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國家,同時也是陸軍大國的德意志,德國軍隊從一開始就有重視軍官培訓的傳統。
早在克勞塞維茨創作《戰爭論》的時候,他便在書中強調,「在戰爭中,由於受到無法預知的無數細小情況影響,一切都進行的不理想,以致於遠遠達不到原定目標。唯有鋼鐵般的堅韌意志才能粉碎各種障礙、克服阻力……只有經驗豐富的軍官才能在大大小小的問題上,都恰當地做出決定和進行處理。」
19世紀初期沙恩霍斯特在進行改革的時候,他就決定要徹底改革普魯士軍隊的人事和教育訓練制度,為普魯士的軍隊培養真正優秀的軍官。基於這一原則,普魯士正式向開放軍官團,建設新的軍校,對貴族之外的人進行軍事培養,並打開了下層軍官的晉升渠道,使得有能力的士兵可以在接受培訓或者取得戰功之後快速晉升,激勵軍官的作戰熱情,同時還要克服普魯士軍隊中從腓特烈大帝時代便一直存在的排除異己現象。沙恩霍斯特等人改革軍的目標,就是讓軍隊內部充滿具備良好的軍事素養和足夠的知識儲備且正直的愛國軍官,這樣他們反過來也可以進一步激勵跟他們在一起的士兵。
1857年老毛奇正式擔任普魯士參謀總長,這位上任的總參謀長儘管從來沒有指揮過一個營,甚至是一個團,沒有任何大戰役的指揮經驗,但他卻為普魯士軍事思想帶來了巨大的變革。老毛奇始終相信,一支部隊永遠不會因為太強大而無法取得勝利,因此每個指揮官的任務便是在一場戰役中確保將人數優勢最大化。但是非常大規模的兵力集結就是一場災難,在《大兵團指揮條例》中老毛奇直言:「在一個位置供應其夥食十分困難,為其安排住宿更是天方夜譚。它無法行軍,更別說戰役,甚至長期存續了——它只能戰鬥」。
為此,老毛奇在19世紀中期為普魯士軍隊引入了「分進合擊」的概念,大量的部隊將會分為幾個不同的野戰軍,沿著不同的進軍路線前往戰場,然後再聚集在一起,和敵軍進行決戰,最大限度的集中兵力。但是以19世紀的科技水平,很難讓一個指揮大量部隊的高級指揮官對他的下屬部隊都做出有效命令,於是老毛奇引入了任務線指揮與控制系統。在不幹涉指揮官具體指揮的情況下,總參謀長將目的指向的任務交給部隊指揮官和其他指揮官,他們則需要在整體的規劃內將其完成。
這一指揮體系要求指揮官們在行動的時候能夠對不可見的事情做出迅速、靈活的反應,對指揮官的素質要求又上了一個臺階。
而到了二戰前夕,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經驗總結,在德國國防部部隊局於1933年由路德維希·貝克大將、維爾納·馮·弗裡奇大將和奧託·馮·施蒂爾普納格爾步兵上將三位主筆撰寫的《作戰指揮》一書中,開篇就明確了指揮官應該具備的特質:「指揮一支軍隊及其下屬軍隊,要求指揮官具有清晰視野、極具遠見的判斷力,能夠做出獨立和果斷的決定,並堅定不移、積極的加以執行…從某種意義上講,軍官既是領導又是教師。他不僅要了解部下、富有正義感,還必須以淵博的知識、豐富的經驗、高尚的品德、嚴格的自律和豐沛的勇氣贏得讚譽」
路德維希·貝克,二戰前的德國陸軍參謀長
在這種背景下,德國軍隊對其軍官的培養極其看重。
在二戰前夕和二戰中,德軍的軍官一共分為五類,現役軍官、補充軍官、預備軍官、戰時軍官和退役軍官,其中補充軍官主要是負責補給和後勤的行政類單位,不負責指揮作戰單位。
預備軍官、退役軍官都很好理解,而戰時軍官只有等到戰爭開始後才會予以任命,這裡著重介紹一下現役軍官。
在1939年以前,普通士兵想要成為軍官需要滿足兩個條件:1、有一定知識水平;2、年齡在25歲以下。
滿足以上條件的士兵可在入伍後遞交成為現役軍官的申請,等到通過考核後和所在單位團長的批准之後,便可以正式走向成為軍官之路。在這個過程中,志願成為現役軍官的士兵要和其他列兵一樣接受8周的基礎訓練,和4~8周的進階訓練,不同的兵種進階訓練的時間不同。
等這些做完之後,志願成為現役軍官的士兵就會會就讀軍事院校,接受8周的基礎軍官課程,此時軍銜會晉升成下士,之後就讀兵科軍校,學習特定的兵科知識,步兵軍官學習步兵指揮知識,炮兵軍官則學習一個炮兵軍官需要的一切,整個過程花費的時間為16周。
而一些特殊的兵種,諸如工兵、醫科這些,因為他們在戰爭中的任務對專業知識要求很高,所以要去專業軍事學院就讀更長的時間。
做完這些時候,想要成為現役軍官的士兵此時就會晉升為中士,然後到基層部隊進行實習考核,時間為8周,這段時間會升為上士,等到實習考核通過之後就會被授予少尉軍銜,正式成為一個軍官。
德軍用這種嚴苛的教育來保證自己部隊指揮官的素質,同時將任務式指揮,這一德國軍隊的傳統思想烙刻在軍官的靈魂之中,變成他們做出一些軍事指揮的基準之一。這一靈活的指揮方式,在賦予德軍指揮官可以靈活作戰的同時,也大大增加了他們的進攻性,一戰和二戰中的德軍將領以及底層軍官普遍攻擊欲望極強,因此德軍經常可以在戰術層面取得優勢。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法國戰役,德國的裝甲部隊在阿登地區實現突破之後,德軍的裝甲師就在進攻欲望極強的軍官帶領下,在英法聯軍的背後膽大心細的快速前進,短時間之內就從阿登森林一路衝到了敦刻爾克,奠定了法國戰役的勝利。
任務式指揮加上高素質的軍官團隊,構成了德軍戰時指揮的精髓與核心支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資源、人口、戰略縱深、戰時工業體系都遠遠算不上是頂尖,但德軍的底層軍官卻絕對是世界一流。
關注我,給你更多驚喜!!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