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那是一個夏天。
重新對外開放不久的中國迎來了不少境外人士,男女老少、形形色色都有,其中就包括本文要提到的那兩位不速之客——兩個年輕人,有備而來,操著一口大家都聽不懂的語言,即便是那個年代少數懂英文的精英也摸不著頭腦。
後來大家才知道,他們來自瑞典,那個頒發諾貝爾獎的國家;而此行的目的,是來向世界數一數二的桌球大國學習技藝。
注意,是「數一數二」,不是世界第一。
就在在來中國之前,二人還專門去了另一個國家學藝,那就是我們的近鄰——日本。
許多年輕的球迷們看到國乒現在屢戰屢勝、奪冠無數,於是便產生了一個錯覺,那就是:中國隊一直就有這麼強。
實則不然。
自1926年首屆世界桌球錦標賽誕生以來,有2.5支隊伍曾在中國隊之前稱雄一時:「2」是指匈牙利隊、日本隊,而剩下的那「0.5」則可以劃給羅馬尼亞女隊。
1959年,容國團一戰成名,拿到了中國歷史上的首個世界冠軍,但即便如此,隨後的20年裡我們也仍然遭到了外協會的圍追堵截,多次在國際賽事中遭遇慘敗,再加上十年的動蕩,所以球隊的訓練與比賽受到了嚴重影響,成績也不斷出現起伏。
到70年代的時候,世界乒壇形成了一片大混戰的局面,雖然國乒奪得的冠軍最多,但在代表最強技術水平的男子單打領域,日本人的收穫最為豐厚,連續拿到了1977、1979年世乒賽的兩枚男單金牌(中國、匈牙利、瑞典各一枚)。
註:日本隊70年代的兩次世乒賽男單冠軍都是在決賽戰勝郭躍華,其中有傳出讓球說法,此處暫不討論真偽,但實事求是來說,不讓,我們也未必能贏——此事就不展開討論了。
讓我們將故事拉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兩位年輕人身上。
沒錯,他倆來自瑞典,那個當時正迅速崛起的新興桌球大國。
1967年,瑞典組合阿爾塞/約翰森成功奪得第二十九屆世乒賽男雙金牌,由此而開啟了本隊的騰飛之路。隨後十餘年裡,他們又累計拿到了1次世乒賽男團冠軍、1次世乒賽男單冠軍、2次世乒賽男雙冠軍,已然成為了匈牙利之後、歐洲乒壇的新旗手。
但和匈牙利男、女「全才」不同的是,瑞典隊只有男乒達到了世界最高水平,女乒卻一直不入流,於是乎他們的高手都無法取得混雙好成績,因為隊友帶不動啊!
可即便是男乒領域,瑞典選手的成績也仍然不穩定,1971年S·本格森以18歲的年齡豪奪世乒賽男單金牌,震動乒壇,然後就出道即巔峰了;1973年本格森的隊友約翰森闖入世乒賽男單決賽,結果苦戰不敵國乒選手郗恩庭。
那一年,瑞典人拿到了男團、男雙冠軍,男單亞軍,不可謂不強大,但沒多久便開始走下坡路,每個項目都衝不進決賽,這可怎麼辦呢?
還是東渡取經去吧!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瑞典隊向遙遠的東方派出了一些年輕苗子,希望他們能學習更加先進的技戰術理念,然後回國重振旗鼓、再戰江湖,就像後來日本人派出福原愛、石川佳純等人來中國練球一樣。
本文提到的那兩個年輕人就是這個計劃的產物,其中年紀較大的那個名叫艾瑞克·林德(Erik Lindh),當時16歲,他將在8年後的奧運會上給中國隊致命一擊。
至於年紀較小的那個,當時還沒滿15歲,完全是乳臭未乾,但他卻成為國乒幾代人心中最大的噩夢,同時成就乒壇歷史上的第一次大滿貫偉業。
沒錯,他就是後來威震賽場的絕頂天才——簡·諾·瓦爾德內爾(Jan ove waldner)!
且慢,咱們現在是開啟了上帝視角,所以知道這兩個年輕人後來的成就,那麼當年的中國人是如何評價他們的呢?
這個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件事情卻是林德和瓦爾德內爾一輩子的陰影,那就是著名的「慘敗中國看門老大爺」事件。
根據瓦爾德內爾本人回憶,他和林德在中國呆了7個星期,與許多當地的運動員、教練員進行了切磋,然後就發生了《瓦爾德內爾傳》中記載的那一幕:
「有一天,一個訓練館內的看門人問是否可以和我們打一會兒球。」林德回憶說,「我們欣然同意,結果我和小瓦都被他打得一敗塗地。」
這是當事人本人回憶的真實歷史,雖然現在已經被傳得有些走樣(比如,沒有說是一位老大爺),但通過此事,林德和瓦爾德內爾都明白了一個現在婦孺皆知的事實,那就是:
中國桌球實在是太強了!
過去,林德和小瓦在瑞典從未見過中國運動員那樣高強度的訓練模式,而此行過程中他們也跟著一起每天練習6個小時,結果回賓館後就只有一個感覺:累。
過去,他們不理解中國人為何能在那個物質條件極其落後的情況下戰勝自己,來中國後也感覺這裡的場地、燈光都比瑞典要差;但經過幾個星期的訪問後,二人終於明白了一個其實非常簡單的道理,那就是:
「要想成為第一,必須經過苦練!」
是的,那時候的國乒,就是整個中國的縮影——經歷了上百年落後挨打的歷史,華夏炎黃子孫們沒有屈服於命運,硬是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建立起了一個獨立自強的新國度;而雖然後來又經歷了不少的曲折,但大家仍然眾志成城,繼續向世界文明的巔峰發起攀登。
而桌球,只是這次偉大徵程中攀登速度較快的那部分而已。
但很顯然,瓦爾德內爾不服氣,所以傳記裡留下了這麼一段文字:
「我要打敗他們全部!」
套用林肯的一句話來描述競技體育,那就是:你可以在同一時間打敗所有人,也可以永遠戰勝一部分人,但卻無法永遠戰勝所有對手。
中國桌球隊實在是太強了,一般外協會的頂級高手也只能偶爾戰勝我們幾次,無論是同一時間打敗所有國乒選手、還是永遠戰勝其中的一部分人都非常難。
但這世界上就有人無限接近了這個目標,而他就是本文的主角、國乒有史以來遇到過的最強對手——瓦爾德內爾!
不過前路漫漫,14歲的小瓦未必真的明白自己要為誓言付出多少淚與汗:年輕人,好自為之!
就在瓦爾德內爾被中國高手「虐」得體無完膚的時候,一位黑龍江省的孔姓桌球運動員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培養4歲的兒子繼承自己衣缽,而另一位河南省的劉姓體育工作者也在為兩個孩子規劃好了相同的道路。
他們的傳奇故事,才剛剛拉開帷幕;而現在,請讓我們將歷史交給另外兩位傳奇桌球選手,而他們正是小瓦爾德內爾當年的偶像人物:大家知道是誰嗎?歡迎留言寫出自己的答案吧!
原標題:《大滿貫瓦爾德內爾(1):兩個有備而來的年輕人》——連載未完待續,歡迎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