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佩奇》:那個做出蒸汽朋克小豬佩奇的爺爺老無所依

2020-12-03 新京報

豬年春節前夕,電影宣傳廣告《啥是佩奇》帶著極具西方形象的粉色小豬在一夜之間火遍社交媒體。在這則短片的病毒式傳播過程中,小豬佩奇本身確實有一定話題性,但能夠激發持續的分享和一致的讚譽最終達成現象級刷屏,依靠的還是廣告本身的內容——導演以其熟稔的拍攝技法、將小豬佩奇納入中國式敘事之中,講述了一個充滿溫情的親情故事。廣告毫無疑問是成功的。

合家歡是春節期間永不過時的話題,老大爺孜孜不倦研究小豬佩奇就為了讓孫子開心的故事之所以讓眾人感動,是因為它展現了中國社會最難解的問題的之一:在城鄉對立的背景之下,分隔兩地的老人和年輕人的生活經驗擁有巨大的落差。宣傳片試圖給出一個溫情的解決方案——對「團圓」的渴求,讓老人走上了尋找小豬佩奇的坎坷之路,用「愛」來彌合差異,在春節前夕上線這樣一支廣告,激發了離鄉在外的人們內心普遍的真實情緒。

最後大爺設計出來的鼓風機佩奇在博觀眾一笑之時,更是戳中了許多人的淚點。但我們想就此廣告,關注下大眾媒介中所展現的老人,以及它所表現的對老年人生活狀態的想像。《啥是佩奇》的溫暖敘事背後,展現出來的老人形象值得深思——樂於奉獻、將人生牽掛在家庭身上的父母,這是年輕人們對留守空巢老人最普遍的想像寫照。這種想像有現實作為基礎,溫情之餘卻令人倍感沉重——代際之間的交流,充滿了不對等的付出;因為奉獻而快樂的老年人,更是缺失了呈現自我的空間,甚至缺失了追求自我的動力。

爺爺的奉獻與幸福

《啥是佩奇》講述了一個簡單卻感人的故事:身處偏遠農村的爺爺一直期盼兒子一家三口回鄉過年。在一次通話中,他了解到孫子喜歡「佩奇」,但還沒問清楚佩奇到底是什麼,信號就斷了。於是,爺爺通過查字典、詢問鄰居、廣播等方式,在一系列令人發笑的誤會後,終於了解到真相,並親手打造一個佩奇形象的玩具送給孩子。

這是一則從商業傳播角度上來看非常成功和到位的廣告片,如果對其中的每一個情節較真,未免太吹毛求疵。但不得不承認,從感動中回過神來,確實能夠發現有邏輯上不太順暢的地方。而其中最令人困惑之處,恰恰就是主線:爺爺歷盡苦難,試圖明白啥是佩奇的故事。

《啥是佩奇》

編劇把故事安排在了偏遠的鄉村,讓老大爺使用信號不好、不能上網的手機,為他了解佩奇製造難度。但劇情中,卻出現了老大爺和其他村民一起觀看智慧型手機、老大爺和兒子再次通話的場景。在通訊技術發達的現代,就算信號不好沒有聽完孫子的話,可以補打一個過去,或者換個地方/隔天再通話,或者找別人借電話撥打。這樣看來,片中老大爺辛辛苦苦好幾天、問遍全村的行為,可能有些誇張了。

實質上,無論是閉塞的農村背景,愚公移山式地不斷詢問,還是「土法煉鋼」式的玩具製作,目的都是營造出一種超出常理和現實的質樸又浪漫的情懷。整部作品通過老大爺不斷追尋佩奇,對兒女歸鄉的渴望,獨自一人看電視節目報導家庭團聚的失落等等場景,把它的主角老大爺展現為一種渴望兒女關懷的單一長輩形象——閉塞、執著有餘智慧不足,以兒孫為生活的全部重心,樂於奉獻。

於是,溫情之餘,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因為孫子一句沒有說完的話就要全身心奮鬥的老人,一個久不給父親打電話的兒子,一個被驕縱寵愛的小孩……代際之間充滿的不是溝通、理解與包容,而是自我奉獻後的感動。這種感動中帶有太多對老一輩苦難和犧牲的強調,正如微博網友@雲小幽所寫的:

動畫片裡佩奇姐弟去豬爺爺家裡玩,豬爺爺種了菜和果樹,帶著孩子澆水施肥認菜認果子,佩奇姐弟過了非常愉快的一天……為啥變成國內版,一個爺爺非要去實現一個看起來不滿5歲的孫子隨口一說,自己也不明白的玩意兒?

《啥是佩奇》中的爺爺。據媒體採訪,扮演爺爺的演員在此前沒有聽說過小豬佩奇,拍攝時導演讓他多自由發揮。爺爺的表演有許多真情流露之處。關於宣傳片中所體現的農村是否真實,網上已經有很多討論,各地的情況不同,我們不敢說片中的故事在現實中絕無可能,況且它所體現的普遍情緒是真實可感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啥是佩奇》是一部相當成功的廣告片,只是它所提出的問題,感動之餘,依然值得我們深思。

但影片中的老大爺並不在乎。如果說前不久引發話題的電影《四個春天》中展現的父母是自己的愛好,家裡最大的雞腿是媽媽在吃。它提供的是另外一種愛和另外一種家庭的可能,它輕盈、自由、歡歌笑語,充滿了創造力和可能性。那麼《啥是佩奇》中的大爺就是完全的反面。他以兒孫的願望為願望,以兒孫的快樂為快樂,最大的自我心願就是希望闔家團聚。這一點在影片結尾得到了高潮式的展現:老大爺忙活了許久,送出了最棒的禮物,最終獲得的回報竟然不是和他個人相關的,而是去電影院裡,看孫子想看的《小豬佩奇》動畫,並且把動畫設置為自己的彩鈴,向同村村民炫耀。他的幸福與他對兒孫的奉獻緊密掛鈎在一起,他因奉獻而感到快樂。

鼓風機佩奇

熱心犧牲的老年人

《啥是佩奇》並不是個例,事實上,我們總是書寫熱心犧牲的父母,並不斷創造出相似的感動。2017年年末,不少人的朋友圈被「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盤番茄炒蛋」這條廣告刷屏了。廣告講述了一位名叫伊恩的中國學生由於不會做番茄炒蛋,向遠在中國的家長求助的故事。為了及時教會兒子,父母半夜4點爬起來到廚房為他錄製番茄炒蛋視頻並在廚房等孩子回復。最後,伊恩的番茄炒蛋獲得了外國朋友的認可,他也深刻感受到了來自父母的愛。這個改編自真實經歷的故事之所以能夠得到大量轉發傳播,很顯然是因為戳中了大家的淚點。不少網友為之感動,紛紛留言:「雖然是廣告,但是我哭了」;「感覺從某一天開始就變得很脆弱很想家 」……

《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盤番茄炒蛋》

除此之外,還有老年人等待孩子回家的公益廣告,綜藝節目中不斷窺探明星兒子生活的母親,積極幫助孩子相親的父母等等老人形象。我們熱愛書寫此類老年人圍繞著年輕人生活的模板,似乎隨著他們的年齡老去,他們自己的生活樂趣也已經停滯了,他們成為了傳統的 、落伍的、孤獨的、只能依附在小輩身上獲得幸福的群體。

當然,這樣的書寫方式是基於一定的現實基礎的,它首先建立在自古以來的家庭養老傳統和由此生發的孝道文化上。在傳統農業社會中,「養兒防老」是均衡社會成員世代之間取予關係的經典模式,它有效地解決了幼年和老年不能自養時,父代與子代之間的互惠均衡問題。社會學家費孝通稱這一模式為「反饋模式」。由於政府養老體系不完善、醫療和科技條件差等等狀況,能夠溫飽老年生活必需要建立在血緣家庭中,接受家族年輕人幫扶和參與。

在此基礎上,孝親文化被建構起來,從而也確立了幾千年的「奉老敬孝」的基本結構與模式。舉例來說,傳統文化代表孔子就強調子女侍奉父母,包括經濟上贍養、生活上照料,還有懷著敬愛的精神慰藉等等。在這個框架下,對老年父母的孝敬稱為父母對子女、社會對個體的基本要求。因此,大眾一直以家庭為模板想像一種完美的老年生活——兒孫繞膝,頤養天年的老人,其樂融融,充滿敬愛的子女們,呈現出一派和諧、美好的圖景。人們很難把老人的快樂與子女參與的大家庭剝離開來,想像獨屬於他們的幸福。

與此同時,如今的生活方式對傳統的孝道文化造成了衝擊。雖然社會老齡化不斷加劇,但「父母在,不遠遊」的文化傳統隨著現代社會人們對經濟的追求而被遺忘,小型家庭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使得年邁的父母們不得不「被迫」留在家中與兒女分離,成為「遙遠的故鄉」。「養兒防老」的思想尚未從老人身上根除,然而當他們需要兒女依靠的時候,兒女通常不在身邊,孤單、自悲、自憐等情緒與情感難免就會出現,形成「空巢綜合症」。再加之年輕人普遍認為只要父母不愁吃住就可以了,忽視與父母的精神交流與心理慰藉,造成了老年群體的極度焦慮,他們的焦慮造成了代際之間的衝突與社會的種種問題,成為了人們關心的話題和痛點,被反覆書寫進大眾媒體形形色色的事實報導或虛構篇章裡。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老人陷入了奉獻與苦難的循環:因為他們需要依靠家庭獲得幸福,所以他們不斷付出和犧牲自我,希望獲得關注作為回報;因為不斷犧牲自我,他們越發喪失獨立爭取幸福的能力與動力,只能依靠家庭獲得幸福。於是,年輕人的關注成為了他們生活的唯一重心。

我們的老年想像

當然,以《啥是佩奇》為代表的種種與老年人相關的大眾傳媒影視作品,儘管客觀上回應了社會現狀和老年人的焦慮,但歸根結底,並非為老年人發聲,而是為年輕—中年人服務的:無論是對農村老人看直播的獵奇展現,還是給豬刷漆的鬧劇,很顯然都是都市年輕一代更能get到的笑點。畢竟,沒有資本不想要討好龐大的年輕受眾群體,他們既是社會的主要生產力,也是主要消費力。對於保健品之外的企業來說,老年客戶的數量極為稀少,根本不值一提。

88歲的成都老人王肅中,為了打發時間,給大學生當裸體模特。

以年輕人為核心受眾和視角的作品,充斥著一種平面化的老年想像:這些作品為了避免向年輕人傳播一種恐懼、不安的情緒,所以只展現一部分老年人的苦難作為感動的催化劑,例如孤獨寂寞、不懂高科技等等

(幾乎都可以依靠子女的幫助而解決,或者對於熟知網際網路科技的年輕人來說不是太大的問題)

。他們下意識地迴避用「合家歡」解決不了的、老年人更深重的、無法解決的苦難,例如身體衰弱造成的諸多不便和痛苦、在社會中的失語、養老系統的不完善等等。

當談到老年人與年輕人不同的審美趣味的時候,媒體往往採取一種調侃甚至嘲弄的態度。「中老年表情包」、「中老年婦女風景區拍照姿勢大賞」、「父母神奇的裝修品味」等等網絡熱議話題充分展現了一種居高臨下的消遣意味。我們在大眾媒體上看到老人形象時,他們經常是負面的,展現出保守、退縮、對科技的無知與恐懼、對社會的依賴與索取;而生產、冒險、激情、徵服自然,這些現代性的象徵符號大都標繪在年輕人的身上。長遠來看,這種長期傳播的愚昧、落後的老年形象使得社會其他群體對於老年群體形成了刻板印象,從而讓老年群體進一步成為邊緣性群體,對於老年群體的自尊、重要感的形成都起到了深刻壓抑的作用。

重慶七旬老人張才柱所繪製的回憶畫,再現了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重慶鄉下的生活與生產景象。每個老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史和值得被關注的自我。這些似乎容易被人們所忽視。

不僅如此,大眾還往往希望老人通過努力,展現「年輕態」,向年輕人的趣味和潮流靠攏,展現出一種「積極」的形式,從而幫助年輕人達成一種美好的老年生活可能性想像。以韓國節目《嘻哈民族》為例,就是以奶奶RAPPER為噱頭,選取了來自不同地方、不同領域的八位老太太,在Hip-hop製作人的幫助下進行Rap舞臺對決。在節目中,這些完全對Rap文化不了解,也甚少共鳴的65歲以上老人要努力學習演唱方式,並記住歌詞……以便獲得年輕觀眾的青睞,獲得他們的承認。

《嘻哈民族》中的奶奶。

那麼,老年人是否能夠真正擁有自己的面貌和獨特的生活方式呢? 目前,一些地區或領域已經開始做類似的嘗試,逐步正視老年群體,將老年群體的刻板形象解構。如近幾年開始逐漸發展起來的老年時尚產業,讓老人稱為時尚的代言人,而不是被拋棄的對象。不少時裝公司紛紛聘請老年人擔任模特,參與拍照和T臺走秀等活動。英國的百年老店瑪莎百貨公司選擇了78歲的霍諾爾·布萊克曼做形象代表,聯合利華多芬香皂則選擇了96歲的艾琳·辛克萊爾,她出現的廣告海報上使用了這樣的廣告語「有皺紋真美」。 另外,在一些老齡化較為嚴重的國家,如日本,有部分地區建立了完善的集體養老體系,讓老年人擁有家庭養老以外的其他選擇,可以積極地參與興趣培養、社交活動等等。

不過,迄今為止,這些嘗試都不過是小範圍的施行,並多半淺嘗輒止。我們依舊生活在這個老無所依的爺爺站在村頭望穿秋水,只得努力做出蒸汽朋克風的小豬佩奇博君一笑的世界上。

作者:阿莫

編輯:榕小崧、瀋河西 榕小崧; 校對:柳寶慶

相關焦點

  • 啥是佩奇是什麼梗 啥是佩奇為什麼這麼火
    最近在朋友圈和微博上都可以看到一個新詞——啥是佩奇,很多網友不知道佩奇因為什麼又火了一把,啥是佩奇到底是什麼梗,下面就來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啥是佩奇》其實是部電影的宣傳片,由大電影《小豬佩奇過大年》導演張大鵬執導。
  • 「啥是佩奇」大火,映射留守老人痛點
    去年火得一塌糊塗的網紅「小豬佩奇」,又一次霸佔了朋友圈。這次不是因為「社會人」的社交標籤,而是因為一支電影宣傳片。17日,電影《小豬佩奇過大年》官微公布了主題為「啥是佩奇」的宣傳片。該片講述生活在黃土高原深山裡的留守老人李玉寶,為了給城裡的孫子春節禮物,問遍全村啥是佩奇的故事。
  • 預告片讓鼓風機翻倍賣 網售「鼓風機佩奇」涉嫌侵權
    預告片讓鼓風機翻倍賣 網售「鼓風機佩奇」涉嫌侵權 原標題:   1月18日,隨著《小豬佩奇過大年》的預告片《啥是佩奇》的迅速走紅,片中爺爺為孫子自製的「鼓風機佩奇」引來大量網友的追捧。
  • 「啥是佩奇」刷屏,可是你知道它還有個弟弟叫喬治嗎?
    這幾天,「啥是佩奇」刷屏了,爺爺對孫子的親情也感動了很多人,佩奇一家又火了一次。佩奇一家是由豬爸爸、豬媽媽、佩奇和弟弟喬治組成,今天就來說一下佩奇的弟弟喬治。喬治是一個18個月大的小男孩,最喜歡是玩具是恐龍,所以他的形象就是抱著一隻綠色的恐龍的小豬。
  • 探訪《啥是佩奇》拍攝地,村民不認識佩奇:配種的配?傳奇的奇?
    儘管《啥是佩奇》這部短片在網上爆紅,但被山頭包裹的村子並沒有被驚擾到……在短片以病毒式傳播的同時,問及村民「啥是佩奇」,一些年長的村民仍然表現出些許困惑,「配種的配?傳奇的奇?」全文3068字,閱讀約需6分鐘1月17日晚,一部5分40秒的短片《啥是佩奇》迅速刷爆朋友圈,短片中那個粉紅色的「硬核佩奇」成為2019年誕生的第一個「網紅」。與此同時,短片的拍攝地與主角李玉寶也引起了網友們的強烈關注。
  • 簡筆畫――小豬佩奇
    (小豬佩奇)這部動畫片,我相信是很多小朋友都很喜歡看的動畫片之一,它的故事是簡單的圍繞著她與家人的愉快經歷,幽默而有趣。佩奇就是一隻非常可愛的小豬,她今年5歲了,她和她的爸爸,媽媽,弟弟喬治生活在一起,她最喜歡跳水坑,最喜歡吃的是義大利麵和巧克力蛋糕,最喜歡辦成小仙女公主,最喜歡喝橙汁,也很喜歡去她的爺爺奶奶家玩。
  • 佩奇和八戒是什麼關係?
    最近,小豬佩奇在網絡上有點火,視頻《啥是佩奇》賺足了流量和眼淚。有小朋友就提問了:佩奇和八戒是同一種豬嗎?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涉及不少知識點。《西遊記》裡,老丈人評價他:「初來時,是一條黑胖漢,後來就變做一個長嘴大耳朵的呆子。」
  • 豬年到了,別靠佩奇插蔥裝象,你知道鯊魚寶寶嗎?
    這兩天,一部《啥是佩奇》的廣告片火了。
  • 一幅佩奇漫畫配一首故事童謠 他想教會小孩不放炮 懂得禮讓……
    各色彩筆擺在桌上,75歲的吳國梁坐在書桌前聚精會神地畫著自己的佩奇漫畫《過年》,一幅幅漫畫講著小豬佩奇過年期間的小故事,配著朗朗上口又簡單好記的童謠告訴小朋友,過年不放鞭炮、不貪吃,要記得給長輩拜年,還要懂得禮讓……雖然創作之初,他不太喜歡佩奇的形象,但轉變得倒也快:「(它)不太符合我這個年紀人的審美
  • 小豬佩奇,動漫裡的佩奇,到底喜不喜歡它的弟弟喬治呢
    說起最近最火的一部動漫作品,小豬佩奇,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小豬佩奇和弟弟的關係是多麼的好,她們一家人的生活是多麼的幸福,但是今天小編就要給大家來說一些陰暗的東西在這部動漫作品中,如果你仔細觀看,會發現小豬佩奇其實根本不喜歡他自己的弟弟喬治。
  • 攜手小豬佩奇,網紅美食必勝客巨大的比薩來深圳啦
    深圳新聞網2019年1月21日訊 《啥是佩奇 》刷屏了,和佩奇一起火爆網絡的,還有新晉網紅美食必勝客「巨大比薩」!這款必勝客史上最大的比薩一經上市,就吸引深圳吃貨巨大關注。日前,深圳知名原創插畫師青松受其啟發,創作《佩奇必勝》,把「鼓風機」變成了比薩,「吹」出「豬事大吉」。
  • ...小豬佩奇過大年》定檔大年初一 宋祖兒加盟《熊出沒·原始時代...
    《小豬佩奇過大年》定檔大年初一 電影《小豬佩奇過大年》已定於大年初一(2月5日)與觀眾見面。該作品由阿里巴巴影業集團、Entertainment One公司出品,上海淘票票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發行,改編自Astley Baker Davies(ABD)公司製作的《小豬佩奇》電視系列動畫。《小豬佩奇過大年》該片將卡通形象「小豬佩奇」和中國傳統節日做結合,講述了湯圓、餃子一家和祖父母於除夕這天團聚,大家共同體驗傳統習俗的故事。
  • 賽博朋克or蒸汽朋克?還有你不知道的磁帶未來主義
    例如賽博朋克,以及這類作品下常見的諸如無人機、霓虹燈廣告牌、高樓大廈等。或者是蒸汽朋克題材下的維多利亞時期歐洲城市風格,大齒輪,飛空艇等有趣的科幻產物。然而,小編今天要和大家聊聊的不是賽博朋克,也不是蒸汽朋克,而是另一個大家經常見到相關元素卻很少專門拿出來討論的科幻風格題材:Cassette Futurism — 磁帶未來主義。什麼是磁帶未來主義?大家先看張圖,腦中有個大概印象再說。
  • 《啥是佩奇》戳中你淚點的,是這件事
    《啥是佩奇》視頻截圖。啥是佩奇?一夜之間,憑藉一部電影宣傳短片,這隻來自英國的粉色小豬又火了一把。作為《小豬佩奇過大年》的預熱,短片講述了一位農村老漢為尋找孫子心心念的「佩奇」求助全村的故事。
  • 為什麼很多車上貼「小豬佩奇」變社會車?「小豬佩奇」車標更贊!
    《小豬佩奇》是一部英國製作的面對1-5歲學前小朋友的動畫片,以極簡的畫風和幽默的對白著稱,它通過佩奇一家的經歷來告訴小朋友們要積極樂觀、團隊協作和善於分享。《小豬佩奇》一年能給製片方帶來80億的收入,是如今最火的動畫IP。可是它忽然間在成年人間火了,這是為何?
  • 小豬佩奇最喜歡做的三件事情,第一件竟不是和喬治捉迷藏!
    裡面有很多堪稱經典的就像是《畫江湖》、《秦時明月》、《鬥羅大陸》、《星辰變》、《小豬佩奇》等眾多耳熟能詳的動漫。其中《小豬佩奇》這部動漫最為經典,就像是《小豬佩奇》系列動漫劇中小豬佩奇最喜歡做的三件事情,第一件竟不是和喬治捉迷藏!
  • 遊戲中的「蒸汽朋克」風格是什麼?淺談蒸汽朋克在遊戲中的表現
    今天我們就先來談一談遊戲中的「蒸汽朋克」到底是怎樣的。何謂「蒸汽朋克」說到蒸汽朋克就不得不用賽博朋克和他進行對比,從整體來說「蒸汽朋克」與「賽博朋克」就是兩個完全的對立面。從時間概念上來說,蒸汽朋克 描述的是歷史,而賽博朋克描述的是未來。
  • B站《後浪》刷屏,可怕的不是「獻媚年輕人」,而是「老無所依」
    可怕的不是"獻媚年輕人",而是年輕人的"老無所依""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像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科技繁榮、文化繁茂、城市繁華,現代文明的成果被層層打開,可以盡情地享用……"猛一看,這是一件極好的事情。
  • 設計風格——蒸汽朋克
    所有的設計都像是一面鏡子反射出某一階段社會的主流審美,要是討論起設計的各種潮流風格,蒸汽朋克必須得有名字。蒸汽朋克是一個組合詞,由蒸汽steam和朋克punk兩個詞組成。蒸汽自然是代表了以蒸汽機作為動力的大型機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