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跨界見真章》)在3月23日即將播出的第四期節目中,中國內地音樂人、小柯劇場創始人小柯將作為第四期的採訪嘉賓,分享他在一次次商業探索中,尋找藝術與商業平衡的創業歷程。
2002年,小柯第一次跨界創辦唱片公司。「當時一門心思做唱片,賺了錢就投進去」。直到最後撐不下去的時候,小柯才意識到,管理公司是一個需要學習的專業。小柯報了一個山寨的MBA(工商管理碩士)班,三天學完了哈佛大學四年的課程。「學完有效果嗎?」主持人章豔問到。「有,回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公司關掉了。」這一次的失敗讓小柯意識到,不是音樂得到認可就能做好公司。
把唱片公司關掉不久,小柯又開始了第二次創業。這次他辦了一所音樂學校。
小柯在節目中,這樣解釋自己把目光鎖定在音樂教育領域的理由:
一是因為被《北京歡迎你》刺激到了。2008年,小柯為奧運會主題歌曲《北京歡迎你》作曲。當時第一版音樂出來,前三分半都是港臺歌手,沒有一個大陸歌手。說到這裡時小柯顯得有些無奈,「也確實沒脾氣,當時的港臺歌手都是經過專業訓練的,我們內地歌手都是野蠻生長。」小柯希望通過辦一所音樂學校,改變這一現象。
第二是因為,音樂是小柯一直在堅持,並且擅長做的事。
但學校開辦不久,小柯又遇到了問題。「我是讓學生學完之後能夠知道自己究竟適不適合做這個,但家長重視的是有沒有文憑,有沒有出路。」
學生家長的目的與他的辦學理念衝突到難以調和。2010年,創辦僅兩年的小柯音樂學校暫停招生。這一次的失敗也讓小柯明白,做什麼都不能無視市場需求。
雖然前兩次的探索看起來並不成功,但小柯仍在嘗試尋找自己跨界後的新身份。2007年,小柯開始涉足音樂劇。2012年,小柯自掏腰包成立劇場。雖然音樂劇這件事他做了五年,但演音樂劇和自己辦劇場完全不同。當主持人章豔問到如何解決劇場的管理和運營問題時,小柯的答案竟然是,沒有管理。
「嚴格來講,我這沒有管理,我跟我的演員從來沒有任何一張合約。我朋友看我管理企業,他覺得我瘋了。但我覺得只有這樣,演員才會跟你緊密地相處。」
近年來,戲劇市場不斷升溫。據統計,2016年中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達到460.11億元。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自然也有很多資本方找到小柯。
小柯也曾動過心。「我心裡也會有很多波動。比如有人用《因為愛情》註冊了電影的名字,甚至去報的故事大綱都跟我的音樂劇很相似。有人跟我說,你看你不抓緊別人都幹了。」但即便內心有過掙扎,小柯還是選擇拒絕資本,堅守自己對藝術的堅持。
經歷過兩次失敗的創業,小柯似乎找到了藝術與商業之間微妙的平衡點。他既有對商業邏輯更清晰的認知,也保留了一份對藝術固執的堅持。
小柯的「拒絕」不止針對資本。2017年9月,小柯帶著團隊到外地巡演。沒有演出商接盤、沒有大規模宣傳,這是小柯劇場成立五年來,第一次獨立巡演。
面對這樣一次未知的商業探索,劇場能否順利完成演出?堅持創造真實內容、拒絕商業資本的小柯又能夠帶領劇場走多遠?
3月23日(周六)晚22點46分,CCTV-2財經頻道,鎖定《跨界見真章》,走進小柯的「跨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