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碩貝德,想必眾多老股民已經很熟悉了。公司作為手機天線的老牌廠商,一度曾和信維通信同為國內企業中的兩大霸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家公司完全不同的併購路線導致了完全不同的結果:信維以主業為核心併購,一步步做到了年收入近50億元的巨頭;而碩貝德併購的布局過廣、協同性太低,導致公司業績至今徘徊不前。
痛定思痛,碩貝德提出了業務聚焦的戰略方針,逐步剝離了之前虧損的各項併購,並把核心精力重新放在主業天線上。兩年來,公司經營已經出現實質性轉好,5G時期有望觸底反彈重登霸主之位。
一.碩貝德和信維的差距有多大?
分析公司的主要邏輯之前,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碩貝德和信維的差距,現在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1) 研發實力
研發支出上,雖然碩貝德2015年營收就被信維反超,但是研發投入佔比一直高於信維,絕對值角度看2017年才被反超;2018年的下降則和剝離結構件業務相關。
而從產業鏈看,碩貝德最近一年來在華為一側上明顯在搶佔其他家份額,尤其是高端機型。去年的高端機型mate 20上,碩貝德作為一供佔有80%的份額;今年的高端機型P30系列碩貝德仍然作為一供,佔據份額仍然很大。在mate20系列上,信維表示碩貝德給出的價格較低,導致信維戰略性放棄這塊業務;而這一點,側面說明了碩貝德能夠以較低價格滿足最高質量的需求,證明了碩貝德的研發實力。
(2) 碩貝德戰略調整帶來的困境反轉機會
之前碩貝德被人詬病,主要就在於併購協同性和效益太差,導致公司經營管理不佳。但是公司2018年後業務戰略聚焦,集中在射頻領域,從技術和客戶上效果明顯:產品開發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尤其是5G毫米波頻段的天線和射頻模組),客戶突破華為並佔據高端機型較大份額。而在逐漸剝離其他業務後,公司業績的彈性優勢也體現出來。
從2018年年初到現在的走勢來看,碩貝德無論是去年(基本走平)和今年初以來(華為事件之前)都表現出了明顯強於消費電子整體的走勢。體現出市場對於其戰略及未來彈性的認可,在估值上給予其較高的溢價(公司目前的業績增速並不比信維出色,但是估值明顯更高)。
二.主要邏輯
碩貝德的主要邏輯,主要有下面幾條:
(1) 手機天線單價提升:sub-6G頻段從5元到後期10元,毫米波頻段模組化50元;5年期市場3-4倍,8-10年期市場10倍增長
(2) 切入基站天線帶來短中期增量,車載和V2X天線帶來長期增量
(3) 公司戰略和經營拐點帶來競爭力、穩定性增強和管理效率提高,拉升估值。
5G時期,低頻段手機天線根數不斷上升,使得市場空間成倍增長。
而對於高頻的毫米波頻段,全模組封裝後,由於集成了射頻前端,導致模組單機價值量很高,目前看可能在50元以上。不過,毫米波頻段預計2021開始才會真正大規模貢獻增量(全球目前只有美國直接建設毫米波頻段,中國早期通過低頻段實現廣覆蓋,中後期通過高頻段實現真正高速度低延時)。
而對於基站天線一側,公司主要通過和LDS天線工藝相似的塑料振子來切入(只做振子而不做罩子),競爭對手很多(除傳統工藝廠商,塑料振子這邊飛榮達在做,信維也有介入考慮)。假設公司能做到10%市佔率,大概5年內拿到18億收入;公司目前這塊出貨1000多萬,今年預計1億收入(微基站為主)。
車載天線一塊,全球車載天線市場2018年23億美金,2025年機構預測50億美金,單車價值量約150元左右;這一塊國內市佔率極低不到1%;公司這邊去年出貨金額4000萬,今年預計8000萬。V2X天線目前仍在研發中。
三.風險
當然,任何公司都是有風險的,對於碩貝德來說,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
(1) 技術路線角度,LCP天線性能比LDS更好(蘋果高端機用LCP天線,相當於FPC天線升級),但價格是LDS的20倍,性價比並不高(安卓高端陣營還是用LDS為主)。假設未來用LCP,公司這邊尚沒有量產產品。
(2) 現在趨勢高端手機廠商自己設計天線(典型如華為)然後交由其他工廠代工。考慮到成本和製造流程,未來高端LCP天線更可能有這種問題,可能會打壓天線廠收入。
(3) 近期華為海外業務受到衝擊較大,公司作為華為高端手機天線的重要供應商,其收入必然也會受到影響。粗略估計的話,今年在華為一側海外收入可能會少幾千萬。後續公司的業績彈性,也很大程度會受到華為事件最終走向的影響。
(評論員:李睿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