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月有同學向我推薦2019年韓國上映的《蜂鳥》,一直也沒看,就它了。
導演、演員一概不認識,讓我比較好奇的是劇本。
韓影最權威的兩個獎是大鐘與青龍,大鐘因新冠疫情延後,青龍去年底頒出,《寄生蟲》不出意料的拿到5項,但最佳劇本獎竟然讓《蜂鳥》帶走了,要知道《寄生蟲》最有把握的就是劇本,連奧斯卡都毫無懸念的拿下。
這隻小小的「蜂鳥」是個什麼來頭?
兩部電影的聚焦點都是家庭,《寄生蟲》極力營造外部強衝突,而《蜂鳥》的故事慢慢吞吞,情緒起伏是向內的,典型的「作者電影」,這是導演金寶拉的長片處女作,想來融入了不少自我成長體驗。
這片子沒太多劇透點,拍的比較詩意,我寫的有些細碎,寫哪兒算哪兒了。
時間來到1994年,家住首爾的金家以經營食品店鋪為生,賣點年糕麵條什麼的,老媽老爸加上一子兩女,有大訂單的時候都要上手幹活。
中心人物是小女兒恩熙,開頭是她去買菜,回來時門都快敲碎了就是沒人開,一抬頭發現走錯了樓層....(她家住10層)
媽媽開了門,她卻一臉的苦相,這小演員的臉太適合演殘酷青春片了。
鏡頭從房門拉出,這種像蜂巢一樣的公寓樓我小時候住過,每戶看起來都差不多,這也暗暗的點著電影主題:家庭。
電影是很徹底的女性視角,自始至終都圍繞著恩熙。她不喜歡這半大不小的年齡,課堂很無聊,老師很虛偽,同學很無趣,她唯一喜歡的是畫漫畫,還有個小奶狗男朋友,只有牽手走在陽光裡才值得笑出來。
回到家裡也不省心,姐姐已經到了抹口紅出去浪的年紀,不帶她。哥哥馬上面臨高考,性格暴躁易怒,動不動就揍恩熙一頓。
但父母對這種次代家庭暴力習以為常,還說你們別給我添亂啦!
看到這兒我以為會像《82年生的金智英》一樣,控訴韓國社會的性別歧視,之前舅舅來訪也說了句,小時候為了湊我的學費,妹妹淑子(恩熙的媽)就被迫輟學。
一起學中文的閨蜜也被老爸揍的鼻青臉腫,兩人還在討論被什麼兵器打會比較好受.....
算一算,金智英82年生,94年時剛好12歲,介不就是前傳嘛!更巧合的是,恩熙新來的中文老師,竟然叫「金英智」.....控訴男權社會實錘了。
看的時候有同學在線問,韓國人為什麼學中文,這裡簡單說一下。不光是因為學會中文以後找工作多條路,還有歷史原因,明清時朝鮮一直是中國的藩屬,非常傾慕漢文化,自古上層人士都習漢語,是身份的象徵。
比如書法,以前是只用漢字,絕不會用韓文(現在有),看看樸正熙大統領的手筆。
不過《蜂鳥》中這老師的字寫的太爛了,我突然有了自信。
有一天教了句中文: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老師問你們現在共認識多少人?恩熙說小學到初中,怎麼也有好幾百吧,老師又問,那交心的又有幾個呢?
恩熙想怎麼也得有幾十個吧,下面的情節就打臉了。
先是那個小奶狗男朋友劈腿,喜歡上了另一個姑娘,恩熙體會到什麼叫雲失戀。
一氣之下化了妝燙了發跟閨蜜去蹦迪,碰到個很主動的學妹,還問她要電話,看到這兒我們全員驚呼,這是要往百合方向發展啊!
再就是發生偷竊事件,恩熙跟閨蜜逛商店,半玩鬧樣的偷了支筆,卻被老闆逮到劈頭蓋臉一通訓,還要找家長,恩熙做好了誓死不招的準備,但沒想到閨蜜直接把她賣了....
出來後閨蜜還拒絕道歉,恩熙這才明白老師那個問題的意思,平時是無話不談的好姐妹,稍有壓力就成了二五仔,要見真心太難。
從這裡開始,導演逐漸模糊了性別壓迫問題,她想說的是成長,在恩熙這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看來,世界真是太複雜。
父母在家裡激烈吵架,老媽用玻璃把老爸胳膊扎傷鮮血直流。但第二天,老兩口又若無其事的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好像什麼也沒發生過,恩熙看著老爸受傷的左臂,不理解家庭到底是脆弱還是堅固。
各種問號接踵而來,恩熙耳後長了個肉瘤,需要住院做手術,父親得知女兒臉上要動刀,在醫院不禁哭了出來,恩熙之前以為父親偏愛哥哥不疼自己,沒想到會這樣。
年輕時不少人可能都有類似的心態,覺得大人們的行為很迷惑,還總是壓制自己,恩熙覺得很窒息,但其實她自己也是善變不靠譜,剛跟學妹搞了一會兒百合,唱完KTV出來,又碰到前男友回舔,她馬上又投奔了男孩懷抱。
唯一能給恩熙些安慰的,只有漢語老師,這兩個角色有些「雙生」的意味,老師就是長大的恩熙,恩熙就是年輕時的老師。
有一段戲拍的很精彩,老師得知恩熙跟閨蜜絕交了,上課時誰也不理誰,就給她們清唱了一首老歌,意思是告訴這倆加起來不到三十歲的孩子,你們還太年輕,這點小挫折,在漫漫人生路上,連跟毛都算不上。
老師可能也在恩熙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跟她聊了很多,還鼓勵她該反抗就反抗,別活成自己討厭的樣子。
接下來的一場戲非常好,嘮完了嗑,恩熙走在路燈下,回頭一看,老師已經走了,就像那句話說的: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親情與友情都貨不對板,愛情總算比較順暢,其實她應該也不是真喜歡同性,就是好奇,想試試,可能比異性戀美好點,恩熙做完了手術,學妹來看她,二人拉著簾兒還親了一下。
但等恩熙出院回學校,學妹卻異常冷淡,還搭上了別人,對恩熙說:「那是上學期的事兒了」.....
最讓恩熙抓狂的是中文老師的死。
1994年10月21日,連接首爾漢江的聖水大橋突然發生垮塌,一塊長達48米的橋面直接斷裂,數輛車跌落,包括滿載著學生的巴士,造成32人死亡的慘劇。
恩熙開始以為姐姐在巴士上,但好在是虛驚一場,後來得知老師在,是遇難者的一員。
恩熙的內心就像聖水橋一樣垮塌了,電影的末尾,幾個人開車去江邊,遠處就是那殘破的橋。
不過最後故事落在恩熙的微笑上,這個世界她知道的還太少,還遠沒有到下判斷的時候。
昨晚上看的時候其實有些東西沒想明白,今兒我又刷了一遍,大致明白導演的意圖了,她的中心思想是「應然世界」與「實然世界」的衝突。
我們年輕的時候特別願意想像這個世界「應該」是怎樣的,在那個童話裡,父母應該平等的對待子女,愛上一個人那他也應該愛我一樣多,和最好的朋友就應該肝膽相照。
而「實然」世界往往是擰著,但《蜂鳥》很難得,沒有輕易下結論。
這個世界當然不是童話,但也並非一團漆黑,剛才說到父親哭那段戲就是,觀眾開始以為要批判父親的重男輕女,後來恩熙卻感受到了父愛,只是方式有些始料未及。
再比如哥哥大半場都是個惡少,但當得知妹妹因沒搭上巴士而逃過一死,在餐桌上哭出了聲,我認為這不是洗白,人的感情就是如此複雜,哥哥也是此時才意識到親情可貴。
你別說,這個小劇本真是寫的挺有意思的,不聲不響的傳達一些很微妙的東西。
很多殘酷青春片的內核都是批判成人世界,但《蜂鳥》是抱著一種開放態度,成人的世界之所以顯得那麼可怕跟不堪,是因為你還沒經歷過,如果在很小的時候就種下怨念,那你也會錯過美好片段。
恩熙還是很幸運的,有那樣一位老師,教她勇敢向前。
不過我認為老師因大橋垮塌而死有些太刻意,讓她無聲消失甚至是得病死去,都行,為啥要搞這麼戲劇性,彆扭,這部電影明明是走詩意的。
昨天有同學問為什麼片名叫「蜂鳥」,電影的英文名是「House of Hummingbird」(蜂鳥的屋子),就是指家庭。
同時我又去查了下蜂鳥的習性,蜂鳥是世界上體型最小的鳥,但同時它也是世界上相對食量最大的鳥,可以一次性吃掉相當於體重一倍的食物,新陳代謝速度極快。
想一想,這不也是青少年的特性麼?想吃想看的特別多,吸收速度也塊,但閱歷還沒到,我想導演可能是有這麼層意思(我瞎猜的)
電影有些偏文藝,不過昨天晚上跟同學們邊看邊交流就一點兒也不悶,互相能彌補一些觀影盲點。
如果你喜歡《狗十三》與《過春天》,我覺得你也會喜歡《蜂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