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每一個跨國大公司背後都有一個巨大的生態鏈。在之前,國內很多企業能拿下蘋果手機的訂單,就等於坐穩了年營收和淨利潤,而現在,誰能擠進華為的供應鏈,就代表誰是行業的龍頭,誰在市場中就更有話語權。每年華為都會發布自己的供應鏈和合作商,這其中,有一家企業雖然規模遠比華為小,但是卻與華為合作了20年以上,也正是因為靠著華為給的兩次機遇而成為市值173.95億的大公司:飛榮達。
上世紀末,正是大批有志青年下海經商的潮流湧起,而深圳作為國內外貿易的核心地,湧現了大批創業成功人士,如市值800億的藍思科技的創始人周群飛,最開始只是一個打工妹。市值2352億的立訊精密的創始人王來春曾在創業前在富士康打工11年。而飛榮達的創始人,馬飛也是在這個時期到深圳打工,他沒考上大學,到了深圳後從一個銷售員做起。
幹了兩年後,他開始自己創業,最開始做的是薄膜開關。薄膜開關實際上就是一個集成按鍵、指示元件和面板的一個作業系統,技術含量比較低。而馬飛跟很多創業者一樣,勤奮而快速響應,曾在2個小時內為湖南機車所提供了薄膜開關的設計方案,最後順利拿下這個大客戶。慢慢地有了名氣後,馬飛開始有了自己的團隊,成為了最早一批與華為合作的公司之一。
在2000年前後,隨著華為的快速發展,飛榮達也開始快速成長。但事實上,薄膜開關的市場非常有限,很快飛榮達就到了瓶頸。而這時,華為的採購人找到馬飛,告訴他電磁屏蔽和導熱材料有機會,因為2000年前後正是通信設備快速發展的時機,但是國外進口材料昂貴。馬飛聽後立馬投入大量人力和資金開始做這個行業。
從原料選擇,到工藝研發,一步一步開發了自己的電磁屏蔽和導熱材料器件,經過近10年的積累,飛榮達成為了行業內的龍頭,客戶已經覆蓋華為、戴爾、思科、微軟等頂級通信、計算器等智能終端企業。飛榮達也正是靠電磁屏蔽和導熱材料成功在2017年上市,這是華為帶給飛榮達的第一次機遇。
第二次機遇正是在近兩年,5G的發展,華為再次拉上了飛榮達,5G基站中有的很多配件,但是很多相對於4G來說,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其中包括通訊基站的天線。簡單來說天線決定了通訊質量的高低,而天線中,最關鍵的元器件是天線振子,5G要求通訊質量更高,這就需要一個天線從原來的包含2~18個振子提升到64個甚至更多,但傳統是金屬天線,成本高、重量重,安裝複雜。
而飛榮達則選擇利用3D技術,一次性將形狀製造出來,再通過特殊技術使塑料表面鍍上金屬,這樣就解決了上面的問題,在2020年3月初,飛榮達已經宣布,目前公司已經具備5G天線量產的條件,能夠搶先其他公司一步。事實上,因為塑料和金屬的膨脹係數不同,在極端環境下,天線的穩定性問題是技術難點,馬飛為了這件事,也已經鋪墊了6年。
正是這兩次機遇,飛榮達成為了天線行業的龍頭,也成為華為的重要供應商,也可以稱得上最幸運的華為供應商。據統計,其20%以上營收都來自華為。而根據最新數據顯示,飛榮達的市值目前已經173.95億元,而創始人馬飛的身價如今也達到86.3億元。這個當初的窮小子,沒想到兩次轉折,成為了百億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