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佩奇》視頻截圖。
啥是佩奇?一夜之間,憑藉一部電影宣傳短片,這隻來自英國的粉色小豬又火了一把。
作為《小豬佩奇過大年》的預熱,短片講述了一位農村老漢為尋找孫子心心念的「佩奇」求助全村的故事。從翻閱字典、廣播詢問,再到挨家挨戶上門求教,鏡頭展示了一個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短片最後,當老人揭開紅色裹布,拿出朋克風的粉紅的「吹風筒」時,網友直呼「戳淚點!」
網友評論截圖。
在有笑有淚的情節鋪陳中,六分鐘左右的宣傳片宛如一個三稜鏡,折射出中國社會的五光十色。有人看到了城鄉差異、代際矛盾和文化觀念的疏離;有人感受到樸素情感和流行事物之間的溫馨碰撞;有人解讀出外來文化通過血緣關係產生反向代際影響;有人勾連起自己的生活體驗,泛起無限回憶的漣漪。無論哪種思考或情緒,比較一致的共識是:在春節這天,一切誤解與隔膜都將融化在溫暖的家庭中。
春節,永遠是所有中國人內心深處最強烈的集體記憶。「除夕」的神話、對聯的寓意、燈籠的傳說、春節習俗的細節,每個中國人或多或少都能說出一些春節的故事。從原始社會的「臘祭」到漢唐以來的「歲首」祈福,在一代代的辛勤勞作中,農業社會的華夏先民們創造了多彩的文化財富,也形成了雋永的鄉土情懷。
如果不了解春節在中國人心中如此重要的位置,很多外國人可能難以理解——
為何在北京打拼的小孟,為了趕上三十的年夜飯,在回四川老家的火車餐車裡站了16個小時?
為何在廣州務工的大劉,為了跟放假在家的兒子團聚,提前跟老闆請了假,裝了滿滿一麻袋玩具,加入了回贛州的摩託車大軍?
為何在鐵嶺退休的老王,為了與在上海定居的兒子兒媳見面,買了新西裝,還盤算著要不要在行李裡帶點酸菜和凍梨?
「那故鄉的風和故鄉的雲,為我撫平創傷。」鄉愁最直接的表達就是對親人的思念與依戀。而將春節與鄉愁聯繫在一起的,不是法律強制,也不是廣告推銷,而是每個人咿呀學語時叫出的那聲「爸爸」;是對我們的每一個表情和習慣都了如指掌的母親;是你從小背誦的那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因此,儘管信息科技日新月異,很多諸如迎春掃塵、百藝雜陳、各種禁忌等傳統春節習俗也逐漸淡化,但家庭、團聚、親情的節日基本元素卻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褪色,反而貫穿古今,歷久彌新。
「過年了,回家看看吧。」
這既是中華民族的信仰,也是中華兒女的共鳴。(海外網評論員 王法治)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