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2元,藥王孫思邈去世,百姓一邊哀悼藥王離世,世間從此少了妙手回春之人,一邊又為藥王的實際年齡吵翻天,畢竟,藥王活得太久,以至於讓百姓忘記他的出生年月日。
有人說藥王孫思邈不是活到141歲,而是125歲,也有的說,人不可能活太久,頂多也就是101歲。
世人如何吵,我不理,我以百度為主。
其實藥王活多大年齡,應該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應該是,古往今來,從事醫學的不只有他一人,能夠妙手回春的醫者也不是只有他,為什麼他的影響力這麼大?
我們先列出孫思邈的影響力,到底有哪些?
首先孫思邈的長壽,目前無人能活到141歲,即使退一步到125歲,也很少。
其次,孫思邈的醫術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所以被稱藥王。
還有就是,世人對於孫思邈醫術的評價,除了來自民間的評價,還有許多名人對他的評價,可以說這些人都是孫思邈的超級粉絲。在這些粉絲中,還有一個重量級的粉絲,那就是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多次召見孫思邈,許以高官厚祿豪宅。但是,這些都被孫思邈拒絕了。
那麼,藥王孫思邈是怎樣做到長壽、成為藥王,擁有眾多粉絲的呢?
每個人的理想,很多時候與本身的境遇有關。
出生於公元541年的孫思邈,不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而是含有著藥勺降生的。可以說他的病,就是胎帶出來的。
有病就得治。但是,孫家生活條件太差,那時也沒有醫保和捐款救助的事情。
孫思邈的父親為了給他治病,可以說是砸鍋賣鐵,只要能治病就行。
可偏偏天不遂人願,家裡已經是一貧如洗了,孫思邈的病還沒有好。有幾次,孫思邈差點夭折。
當同年齡的小夥伴們,可以上房爬樹掏鳥窩時,孫思邈卻只能守著藥罐子度日,身上飄著草藥香。
也許應了那句話,天無絕人之路。有位採藥人,知道孫思邈的病後,採了幾種草藥送給他,結果,喝了採藥人的中藥,孫思邈的病奇蹟般地好了。
從小就受到疾病之苦,而後又飽嘗求醫難的孫思邈,從此立志學醫,像那位採藥人一樣,用醫術無私地救助他人。
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孫思邈離家拜師學藝,而他的師傅看他認真好學,一方面讓他讀醫書,一方面診病時也帶著他,讓他學習診病開處方。
孫思邈聰明好學,進步很快。青年時期,孫思邈就相當有名氣了。
據說,隋朝晚期的隋文帝,想把他召進宮裡當國子博士,但孫思邈「稱疾不起」,就是裝病不去。
後來,隨著孫思邈的名氣越來越大,等到唐太宗李世民當皇帝時,也召他入宮,但孫思邈拒絕了。高宗繼位時,再次召見孫思邈為諫議大夫,也被拒絕了。
不慕名利,只想救助普通民眾,沒有俗世所擾,才讓孫思邈活得無拘無束。心情好,才是真的好,否則每天勾心鬥角,爭名奪利,看人眼色過日子,才是真的不爽。
雖然年少成名,但是孫思邈不驕不躁,對於醫治病人一直是親力親為。
有一次,外地有位病人被抬進門來。原來,病人好久不能排尿,小肚子脹得鼓鼓的。病人痛苦地呻吟著,已經危在旦夕。
孫思邈通過用藥和按摩,結果都沒有效果。唯一的方法就是幫助病人導尿,但那時沒有導尿管。
聰明的孫思邈,把蔥葉掐去頂端,然後順入尿道用嘴吹氣,終於幫助病人把尿排出來。用蔥葉導尿在醫學史上是先例,比法國人用橡皮管導尿,早了一千多年。
有許多醫學專例,都是屬於孫思邈的,但那時沒有專利之說。
比如夜盲症,也是孫思邈第一個發現,並且治好的。在洪洞地區的百姓,白天視力正常,但是到了晚上,什麼也看不到。
孫思邈就親自去洪洞地區查看,通過研究發現,患病的病人家庭都比較窮,就推斷是因為營養不良。而如何救治呢?孫思邈想到醫書上有「肝開竅於目」的說法,就讓百姓多吃些動物肝臟,結果治好了夜盲症。
這樣的事情,可以說是數不勝數。
最著名的,應該是孫思邈為初唐四傑之一的文學家盧照鄰治病了。
盧照鄰得的是惡疾,也就是麻風病。這種病也傳染,許多醫者都會拒絕。盧照鄰得此病也很悲觀,甚至給自己改號為「幽憂子」。
孫思邈不僅親自給他診治,還開導盧照鄰:「人體生病就像自然界經常發生變化一樣,乃是常數,不值得過分悲傷抑鬱。」
為了打消盧照鄰的顧慮,孫思邈又誠懇地對他說:「天地有可消之災,形體有可愈之疾」。這份安慰再加上滿碗的心靈雞湯,讓盧照鄰放下負擔接受治療。
妥妥的醫者仁心。
後來,病癒的盧照鄰不僅發文感謝孫思邈,還拜他為師,並稱讚孫思邈「道合古今、學殫數術」。就是說,可以和歷史上最有學問、最有道德的名流相媲。
從治病人的親歷親為,就不難看出,孫思邈被稱為藥王,是當之無愧的,因為每個病例他都經手,有了第一手資料,才能寫醫書,才能讓後世之人學習。
身為醫者治病,病治好了肯定是要受到病人喜歡和愛戴的,孫思邈也不例外。
只是,對於孫思邈來說,最初的理想是學醫,而學醫的初衷是採藥人治好了他的病,而他也學著去治病救人,並不把名利放在第一位。
醫者收紅包,古來有之。小到百姓,被治好了肯定要感謝,除了給診金之外,也許會送只小雞或者其它特產啥的,但是孫思邈從來不收。
如果說,百姓生活苦,不收也在情理之中,那麼皇帝給的,不收白不收,但他也沒收。
曾經,孫思邈通過「懸絲診脈」,治好了長孫皇后的病。
唐太宗李世民很高興,首先要留孫思邈做官,被拒絕了。然後又賞賜了「沖天冠」一頂、「赫黃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馬和黃金綢緞等等。
孫思邈留下衣服、冠和金牌,其它的都沒有收。
不為名利所累,一直是孫思邈的做人原則,他不喜歡這些,他只喜歡治病救人,然後根據各種病例寫醫書。
對於醫術研究和多年臨床經驗,讓孫思邈對內科、外科、兒科、五官以及針灸等等很都精通,他有二十四項研究成果,比如第一個創立「阿是穴」,第一個用「胎盤粉」治病等等,可以說是開創了醫學史的先河,只可惜,那時沒有諾貝爾獎,也沒有申請專利之說。
但是,孫思邈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
孫思邈的《千金翼方》和《千金要方》,可以說是驚世之作,而他協助朝廷完成的《唐新本草》,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
從藥罐不離身,再到藥王稱號,孫思邈的人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如果說治病救人贏得了百姓愛戴,那麼,孫思邈的醫術和高尚人格,也同樣贏得最高統治者的青睞和讚賞。
唐太宗李世民對孫思邈的評價,可以說是最有說服力的:「故知有道者,羨門、廣成豈虛言哉。鑿開經路,名魁大醫。羽翼三聖,調和四時,降龍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
這評價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孫思邈做到了不以物喜,不慕名利,不計得失,心胸豁達,為人善良,這就是最好的養生法。
千年養生第一人,活到141歲,成為藥王的孫思邈,可以說是很通透的一個人。如此,才活出不一樣的人生,為後世人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