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真實時代的真實故事,2018 Vol.2

2020-12-06 澎湃新聞
 

我們仍然梳理了過去一年裡英、美和中國出版的非虛構類書籍,題材包括對特定區域的深度觀察、人物傳記和各種形式的報導文學,正像我們一年前所做的,算是送給非虛構類作品的愛好者和出版者的一份新年禮物、一個閱讀和選書的參考。

保羅·西蒙:一生

Paul Simon: TheLife

作者:Robert Hilburn

出版社:Simon & Schuster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年度非虛構

關於這位1960年代著名民謠樂手的深度傳記。西蒙1970年代的樂風向世界音樂發展,並在這一時期創作了多首膾炙人口的作品。他歌唱愛情、家庭、宗教、靈性等等。西蒙全程參與這本傳記的撰寫,向音樂作家Robert Hilburn打開心扉。過去3年間,作者採訪了西蒙的家人、朋友、同事,還有前妻、靈感繆斯等等,也記錄了西蒙的創作過程,他如何保證藝術的純粹性,不受名聲、婚姻、毒品、唱片公司等幹擾。

康復之路:戒毒和它的後果

The Recovering: Intoxication and ItsAftermath

作者:Leslie Jamison

出版社: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年度非虛構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年度最佳非虛構

美國公共電臺(NPR)年度最佳

這是一部結合了回憶錄、文化史、評論和報導文學的作品。作者落筆於成癮史的源頭,用她自己和其他人的經歷講述戒毒過程。她也把戒毒、成癮問題置於更大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分析種族歧視、階級制度等社會問題對此的影響。本書最重要的部分還是作者對當代文學、藝術領域人士的採訪,他們都(曾)被酒精或藥物困擾又塑造。

上升:從美國的新海岸看起

Rising: Dispatches from the NewAmerican Shore

作者:Elizabeth Rush

出版社:Milkweed Editions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年度非虛構

《衛報》年度最佳

美國公共電臺(NPR)年度最佳

《圖書館雜誌》年度最佳非虛構

越來越多的天氣災難表明氣候變化並不是想像中的,距離我們也不再遙遠。事實上,美國沿海地區已有許多不可逆轉的改變。作者帶領讀者前往變化最戲劇化的地方,從邁阿密、紐約到灣區等地。在那裡,已經有植物、動物甚至人類都面臨去留的選擇。作者實地獲取一手信息,採訪在桑迪颶風中失去父親的紐約斯塔滕島民,正在沉沒中的小島原住民,還有弗羅裡達西北部港口的居民,他們曾和野生動物共享自然。作者通過本書給予了那些通常被遺忘的人們發聲的機會。

隕落:半個世紀以來令美國沉淪的背後人物以及那些試圖挽救它的人

Tailspin: The People and Forces Behind America’s Fifty-Year Fall—And Those Fighting to Reverse It

作者:Steven Brill

出版社:Knopf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年度非虛構

記者出身的作者反觀了美國自1967到2017年50年間的變化,展現了美國核心價值觀——任人唯賢、創新、兩黨制、言論自由甚至民主本身,是如何在這半個世紀中走向破碎的。他分析造成這一結果背後的說客、經濟利益體系和官僚主義,以新聞式寫作手法一層層為讀者剖析答案。他也論述了要怎麼做才能挽回一切走向未來。

大個子:貝比·魯斯和他創造的世界

The Big Fella: Babe Ruth and the World He Created

作者:Jane Leavy

出版社:Harper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年度非虛構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年度最佳非虛構

美國傳奇棒球運動員貝比·魯斯一直活在人們心中。他是1920、30年代的洋基強打者,取得4次世界大賽冠軍,效力紅襪隊時又取得3次世界大賽冠軍。作者通過250個採訪和不為外人所知的資料、魯斯家人的錄音、錄像帶打破傳奇,勾勒了一個真實的魯斯。

無法丈量的世界:沙漠旅途

The Immeasurable World: Journeys in Desert Places

作者:William Atkins

出版社:Faber & Faber

《旁觀者》雜誌年度最佳

對許多人來說,沙漠有一種夢幻般的美,但前往沙漠旅行是一趟把自己榨乾的徵途,一路走到一無所有才能想起自身不過也是沙塵。

地球上有1/3的土地是沙漠,但一直以來這樣荒涼嚴峻的地方都吸引著許多人,從聖經中的先知到馬可·波羅、阿拉伯的勞倫斯,把人們想避開或趕緊通過的地方視為家園。

作者歷時三年,遊歷五大洲中知名或不知名的沙漠,探索它們的內在。這趟旅途帶他前往埃及東部沙漠、阿拉伯半島的無人地、澳大利亞核試驗場、哈薩克斯坦變為沙漠的鹹海、中國西北部,還有美國火人節的舉行地內華達黑石沙漠等等。他用英式傳統旅行文學的寫作手法描繪了一路上遇到的人,講述當地史地以及這些了不起通常又是麻煩不斷的沙漠的意義,是一部出色的經典沙漠文學作品。

絕境:戰地記者瑪麗·科爾文的生與死

In Extremis: The Life and Death of the WarCorrespondent Marie Colvin

作者:Lindsey Hilsum

出版社: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旁觀者》雜誌年度最佳

2012年,56歲的美國戰地記者科爾文在敘利亞政府軍炮擊霍姆斯市時中彈身亡。她是世界上極為英勇的戰地記者之一,在斯裡蘭卡報導當地內戰時失去一隻眼,從此獨眼成了她的標誌。科爾文前往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報導,從車臣到中東;置個人生活於絕境,有兩段婚姻,許多情人,酗酒、抽菸、有應激障礙,卻拒絕因此放棄戰地報導。她記錄可怕戰爭的真相,也描寫戰爭中普通人的苦難。

同為記者的Lindsey Hilsum通過科爾文從13歲起到逝世前的所有日記挖掘了她史詩般的一生,也採訪了其生前同事、親朋好友等,既讓人看到傳主決絕的一生,也充滿啟迪。

你只能知道這些:一部回憶錄

All You Can Ever Know: A Memoir

作者:Nicole Chung

出版社:Catapult

《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50本

GoodReads年度最佳傳記、回憶錄

《圖書館雜誌》年度最佳非虛構

《時代周刊》年度最佳非虛構

美國公共電臺(NPR)年度最佳

失去自己的根、文化和家庭意味著什麼?重新找回它們時又會發生什麼?韓裔作者Nicole Chung因為早產被棄,從小就知道自己被領養的身世絕非養父母口中的那麼簡單。在成長過程中偏見也無處不在,這使她越發想要尋找自己的根。作者溫和、直率地描述了尋親的旅程,也正是在這段時間她有了自己的孩子。本書講述了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也在尋根中給予了讀者治癒之力。

第九街的女人

Ninth Street Women

作者:Mary Gabriel

出版社: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時代周刊》年度最佳非虛構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年度最佳非虛構

作者把紐約藝術學派中5名重要女性的故事編織在一起,她們憑藉自己的才藝和膽識闖入當時由男性主導的藝術領域。她們的抗爭和成功改變、解放了美國藝術世界。作者敘述了一場跨度數十年的抽象表現主義發展運動,也是一個關於藝術和藝術家力量塑造戰後美國的故事。

如何寫一本自傳體小說:文集

How to Write an Autobiographical Novel: Essays

作者:Alexander Chee

出版社:Mariner Books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年度非虛構

《時代周刊》年度最佳非虛構

美國公共電臺(NPR)年度最佳

《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50本

小說家Alexander Chee在他的新文集中探索自傳體寫作對作家自己的影響、傷害和治癒。他也寫生活、文學、政治和閱讀如何改變了他。他從學生變成老師,從讀者變成作者,認識到自己是一個兒子、同性戀者、韓裔美國人、藝術家、活動家、愛人、朋友,他回看自己生活中經歷的傷痛、這個世界經歷的災難等等。歸根結底他是通過寫作面對、反省自己。他提出的問題是:我們會如何在藝術作品中塑造自己,在我們的摯愛受到威脅時又會如何反擊。

時間的秩序

The Order of Time

作者:Carlo Rovelli

出版社:Riverhead Books

《時代周刊》年度最佳非虛構

為什麼我們會記得過去而不知道未來?是我們存在於時間之內,還是時間存在於我們之內?《七堂極簡物理課》的作者用散文般的語言解釋時間的本質,它既是物理的也是哲學的謎題。

瘋狂、敗壞、危險:王爾德、葉芝和喬伊斯之父

Mad, Bad, Dangerous to Know: The Fathers of Wilde, Yeats and Joyce

作者:Colm Toibin

出版社:Scribner

《金融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50本

作者深入研究了愛爾蘭文化、歷史、文學,講述了王爾德、葉芝和喬伊斯跟他們父親之間的複雜關係。他帶領讀者走在都柏林街道上,追隨王爾德的腳步前往他的大學,王爾德曾描述他和父親「厭恨對方並非因為兩人有很大不同,而是因為如此相像」。葉芝的父親是個畫家,喬伊斯的父親是典型愛爾蘭人,是個人人喜歡的歌手,喝酒,有暴脾氣。Toibin追蹤三個偉大作家的腳步,也探索愛爾蘭文化的精髓,透過父子關係講述的也是愛爾蘭文學的複雜和精妙。

與樓房共居:和鬼魂一起漫步——關於建築與健康

Living with Buildings: And Walking with Ghosts – On Health and Architecture 

作者:Iain Sinclair

出版社:Wellcome Collection; Main edition 

《新政治家》年度最佳

我們建造樓房,同樣的,那些房屋牆壁也塑造著我們。樓房關係到我們的睡眠、工作甚至是呼吸,讓我們與世界隔絕也可以治癒我們。我們把自己的希望和恐懼投射在樓房上,它們則吸收著我們的歷史。

作者前往世界各地,倫敦、馬賽、墨西哥、外赫布裡底群島,尋找那裡疾病和建築、藝術、社會之間的關係。這既是一本調查書,也是一部遊記。本書賦予了我們所居之地以生命。

無法預期的地圖:偶然、機遇的發現和無法想像的目的地

Atlas of the Unexpected: Haphazard discoveries, chance places and unimaginable destinations

作者:Travis Elborough

出版社:White Lion Publishing

《新政治家》年度最佳

通過45張獨一無二的地圖和回味無窮的照片帶領讀者前往那些意想不到的目的地。作者跟隨一隻流浪的山羊來到死海,發現一座名叫「空間正好」的小島。他描繪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奇妙旅途,抵達那些無從預期、超乎想像的目的地。

爭議之地: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的失落世界

The Debatable Land:the lost world between Scotland and England

作者:Graham Robb

出版社:W. W. Norton & Company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年度最佳非虛構

《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50本

2010年,作家Graham Robb搬到一處孤立的房子裡,這裡的河岸邊曾經標註著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分界線,曾被稱作爭議之地,是英國歷史上流血事件和戰爭多發地,以前的居民早早搬走了,讓它成了一塊失落之地,只有土地本身還有對過去的記憶。作者在好奇心驅使下,或徒步或騎車,探索廢棄的小鎮和道路,發現了多處歷史遺蹟。這部充滿歷史感的個人遊記作品展現了被人遺忘的自羅馬時代、中世紀一直到現在的另一個英國。

消失的邊境:絲路旅途

Lands of Lost Borders: A Journey on the Silk Road

作者:Kate Harris

出版社:Dey Street Books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年度最佳非虛構

青少年時期,Kate Harris就渴望成為探險家。在麻省理工求學期間,她利用假期和年少時的夥伴一起騎行絲路,和古典時期的探險家想要的不同,她不繪製地圖,也不想為遙遠的山峰命名,她要的是純粹的自由。走得越遠,離世界越近。

《消失的邊境》不僅記錄了騎行者的絲路旅途,也探索了我們給自身設定的界限,它們也如同邊境線一樣無法阻隔自然和人性的聯結。書中也深思了人類對探索的渴望、宇宙又為何讓我們身在此處等,既有豐富的描繪也有反思,有快樂也有悲傷。作者把探險、哲學、歷史和科學編織在一起,記錄的是一片永遠無法被真正完全測繪的大自然,講述了人和自然、人和人本來相融,絕非任何邊境線、傳奇可以分割。

切薩皮克安魂曲:在即將湮滅的丹吉爾島上的一年

Chesapeake Requiem: A Year with the Watermen of Vanishing Tangier Island

作者:Earl Swift

出版社:Dey Street Books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年度最佳非虛構

美國公共電臺(NPR)年度最佳

丹吉爾島是維吉尼亞州的獨特島嶼,1608年被測繪,如今有470人在這裡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然而這個島正在消失,逐日下沉,每一個海浪都讓它變小一點。從1850年至今,島嶼面積已縮小了2/3,現在海岸線每年縮短15英尺,海浪衝開島民祖先的墓地,讓這些虔誠的人們十分憂慮。專家認為再過25年左右,島民就不得不放棄家園。

作者Earl Swift和島民共同生活了一年多,和這些依水而居的人們一同抓蟹和蠔。他記錄了這裡古老的傳統,也描繪了島嶼的過去,遙望了它空洞的未來。本書展現的是一個悽美的故事,關於這個世界上即將消失的海岸村落,他們的命運已無可逆轉。

狂野時光:地質學家的格陵蘭冰雪筆記

A Wilder Time: Notes From a Geologist at the Edge of the Greenland Ice

作者: William E. Glassley

出版社:Bellevue Literary Press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年度最佳非虛構

格陵蘭荒野中藏著地球早期的隱秘歷史。作者和另外兩位地質學家一起到當地科考,深入千百年來鮮少被人踏足的荒野深處,遇到神奇的生物,看到不可思議的自然現象。這一切啟發了他,讓他一窺神話的起源、道德和科考的底線等,最終寫成的是一部絕妙的自然文學作品。

小紅車:和愛德華·阿比走進未知

The Red Caddy: Into the Unknown with Edward Abbey

作者:Charles Bowden

出版社: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年度最佳非虛構

阿比散文詩般的《孤獨的沙漠》是旅行、自然寫作的經典作品,在這本關於阿比的傳記中,他的朋友CharlesBowden還原了阿比作為一個作家而不再是沙漠智者的形象。他寫到《孤獨的沙漠》暢銷引來許多狂熱的人衝入阿比想要保護的荒野,也指出工業元素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阿比的後期作品中,他為了描述純粹的自然而刻意弱化包括種族、性別歧視等問題。這本傳記描述的是阿比的另一面,而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們可能永遠都無法知曉。

過量吸毒的美國人:導致鴉片類藥物悲劇的三步

American Overdose: The Opioid Tragedy in Three Acts

作者:Chris McGreal

出版社:PublicAffairs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年度最佳非虛構

作者深入被鴉片類藥物席捲的城鎮,探訪那裡的人,揭露了讓美國人藥物成癮的不僅是大型醫藥公司,還有醫院、公共機構以及那些讓生產鴉片類藥物的人逃之夭夭的人。他從一個礦工的故事講起,他被騙說鴉片類藥物可以治癒他所有的病痛,最終成了一個毒販子。作者也描述了幾位勇敢的醫生,但本書的重點依然是他們所要抗爭的強大對立面——鴉片類藥物背後的腐敗、毒品集團等。本書大膽地寫就了一場無人預見的浩劫。

婆羅洲最後的野人:一個關於死亡和珍寶的真實故事

The Last Wild Men of Borneo: A True Story of Death and Treasure

作者:Carl Hoffman

出版社:William Morrow

亞馬遜年度最佳

作者深入婆羅洲雨林,跟隨達雅克人和本南人一探雨林依舊死守的秘密。書中有兩條線索、兩位人物,美國收藏家Michael Palmieri定居峇里島,多次出入雨林收集原住民藝術品,然後賣給博物館或私人藏家,他的做法有不少爭議,有人認為他是走私犯、小偷,但也正是他讓許多原住民物件得以在世界各地的頂級博物館保留下來。另一位是奧地利傳奇探險家Bruno Menser,他和本南人一起生活,學習他們古老的智慧。當發現伐木問題對雨林人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脅時,他聯合了散居在雨林人,用非暴力方式抵抗伐木。但他的做法不過是螳臂當車,一切努力付諸東流後,Menser獨自走進雨林,從此消失。

作者以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物穿針引線,勾勒了雨林的神秘、原住民的生活現狀,更重要的是直指人性——看似謀私利的收藏家最終保護了雨林文化,看似如聖人的探險家實則有瘋狂自私的一面。

源頭:河流如何塑造美國,美國如何改變河流

The Source: How Rivers Made America and America Remade Its Rivers

作者:Martin Doyle

出版社:W. W. Norton & Company

亞馬遜年度最佳

一部充滿力量、讓人眼前一亮的自然史,講述了美國和河流的關係。他和全美各地的河流知情人對話,包括密西西比河上的拖船船長、伊利運河的管理員、爭取水源的西部牧場主等。他們能夠講述過去,也可以真正預知河流的未來。作者展現了河流在美國歷史進程中的重要地位,也闡釋了為什麼它們將在美國的未來起到決定性作用。

羅賓

Robin

作者:Dave Itzkoff

出版社:Henry Holt and Co.

GoodReads年度最佳傳記

羅賓·威廉士是無數人敬愛的演員,扮演過許多喜劇角色卻因抑鬱自殺。作者在傳記中展現了他深藏不露的情感,通過對其家人、朋友、同事的許多採訪和研究各種資料,勾勒出這個曾感染無數觀眾的表演藝術家的多個面向。

新黑人:阿蘭·洛克的一生

The New Negro:The Life of Alain Locke

作者:Jeffrey Stewart

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Weekly)年度非虛構

亞馬遜年度最佳

作者通過許多一手資料和對洛克親友、同事等的採訪,勾勒了洛克的一生。從他求學到成為首個非裔羅德學者、獲哈佛哲學博士以及漫長的哈佛教授生涯。洛克吸收了歐洲自由精神的養料,在美國投身黑人文化的發展,在推行爵士樂方面也做出很大貢獻。他在黑人種族的特性中找到屬於他們的驕傲。本書也講述了洛克的私人生活,他和母親、朋友、白人老闆以及他尋找同性伴侶的故事。

夢想之屋

Room to Dream

作者:David Lynch、Kristine McKenna

出版社:Random House

亞馬遜年度最佳

GoodReads年度最佳傳記、回憶錄

大衛•林奇向眾人打開自己的內心世界,寫就了一本風格獨特的回憶錄。跟他合作成書的作者Kristine McKenna通過對林奇前妻、家庭成員、演員、經紀人、音樂家、同事等全新的採訪,描繪了一個有血有肉、親切的林奇。本書讓人首次看到這個時代極具個性的藝術家的方方面面。

匯線成河:派遣自邊境處

The Line Becomes a River: Dispatches from the Border

作者:Francisco Cantú

出版社:Riverhead Books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年度非虛構

亞馬遜年度最佳

《圖書館雜誌》年度最佳非虛構

美國公共電臺(NPR)年度最佳

對作者來說,邊境是生養他的地方。他的母親是一位護林員、一個墨西哥移民的女兒,就在西南部把他撫養長大。他渴望了解自己深愛的土地上的真相,因此加入邊境巡邏隊。他和搭檔知道如何在烈日下或冰冷的夜晚追蹤他人,找回屍體或失蹤人口。隨著邊境管理機制逐漸複雜、越發沒人性,他辭去巡邏隊的工作,成為一個普通人,但當他的一位移民朋友前往墨西哥拜訪即將去世的母親後沒再回來時,他才意識到朋友已被遣返。本書寫就了他所調查到的關於美墨邊境兩邊發生的暴力事件、它的真正規模和觸及面。

電動女人:無畏的回憶錄

The Electric Woman: A Memoir in Death-Defying Acts

作者:Tessa Fontaine

出版社: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亞馬遜年度最佳

3年時間裡作者過著緊張的生活,她母親不斷被送進急症間,但是醫院、輪椅、失去說話能力都沒有阻止這個女人,她要和丈夫一起一路演出到義大利。他們一家是世界上少數幾個流動雜技團之一,作者見證了表演者對這個行當至深的情感,他們的心碎、艱難,也聽到一個又一個雜耍成員的傳奇故事。作者也學著讓自己的身體忽視恐懼,打開內心面對失去。通過這些經歷,她講述的也是那種古老的、無條件的愛。

心之地:在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努力工作然後破產

Heartland: A Memoir of Working Hard and Being Broke in the Richest Country on Earth

作者:Sarah Smarsh

出版社:Scribner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年度非虛構

亞馬遜年度最佳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年度最佳非虛構

美國公共電臺(NPR)年度最佳

作者在堪薩斯州的小麥農場長大,是農場的第五代。她寫就了這段在美國腹地的成長經歷,看到1980到90年代貧窮勞動者的生活——沒有醫療設施、沒有保險、到處是危險的工作,人和人之間有著欺凌關係,完全是美國夢的反面。作者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分析、文化評論相結合,解釋了為什麼人們因收入低下而變得渺小。

朝念珠微笑的女孩:關於戰爭和戰後的故事

The Girl Who Smiled Beads: A Story of War and What Comes After

作者:Clemantine Wamariya、 Elizabeth Weil

出版社:Crown

亞馬遜年度最佳

GoodReads年度最佳傳記、回憶錄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年度最佳非虛構

《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50本

Clemantine Wamariya6歲時父母開始用耳語交流、鄰居消失。1994年,她和15歲的姐姐逃過盧安達大屠殺,之後的6年中在非洲7個國家流浪,尋找安全之地。她們總是挨餓、被關進監獄、受欺辱。她們忍受難民營、逃離難民營,看到不曾期待的好意,也見證毫無人性的殘忍。她們不知道自己的父母身在何處,是死是活。Wamariya12歲時和姐姐來到美國,她被收養、過上好日子,最終在耶魯畢業,但姐姐過早地成了母親,入不敷出。她記錄了創傷給人的影響,也挑戰讀者,讓人看透「受害者」。本書美麗、令人絕望,也透露著作者重建自己生活的決心和力量。

21世紀的21堂課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作者:Yuval Noah Harari

出版社:Spiegel & Grau

亞馬遜年度最佳

GoodReads年度最佳非虛構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年度最佳非虛構

《衛報》年度最佳

電腦和機器人會如何改變生而為人的意義,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如瘟疫一樣的假新聞,宗教和民族到底有關係嗎?我們應該怎樣教導下一代……

作者提出我們這個時代最受矚目和質疑的問題,而我們應該問的終極問題是:面對一切改變,我們到底怎樣才能真正生存下去?本書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讓讀者看到我們從哪裡來,又可能往哪裡去,作者請讀者思考價值、意義以及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世界中的個人參與度。

我將在黑暗中消失:一個執著尋找金州殺手的女人

I'll Be Gone in the Dark:One Woman's Obsessive Search for the Golden State Killer

作者:Michelle McNamara

出版社:Harper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年度非虛構

亞馬遜年度最佳

GoodReads年度最佳非虛構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年度最佳非虛構

《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50本

「金州殺手」在1974到1986年在加州犯下至少12起謀殺案、50多起強姦案和100多起盜竊案。這一神秘案件直到2018年4月才最終告破。作者是出色的罪案調查記者,她建立收集各方資料的網站,執著於尋找金州殺手。她查閱警方資料、採訪受害者、在論壇中潛水暗探網友。可惜的是作者沒有看到破案,她在2016年突然離世。本書記錄了她的調查過程,也呈現了一個著迷於案件的執著的作者自己。

毒城:弗林特市的水和美國城市悲劇

The Poisoned City: Flint's Waterand the American Urban Tragedy

作者:Anna Clark

出版社:Metropolitan Books

亞馬遜年度最佳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年度最佳非虛構

《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50本

2018年中另一本關注弗林特水危機的作品。本書完整記錄了這個美國悲劇的全過程,抓住造成這場危機的人,講述深受其苦的市民,以及曝光危機的人們。這也是一本記錄弗林特市歷史的編年史書,更探討了為什麼像弗林特這樣基礎設施搖搖欲墜的城市註定會發生這樣的危機,民主的腐敗又在其之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S局:中情局和阿富汗、巴基斯坦的秘密戰爭

Directorate S: The C.I.A. and America's Secret Wars in Afghanistan and Pakistan

作者:Steve Coll

出版社:Penguin Press

亞馬遜年度最佳

普利茲獲獎記者解釋了為什麼阿富汗戰爭無可避免。9.11以前,美國就有秘密部隊在阿富汗等地展開行動。當時他們常和巴基斯坦情報局合作,但情報局中有一個極端部門試圖讓塔利班合法化。9.11以後,美國大舉進軍阿富汗,也等於把巴基斯坦緩緩推向對立面。作者把這場遠離公眾視線的戰爭拉到讀者面前,以他卓越的專業知識、深入的研究和對細節的詳盡解讀,描繪了這場影響巨大、錯綜複雜的戰事。本書也是調查文學寫作的佳作。

領導力:在艱難時刻

Leadership: In Turbulent Times

作者:Doris Kearns Goodwin

出版社:Simon & Schuster

亞馬遜年度最佳

GoodReads年度最佳傳記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年度最佳非虛構

美國公共電臺(NPR)年度最佳

作者回顧了自己研究最多的四位總統——林肯、老羅斯福、小羅斯福和林登·詹森在民權運動中的所作所為。他們進入公眾視野時,當下正充斥著迷惑、恐懼,但也滿懷希望。通過這些人,作者闡釋了一位領導者受人認可的領導力到底是怎樣的,為何這樣的人可以被稱為是時代的引路人。

幻影工廠:洛杉磯的錯覺、想像力和創造

The Mirage Factory: Illusion,Imagination, and the Invention of Los Angeles

作者:Gary Krist

出版社:Crown

亞馬遜年度最佳

美國公共電臺(NPR)年度最佳

《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50本

一百多年前,加利福尼亞南部沿海還是一片荒蕪之地,由與世隔絕的山脈和沙漠組成,如今這裡已是世界上最受矚目的城市之一洛杉磯了。作者講述了成就洛杉磯的三位頗具遠見的人,他們在工業、文化和靈性上共同努力最終打造了這座城市。本書專注於1900到1930年之間,是關於一座城市的迷人故事,也是關於城中人如何突破自己極限和想像力的故事。

不可能的貓頭鷹:文集

Impossible Owls: Essays

作者:Brian Phillips

出版社:FSG Originals

亞馬遜年度最佳

本書收錄作者的8篇文章,也以此向讀者展現了如何作一個電子時代的新聞記者。他花幾個月甚至幾年調查現代世界中最令人難以置信的事件,他在印度尋找老虎、揭露石油巨頭的醜聞,看看全球化、歷史、神秘之力對這個世界的影響,還有不同角落的人們如何尋找生活的意義。他用迷人、幽默的筆調展現了這個星球上尚不為人所知的脆弱一面。

美國靈魂:為展現好的一面而戰

The Soul of America: The Battlefor Our Better Angels 

作者:Jon Meacham

出版社:Random House

亞馬遜年度最佳

作者認為林肯總統代表了「我們天性中美好的一面」,也正是這一面,讓人們不斷獲得勝利。他在書中例舉了從內戰以來的種種危難時刻,而它們總是因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向善天性而化解。本書講述了推動一個國家前行的善念,希望戰勝恐懼的力量。然而美國歷史並不總是充滿英雄主義的,作者提醒讀者:好消息是,我們曾一同走過黑暗,人性美好的一面總會再一次找到方式取勝。

寬帶:成就網絡的不為人知的女性

Broad Band: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Women Who Made the Internet

作者:Claire L. Evans

出版社:Portfolio 

亞馬遜年度最佳

科技領域好像都是男性的天下,但本書揭示了其實在科技進入人類視野以來,女性就不曾缺席,她們可能並沒有站在臺前,但她們對影響我們生活的各項發明都有不可或缺的貢獻。作者記錄的正是為網絡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姑娘們。

從冷戰到熱和平:一個美國大使在普京的俄羅斯

From Cold War to Hot Peace: An American Ambassador in Putin’s Russia

作者:Michael McFaul

出版社: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亞馬遜年度最佳

作者結合歷史回憶了自己作為大使在俄羅斯的經歷,講述了美俄關係如何走向蘇聯解體以來的最低處,也描述了一個偏執的總統。作者成為大使的第一天,克林姆林宮就一再詆毀他,有計劃地騷擾他,讓示威者站到他家門前,在媒體上誹謗他,也密切監視他還有他的工作人員和家人。

加利福尼亞的布朗一家:改變國家和民族的家族

The Browns of California:The Family Dynasty that Transformed a State and Shaped a Nation

作者:Miriam Pawel

出版社:Bloomsbury Publishing

亞馬遜年度最佳

普利茲獲獎記者結合歷史,講述了加利福尼亞從淘金熱到矽谷的歷程。他也講述了經歷這段時期的四代人,從他們的生活折射出加利福尼亞存在的重要性和意義。這本關於加利福尼亞歷史的權威著述中還包括許多之前從未發表過的照片,展現了這塊一直以來都被外人稱為奇蹟之地的熱土有過怎樣的人、發生過怎樣的故事。這裡也是嫉妒和敬畏、蔑視和魔力的共生之地。

奴牢:最後的黑奴

Barracoon: The Story of the Last"Black Cargo"

作者:Zora Neale Hurston

出版社:Amistad

《時代周刊》年度最佳非虛構

亞馬遜年度最佳

GoodReads年度最佳傳記

美國公共電臺(NPR)年度最佳

作者是人類學者,在1931年就完成了本書但從未出版。他曾花3個月到阿拉巴馬州境內由前黑奴建立的非洲城,訪問了當時僅存的最後一位被販奴船從西非運來的黑奴、當年已86歲的Cudjo Lewis。老人細述他在西非的族人如何被販奴者和圖利的其他部族殲滅、捕捉。1859年,一艘從美國來的販奴船Clotilda號抵達,他和一百多名黑囚被敵族國王轉手賣出,航越大西洋到達美國南方。這也是美國歷史上最後一艘販奴船。

奴隸制度正式被廢除後,Lewis和其他同船黑人重獲自由,在阿拉巴馬建立了非洲城。但Lewis的餘生並未從此順遂,他和其他黑人一樣在貧困和暴力中掙扎。

億萬富翁拉吉:前往印度新鍍金時代的旅途

The Billionaire Raj: A Journey Through India's New Gilded Age

作者:James Crabtree

出版社:Tim Duggan Books

亞馬遜年度最佳

印度是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但貧富差距也非常大,全國1%的頂端人口擁有全國60%的資產;在孟買,一半人口住在平民窟,另一半則非常富有。作者記錄了自己前往印度的旅途,在那裡見到了那些神出鬼沒、深居簡出的億萬富翁、逃亡中的大亨和神秘的經紀人;從世界上最貴的豪宅到搖搖欲墜的貧民窟,幾乎可以說作者是用對比的手法展現了印度經濟發展背後的掙扎與不平等。

失望之河:西北航道的尋獲與失落

Disappointment River: Finding and Losing the Northwest Passage

作者:Brian Castner

出版社:Doubleday

亞馬遜年度最佳

1789年Alexander Mackenzie穿越1200英裡尋找傳說中的西北航道。幾百年來,這條航道一直是水手們避之不及的地方。2016年,作者重走、追溯了Mackenzie當年的水路,成功抵達他當時沒有發現的西北航道。本書既是一本旅行回憶錄,也是對北美探險歷史的回望,描述了當時充滿英雄主義的探險事跡以及人們對極地熱切的渴望。他重述了Mackenzie的偉大旅途,也講述了自己艱險絕望的探險歷程、深入原住民村落、面對激流等故事,通過旅行與歷史的交織,作者追蹤的是一個全球化和氣候變化前的大時代。

未走之路:愛德華·蘭斯代爾與美國在越南的悲劇

The Road Not Taken: Edward Lansdale and the American Tragedy in Vietnam

作者:Max Boot 

出版社:Liveright

亞馬遜年度最佳

一部關於CIA傳奇間諜愛德華·蘭斯代爾史詩般的傳記。格雷厄姆·格林的著作《沉默的美國人》中的主人公就是以他為原型。歷史學家 Max Boot通過許多人物採訪,還有包括蘭斯代爾與愛人之間的情書等不曾面世的歷史資料,研究分析了這位間諜在菲律賓和越南的頭腦戰術,講述了他飛快上升的仕途以及突如其來的失敗,勾勒了一位「亞洲的勞倫斯」的形象。

吞沒:一個航海衝浪者的覺醒之旅

Swell: A Sailing Surfer's Voyage of Awakening

作者:Liz Clark

出版社:Patagonia

亞馬遜年度最佳

逐夢絕非易事,但如果你走得足夠遠,夢想或能報你以自由。作者自小就夢想可以航海週遊世界、到偏遠海域衝浪。22歲時,她付諸行動了。這個看似幻想的探險旅途始於加利福尼亞聖芭芭拉,Liz駕駛一條40尺長的帆船向南出發,尋找浪濤、自我、放逐以及無法抵達的海平線。這段旅程是持續不斷的挑戰,她遇見變化莫測的天氣、各地不同的文化,作者以回憶錄的方式描繪了種種細節,也講述了航行的孤獨與驚喜,感受到人與自然的聯結。最終,她獨自一人,見證夢想帶領她領悟真理——萬物相連。

如今她已經航行2萬英裡,且依然航行著、衝浪著。

摩卡的和尚

The Monk of Mokha

作者:Dave Eggers

出版社:Knopf

亞馬遜年度最佳

GoodReads年度最佳傳記

葉門人Mokhtar Alkhanshali在舊金山與7個兄弟姐妹擠在一間狹小公寓中長大,24歲時因付不起大學學費而當了一名門衛。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了解到葉門中部地區豐富的咖啡歷史文化,摩卡市在15到17世紀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貿易中心。於是他離開舊金山,來到祖先古老的土地上,尋找崎嶇山野間的咖啡農人。他從當地深陷困境但堅韌不屈的農人那裡學到咖啡種植、烘焙等各種知識,一路上收集了許多樣本,希望可以幫葉門咖啡重返往日輝煌。2015年葉門內戰爆發,美國大使館關閉,沙特不斷轟炸,Mokhtar必須想辦法在不放棄他的人民和自己的夢想的同時逃出葉門。書中把咖啡的歷史、葉門人在內戰中的掙扎以及一個年輕人勇敢的旅途交織在一起,擁有震懾人心的力量,一經出版就獲得了《泰晤士報》、《華盛頓郵報》、《衛報》等多家媒體讚譽。

我們的小城:深入美國大陸十萬英裡

Our Towns: A 100,000-Mile Journey into the Heart of America 

作者:James Fallows、Deborah Fallows

出版社:Pantheon

亞馬遜年度最佳

過去五年間,兩位作者穿越美國大陸,拜訪了一座又一座小城,與成千上萬工人、移民、教育家、環境主義者、藝術家、圖書管理員、商人、學生等接觸、交流,通過不同的人,他們描繪了一些極少被提及的城鎮。

他們見到的這些美國人完全了解自己國家從經濟到毒品的各種問題,也提出了不少解決方案。在一個國家層面運行不良的時代,地方性改變與改革嶄露頭角。作家描述的正是這樣不為人知、發生在美國小地方的暗流。儘管一切複雜又矛盾,但他們看到了人的力量、慷慨與悲憫,看到大家依然充滿夢想,也依然執著於改善一切。

偷羽毛的人:美、偏執與本世紀的自然盜竊案

The Feather Thief: Beauty,Obsession, and the Natural History Heist of the Century

作者:Kirk Wallace Johnson 

出版社:Viking

亞馬遜年度最佳

GoodReads年度最佳非虛構

2009年6月,一個清涼的傍晚,20歲的美國笛手Rist結束了在英國的演出,搭城際列車前往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在郊區的展廳,那裡有世界上最大的鳥類收藏。珍奇鳥類的羽毛美得無與倫比又價值連城,Rist無法自持,偷走了數量眾多的鳥羽,包括英國博物學家阿爾弗雷德·華萊士冒著生命危險的收穫。

事發兩年後,作者聽到這個故事後無法自拔,於焉展開一場真相追逐之旅。到底是什麼讓人不顧一切去偷死去的鳥兒?Rist被判刑了嗎?那些羽毛最終去了哪裡?這個怪誕的罪案故事也探索了人心深處具有毀滅性的直覺、強迫症一樣的欲望,那就是對自然之美的佔有。

大峽谷的承諾:約翰·鮑威爾的險惡旅途和他對美西的遠見

The Promise of the Grand Canyon: John Wesley Powell's PerilousJourney and His Vision for the American West

作者:John F. Ross

出版社:Viking

亞馬遜年度最佳

1869年約翰·鮑威爾成功穿過大峽谷,成為第一個完整探索科羅拉多河的人,大峽谷的美景也就此成名。他不僅是出色的探險家,也是科學家、土地管理先鋒,但他之後的這些身份鮮少被人談起。事實上正是他第一個提出:我們應該怎樣塑造美西?如何扶持這片土地?政府和私人的工業發展應該在這裡扮演怎樣的角色?當人們都還在榨取土地資源時他就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成功預測了1930年代的美西自然災害。儘管他是水壩和灌溉系統的支持者,也沒有為所有的問題提供答案,但他卻是第一個真正提出問題的人。

大河之歌

A Song for the River

作者:Philip Connors

出版社:Cinco Puntos Press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年度非虛構

亞馬遜年度最佳

作者在新墨西哥州的希拉國家森林擔任守林員多年,經歷了自己最擔心的事:一場大火迫使他搭乘直升機逃出山林。大火徹底改變了森林和他熱愛的河流。此後山火和洪水不斷,他的同事在一場意外中死去,種種災難都讓他家鄉的所有人震驚萬分。

本書的開頭是作者為朋友唱的一曲輓歌,之後他寫到自己摯愛的河流,河道上很可能將建起水壩把一切全都毀滅。他順著水流、火勢描寫,講述自然對人生的影響、大自然在灰燼中重生的生命力。作者也意在用本書呼籲對美國西部大自然的保護。

北方大地:4000英裡深入美國被遺忘的邊境

Northland: A 4,000-Mile Journey Along America's Forgotten Border

作者:Porter Fox

出版社:W. W. Norton & Company

亞馬遜年度最佳

美國北部邊境線是世界上最長的邊境線,但對美國人來說它一直十分模糊,生活在附近的人親切地稱那片地區為北方大地。旅行作家Poter Fox花了整整3年劃獨木舟、搭貨輪、開車、徒步探索這片區域。他把歷史和遊記編織到一起,追隨探險家的腳步,重述木材、鐵礦業在這裡的起起落落,還有發生在美加邊境湖泊上的皮毛交易等。

Fox自己就來自北方大地,父親是緬因州造船匠。他熟悉這裡的人物性格,知道怎麼和他們打交道,記錄了自己旅途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有居民、邊境官、原住民保護主義者、民兵頭子……正是他們塑造了北方,這片如今深受氣候變化、水域紛爭、石油困擾的大地。

關注公眾號「非虛構nonfiction」(ID:feixugou-nonfiction),獲取國內外最新非虛構讀物動態。

相關焦點

  • 不真實時代的真實故事,2018 Vol.1
    for Food Safety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Century作者:Deborah Blum出版社:Penguin Press《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普利茲獲獎作者Deborah Blum講述了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一個為食品安全執著抗爭的真實故事
  • 精準扶貧故事真實感人
    本報訊 (記者陳潮華)入選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廣東站)的客家山歌劇《春鬧》,經梅州市梅縣區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在原基礎上進行了精心打磨,成為一出反映當下精準扶貧感人故事的山歌劇精品。在赴廣州參演前,26日、27日在廣東漢劇院南國牡丹劇場為梅州觀眾公開演出兩日,受到觀眾熱烈好評。 這是一個精準扶貧的故事。
  • B站2018年度彈幕出爐,「真實」到讓你想不到
    12月27日,B站揭曉了2018年度彈幕。過於真實的常見場景當在虛構的文藝作品裡見到貼近現實的橋段時,在各種視頻中見到那些情理之中卻又意料之外的場景時,看到UP主說出那些藏在自己心底卻又不敢吐露的話題時
  • B站公布2018年度彈幕 "真實"最受歡迎
    原標題:B站公布2018年度彈幕「真實」 最受歡迎   12月27日,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共同發布了2018年度彈幕——「真實」,這也是B站推出的第二屆年度彈幕盤點。
  •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9部電影,你看了幾部?
    《熔爐》取材於2005年光州一所聾啞障礙人學校的真實故事一個非常容易感動觀眾的題材,尤其還是真實事件改編。壞人大獲全勝,大部分加害者如今已經官復原職。影片並沒有局限於案件本身,而是將其延伸到了更殘酷的法庭大戰,受害者的妥協與無知,造成了加害者最終逃脫制裁,現實中一個壞人事後還說「這說明正義必勝」。該事件同時也反映善與惡都是沒有國界的,很多人可以從片中看到我國的社會負面.
  • 虐心如此 真實故事改編的韓國電影
    虐心如此 真實故事改編的韓國電影虐心電影指劇中主人公命運、感情十分糾結,或是因為誤會變成仇人,或是因為客觀原因彼此深深相愛卻不能相守,主人公們在愛與恨中苦苦掙扎的電影。今日本編就推薦一些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韓國虐心電影。
  • 第2季vol.17 拉卡澤特與七個小矮人的故事「兩桿老煙槍FM」
    這樣做很不現實《兩桿老煙槍My Ars》《兩桿老煙槍 My Ars》是由著名媒體人顏強、作家潘採夫共同發起的一檔球迷電臺。兩位阿森納球迷主播將通過對球場故事的回溯,帶出對經濟、文化、歷史等方面的解讀。帶領聽眾們通過足球,認識世界。
  • 《修女》咒語前傳背後的真實故事
    一個衍生前傳在魔法世界的其餘部分出現之前數十年 ,粉絲們想知道:這個故事中有多少實際上是真的?如果不是真的,那麼有多少是基於洛林華倫進行的非常真實的超自然現象調查的基礎或啟發。演員派屈克·威爾森和維拉·法梅加為恐怖粉絲製作了家喻戶曉的名字,但之前的電影在事實,小說和幻想之間建立了一些微妙的聯繫。到現在為止,恐怖粉絲知道他們可能沒有看到原始故事如何展開的 忠實說明。
  • 觀眾姥爺太「真實」了! 2018嗶哩嗶哩年度彈幕大盤點
    嗶哩嗶哩彈幕網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了2018年度彈幕排行榜,2018年觀眾共發布了超過10億條彈幕,其中「真實」出現了477065次,位於年度十大彈幕詞榜首。
  • 《平凡世界之全民戰疫》演員表 以真實故事為原型
    《平凡世界之全民戰疫》演員表 以真實故事為原型  近日,展現「抗疫」主題的電影《平凡世界之全民戰疫》即將開拍。影片以真實故事為原型,聚焦抗疫戰鬥中可歌可泣的平民英雄,多方位全面展現全國抗疫全貌。除此之外,影片集結了眾多優秀編劇、導演和一線演員,由趙寧宇、張華、付蕾蕾、程之善、牟模擔任導演,群星雲集,令人期待。
  • 童年的陰影《午夜兇鈴》實際上是真實故事的改編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見過《午夜兇鈴》。這是一部恐怖片。據說有人被嚇不敢去廁所。《午夜兇鈴》是由中田秀夫,松島菜菜子,真田廣之,中谷美紀,竹內結子,佐藤仁美導演的日本恐怖片。電影講述中有女記者淺川調查婦女高中生尤茲和同學因一組未知的錄像帶而死於真相。實際上,這是真實的故事。實際上,日本確實有一個貞子。這段真實故事應該是從二戰時期開始開始的。
  • 酷,但不真實的腦機接口
    或者用自己的大腦操作一具永生不滅的機械身軀?這些技術是不是聽起來簡直酷到不真實?今天要介紹的,正是它們背後的核心科技——腦機接口。酷到不真實的腦機接口雖然聽起來像是硬生生從近年科幻作品中拽出來的「黑科技 」,但腦機接口在科研界可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 大型紀錄片《村莊故事》小康路上中國農村真實樣貌的國家相冊
    從12月19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頻道推出大型紀錄片《村莊故事》,共9集,主題契合振興鄉村、傳承傳統文化的目標和任務,關係到國家的發展,切中百姓的關注,具有很強的社會意義。節目採用紀實跟拍的方式,攝製組深入農村,用一年多的時間記錄了這些村莊中真實的人物、鮮活的故事、生動的進程,展現真實的農村風貌,塑造當代農民形象,呈現大時代背景下普通鄉村的「變」與「不變」。
  • 時代報告劇《石頭開花》:真實的力量讓扶貧劇生動起來
    來源標題:時代報告劇《石頭開花》:真實的力量讓扶貧劇生動起來 11月14日,時代報告劇《石頭開花》重回拍攝地陝西省安康,在熱鬧喜慶的"安康大集"上舉行開播儀式,該劇出品方及部分主創亮相,分享了這部劇臺前幕後的故事,戲裡戲外聚焦扶貧
  • 如何在「後真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
    「後真相」時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資訊時代對媒體和公眾發起了挑戰。媒體和媒體人如何在這個紛繁複雜的「後爭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值得深思。一、簡析「後真相」時代當川普贏得總統大選時,謊稱自己的投票比希拉蕊少200萬票,是因為非法移民參與了投票。當他的謊言被戳穿後,卻辯護說他是按照自己掌握的材料做出這個判斷的。
  • 《緊急公關》講述了什麼劇情故事 是取材社會真實事件嗎
    《緊急公關》是一部社會話題劇,據悉劇中的事件是取材於真實生活,該劇採用單元劇的敘事方式,對社會多個問題進行探討,《緊急公關》講述了什麼故事?下面小編就來說說。他不按常理出牌,出其不意的解決了許多公司的危機,並協助際格老闆高峰打倒了他的宿敵—知曉高峰秘密、陰險狡詐的方勵,挽救了際格公司。而林中碩也解決了個人的危機。他曾因失實報導而離開媒體圈,自責多年,在處理他人危機的過程中,他坦誠面對自己的錯誤,救助了因失實報導而受到傷害的當事人,彌補了當初的過失。林中碩的堅定、正義,始終堅持社會公理,改變了大家對他的偏見,贏得了大家的尊重,他是名副其實的危機公關先生。
  • 大型紀錄片《村莊故事》:小康路上中國農村真實樣貌的國家相冊
    原標題:大型紀錄片《村莊故事》:小康路上中國農村真實樣貌的國家相冊央視網消息: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從12月19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頻道推出大型紀錄片《村莊故事》,共9集,主題契合振興鄉村、傳承傳統文化的目標和任務,關係到國家的發展,切中百姓的關注,具有很強的社會意義。
  • 那些給恐怖電影提供靈感的真實故事
    然而,一些經典的恐怖片素材其實都受到了真實事件的啟發。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19日報導,吸血鬼的形象曾經出現在多部影片當中。雖然吸血鬼並非真實存在,但卻是人們在醫學上不發達時期為了給一些真實存在的疾病,例如瘟疫和肺結核等找到原因而創造的形象。而且為了除掉「吸血鬼」,人們也會付諸行動。
  • 紀錄片《生死連》第三集:用真實鏡頭講述老山叢林戰的真實故事(3)
    簡 介 紀錄片《生死連》講述了1985年中越邊境防禦作戰期間,雲南老山前線經典叢林作戰 「122」戰鬥中,「雙大功七連」52名突擊隊員在戰場上生死與共的真實故事
  • 《美人魚》不僅是電影 更有背後真實的故事
    大多數觀眾是把《美人魚》這個故事當童話或科幻來看的;深圳人則發現電影中大部分場景是取自深圳:海景取自大鵬半島、辦公室是某樓盤、吃雞在東湖公園、堵車在科園路……  明源君前兩天也去看了《美人魚》,一看之下就被震撼了:這哪裡是什麼童話,這分明是一部紀實片!這些故事都真實地在深圳地產界發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