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逢大時代
—| |—
今中國商界,他無疑是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不管是開工廠、造汽車、炒地產、玩足球,他涉足的每一個產業,無一例外地都受到方方面面的責難。他投資5億多元,開發家用微型貨車和輕型轎車。令人吃驚的是,在這位農民企業家800畝大的汽車製造中心裡,居然形成了3分鐘生產一輛汽車的生產能力,他和他的吉利汽車由此更加引人關注。
出身普通農村家庭,高中畢業便輟學,19歲下海經商,從白手起家到名列富豪榜上第九名,他花了37年,帶著中國民族汽車一路走向世界。今天生逢君帶來李書福的故事,與你共勉~
1
激情創業之路從不停歇
「羅馬並非一日建成的」,吉利集團也不是李書福創業的第一站,實際上在踏上汽車製造這條路之前,他已經是創業老手了。
120元半年翻近10倍;李書福的第一份工作是照相,靠著父親給他的120元,買了小相機,在街上公園裡瞎轉悠,見著人了就拉過來照一張,半年後他憑照相生意賺到了1000元,開起了照相館。
垃圾變金;能在洗相片的過程中從廢棄物中提取到金銀,不得不說李書福不僅有頭腦,還善於發現,對每一件小事都十分專注。雖然被當時的《金銀管理條例》認定為投機倒把,以致這項「垃圾變金」的事業被迫中斷,但這也讓李書福有了第一筆豐厚的原始積累。
配件生產員到冰箱廠長的逆襲;從生產配送零部件,到成立冰箱配件廠,出任廠長,只花了兩年的時間,其後與紅星廠合作,生產出當時國內馳名產品——「北極花」冰箱,李書福因此成為千萬富翁,這一切歸功於無論他做什麼,都能夠將技術發揮到最好,配件做得好,就自己開廠,逆襲的前提是不僅是努力,更是超越。
誰說放牛娃不能做攝影師,誰說造配件的當不了廠長,當一個人習慣把自己放在一個低位置上,不想不做改變,那麼他就只能永遠待在那個位置,看著別人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巔峰,而自己只能原地踏步。
由於當時的政策原因,李書福的冰箱廠沒有被列入定點生產企業,他的又一次創業被終結了。後來,年輕氣盛的他幾乎是看中了什麼就去做什麼,生產過摩託,賣過裝潢材料,其中有些產業至今能夠盈利上億。
最大的商業失敗;上個世紀90年代,房地產熱潮風靡全國,多方投資的李書福也將眼光瞄準了海南房地產,帶著幾千萬風塵僕僕地趕到海南,血本無歸,至今李書福都不願對這段歷史過多提起,失敗不值得沉湎,失敗的經驗和教訓才是成長的關鍵。
涉足房地產行業的失敗經歷也讓李書福明白,實業才是他應該努力的方向,而吉利汽車的成功也證明李書福的這條路走對了。
「在我看來,汽車不過就是四個輪子加兩個沙發。」這是李書福想要造車卻被兄弟勸阻時所說的狂言,其後更是藝高人膽大地對外宣稱有5個億,憑此吸引了一大批技術人員,組建起一直專業團隊,開始了自己的造車夢。
吉利自此誕生,但是早期仍舊是以模仿其他品牌車型為主,即使後來為能夠提升品牌形象,打造了中國第一款跑車——吉利美人豹,由於技術原因依舊沒有被市場所接受,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吉利始終處於汽車市場的低端位置。
2
一份震驚全球的收購協議
在2009年年底,處於市場低端的國內「草根」品牌吉利要收購瑞典著名汽車品牌沃爾沃的消息引起轟動,業內一片唏噓。
這也不怪他們不看好,當時的吉利欠債達百億,自己尚且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卻獅子大張口要收購當時「不在同一個檔次」的沃爾沃,好比特步說要收購阿迪達斯一樣,更何況沃爾沃還是一個虧損嚴重、經營不善的局面,這在當時就是一個被當做「笑話」的決策。
然而,李書福用實際行動表明了自己的決心。他組建了一支包含法律顧問、財務諮詢方面的幾個國際頂尖公司的團隊來負責對沃爾沃的收購,由此開始了與福特公司的艱苦拉鋸戰,從融資方案到核心技術、工會關係等各個方面,李書福盡心盡力照顧到各個方面,最終,在2010年3月28日以18億的價格成功收購瑞典汽車企業沃爾沃。
歷史證明,李書福在金融危機的迷霧之中捕捉到了機遇。
在收購了沃爾沃之後,通過在中國本土生產,沃爾沃能夠降低成本,而吉利也吸收了沃爾沃的現金技術,吉利開始了自己的快速發展,在2010年股價增長6倍,去年吉利股價也延續了股價漲勢。
3
海外收購之路從不停歇
2017年5月,吉利收購了英國跑車品牌蓮花51%股份,馬來西亞汽車製造商Proton Holdings Bhd.49.9%的股份,開拓東南亞市場。同年11月13日,又收購了美國最大飛行汽車公司Terrafugia。2018年2月,憑藉將近10%的股份吉利成為在德國汽車製造商巨頭戴姆勒股份公司的最大股東。
最近,吉利又被曝出將會收購戴姆勒——汽車品牌奔馳所有者旗下小型車品牌Smart將近50%的股權,以電動車為主打的Smart品牌與吉利將要針對的市場主要是中國的微型電動車市場。
吉利的海外收購之路從沃爾沃開始,便再也沒有停歇過,無論是為了開拓市場,還是強化技術,那個一早讓眾人嘲笑「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吉利如今成了眾人口中「有錢任性」的吉利。
成王敗寇是世人信奉的真理,但也只有透過成功的現象看到本質的人才能複製成功。
拋開時代的因素,李書福依舊可以成功,時代給予他的更多是挑戰是磨鍊,但他依舊成功了,不是因為他是商業天才,也不是因為他高瞻遠矚,是因為從始至終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實幹家,從一千元的小成就到後來千萬上億的大成就,他都是從普通人的工作做起,卻在這個過程中挖掘出了不一樣的價值,拉開與眾人之間的距離。
當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最終都能做得和別人不一樣,在投身的每一份工作上都能精耕細作,超越自我不斷提升,這種人註定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