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年輕的桌球迷們恐怕很難相信,三十多年前的中國隊曾是那樣的虛弱,尤其在男子領域,那更是慘敗連連,令人唏噓不已。
1988年漢城奧運會,江嘉良、陳龍燦、許增才出戰男子單打,結果無人挺進半決賽,連銅牌都沒拿到;1989年世乒賽,國乒男團決賽0-5慘敗輸瑞典隊,男單、男雙、混雙全部止步季軍之位,總教練許紹發也在不久後宣布下課。
如果算上女子的話,問題就更多了:一個何智麗就把全隊攪得天翻地覆,再加上其她一些人才流失海外、朝韓選手崛起等事情,她們的日子也不好受。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女乒領域的競爭壓力原本就相對更小,所以稍有波浪也能很快風平浪靜;但男乒就不同了,一代人的崩潰可能要用幾代人的時間來彌補,強如中國桌球隊也在那段時間元氣大傷,而以瓦爾德內爾為首的瑞典隊則迅速崛起,填補了國乒留下的空白。
1989年世乒賽,瑞典人在男團5-0暴擊中國隊,男單又包攬了冠亞軍,最終瓦爾德內爾3-2險勝隊友佩爾森登頂,成為了當年的「地表最強」桌球選手。
難道國乒就沒人能站出來挽救危局了?
一位來自天津的男人默默拿起了自己的球拍,踏上了強敵環伺的賽場。而他,也將成為當年唯一能與瑞典、歐洲最頂級高手同臺對壘的國乒名將!
請記住他的名字,那就是——馬文革!
1968年出生的馬文革是國乒歷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位人物:論成績,他既不如前面的江嘉良、陳龍燦,也比不了後面的劉國梁、孔令輝;但要是論在中國乒壇的地位,他卻是當之無愧的英雄人物。
在上世紀80年代末的時候,中國傳統直拍快攻打法全面崩潰,被歐洲橫拍兩面弧圈球技術給徹底打垮,輸得一塌糊塗。直到這時,各級教練員們才開始充分重視新技術、新器材的作用,同時加大對新打法運動員的扶持。
不過臨時抱佛腳、急病亂投醫的舉動,往往只能適得其反。
當是時也,大量直拍正膠快攻運動員被改成了反膠打法,結果太過急於求成,新的沒學會、舊的也丟了個乾淨;大量橫拍顆粒彈擊型運動員也被要求換成兩面反膠,結果同樣是邯鄲學步,收效甚微。
唯有一人,通過自己的天賦與努力、強行死磕下了這一技術轉型難題,由此而成為了國乒男隊的首位真正意義上的橫拍兩面反膠弧圈球打法大師。
而他,就是馬文革。
馬文革原本是正手反膠、反手生膠打法運動員,這種弧圈結合快攻打法在當年非常流行,也算是中國特色與國際接軌的完美結合,既強調了速度、也兼容了旋轉,看起來很完美,但實際成績其實並不理想。
原因無他:高不成、低不就!
要速度,那就去打直拍正膠;要旋轉,那就去打橫拍雙反。強行一手抱兩個西瓜,結果只能是兩個都抱不住!
其實早在70年代的時候,器材的更新與有機膠水的使用已經讓反膠的性能有了質的飛躍,近臺速度基本不輸正膠、旋轉又強了不知道多少,可以說是取得了全方面的優勢,只是國外運動員們的技術還沒完全跟上來,所以才不斷輸球。
全言註:有機膠水能夠使套膠的海綿膨脹,刷得越多、膨脹效果越好,打球的時候也更有彈性,所以便出現了「灌膠」的概念,但這種膠水存在一定毒性(雖然不大);2008年北京奧運會結束後,國際乒聯決定用無機膠水取代有機膠水,灌膠也成為了歷史。
當時的中國乒壇雖然目睹了外界的變化,但卻因為連連不斷的勝利而沒有特別在意器材的革新,許多教練甚至還將刷有機膠水等事情斥為奇技淫巧,連郗恩庭、郭躍華等前輩好不容易摸索出的直拍反膠打法門派也中道崩殂、後繼無人。
面對新形勢,時任國乒總教練許紹發也做過許多創新努力,但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面對整個中國乒壇的風氣,他終究還是無力回天,最後也只能帶頭吞下失敗的苦果。
幸運的是,一路堅持下來的人還是存在的,馬文革就是其中之一——據說他很早就開始效仿歐洲人、給自己的球拍灌膠,甚至還被人誤解為故意拖延上場時間。在不被認可的那段時間裡,馬文革相信自己的選擇沒有錯,後來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不過新事物的成長都是充滿曲折的,歐洲人用了十多年時間才琢磨透的新弧圈球道路,馬文革不可能一學就會;再加上他畢竟是生膠打法出身,所以在技戰術理念上還帶有太多的舊思維,這也是不可避免的。
但和身邊的隊友比起來,馬文革終歸是已經踏入了新時代大門的人了,所以不用多久,他便將大放異彩、成為當時中國男乒的新希望。
果然,1989年世乒賽的時候馬文革便一鳴驚人,單打3-2淘汰阿佩依倫(也就是在團體決賽中擊敗江嘉良、陳龍燦兩大主力,連拿國乒2分的那位頂級對手),展現出了不俗的實力;不過隨後馬文革卻又遭遇潰敗,被波蘭名將格魯巴3-0橫掃,止步於16強的位置。
但緊接,馬文革又在年底的世界盃比賽中徹底爆發,奪得了男單的冠軍金牌!
有意思的是,馬文革的世界盃戰況和世乒賽打了個倒,這次他是小組賽0-2慘敗輸給阿佩依倫、但決賽卻3-2戰勝了格魯巴——果然競技場上無常勝將軍啊!
與馬文革相對的,是瑞典隊的兩隻領頭羊的慘敗:
新科世乒賽單打亞軍佩爾森在小組賽被馬文革2-0橫掃,直接沒出線;至於新科世乒賽單打冠軍瓦爾德內爾的話更慘,在小組賽被比利時、波蘭、美國選手輪番暴擊,最後算總名次的時候居然排到第15位(總共16人參賽),僅比一位肯亞選手要強,也是無語了。
但是呢,歐洲運動員對世界盃的重視程度遠不如國乒選手,所以我們不能以此來斷定老瓦就不行了,畢竟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
這不,1990年世界盃開打後,老瓦正式決定露一手,隨後便在小組賽成功復仇上屆打敗過自己的運動員、以第一名出線,然後1/4決賽拿下格魯巴、半決賽淘汰陳龍燦、決賽擊潰馬文革,全勝拿下冠軍金牌!
那次比賽國乒只有兩人參賽,結果被老瓦一人給「全殲」,他再次用實際行動證明:我才是男乒真正的霸主!
真的是這樣嗎?
老瓦的身旁,另一人正冷眼旁觀著乒壇的動態,同時開始加緊訓練,準備迎接著1991年千葉世乒賽的到來——到那個時候,他將給瓦爾德內爾致命一擊,實現自己多年的夢想!
這些,我們後面再說。
下面聊些題外話。
當瓦爾德內爾、佩爾森開始執世界乒壇之牛耳,馬文革異軍突起的時候,世界各地的新生代們也已開始逐漸成長,嶄露頭角。
首先是一位來自法國的年輕人,他在1988年的歐錦賽單打比賽中淘汰了上屆冠軍佩爾森,隨後1990年歐錦賽又淘汰了瓦爾德內爾,的確不簡單!燃熱不久後,此人將與史上的首個桌球大滿貫頭銜擦肩而過,留下永遠的遺憾。
其次是一位來自比利時的小夥子,他就是1989年世界盃小組賽打敗瓦爾德內爾的3人之一,不過緊接著次年就輸給了老瓦。不過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他迎來了一位中國教練,不久後師徒二人就將實現屌絲逆襲的故事,留下一段乒壇傳奇佳話。
接下來地點挪到了巴爾幹半島,風雨飄搖的前南斯拉夫已經走到了解體的前夜,但他們的桌球隊卻仍然很爭氣,不但此前多次拿到了世界冠軍,而且還有兩位新秀在奧運會的賽場上衝進了決賽,差點摘得了金牌!
只可惜,這二人的合作將在不久後隨著國家的分裂戛然而止,但其中天賦更高的那位將繼續崛起,成為歐洲乒壇的重要一員,同時與國乒對抗二十餘年,被譽為猛虎一般的對手!
最後,讓我們把目光拉回中國——馬文革的身旁,也出現了一位很特別的隊友。此人身高不過1米6左右,橫拍正手反膠、反手生膠打法,一度也改成了兩面反膠,結果他實在接受不了,最後還是改了回去。
有的人選擇堅持,成為了傳奇,比如馬文革;有的人選擇放棄,但同樣成為了英雄,比如剛提到的這位前輩。
多年後,他倆將拼盡全力、帶領國乒男隊走出低谷,迎接新的輝煌!
以上四位運動員都是誰?你猜到了嗎?歡迎留言寫下自己的答案吧!
原標題《大滿貫瓦爾德內爾(10):馬文革苦撐國乒危局,老瓦稱霸天下》——連載未完待續,歡迎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