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如何發現吸血鬼恆星的?

2020-09-15 做自己的靈魂擺渡人吧

在浩瀚的宇宙恆星的變種-吸血鬼恆星,走到哪裡,哪裡寸草不生!在宇宙中,有這樣一類恆星,它們表面雖有美麗的藍色光暈,但是卻有著宇宙吸血鬼之稱。它們的一般壽命在一百億年以上,儘管是年老垂危,但是卻依靠著一身不俗的吸血本領苟活至今。

吸血鬼恆星並不是說,這些恆星真的吸血,而是它們需要以吞噬其它天體物質來維持生存,對於吸血鬼恆星來說,其他天體的燃料就是它們的血液。

這些吸血鬼恆星又叫做藍散離星,位於古老的銀河系中心。作為恆星,它們同樣需要氫元素,氦元素等作為燃料血液。在燃料不足的時候,它們會發出迷人的藍色光芒,然後在運行到其他年輕恆星附近的時候,會依靠自己的強大引力吸走氫元素。讓自己能夠接著燃燒下去。因此,相對於正常的恆星來說,如果正常恆星是正常人的話,那這些恆星就是所謂的吸血鬼了。

科學家曾經利用位於歐洲和南美的特大天文望遠鏡陣列對銀河系中心的古來恆星的十八萬顆恆星進行過觀測。發現其中四十二顆恆星的亮度與其壽命不同尋常。因為,它們表面看起來非常年輕,但是根據其地點,運行軌跡以及質量等分析,數據顯示它們是一群年齡在百億年以上的恆星。能維持著年輕的容顏,都是依靠巧取豪奪的方式,從年輕恆星那裡奪來生命之源。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在銀河系中心發現吸血鬼恆星
    用綠色圓圈圈出的位於銀河系膨脹區的可能的「吸血鬼」恆星。(圖片由美國宇航局和歐洲航天局提供) 北京時間6月14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科學家最近第一次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心發現「吸血鬼」恆星,它們從鄰近恆星吸取能量。 科學家曾在銀河的其他部分發現這種名叫藍離散星(blue stragglers)的「吸血鬼」恆星,它們的年齡顯然滯後於其他恆星,它們明顯更熱、更年輕和更藍。
  • 吸血鬼恆星吸食伴侶恆星增壽 亮度超太陽百萬倍
    科學家們把這種現象中的「吞噬者」成為「吸血鬼恆星」。這種恆星溫度和亮度極高,質量也非常巨大。它們比較活躍,但壽命較短,在星系演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謂的「吸血鬼恆星」是指一個雙星系統中體積較小的成員,「吸食」另一顆恆星的物質。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休格斯-薩納表示:「這種恆星是恆星家族中的大塊頭,體積是太陽的15倍以上,亮度更是達到100萬倍。」
  • 宇宙中神秘古老的星球——吸血鬼恆星
    科學家們猜測銀河系中的恆星大約有1500-4000億顆,就在銀河系中心區域發現了十分詭異的恆星「吸血鬼恆星」。說到吸血鬼,大家肯定會想到歐美的吸血鬼電視劇或者電影,吸血鬼長生不老,以人類的血液為食,靠吸血來維持生命和年輕。「吸血鬼恆星」就是以恆星為食,依靠吸取其他恆星的氫燃料來讓年老的恆星增加質量,進而讓壽命延長數億年。
  • 銀河系中央出現「吸血鬼」恆星,摧毀力極強,周邊天體下場悽慘
    可是在2009年的時候,科學家們卻在銀河系的中心發現了一顆非常恐怖的恆星,它完全不按照自然規律運行,也不按照常理出牌,就好像一個「吸血鬼」一樣,不斷地吞噬著周圍恆星的燃料,藉此來壯大自己,以讓自己永生永世永不消敗,成為浩瀚宇宙中最特別的存在。科學家們經過觀測之後,將這顆恆星命名為「吸血鬼」。
  • 宇宙中的吸血鬼恆星,靠吞噬別的星體來維持自己永生?
    ​吸血鬼恆星是宇宙中真實存在的嗎?吸血鬼恆星,可能是你第一次聽說。但是它確實是在宇宙中真實存在的,可能一聽名字就覺得這個恆星「不好惹」,因為它的名字會讓我們聯想到吸血鬼,在電影畫面中經常會出現的一種恐怖生物。那麼為什麼科學家要給一顆宇宙中的恆星起這樣的一個名字呢?莫非這個吸血鬼恆星上住著吸血鬼?
  • 6月宇宙新發現:太陽"磁繩" 銀河系吸血鬼恆星
    首次發現這個質量級別的系外行星,銀河系發現吸血鬼恆星和新旋臂,三種微粒可互換有望揭宇宙之謎 不斷探索,何時能夠破解宇宙真相?
  • 科學家發現高速旋轉的白矮星,像吸血鬼一樣吸食伴星物質
    像太陽一樣的恆星,當燃料殆盡,它的剩餘物就成為了白矮星。天文學家近期發現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白矮星,它每秒旋轉2圈,像吸血鬼一樣,吸食附近伴星的物質.當太陽這樣的恆星燃料消耗殆盡時,它們會將外層的物質拋離到太空中,而殘留下來的內核,碳和氧會形成了一個白色,熱的球。這個球體會比地球小,它的內部不再發生核聚變,為防止它進一步坍塌,此時,量子力--簡併壓力開始起作用。宇宙中很多恆星,它們並不是孤單地存在著,大多情況下,它們旁邊都有伴星陪在旁。
  • J2056是一個吸血鬼!天文學家發現了旋轉速度最快的白矮星
    在奇異的量子物理學的支持下,像太陽一樣的恆星,白矮星留下的剩餘核存活了數萬億年。天文學家最近發現了也許是最奇怪的一顆:一顆死星每秒旋轉兩次,並從附近的同伴那裡吸走物質。天文學家發現了旋轉速度最快的白矮星 29 災變當像太陽一樣的恆星死亡時,它們會將外部大氣釋放到太空中。消滅後,只剩下了核心和一個白熱的碳和氧球。這個球不大於地球,不是由活躍的星球內部正常的核聚變來支撐的,而是由被稱為簡併壓力的奇異量子力所支撐的。
  • 科學家發現鳳凰星團詭異的恆星形成區
    科學家發現鳳凰星團中存在比較特別的恆星形成區,恆星形成的速度比大多數星系要快得多,其中也包括我們的銀河系。其中央星系還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質量是銀河系黑洞的1000倍,甚至更大。星系中央的氣體聚集在黑洞周圍,有些則逐漸冷卻下來,促進了恆星的形成。此前科學家認為星系中央的黑洞其實會扼殺恆星形成,比如阻止周圍炙熱氣體的聚集,阻礙恆星形成。
  • 「吸血鬼烏賊」真的能永生嗎?-吸血鬼,烏賊,永生,動物,幽靈蛸...
    現在的你還從未聽說過或叫幽靈蛸,我也是其中之一,直到看到一篇介紹吸血鬼烏賊的文章,才知道它們的確存在。類似於巨型烏賊,吸血鬼烏賊是深海物種,不像巨型烏賊每個人都有聽說過,在此之前吸血鬼烏賊還沒有一些有價值的新聞,直到最近的發現表明吸血鬼烏賊的壽命要長於其它種類的烏賊。
  • 最新發現!科學家在研究恆星起源的時候發現了有趣的一幕
    而就在近日,從NASA的紅外天文學平流層觀測站(SOFIA)的最新研究出來的數據中發現,在距離地球1500光年、直徑約16光年的巨大獵戶座大星雲中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有一顆正在孕育中的新星的恆星風正在阻止更多的新恆星在它附近形成。
  • 西媒:科學家發現銀河系最古老的恆星
    參考消息網7月24日報導 西媒稱,科學家根據歐洲航天局「蓋亞」衛星任務發布的數據,發現了銀河系最古老的恆星,並揭示了銀河系在早期階段是如何形成的。據西班牙《先鋒報》網站7月22日報導,這是加那利天體物理研究所卡梅·加利亞特領導的研究小組的發現。
  • 「吸血鬼烏賊」真的能永生嗎?
    現在的你還從未聽說過或叫幽靈蛸,我也是其中之一,直到看到一篇介紹吸血鬼烏賊的文章,才知道它們的確存在。類似於巨型烏賊,吸血鬼烏賊是深海物種,不像巨型烏賊每個人都有聽說過,在此之前吸血鬼烏賊還沒有一些有價值的新聞,直到最近的發現表明吸血鬼烏賊的壽命要長於其它種類的烏賊。
  • 物理學重大發現!宇宙中的恆星如何獲得能量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科學家發現了為恆星「充電」的能量循環。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報導,在《自然》周三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物理學家們描述了他們對中微子的發現,這證實了近一個世紀前,即上世紀30年代關於恆星能量是如何產生的理論預測。
  • 科學家發現這種形狀的恆星!
    而近日,科學家竟然真的找到類似水滴狀的恆星!通常,恆星的形狀是接近完美的球形,像這種不規則形狀的恆星,科學家也是大感吃驚。這顆水滴狀恆星被命名為HD74423,質量約太陽的1.7倍,是一顆僅在一側脈動的偏斜恆星。科學家用了10年時間,終於找到了它。
  • 水滴形狀的恆星?科學家在雙星系統中發現新型脈動恆星
    科學家在雙星系統中發現新型脈動恆星  Connor Feng • 2020-03-11 22:25:35 來源:前瞻網
  • 發現個奇怪黑洞,竟迫使科學家重新評估:黑洞對星系恆星的影響!
    天文學家通過搜索被稱為電離碳恆星加熱氣體的特徵,用來研究非常遙遠星系中的恆星是如何形成,但是發現活躍的黑洞也可以加熱這種氣體。這些結果與長期持有的理解相矛盾,即在遙遠星系中產生電離碳的能量僅來自恆星形成。這一發現迫使科學家們重新評估黑洞對星系及其內部恆星的影響。黑洞天生就很奇怪,引力如此之強,任何東西都無法逃脫,甚至光也不能逃脫。
  • 科學家發現吸積盤餵養一顆早期的恆星
    【PConline 資訊】據外媒報導,一項刊登在《科學進展》期刊上報告顯示,科學家近日首次發現原恆星早期階段「餵食」過早的現象,研究人員使用大功率無線電望遠鏡,記錄了一個名為IRAS 05413-0104的恆星形成的所謂吸積盤。
  • 科學家發現連結銀河恆星的巨大結構
    但在目力所不及之處,某個巨大的波浪形結構將宇宙中眾多恆星形成區相連結,在星系盤上下展開達數萬億英裡。  本周,科學家們首次詳述了這張巨大的網,它連結了我們周圍的恆星。同時,他們也創建了最為準確的3D星系地圖,詳盡地列出了其中恆星的距離與位置。本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太空人對銀河系中恆星的概念,同時也可能推翻舊觀念,引發人們對星系的全新思考。
  • 科學家發現一顆異常恆星,外星人在亂倒核廢料?
    在距離地球355光年的半人馬座裡,科學家發現了一顆成分異常的恆星,外星人可能在那裡活動。自從美國的克卜勒望遠鏡發現了塔比星,天文學家便對它保持著關注度,這顆恆星的特徵非常明顯,它發出來的光經常會在短時間內,大幅度變化,就好像它的周邊有什麼東西繞著它運行,有時候會把光遮擋住。科學家展開了聯想,這些東西會是什麼?會是行星嗎?但是克卜勒望遠鏡沒有發現行星的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