住自己僅剩的優勢,獨自踏上從加利福尼亞到華盛頓的太平洋屋脊小徑,開始徒步。這場探險不斷挑戰著她的身心極限,也把她拽出了沉淪的惡性循環,賦予她堅實的心靈能量,她從此成長為了一名作家和心理導師。斯特雷德的徒步之旅也為那些感覺無人疼愛的女性提供了文字版的成長轉換地圖。《走出荒野》一書穩登傳記暢銷榜,引導人們勵志自助,瑞茜·威瑟斯彭更根據該書拍攝出品了一部熱門電影。不過,儘管成績出眾,這本書最閃光之處依然是斯特雷德筆下的坦率與思索,就像她的徒步經曆本身一樣,將孤獨、痛苦、悔恨轉化成了卓越和上進。
《巨浪》(2013)
《巨浪》 索納莉·德拉尼亞加拉 著
索納莉這本傳記的前幾頁讀起來像是恐怖小說。話說回來,怎麼會不恐怖呢?2012年印度洋發生海嘯時,這位住在倫敦的經濟學家正和家人在斯裡蘭卡度假。這次災難造成約25萬人喪生,其中就包括她的父母、丈夫和兩個年幼的孩子,她本人則因掛到一根樹枝上而死裡逃生。這場悲劇的震級看起來深不可測,但索納莉以最細膩的筆觸呈現出了大量細節,她於瞬間失去至親的痛苦真實而具體。海嘯過後的這些年裡,她帶領讀者走進自己飽受痛苦折磨的心靈世界。故事本身固然滿是傷痛,但《巨浪》真正的力量在於告訴人們:即便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繼續前行。
《在世界與我之間》(原版出版於2015年)
《在世界與我之間》 [美]塔那西斯·科茨 著 於霄 譯
《在世界與我之間》採用的是父親給兒子寫家書的形式,塔那西斯·科茨在書中寫道:「在美國,摧毀黑色的東西是一種傳統,幾乎是代代留傳的遺產。」 科茨在書裡回憶了美國歷史上的每一轉折關頭,黑人群體是如何被拋棄和被傷害的,從長達幾個世紀的奴隸制,寫到被警察擊斃的Eric Garner和Michael Brown。他的文字帶著深沉的個人情感,夾雜著他在巴爾的摩陰冷的成長經歷所留下的恐懼,以及密友Prince Jones被警察殺害之後他的狂怒與無助。這本暢銷書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入圍普立茲獎決賽名單。但更重要的是,它開啟了關於這個國家的迷思的探討,迫使人們難以自安卻又不得不重新衡量所謂的「美國夢」。
《掃地出門》(原版出版於2016年)
《掃地出門》 [美]馬修·德斯蒙德 譯 胡訢諄/鄭煥升 譯
被趕出家門意味著什麼?對成千上萬的美國人來說,馬修·德斯蒙德已經在他這本令人大開眼界的普利茲得獎作品裡做出了探討,這是一個需要被經常回答的問題。社會學家德斯蒙德追蹤了八個密爾沃基家庭,他們為了保住容身之處不得不四處掙取微薄薪水,不斷走上法庭,在大量文書之間左右碰壁。與此同時,他也描寫了那些努力保住房產的房東,他們的房子已被租戶佔滿。《掃地出門》正是美國住房系統出現故障的實例寫照,也展現了這一系統的失敗如何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教育到營養無一倖免。十年以來,當這個國家愈發深刻地認識到美國夢的局限時,依然極少有人如此咄咄逼人地以深度報導的方式,呼籲出臺新政策保障人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有房可住。
《時間的秩序》(原版出版於2018年)
《時間的秩序》 [意]卡洛·羅韋利 著 楊光 譯
時間概念在我們這個時代已經不算陌生,但依然很難逃脫這樣一種感覺:尤其是在今天,這個世界被難以抵抗的匆忙裹挾向前。理論物理學家卡洛·羅韋利在《時間的秩序》一書中寫道,即便如此,「時間的本質恐怕依然是最大的未解之謎。」他絲毫不避諱去接近這一謎團,也不反感帶著其他人一同隨行。繼暢銷書《七堂極簡物理課》之後,羅韋利這本予人啟迪的續集再次讓人找到了大學課堂上開放包容的感覺——大腦飛速運轉的同時世界仿佛被按下了暫停鍵——學生與老師的關係,成功理解的時刻。這本書以詩意的語言講述著人們穿越時間的共同體驗,同時讓讀者更能理解所發生之事。本書用藍精靈的形象來展示物理圖解,還有些章節引用了古羅馬抒情詩人賀拉斯的題詞,使複雜理論變得不僅易於理解,更意義深長。總的來說,《時間的秩序》是對科學背後人性的響亮宣言。
《壞血》(原版出版於2018年)
《壞血》 [美]約翰·卡雷魯 著 成起宏 譯
約翰·卡雷魯的深度調查報導大概是這十年裡的最佳驚悚片。他筆下的伊莉莎白·霍爾姆斯興衰史可謂扣人心弦,講述了曾被譽為「下一個賈伯斯」的霍爾姆斯和已經倒閉的Theranos公司的故事。Theranos一度聲稱已研發出顛覆性的血液檢測技術,而事實上只是一個針對投資人和客戶的巨大騙局。2015年,《福布斯》認定霍爾姆斯為美國白手起家的女富豪之首,彼時其資產淨值達到45億美元。就在同年,卡雷魯根據內部消息發布了第一篇質疑Theranos「科學」有效性的報導文章。霍爾姆斯精心搭造的紙牌屋從此轟然倒塌。經驗豐富的《華爾街日報》調查記者卡雷魯在《壞血》中採用了完整的敘事體裁,讀者很難通過單純閱讀報導文章獲得同等的閱讀體驗。他帶著讀者從頭到尾地了解了這個令人不安同時讓人陶醉的故事,其中牽扯到大量重要人物,包括時任副總統的喬·拜登、前任國務卿亨利·基辛格與喬治·舒爾茨、後來的國防部長詹姆斯·馬蒂斯、奧斯卡獲獎導演埃羅爾·莫裡斯、矽谷投資導師馬克·安德生。這本書集錯綜複雜的情節、弦弦相扣的張力與人物角色的發展於一身,具有很高的敘事水平。
《這些事實》(2018)
《這些事實》吉爾·萊伯雷 著
近幾十年來,歷史作品的內容越來越狹窄,更加集中於過去的某些片段。但吉爾·萊伯雷的《這些事實》一書深刻而宏大,精細微妙地探尋了美國歷史。這位廣受讚譽的歷史學家在動蕩時期完成了作品,她重點關注美國的核心思想及其矛盾之處,包括言論自由和對其的抑制,自由和奴隸制,經濟擴張和剝奪,正是這些對立,讓美國從建國之初就煥發著勃勃生機。在幫助讀者對過去的事件打開新視角的同時,這部作品也是首部一直描寫到當今時代的通俗歷史,從同性戀權利運動的首個重要勝利到2016年總統大選頻頻爆出的醜聞,都被她巧妙收入文中。這正是當今時代的讀者迫切需要的歷史作品,用以理解定義了今日美國的那些重要鬥爭,認識到我們的歷史永遠就在當下。
翻譯:劉欣
來源:時代周刊 via 界面文化
翻吧·與你一起學翻譯
微信號:translation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