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父母而言,孩子的學習成績是至關重要的,甚至有很多家長為了不影響孩子的學習,包辦了孩子所有的事,家務不捨得讓孩子做,戶外活動不允許孩子參加,就是為了節省時間讓孩子學習。
每到周末,現在的孩子再也不像曾經的我們一樣,歡度周末成了很奢侈的夢想,因為他們還要忙著輾轉於各個補習班去上課,看著那些瘦小的身影背著不相符的大書包,其實做家長的想必也是心疼的。
在很多家長執著地糾結孩子是否考了第一名的時候,忽略了名次並不是重要的,而且一時的考第一更不能說明孩子永遠都是第一名。
琳琳和閨蜜從大學就是好友,畢業後又留在了同一座城市,就連結婚生孩子都是前後腳,兩個人還約定著如果是一男一女,將來就定娃娃親。
孩子出生後,兩個人時常帶孩子一起玩,這也讓琳琳覺得在這個父母不在的城市裡,多少有了個「娘家人」。
孩子們上學之後,琳琳家的孩子從小就貪玩,所以對學習也不怎麼太上心,雖說沒有因為學習成績被老師找過,可是孩子從來沒考過第一,一般都是班級的十來名左右,倒是特別穩定。
而閨蜜家的孩子就不一樣了,對學習十分認真,自從上學後就不貪玩了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最差的成績也是第三名,每次家長會都是閨蜜揚眉吐氣的時候。
琳琳心裡著急,卻只能安慰自己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就這樣到了孩子們上高中了。
讓琳琳驚喜的是,兒子似乎被打通了「任督二脈」一樣,還是那樣的吊兒郎當,但是學習成績突飛猛進,從來沒掉過班級裡的前三名,班主任說如果按照這樣的勢頭,考上一個重點大學一點不困難。
再看閨蜜家的孩子,一改往日的「優等生」形象,也許是見識到了「人外有人」,所以在班級裡一直是中下等的成績,這也給了孩子巨大的打擊。
在這種打擊下,孩子鑽進了牛角尖,每天更加廢寢忘食的學習,成了標準的「書呆子」,可是學習成績卻一點沒提升。
其實這種現象很常見,也時常困擾著家長們,不過如果用「第十名效應」來解釋的話,想必家長就更容易理解了。
那麼什麼是「第十名效應」?
1989年,一位名叫周武的老師花了十年的時間做了一項跟蹤調查,目標對象是151名學生,結果發現,學生的成長其實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有很多在小學時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隨著年級的升高,反而會出現學習成績下降的現象;而在小學時成績處在靠中間的學生,隨著自己的努力,會在升入初中和高中後成績上升。
從表象來看,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上升空間小,而且心理自尊也會影響孩子無法面對自己的學習成績下降。
但是那些學習成績處於中等的學生會通過不斷的努力提升成績,而在成績提升的同時會變得越來越自信,也更利於今後的學習。
想要孩子愛上學習家長應該如何進行家庭教育?
1.幫助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習慣決定了一個人能夠取得怎樣的成績,孩子學習這件事也是同樣的道理,很多家長在不斷追求名次的同時,卻忘了幫助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是更重要的。
比如讓孩子做作業不拖拉,每天做好複習和預習,對學習有計劃性等等,這些好習慣是會伴隨孩子一生的。
2.別給孩子過大的壓力
在家長眼裡,「別人家的孩子」總是那麼優秀,所以時常會掛在嘴邊,總是會在考試成績出來後,跟自己的孩子念叨別人家的孩子考了多少名。
這種攀比無疑是會給孩子增加巨大的壓力的,有些孩子會因為父母不停地數落自己而變得更加自卑,而有的孩子則乾脆「破罐子破摔」,甚至變得更加叛逆。
不管是哪種結果,毫無疑問,孩子對學習的熱情都會消失,只能變得更加厭惡學習。
3.適當放手讓孩子做一些家務
有些家長可能要問了,孩子學習那麼忙,也很累,再讓孩子做家務,豈不是既耽誤時間又更累著孩子了?
其實這都是不必要的擔心,孩子適當地做一做家務不僅能夠培養孩子的擔當和責任感,還能讓孩子把學習和勞動結合起來,勞逸結合,才能促進學習。
總是倡導教育孩子要全面發展,而不是把目光只聚焦在學習成績上,所以家長們也別再過於執著了,否則只能給孩子徒增壓力。
我是幼兒園園長、早教師,傳播更好的育兒乾貨。歡迎關注,您的點讚、轉發,是對我們最好的認可。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由於是自己碼字,如果錯別字請見諒。本帳號已開通維權,歡迎個人轉載,但不允許抄襲文章,如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