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能擁有美好的愛情,初遇愛情總是很美麗很心動,對方在我們眼裡是如此的完美可愛。情到濃時甚至想日夜廝守在一起,一刻都不想分開。
可是慢慢地為什麼我們開始患得患失?開始感到有壓力?也不知道為什麼覺得感情好累呀,起初的美好都變成了負擔和煩惱的根源,突然覺得驚恐和很煩很煩。
當這些情緒在彼此之間流動,是不愛了嗎?不是的,是愛過了頭!因為過度的愛讓倆個人感覺到非常累。
所謂過尤不及便是如此。
赫西奧德在《神譜》中講"對任何事情,不要有太多的要求;在人類的一切活動中,適度是最好的。"
人為什麼要談戀愛呢?應該是想要找個貼心的知冷知熱讓彼此感到活著很美好的人,一起分享喜怒哀樂,因為有你,我不再害怕世間的一切,因為我知道,有你跟我站在一起。
《親密關係》這本書裡說,人談戀愛其實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來自於你內心的需求。從小我們就有兩大主要需求,一是叫做歸屬感,第二個叫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如果小時候我們的父母沒有滿足我們內心的這倆大需求,那麼長大後我們就會從我們的戀人身上找。希望對方的出現讓我們的所有期待都得到滿足。
簡單來說,情感是來自人類「愛與被愛」的基本需求,這個主要動機構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吸引磁場"。我們慣於尋找一個非常希望和我們在一起,一旦不能在一起便痛不欲生的人。
很多人認為需要某人就等於愛他,因此,愛很苦,這就是問題所在。
比如你發一個信息,對方遲遲沒有回,你可能就會胡思亂想,然後生氣。
你希望對方可以抱著你睡,可對方不習慣這樣,你可能也會生氣。
你想對方多說些甜言蜜語,可對方偏是嘴笨,只會說些平常的話。
你希望對方記得你的生日,各種節日最好都能對你有所表示,哪怕一句甜蜜的情話,可是對方沒有。
於是你就會悶悶不樂,你覺得如果他愛你就該明白你,就該在乎你的感受,應該處處以你為先,應該秒回信息,時刻關注你。
因為你需要對方證明對方愛你,需要對方證明你很重要,你在對方心中是最特別的,是值得被愛的。
當對方無法時刻滿足你的需求時,你就患得患失,覺得對方愛你的話就應該如何如何,於是就想改造對方,讓對方變成你喜歡的樣子。
而正是因為想改變對方的企圖,讓戀愛變成了沉重的負擔。
《親密關係》中指岀壓力分為兩方面:一方面,你希望伴侶讓你快樂,而讓對方感到壓力;另一方面,你自己也承受著壓力,因為你的也必須做對方要做的「一切"。
兩個人都對彼此做過度的情緒索求,會在脆弱的親密關係互動上,施加極大的壓力。如果對別人取悅我們的能力抱以太大的期望,那麼失望將會是必然的結果。
期望就是通往地獄之路,因為期望會把接受和讓人自由等充滿愛意的感覺擋在門外。
如果我不能接受別人現在的樣子,或不讓他們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麼我就不是真的愛他們。
如果我們感到失望、憤恨,一定是因為我們對戀人有所期待,而在對方做到之前,我們無法快樂。
其實我們真正需要的,沒有人能給,也沒有人能讓我們快樂。
《親密關係》也說了:我們根本不缺少愛,當你能感受自己根本不缺少這些愛,你是一個有能力追求幸福,一個獨立的個體,你不需要從你的戀人那邊獲得一些關注和一些特殊的照顧,你才能得到內心的一些安慰的時候,你才能變得特別強大。佛主說「世間萬物都在我們心中",這些東西本來就是有的,如果你找到了這種感覺,那麼你就會在親密關係中學會放手。
學會放手意味著不從對方身上有著極高的期望,因為你知道雙方都是有期望的人。
如果你願意放手,就有機會發現,你所需要的一切,其實都在於你的心裡,不假外求。如果你不願放手,因為不被滿足的期望,遲早會變成憤恨,讓你和戀人漸行漸遠。
如果你有精神上的信仰,內心富足堅定,那麼你就不再用期望來束縛你的戀人。
斯託拜烏在其文集中記載道:「要是任何東西越過了尺度,最令人感到快感的東西,也變成最令人厭惡的東西。"
而愛情最美好的是讓人感到愛和感到自由。你愛我,我也愛你,並且我們都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