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真實時代的真實故事,2018 Vol.1

2020-11-25 澎湃新聞

我們仍然梳理了過去一年裡英、美和中國出版的非虛構類書籍,題材包括對特定區域的深度觀察、人物傳記和各種形式的報導文學,正像我們一年前所做的,算是送給非虛構類作品的愛好者和出版者的一份新年禮物、一個閱讀和選書的參考。

美國監獄:記者臥底查看懲罰的商機

American Prison: A Reporter’s Undercover Journey Into the Business of Punishment

作者:Shane Bauer

出版社:Penguin Press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年度最佳非虛構

美國公共電臺(NPR)年度最佳

調查記者Shane Bauer最近出版他在路易斯安納州私人監獄,以獄監身份做臥底的經歷,揭露了擁有數十億資產的監獄產業滿是暴力、腐敗、敗壞和無能。全書讀來發人深省。

家和萬事興:一個家庭與美國的破碎

Amity and Prosperity:One Family and the Fracturing of America

作者:Eliza Griswold

出版社:Farrar, Straus & Giroux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50本

作者滿含激情地描述了賓夕法尼亞州一個小鎮中因為政府忽視和人類的貪婪所造成的人與自然的悲劇。作者是詩人、記者,以小說式的筆調赤裸裸地記錄了當地水資源的危機。

亞瑟·阿什:一生

Arthur Ashe: A Life

作者:Raymond Arsenault

出版社:Simon & Schuster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美國公共電臺(NPR)年度最佳

美國網球明星的第一本傳記。他是一個傳奇、一名先鋒運動員,是第一位奪得男單大滿貫的黑人網球運動員。不僅如此,他還打破種族歧視,成為民權運動的鬥士和公知。作者對這位網球冠軍做了驚人的研究,包括一百多次採訪,也把阿什放進大時代背景中,講述美國非裔運動員如何尋找平等的機遇和尊重。

敗類:矽谷創業的秘密和謊言

Bad Blood: Secrets and Lies in a Silicon Valley Startup

作者:John Carreyrou

出版社:Knopf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時代周刊》年度最佳非虛構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年度非虛構

《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50本

GoodReads年度最佳非虛構

美國公共電臺(NPR)年度最佳

資產數十億的生物技術公司Theranos的故事更像是刺激小說。揭露黑幕的記者受到魅力女總裁和她律師的威脅,仍毅然完成全部報導。2014年,女總裁Elizabeth Holmes被視為女賈伯斯,她從史丹福大學輟學進入醫藥行業,宣稱可以製造出更快、更便捷的血檢儀。她吸引了9億美元投資,身價飆升到4.7億,卻遇到一個問題:這個儀器根本無法做這些檢測。作者不僅講述了這個騙局,也講述了矽谷創業者的野心和大膽。

城市爆炸:俄克拉荷馬城的傳奇,它雜亂的開始、騙人的籃球隊和成為世界級大都會的夢想

Boom Town: The Fantastical Saga of OklahomaCity, its Chaotic Founding... its Purloined Basketball Team, and the Dream ofBecoming a World-class Metropolis

作者:Sam Anderson

出版社:Crown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亞馬遜最佳非虛構

《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50本

GoodReads年度最佳歷史

美國公共電臺(NPR)年度最佳

俄克拉荷馬建城始於一片混亂,從那時起這裡就是狂野和外來者尋夢之地,城裡到處是膽大妄為、野心勃勃的人。前《紐約時報》作者Sam Anderson來到這裡,寫它的歷史、體育報導、奇聞異事,研究當地規劃以及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也訪問許多城中人,從NBA球員到傳奇氣象學家、民權人士等,展現了一幅豐富的城市肖像畫。

槍炮兄弟:敘利亞戰爭回憶錄

Brothers of the Gun: A Memoir of the Syrian War

作者:Marwan Hisham、Molly Crabapple

出版社:One World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敘利亞人Hisham是一位年輕記者,他捕捉到自己國家陷入絕境的種種細節,同時也深刻思索了關於親族、家園和自由的問題。本書是敘利亞戰爭的一手資料,也講述了它是如何導致國際災難、全球性戰事的。既寫實又充滿理想主義,滿是暴力又非常克制。勇氣、創意和希望在戰爭中也依然存在。

卡呂普索

Calypso

作者:David Sedaris

出版社: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亞馬遜年度最佳傳記

《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50本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年度最佳非虛構

美國公共電臺(NPR)年度最佳

作者在加州海岸買了一棟房子過上假期般的生活,但碰到一個問題:你沒法從假期中放假。書中一篇篇充滿冷幽默的散文探索了中年危機和死亡等沉重話題,博人一笑的同時也發人深省,當你的過去多於未來,你要如何應對?一部最黑暗也最暖心的作品。

邱吉爾:與命運同行

Churchill: Walking With Destiny

作者: Andrew Roberts

出版社:Viking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年度最佳非虛構

《衛報》年度最佳

《旁觀者》雜誌年度最佳

邱吉爾一生充滿榮耀和災難,歷史學家Andrew Roberts平衡著對他的奉承和輕蔑,挖掘新史料,講述了這個世上必不可少人物的種種細節。這是單行本邱吉爾傳記中最出色的一本。

生活的代價:一部進行中的自傳

The Cost of Living: A Working Autobiography

作者:Deborah Levy

出版社:Bloomsbury Publishing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英國著名小說家、詩人描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如何嘗試打造快樂、有意義的家。她也講述了母親過世的壓力,還有平日所見的女性日常生活,在酒吧閱讀的年輕旅人、出色的女學生等等。還有一個好心又無情的八旬賣書老人,給了作者人生中最艱難時刻的一處寫作之地。本書具有撫慰人心的力量。

至暗時代:基督教毀滅古典世界

The Darkening Age: The Christian Destruction of the Classical World

作者:Catherine Nixey

出版社: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作者揭露了眾多由基督徒造成的恐怖事件。如今絕大多數人認為基督教的傳播是「偉大成就」,但在成功背後,信徒打壓傳統,導致西方文化長達千年的衰弱,只有百分之一的拉丁文學得以從他們手中倖存,無數古董、藝術品、古老傳統都永遠消失了。

死女孩:活過美式執著

Dead Girls:Essays on Surviving an American Obsession

作者:Alice Bolin

出版社:William Morrow Paperbacks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年度最佳非虛構

作者講述了自己在洛杉磯的生活所面對的種族歧視,青少年時期遭受的困擾,也研究了女巫的故事。本書從探索許多虛構故事中的女人開始,講到女性在現代生活中面對的不公、壓力,重塑了她們在媒體和文化中的形象。

恐龍藝術家:痴迷、背叛、尋找地球終極獎盃

The Dinosaur Artist:Obsession, Betrayal, and the Quest for Earth's Ultimate Trophy

作者:Paige Williams

出版社:Hachette Books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年度非虛構

2012年紐約拍賣行上出現了暴龍骨架,最終以百萬美元成交。現在,包括49135塊化石的巨龍在蒙古展出,距離曼哈頓6000英裡。把化石帶上拍賣行的是時年38歲的 Eric Prokopi,他對化石十分著迷,也以此為生,把找到的化石出售給自然博物館,也賣給像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這樣的私人收藏者。

本書講述了人類和自然歷史的關係,還有科學和商業間的衝突。故事從佛羅裡達開始一直到戈壁沙漠,描繪了尋找化石的歷史,它是個水很深、有時充滿風險的行當,圈裡不乏怪人和執迷者,他們到底是偷獵者還是獵手,是收藏家還是走私犯,是愛好者還是機會主義者有時根本說不清。本書跨越大陸、文化和千萬年的時光研究那些擁有著地球終極過去的人。

癮:令美國上癮的毒品交易者、醫生和製藥公司

Dopesick:Dealers, Doctors, and the Drug Company That Addicted America

作者:Beth Macy

出版社: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亞馬遜年度最佳非虛構

《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50本

GoodReads年度最佳非虛構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年度最佳非虛構

本書完整記錄了美國鴉片類藥物危機。Beth Macy是一位記者,她帶領讀者看到二十多年來美國成癮症的中心地帶。從阿拉帕奇亞偏遠的村子到富裕的城市郊區,從絕望的城市中心到曾經充滿田園風光的農莊,到處都是鴉片類藥物帶去的水深火熱的生活。作者帶著深切的悲憫之心描述了這場苦難。

教育:一部回憶錄

Educated: A Memoir

作者:Tara Westover 

出版社:Random House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亞馬遜年度最佳傳記

《時代周刊》年度最佳非虛構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年度非虛構

《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50本

GoodReads年度最佳傳記、回憶錄

美國公共電臺(NPR)年度最佳

作者出生於愛達華州山中的生存主義者家庭,直到17歲才第一次走進課堂。她的家人遠離主流社會,完全沒有考慮讓孩子們接受教育。她的一個哥哥表現出暴力傾向時也沒人阻止,另一個哥哥考上了大學,Tara也想尋找新生活。對知識的渴求最終改變了她,去了哈佛也去了劍橋,但當她走了那麼遠的路、學了那麼多之後,也開始考慮是否還有可能回家。

頓悟:理性、科學、人道主義與進步

Enlightenment Now: The Case for Reason, Science, Humanism, and Progress

作者:Steven Pinker

出版社:Viking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GoodReads年度最佳非虛構

《衛報》年度最佳

美國公共電臺(NPR)年度最佳

如果你認為世界就要末日了,請你三思:現在人們的壽命更長、更健康、自由、快樂,儘管碰到的問題很大,但本書中也提出了用理性和科學解決它們的可能性。作者希望人們放下觸目驚心的頭條新聞或是預言家所謂的末日言論,跟隨數據分析,75年來,全世界的一切都在好轉——這不是宇宙力量造成的而是理性和科學促進人類發展的結果。

致命不合:伊拉斯謨、路德與西方價值觀之戰

Fatal Discord: Erasmus, Luther and the Fight for the Western Mind

作者:Michael Massing

出版社:Harper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兩位思想偉人伊拉斯謨和馬丁·路德的傳記。兩人都對世界思潮產生巨大影響,而彼此觀點常常又是相背的。作者回到16世紀重新反思西方知識分子的生活,他們對哲學、宗教理解的變化,他認為歐洲人多接受了伊拉斯謨的人道主義思想,而在新大陸,人們則受馬丁·路德個人主義的影響很大。

感到自由:隨筆集

Feel Free:Essays

作者:Zadie Smith

出版社:Penguin Press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著名小說家Zadie Smith最近出版了自己的隨筆集,包括首次面世的作品。她談論快樂的本質、書籍、文化、政治和自己的人生,此外也探討了在社交媒體和美學中的自由。這本文集充滿了睿智、發自內心、憤慨、尖銳的觀點,是這個時代極好的註腳。

血戰:國會中的暴力與內戰之路

The Field of Blood: Violence in Congress and the Road to Civil War

作者:Joanne B. Freeman 

出版社: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著名歷史學家講述了國會大廈中發生的一樁暴力事件,它是導致美國內戰不為人知的導火線。作者收集了詳實的史料,解釋內戰為何源自這場衝突。事實上,歷史也告訴我們立法常常被暴力威脅、掀桌子、肉搏打斷,奴隸問題同樣如此。

女飛行員

Fly Girls

作者:Keith O'Brien

出版社:Eamon Dolan/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亞馬遜年度最佳歷史

GoodReads年度最佳傳記

世界大戰中最危險的工作之一就是飛行員,本書講述了5位勇敢的美國女飛行員的故事。其中最著名、最勇敢的要數阿梅莉亞·埃爾哈特。她們中也有高中輟學的清潔工、離婚的女人、兩個孩子的母親、打破家人期待的孩子。她們面對來自男飛行員的壓力,打破了世俗偏見,在戰爭中力挽狂瀾,改變了歷史。她們的故事動人又叫人心碎。

弗雷德裡克·道格拉斯:自由的先知

Frederick Douglass: Prophet of Freedom

作者:David W. Blight

出版社:Simon & Schuster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亞馬遜年度最佳傳記

《時代周刊》年度最佳非虛構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年度最佳非虛構

19世紀的鬥士、革命家、政治家、演說家、作家,道格拉斯是那個時代的傳奇。他在馬裡蘭州從奴隸生活中逃脫後,成為廢奴和社會改革的領袖,影響力涵蓋全美,畢生爭取黑人權益。在他的時代,人們以他作為「奴隸缺乏智能,無法成為美國公民」說法的反例。他也是第一位在美國政府中擔任外交使節的黑人。本書採用最新史料和私人館藏資料講述了其戲劇性的一生。

甘地:改變世界的那些年1914-1948

Gandhi: The Year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1914-1948

作者:Ramachandra Guha

出版社:Knopf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年度最佳非虛構

本書從甘地在1915年1月抵達孟買開始,帶領讀者一同經歷往後30年的糾結時光。從面對英國殖民統治、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關係等問題中,甘地用非暴力反抗震動了英國當局、宗教系統。也是在這段時間,非暴力反抗傳遍世界。作者重塑了甘地的人生和工作,還引用了過去不曾公之於眾的甘地手記。本書不僅描繪了甘地,也講述了他的家庭、朋友,還有他和政治、社會領袖的關係,展現了他的思想、動機、行動的複雜性。

上帝拯救得州:深入腹地

God Save Texas: A Journey into the Soul of the Lone Star State 

作者:Lawrence Wright

出版社:Knopf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亞馬遜最佳非虛構

GoodReads年度最佳歷史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年度最佳非虛構

美國公共電臺(NPR)年度最佳

普利茲獲獎人、《雙塔危機》作者用幽默筆調探尋得州的歷史、文化和政治。他深入美國極具爭議而多元的德克薩斯州,在這裡少數族群成了多數,也是美國境內穆斯林最多的州。得州的石油主宰當地經濟,也超過加州成了出口科技產品最多的地方。很多方面來說,德克薩斯還是川普時代想要創造的地方。作者不僅多面向地描繪了這裡,也從中推測美國未來可能的走向。

沉重:美國回憶錄

Heavy: An American Memoir

作者:Kiese Laymon

出版社:Scribner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Weekly)年度非虛構

《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50本

GoodReads年度最佳傳記、回憶錄

《圖書館雜誌》年度最佳非虛構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年度最佳非虛構

美國公共電臺(NPR)年度最佳

作者記錄了自己的個人生活並將之置於美國社會大環境中。他寫了自己被凌虐的經歷、性侵、從大學輟學等等,也描繪了自己和母親、祖母的複雜關係。他在文章中也寫厭食症、肥胖症、性、無止盡的賭博,試圖通過這些禁忌話題向他的母親、族群,也向自己、讀者提出質問——在這樣的境地,如何才能去愛、去獲得自由。一本無畏的文集。

如何改變你的頭腦:迷幻劑的新發現所能告訴我們的關於意識、死亡、上癮、絕望和突破的事

How to Change Your Mind: What the New Science of PsychedelicsTeaches Us About Consciousness, Dying, Addiction, Depression, and Transcendence

作者:Michael Pollan

出版社:Penguin Press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Weekly)年度非虛構

《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50本

作者研究致幻劑用於治療抑鬱症、上癮症等案例時踏上漫長旅途。他挖掘歷史,講述1960年代為人熟知的致幻劑的真相,剝去它們的神秘面紗;他也踏上一段心靈旅途,親身體驗致幻劑,寫就的是一本結合了科學、回憶錄、旅行文學、歷史和醫藥的絕妙作品。這也是一本出色的參與式新聞寫作讀物,不僅探索人類意識的謎題,也講述了這個世界帶給我們的喜樂與悲傷——這才是生活的本質。

碎片

In Pieces

作者:Sally Field

出版社:Grand Central Publishing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亞馬遜年度最佳傳記

GoodReads年度最佳傳記、回憶錄

美國公共電臺(NPR)年度最佳

兩次收穫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莎莉·菲爾德也是個天生的作家,她沒有找人代筆而是用自己真誠、清新的筆觸回顧往事,講述了只有好萊塢明星才知道的幕後故事,也探索了自己一生中的各種關係,尤其是和母親複雜的感情。這位20世紀後半葉尤為重要的女星的一生,既充滿啟發又令人難忘。

深入怒海:33位水手、一場風暴和沉船

Into the Raging Sea: Thirty-Three Mariners, One Megastorm, and the Sinking of El Faro

作者:Rachel Slade

出版社:Ecco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2015年10月1日的颶風讓El Faro號困於汪洋之中,海水很快將它吞沒,成為35年來美國航運史上最糟糕的海難。作者對水手家人和海洋專家進行數百次採訪,加上船上收錄機錄下的水手談話,揭開El Faro號沉沒之謎。在她之前沒人能解釋為何通訊設備良好的巨型貨輪會面對風暴無聲無息地從大海上突然消失。她揭示的還有航運業利潤微薄,全球氣候變暖引起的颶風則把行業裡最後的一切全都捲走。

圖書館之書

The Library Book

作者:Susan Orlean

出版社:Simon & Schuster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GoodReads年度最佳非虛構

《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50本

1986年4月29日,一場大火吞沒了洛杉磯圖書館。這場大火燒到2000度,持續7個多小時,燒毀40萬本書、損壞70萬本。起火原因一直是個迷,如果是縱火,那是誰幹的?獲獎記者、作家Susan Orlean帶著自己對圖書的愛調查這個謎團,她充滿智慧、洞見、激情地帶領讀者走上摸索真相之旅,也寫到公共場所尤其是圖書館之所以在這個電子時代依然是心靈重地的原因。

尋找洛琳:洛琳·漢斯貝麗閃亮又激進的一生

Looking for Lorraine: The Radiant and Radical Life of Lorraine Hansberry

作者:Imani Perry

出版社:Beacon Press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因《日光下的葡萄乾》一書成名的美國女作家洛琳·漢斯貝麗34歲就過世了。她一生支持民權運動、黑人領袖,跟垮掉一代的詩人和嬉皮村為敵。儘管結過婚,但她其實是個女同性戀。本書追溯了漢斯貝麗短暫的一生和她的悲劇。

99次側目:瑪格麗特公主

Ninety-Nine Glimpses of Princess Margaret

作者:Craig Brown

出版社: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50本

《旁觀者》雜誌年度最佳

美國公共電臺(NPR)年度最佳

瑪格麗特公主讓約翰·列儂臉紅、叫黛安娜王妃閉嘴、還羞辱過伊莉莎白·泰勒,安迪·霍沃爾曾為她拍照,她也是畢卡索的性幻想對象。她曾是世界上最令人渴望的女人,但在親朋好友眼中卻從來不是一個快樂的人。她是灰姑娘的對立故事,一生希望破碎、不曾收穫幸福。作者結合採訪、日記等資料,講述公主的蠢事、夢想、平行生活,她是上流社會的波西米亞人。一本機智、深刻的傳記。

無灰之火:美國黑人自由的成年禮

No Ashes in the Fire: Coming of Age Black and Free in America

作者:Darnell L Moore

出版社:Nation Books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作者14歲時鄰居試圖燒死他,放學路上受人欺辱,人們認為他是同性戀,他還被潑過汽油,幾度死裡逃生。如今已是知名獲獎作者的DarnellL Moore在本書中和讀者分享了他膽戰心驚、受人凌辱的青少年時期,他不僅僅是倖存者,也因此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的:用力去愛那些愛自己的人,愛自己的家鄉。他激勵讀者去鬥爭以獲得自由,即便生活在社會邊緣也要去夢想。

 

沒有回頭路:戰時敘利亞的生死與希望

No Turning Back: Life, Loss,and Hope in Wartime Syria

作者: Rania Abouzeid 

出版社:W. W. Norton & Company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記者Rania Abouzied記錄了敘利亞戰爭的悲劇,講述了在這樣的背景下,四個年輕人在動蕩國家尋找安全與自由的故事。作者深入戰地5年,帶讀者進入阿薩德監獄,旁觀那裡的秘密會議,見證ISIS成型。書中人物戲劇性的命運展現了希望的種子在21世紀最黑暗的土地上生長。

毒物搶險隊:19-20世紀一個執著化學家的食品安全之戰

The Poison Squad: OneChemist’s Single-Minded Crusade for Food Safety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Century

作者:Deborah Blum

出版社:Penguin Press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普利茲獲獎作者Deborah Blum講述了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一個為食品安全執著抗爭的真實故事。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化學家Harvey Washington Wiley。當時的美國連牛奶都可能不安全,Wiley在爭取食品衛生立法的同時,也在志願者身上作試驗。作者講述了一個充滿正義的故事,也不乏挑戰讀者道德底線的段落。

崛起和謀殺:以色列暗殺秘史

Rise and Kill First: The Secret History of Israel’s Targeted Assassinations

作者:Ronen Bergman

出版社:Random House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記者、軍事研究家Ronen Bergman曾和以色列許多現任、前任軍事官員合作。本書講述了不為人知的以色列暗殺計劃:他們的成功、失敗,還有那些與這些計劃相關的男男女女所付出的身心代價。這項計劃既挑戰人類道德底線,同時也可能成為殲滅恐怖分子的高效手段。

她和她母親的笑聲一樣:遺傳的力量、保育和潛力

She Has Her Mother's Laugh: The Powers, Perversions, and Potential of Heredity

作者:Carl Zimmer

出版社:Dutton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年度非虛構

《衛報》年度最佳

達爾文提出基因問題卻沒能解答。今天基因測試變得越來越普遍,人們通過基因科技找到親屬、祖先和身份證明。《紐約時報》科技專欄作者CarlZimmer把歷史和當代科技研究相結合,講述了自己兩個女兒所遺傳到的自己的一些基因趣聞,探討的是一個龐大、深刻的話題:我們到底是誰,我們又會給後代留下什麼。

小孩

Small Fry

作者:Lisa Brennan-Jobs

出版社:Grove Press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亞馬遜年度最佳傳記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Weekly)年度非虛構

GoodReads年度最佳傳記、回憶錄

美國公共電臺(NPR)年度最佳

賈伯斯的女兒回顧了自己悽涼的童年和成長經歷,全書充滿鬥志、智慧,生動有趣。年輕的LisaBrennan-Jobs是位出色的嚮導,帶領讀者看到在獨特的家庭中成長的魔力。本書既講述了他們的家庭故事,也是一封寫給加州1970-1980年代那個令人著迷時期的情書。

黃種人的靈魂:文集

The Souls of Yellow Folk: Essays

作者:Wesley Yang

出版社:W. W. Norton & Company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年度非虛構

《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50本

作者落筆於種族、性等問題時沒有陳詞濫調、套路,也不談論政治等那些令人疲倦的話題。他把目光聚焦於藝術家、校園槍擊案兇手、勤奮的移民等,層層剖析,筆調充滿同情。他在重述2007年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校園槍擊案的主要疑犯趙承熙時,探索的也是亞裔美國人的心態。

糾纏的樹:激進生命新歷史

The Tangled Tree: A Radical New History of Life

作者:David Quammen

出版社:Simon & Schuster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年度非虛構

作者在本書中解釋了分子研究的新發現,基因在生命之樹上的發展,它不僅沿著樹枝生長有規律可循,也可能從一枝跳向另一枝。新科技已經讓人類可以編輯基因,事實上,大自然一直都在編輯著基因。本書是一本出色、通俗易懂的基因、進化指南。

這裡沒有奇蹟:回憶錄

There Will Be No Miracles Here: A Memoir

作者:Casey Gerald

出版社:Riverhead Books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亞馬遜年度最佳傳記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年度最佳非虛構

美國公共電臺(NPR)年度最佳

作者描述了一個絕望的時代。他的童年很是悽苦,他從1999年達拉斯的除夕夜開始講起,呆在祖父的福音派教堂看他們舉辦儀式,他的母親總是莫名其妙地消失,他還和姐姐一起生活在街頭,家就是一隻紙箱,靠姐姐的殘疾補貼度日。後來他成為橄欖球運動員幾乎一夜成名也一夜暴富。他看到富人世界的同時也看到這個世界對邊緣人的壓迫。作者提出拷問人心的質疑:如果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意味著丟掉內心,那麼生活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那些真相:美國史

These Truths: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Jill Lepore

出版社:W. W. Norton & Company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亞馬遜年度最佳歷史

《時代周刊》年度最佳非虛構

《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50本

GoodReads年度最佳歷史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年度最佳非虛構

極具野心的單行本美國史。《紐約客》專欄作家、歷史學家 Jill Lepore權威地記錄了這個國家的崛起、分裂、成敗。本書也是這個時代急需的一劑強心針,讓人透徹地看到美國歷史中的美和悲劇。

看不到的地方:關於美國城市的危機、抵抗和希望

What the Eyes Don’t See: A Story of Crisis, Resistance, and Hope in an American City

作者:Mona Hanna-Attisha

出版社:One World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Mona Hanna-Attisha醫生和研究者、家人、朋友、社區領導發現密西根弗林特市的食用水來源弗林特河中含有高濃度神經毒素鉛。他們展開了漫長的揭露政府失職真相的道路。2016年,密西根州長宣布弗林特進入緊急狀態,弗林特市的居民只能依靠州政府提供的瓶裝水過活。本書講述的是一個恥辱的災難故事,也是個充滿希望的故事——一座城市中的人們團結到一起,為他們的下一代能有更好的生活而戰。

為什麼是漫畫:從地下到世界各地

Why Comics?: From Underground to Everywhere

作者:Hillary Chute

出版社:Harper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作者是專門研究漫畫歷史的學者,她深入分析了從地下漫畫到現在頗為流行的漫畫小說的各種門類,也記錄了一個又一個漫畫背後無畏的創作者和工作人員,寫就的是一本漫畫導覽,既是給想要了解漫畫的讀者的,也是給那些想要深入最心愛作品幕後的漫畫迷們的。

在我內心的眼中:一部日記

In My Mind's Eye: A Thought Diary

作者:Jan Morris

出版社:Faber & Faber

《金融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著名旅行作家簡·莫裡斯被《泰晤士報》譽為這個時代最出色的作家。這本新書第一部分收錄了她在2017年發表在《金融時報》上的日記。

這位老當益壯的鬥士、記者,花了半個世紀週遊世界的旅人,寫出了許多自己的心聲,筆調風趣、敏銳、動人。在她即將步入90歲之際,莫裡斯從貓寫到汽車,從旅行寫到家園,也寫音樂和寫作本身,她寫下了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種種念頭。

地球盡頭的盡頭:文集

The End of the End of the Earth : Essays

作者:Jonathan Franzen

出版社: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金融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小說家Jonathan Franzen的新文集,收錄了他過去5年所寫的文章。他探討全球氣候變化的今天該如何生活,寫他前往紐西蘭、東非觀鳥、去南極看企鵝的旅程。他是鳥類愛好者,在寫鳥類時其實也在寫自己的思考:它們美麗、堅韌,值得我們採取行動去愛、保護。儘管作者在書中提出一個深沉的問題:當世界看似走到了盡頭,我們的所做所為還有什麼意義?他的答案充滿理性希望,不失為這個絕望時代的暖心讀物。

溫暖的南方:地中海是如何塑造英國人的想像力的

The Warm South: How the Mediterranean Shaped the BritishImagination

作者:Robert Holland

出版社:Yale University Press

《金融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自18世紀以來,歐洲上層社會的年輕人就有壯遊歐洲的傳統,英國的藝術家、作家和詩人從地中海的光、熱、色彩中源源不斷地汲取靈感。對旅行者來說,這裡是魔力、夢想之地。英國旅人對地中海的熱愛也在眾多文化藝術作品中體現。作者是世界著名研究地中海的歷史學家,他從拜倫的詩歌寫到達米安·赫斯特的裝置藝術作品,展現了地中海給予旅人的靈感和幻滅。

索爾·貝洛的一生:1965年-2005年間的愛與衝突

The Life of Saul Bellow: Love and Strife 1965-2005

作者:Zachary Leader

出版社:Knopf

《金融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美國作家、1976 年諾貝爾文學獎、普立茲獎獲得者索爾·貝洛的一生都獻給了寫作。本書主要講述他的私生活,令人不快的幾段婚姻。他的女人都聰明絕頂、充滿魅力且欲望強盛。他在85歲時還和第五任妻子生下自己的第四個孩子,是個女孩,但他和自己的前3個兒子之間矛盾重重。

但丁的神曲:一段沒有盡頭的旅程

Dante’s Divine Comedy: A Journey Without End

作者:Ian Thomson

出版社:Head of Zeus

《金融時報》年度最佳非虛構

但丁的《神曲》或許讓人覺得距離遙遠,讀完不容易。事實上它和我們時下社會也有呼應:它講述的是每個人都出發在世間尋求救贖的故事。作者為神曲寫了一部閱讀指南,為在詩歌中迷失的讀者指路。

心之漿果:回憶錄

Heart Berries:A Memoir

作者:Terese Marie Mailhot

出版社:Counterpoint

《圖書館雜誌》年度最佳非虛構

美國公共電臺(NPR)年度最佳

詩意地、充滿力量地講述了一個加拿大西北海岸女人的成長史。作者患有應激性障礙,也有雙相情感障礙,但她通過寫作戰勝了精神疾病。這個過程成就的就是本書。她在書中回憶了社工母親、自己和酒精成癮的藝術家父親講和,父親後來還被神秘謀殺等事。她寫的是愛、回憶、接受彼此、接受自己。對故事和文字的控制力驚人。

叫我美國人:回憶錄

Call Me American:A Memoir

作者:Abdi Nor Iftin

出版社:Knopf

《圖書館雜誌》年度最佳非虛構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年度最佳非虛構

來自索馬利亞的作者小時候是從美國流行音樂中學習英語的,偶像是施瓦辛格,當他第一次在首都摩加迪沙看到美國大兵時覺得異常興奮。他對美國文化的狂熱甚至讓他一度在摩加迪沙成名,但2006年極端組織控制那裡時他就有麻煩了,最終不得不逃往肯亞成為難民。憑藉令人難以置信的運氣,作者得到了進入美國的機會,他記錄了這條漫漫長路。這本令人鼓舞的回憶錄生動展現了西方社會依然具有吸引力,以及,它依然可以給人帶來更好的生活。

報導人:回憶錄

Reporter: A Memoir

作者:Seymour Hersh 

出版社:Knopf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年度非虛構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年度最佳非虛構

一直以來,普利茲獲獎者Seymour Hersh以他無畏的報導贏得了許多勇敢的報刊頭版,他的報導也從來不乏爭議。在這本回憶錄中,記者講述了驅使他成為這樣一個獨立的局外人的動力,講述了許多故事背後的故事,包括如何追蹤線索、培養爆料人、挑戰權威並獲勝。他還在書中透露了之前沒有公開的資料,包括越戰中的大屠殺等。這本回憶錄勾起人們對新聞黃金時代的追憶,同時也有讓人們重拾新聞信念的力量。

關注公眾號「非虛構nonfiction」(ID:feixugou-nonfiction),獲取國內外最新非虛構讀物動態。

相關焦點

  • 不真實時代的真實故事,2018 Vol.2
    作者通過250個採訪和不為外人所知的資料、魯斯家人的錄音、錄像帶打破傳奇,勾勒了一個真實的魯斯。地球上有1/3的土地是沙漠,但一直以來這樣荒涼嚴峻的地方都吸引著許多人,從聖經中的先知到馬可·波羅、阿拉伯的勞倫斯,把人們想避開或趕緊通過的地方視為家園。作者歷時三年,遊歷五大洲中知名或不知名的沙漠,探索它們的內在。
  • 精準扶貧故事真實感人
    本報訊 (記者陳潮華)入選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廣東站)的客家山歌劇《春鬧》,經梅州市梅縣區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在原基礎上進行了精心打磨,成為一出反映當下精準扶貧感人故事的山歌劇精品。在赴廣州參演前,26日、27日在廣東漢劇院南國牡丹劇場為梅州觀眾公開演出兩日,受到觀眾熱烈好評。 這是一個精準扶貧的故事。
  • B站2018年度彈幕出爐,「真實」到讓你想不到
    12月27日,B站揭曉了2018年度彈幕。過於真實的常見場景當在虛構的文藝作品裡見到貼近現實的橋段時,在各種視頻中見到那些情理之中卻又意料之外的場景時,看到UP主說出那些藏在自己心底卻又不敢吐露的話題時
  • B站公布2018年度彈幕 "真實"最受歡迎
    原標題:B站公布2018年度彈幕「真實」 最受歡迎   12月27日,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共同發布了2018年度彈幕——「真實」,這也是B站推出的第二屆年度彈幕盤點。
  •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9部電影,你看了幾部?
    1.《熔爐》取材於2005年光州一所聾啞障礙人學校的真實故事一個非常容易感動觀眾的題材,尤其還是真實事件改編。壞人大獲全勝,大部分加害者如今已經官復原職。2.《127小時》根據美國登山青年阿倫拉斯頓斷臂自救的真實故事雖然是一個求生勵志的故事,卻拍出了新意,配樂也令人耳目一新。然而畢竟故事的曲折度有限,能將如此一個簡單的故事拍得如此吊人胃口實屬不易,只是血腥鏡頭還需觀者自行拿捏是否有承受的膽量。
  • 虐心如此 真實故事改編的韓國電影
    虐心如此 真實故事改編的韓國電影虐心電影指劇中主人公命運、感情十分糾結,或是因為誤會變成仇人,或是因為客觀原因彼此深深相愛卻不能相守,主人公們在愛與恨中苦苦掙扎的電影。今日本編就推薦一些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韓國虐心電影。
  • 《緊急公關》講述了什麼劇情故事 是取材社會真實事件嗎
    《緊急公關》是一部社會話題劇,據悉劇中的事件是取材於真實生活,該劇採用單元劇的敘事方式,對社會多個問題進行探討,《緊急公關》講述了什麼故事?下面小編就來說說。  《緊急公關》講述了什麼故事  由惠楷棟執導,黃曉明主演的社會話題劇《緊急公關》曝光終極預告,該劇將於1月16日起在CCTV-8播出,優酷視頻同步播出。  劇情簡介:  林中碩(黃曉明飾)由傳媒圈轉行公關業,供職於知名公關公司際格,處理危機事件。
  • 觀眾姥爺太「真實」了! 2018嗶哩嗶哩年度彈幕大盤點
    嗶哩嗶哩彈幕網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了2018年度彈幕排行榜,2018年觀眾共發布了超過10億條彈幕,其中「真實」出現了477065次,位於年度十大彈幕詞榜首。
  • 《平凡世界之全民戰疫》演員表 以真實故事為原型
    《平凡世界之全民戰疫》演員表 以真實故事為原型  近日,展現「抗疫」主題的電影《平凡世界之全民戰疫》即將開拍。影片以真實故事為原型,聚焦抗疫戰鬥中可歌可泣的平民英雄,多方位全面展現全國抗疫全貌。除此之外,影片集結了眾多優秀編劇、導演和一線演員,由趙寧宇、張華、付蕾蕾、程之善、牟模擔任導演,群星雲集,令人期待。
  • 童年的陰影《午夜兇鈴》實際上是真實故事的改編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見過《午夜兇鈴》。這是一部恐怖片。據說有人被嚇不敢去廁所。《午夜兇鈴》是由中田秀夫,松島菜菜子,真田廣之,中谷美紀,竹內結子,佐藤仁美導演的日本恐怖片。電影講述中有女記者淺川調查婦女高中生尤茲和同學因一組未知的錄像帶而死於真相。實際上,這是真實的故事。實際上,日本確實有一個貞子。這段真實故事應該是從二戰時期開始開始的。
  • 如何在「後真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
    「後真相」時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資訊時代對媒體和公眾發起了挑戰。媒體和媒體人如何在這個紛繁複雜的「後爭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值得深思。一、簡析「後真相」時代當川普贏得總統大選時,謊稱自己的投票比希拉蕊少200萬票,是因為非法移民參與了投票。當他的謊言被戳穿後,卻辯護說他是按照自己掌握的材料做出這個判斷的。
  • 時代報告劇《石頭開花》:真實的力量讓扶貧劇生動起來
    來源標題:時代報告劇《石頭開花》:真實的力量讓扶貧劇生動起來 11月14日,時代報告劇《石頭開花》重回拍攝地陝西省安康,在熱鬧喜慶的"安康大集"上舉行開播儀式,該劇出品方及部分主創亮相,分享了這部劇臺前幕後的故事,戲裡戲外聚焦扶貧
  • 《雄獅》印度真實故事感人至深 誠意大片受期待
    爸爸》的「印度神片」所特有的真實故事的力量令人動容,其所表現出的真摯情感引發了影迷們的強烈共鳴。 真人真事改編  印度故事再掀好評電影《雄獅》是繼《摔跤吧!爸爸》後又一由印度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同樣的紀實風格和包含深意的主題引發了觀眾的熱議。
  • 酷,但不真實的腦機接口
    或者用自己的大腦操作一具永生不滅的機械身軀?這些技術是不是聽起來簡直酷到不真實?今天要介紹的,正是它們背後的核心科技——腦機接口。酷到不真實的腦機接口雖然聽起來像是硬生生從近年科幻作品中拽出來的「黑科技 」,但腦機接口在科研界可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 《修女》咒語前傳背後的真實故事
    一個衍生前傳在魔法世界的其餘部分出現之前數十年 ,粉絲們想知道:這個故事中有多少實際上是真的?如果不是真的,那麼有多少是基於洛林華倫進行的非常真實的超自然現象調查的基礎或啟發。演員派屈克·威爾森和維拉·法梅加為恐怖粉絲製作了家喻戶曉的名字,但之前的電影在事實,小說和幻想之間建立了一些微妙的聯繫。到現在為止,恐怖粉絲知道他們可能沒有看到原始故事如何展開的 忠實說明。
  • 大型紀錄片《村莊故事》小康路上中國農村真實樣貌的國家相冊
    從12月19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頻道推出大型紀錄片《村莊故事》,共9集,主題契合振興鄉村、傳承傳統文化的目標和任務,關係到國家的發展,切中百姓的關注,具有很強的社會意義。節目採用紀實跟拍的方式,攝製組深入農村,用一年多的時間記錄了這些村莊中真實的人物、鮮活的故事、生動的進程,展現真實的農村風貌,塑造當代農民形象,呈現大時代背景下普通鄉村的「變」與「不變」。
  • 大型紀錄片《村莊故事》:小康路上中國農村真實樣貌的國家相冊
    原標題:大型紀錄片《村莊故事》:小康路上中國農村真實樣貌的國家相冊央視網消息: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從12月19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頻道推出大型紀錄片《村莊故事》,共9集,主題契合振興鄉村、傳承傳統文化的目標和任務,關係到國家的發展,切中百姓的關注,具有很強的社會意義。
  • 那些給恐怖電影提供靈感的真實故事
    然而,一些經典的恐怖片素材其實都受到了真實事件的啟發。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19日報導,吸血鬼的形象曾經出現在多部影片當中。雖然吸血鬼並非真實存在,但卻是人們在醫學上不發達時期為了給一些真實存在的疾病,例如瘟疫和肺結核等找到原因而創造的形象。而且為了除掉「吸血鬼」,人們也會付諸行動。
  • 紀錄片《生死連》第三集:用真實鏡頭講述老山叢林戰的真實故事(3)
    簡 介 紀錄片《生死連》講述了1985年中越邊境防禦作戰期間,雲南老山前線經典叢林作戰 「122」戰鬥中,「雙大功七連」52名突擊隊員在戰場上生死與共的真實故事
  • 《異星災變》回憶都是假象,透過幾處不合理,講講真實發生的故事
    雷德利斯科特導演的《異星災變》正在熱播中,豆瓣評分9.1,確實是難得好劇!但看網上鋪天蓋地的吹捧以及諸多隱喻的解讀,實在是頭暈,說句實話,看解讀竟然比看劇還累,哎喲喂,我也是頭一次!謝謝你們的解讀啊!那麼《異星災變》到底講述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