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構建晶狀體衰老新模型

2020-12-05 丁香園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醫院眼科盧奕團隊首次構建了體外晶狀體上皮細胞加熱模型,以嘗試模擬晶狀體的自然衰老過程,為年齡相關性白內障的研究提供了新視角。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 Scientific Reports。

年齡相關性白內障是全球首位的致盲性眼病,但其具體發病機制並未完全闡明。以往國內外研究主要依靠動物模型對晶狀體衰老這一科學問題開展詳細研究,而基於晶狀體細胞的衰老模型研究則鮮有報導。

盧奕團隊在前期研究中,已經使用晶狀體組織加熱模型成功模擬出晶狀體數十年來在體溫作用下發生的變化。此次,研究人員更進了一步,利用晶狀體上皮細胞構建了加熱模型,成功觀察到細胞膜流動性的增加、晶狀體蛋白的分布和表達以及蛋白分子伴侶功能變化等現象,能較好地模擬晶狀體的年齡相關性改變。

另外,傳統動物模型構建,對動物傷害較大,不一定能真實反映晶狀體衰老過程;前期實驗中應用到晶狀體組織學模型又需要捐獻者眼球或手術中獲取晶狀體組織,來源有限。盧奕表示,該新晶狀體衰老模型是基於晶狀體上皮細胞的體外培養而來,因此更利於獲得、可幹預度更高,彌補了晶狀體細胞學衰老模型的研究空白。


相關焦點

  • 實驗證實:手機電磁波會損傷眼球晶狀體
    日前,已有國內權威眼科機構首次通過實驗證實,手機接聽中產生的電磁微波會損傷眼球的晶狀體,破壞細胞通訊連接功能。據瑞視眼科院長廉井財教授建議大家不要煲「手機粥」,最長的通話時間儘量控制在半小時。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微波不僅來自手機,微波爐也常產生。微波爐旋轉時,如果爐中的網罩不好,靠近觀察,就可能會被洩漏的微波損害眼球晶狀體。
  • 西媒:科學家研發出可調節人工晶狀體 可矯正老花眼
    矯正老花眼的最終解決方案是用能夠模仿晶狀體功能的鏡片取代晶狀體。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9月17日報導,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的科學家在研究員蘇珊娜·馬科斯的領導下研發出一種可調節人工晶狀體,它可以在看遠處和近處的物體時改變形狀以便聚焦。這項成果的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光學》雜誌上。
  • 【新進展】科學家開發新型「表觀遺傳時鐘」可洞悉人腦衰老進程...
    導言:每個人衰老的速度各不相同,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出現與衰老有關的特徵和疾病。進一步了解這一「生物年齡」可以幫助我們更多地了解如何預防與年齡有關的疾病。近日,有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的「表觀遺傳時鐘」,可以洞悉大腦的衰老進程,並可用於預測痴呆症等疾病的風險。
  • 科學家開發出新型表觀遺傳時鐘 有望揭示人類大腦衰老分子機制
    儘管機體生物鐘決定了我們的睡醒節律,但一個相對更新的概念—表觀遺傳時鐘或許能告訴我們,機體衰老的速度到底有多快,以及我們老年時患病的風險到底有多高。人類的衰老速度並不相同,有些人要比其他人更早出現與衰老相關的疾病和特徵,而更多地了解這種所謂的「生物學年齡」(biological age)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如何有效預防與衰老相關的疾病,比如痴呆症等。
  • 晶狀體與人工晶狀體脫位的處理:第一季
    敬請關注這些年我們用過的方法——晶狀體與人工晶狀體脫位處理技術第一季! 擅長玻璃體視網膜手術(視網膜脫離、黃斑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複雜眼外傷以及小兒玻璃體視網膜手術、複雜病例白內障手術、瞳孔成型手術、晶狀體與人工晶狀體脫位手術。完成各種內眼手術數萬例。
  • 眼睛內鏡頭的移位---晶狀體與人工晶狀體脫位
    眼球的構造眼睛&照相機眼睛的「鏡頭」--晶狀體晶狀體形似凸透鏡,周邊360度通過懸韌帶固定在眼內,靠睫狀肌的運動改變晶狀體的形狀與位置產生調焦作用,晶狀體的異常是眼科較為常見的疾病,其中包括晶狀體混濁(白內障)與晶狀體位置的異常。
  • 不會這樣構建真解不出來,一種構建的新模型
    即構建出現的數列的形式,先將這個新的數列的形式的通項求解出來,然後再求解出單個的數列通項。需要構建出兩個關於數列an和bn整體的數列模式。這樣就相當於兩個方程兩個未知量的形式,就可以根據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形式求出數列an和bn的通項公式。03該題的具體做法第一步,求出數列an+bn的通項公式——第一個構建。
  • 「新進展」科學家開發新型「表觀遺傳時鐘」可洞悉人腦衰老進程 預測疾病風險
    ,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出現與衰老有關的特徵和疾病。近日,有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的「表觀遺傳時鐘」,可以洞悉大腦的衰老進程,並可用於預測痴呆症等疾病的風險。人類DNA甲基化數據已被用於開發表徵衰老的生物標記物,稱為「表觀遺傳時鐘」。但現有的DNA甲基化時鐘準確性較低。近日,埃克塞特大學的科學家開發一種新的表觀遺傳時鐘。
  • 科學家發現人類衰老主因:異染色質紊亂
    參考消息網5月4日報導 外媒稱,一項把衰老過程與包裹緊密的細胞DNA束聯繫起來的研究可能導致預防和治療諸如癌症、糖尿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等老年性疾病的方法。學術期刊《科學》雜誌4月30日對這項研究作了詳細介紹。
  • 晶狀體脫位該怎麼辦?
    晶狀體脫位是指晶狀體懸韌帶發育異常或鬆弛離斷,使懸韌帶對晶狀體的懸掛力減弱,導致晶狀體的位置異常。晶狀體脫位可以簡單地分為全脫位和不全脫位,根據不同的脫位程度和範圍有不同的治療方法。1. 晶狀體全脫位晶狀體懸韌帶完全離斷時,晶狀體會離開正常的生理位置,向前房或玻璃體腔移位稱為晶狀體全脫位。
  • 《科學》揭開衰老之謎背後的關鍵機制:兩條不同的途徑!
    圖片來源:Science北京時間7月17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科學家團隊揭開了衰老之謎背後的關鍵機制這是一種研究衰老機制的可操作模型,也適用於皮膚和幹細胞的衰老途徑。我們知道,許多損傷因素,包括染色質不穩定、線粒體功能障礙和活性氧都有助於細胞衰老。在每一個單細胞中,這些因素是如何結合在一起推動衰老過程的還是個迷。科學家們發現,具有相同遺傳物質、處於相同環境中的細胞會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衰老。
  • Science:釀酒酵母揭開細胞衰老的兩條不同途徑:核仁與線粒體
    圖片來源:Science北京時間7月17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科學家團隊揭開了衰老之謎背後的關鍵機制:他們分離出細胞在衰老過程中的這是一種研究衰老機制的可操作模型,也適用於皮膚和幹細胞的衰老途徑。我們知道,許多損傷因素,包括染色質不穩定、線粒體功能障礙和活性氧都有助於細胞衰老。在每一個單細胞中,這些因素是如何結合在一起推動衰老過程的還是個迷。科學家們發現,具有相同遺傳物質、處於相同環境中的細胞會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衰老。
  • 晶狀體混濁易繼發青光眼
    凡是各種原因如老化,遺傳、局部營養障礙、免疫與代謝異常,外傷、中毒、輻射等,都能引起晶狀體代謝紊亂,導致晶狀體蛋白質變性而發生混濁,稱為白內障,此時光線被混濁晶狀體阻擾無法投射在視網膜上
  • 人工晶狀體龍頭——愛博醫療
    公司主要產品覆蓋手術和視光兩大領域,主要針對白內障和屈光不正這兩大類造成致盲和視力障礙的主要眼科疾病,其中手術領域的核心產品為人工晶狀體,視光領域的核心產品為角膜塑形鏡,以及圍繞這兩項核心產品研發生產的一系列配套產品。首先何為晶狀體?
  • 虹膜、睫狀體及晶狀體(後面觀)
  • 基因編程黑科技揭秘衰老關鍵機制!
    是不可違抗的生命規律,但衰老的程度、衰老的快慢則是因人而異的。近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通過微流體、計算機建模等技術,揭秘了衰老背後的關鍵機制。還通過使用基因編輯技術延緩了細胞的衰老。這一研究進展加快了人類逆轉衰老的步伐。 每個人都希望延緩衰老、永葆青春。
  • 毒殺衰老細胞!中國科學家開發新前體藥物,在衰老細胞中釋放吉西他...
    延年益壽,對抗衰老,是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命題。為了打敗衰老,科學家們從各個角度做了不少努力,比如清除「衰老細胞(senescent cells)」。4-(羥甲基)-2-硝基苯酚對於衰老細胞和非衰老細胞都沒有明顯毒性,而通過RNAi降低編碼β-gal的GLB1基因的表達後,衰老細胞中β-gal活性降低,其他衰老標誌物則不受影響,這導致了SSK1殺死衰老細胞的能力變弱,這也充分說明,SSK1是通過被β-gal切割,產生吉西他濱來發揮作用的。
  • 晶狀體是個奇葩,白內障永不缺席
    晶狀體是個奇葩,白內障永不缺席 2020-11-27 22: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學家首次「畫出」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天課題組與北京師範大學、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科學家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畫出」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發現人視網膜在衰老過程中的細胞組成改變及關鍵分子特徵。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為延緩視網膜衰老提供潛在幹預靶標,為有效預防和治療年齡相關性視網膜疾病提供全新思路。視覺是人和動物最重要的感知覺,至少有80%的外界信息經由視覺系統接收、處理和感知。
  • 人工晶狀體越貴越好?
    醫生,我要做那個三焦點的人工晶狀體,再加個飛秒。這個需要檢查了才能決定。這個不需要檢查吧,就選那個最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