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三世畫像,現存倫敦。
還原後的理查三世的頭像模型。理查三世協會主席菲爾·斯通說,「這張臉有趣,比我們想像中更年輕、飽滿、少了些憔悴,帶著一絲微笑……我想人們會喜歡它。」
理查三世骸骨,根據彎曲的脊柱可以推斷,理查三世一個肩膀比另一個肩膀高。
考古學家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他們的研究結果。
馬君桐
他是金雀花王朝的末代君主;他是英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戰死沙場的國王;他是莎翁筆下醜陋邪惡的代名詞……1485年,他命喪博斯沃思平原。今年2月4日,英國萊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宣布,2012年從一個破敗的市政車庫發現的人體骨架是他的殘骸。考古學家根據發現的頭骨復原了他的頭像。他就是理查三世,理查·金雀花。
停車場下的骸骨
據歷史記載,理查三世1485年8月戰敗身死後,他的遺體被一位教士埋到了萊斯特一座教堂裡。後來,該教堂被都鐸王朝的亨利八世下令拆除,教堂的具體位置便逐漸被當地居民遺忘。
2012年,由萊斯特大學考古學家理察·巴克雷帶領的一個考古隊通過地圖索源法和鑽地雷達技術,最終確定了一個市政停車場就是史書記載中埋葬查理三世的教堂的地點。當年8月,他們從該停車場發掘出了一具成年男性的骸骨。分析顯示,這個人體型苗條,脊柱側凸(椎骨嚴重彎曲),很有可能一側的肩膀比另一側的肩膀高。這與當時對理查三世的外貌描寫相符。骸骨上的外傷痕跡顯示,這位國王顱骨後方有兩處重傷痕跡,他可能是因其中一處創傷死亡,這些創傷可能是由劍或者戟造成的。這與當時的人所說的這位君王在頭部遭到重擊後被殺的情況相符。這些骨骼還經歷了放射性碳測年,這種方法顯示,這名男子是在1485年到1550年之間去世的。這也與歷史上記錄的這位君王的去世時間相符。
科學家們找到了兩位理查三世的後人,通過DNA對比,確認這具骸骨屬於理查三世。今年2月4日,幾位來自萊斯特大學的考古學家、遺傳學家、系譜專家和相關領域的科學家舉行新聞發布會向全世界宣布了這一消息。考古學家理察·巴克利描述這具骸骨的身份「已經證據確鑿」。
2月5日,考古學家公布了理查三世的頭像模型,這是依據當事人頭骨首次還原這位十五世紀英格蘭國王的外貌。
在位兩年的國王
理查三世是約克王朝的末代國王,也是最後一位姓金雀花的英格蘭國王。
1461年,愛德華四世登基,成為約克王朝第一位國王。他有兩位弟弟,喬治和理查。喬治後來因叛亂而死,理查就是理查三世。
在愛德華四世治理英格蘭的期間,理查對他的兄長格外忠誠,同時他也成為了一名優秀的軍事統帥。他被賜予位於北英格蘭的廣大土地與格洛斯特公爵的頭銜,並且被指定為北方總督。理查掌控北英格蘭直到愛德華四世駕崩。他施政公正,並且慨然援助大學、教堂。在此地,尤其是約克市,他享有廣泛民眾的愛戴與關注。
1483年4月9日,愛德華四世駕崩。1483年6月22日,理查的一名代表宣讀了一份聲明,宣稱基於愛德華四世與伊莉莎白·伍德維爾的婚姻不合法,他們的孩子便成了私生子,並自動失去了王位繼承權;而理查的哥哥喬治的獨子,也在先王在世時被以喬治叛國為由剝奪了王位繼承權。因此,英國王位的真正繼承人應當是理查,而非愛德華五世(愛德華四世之子)。
1483年7月6日,理查三世在西敏寺加冕成為英格蘭王。雖然在位時間只有兩年,理查三世依然展露了他出色的政治才能。執政期間,理查三世推出了一系列自由化改革措施,比如制定保釋法案和解除對出版印刷行業的限制。他與王后安妮給劍橋大學捐款,給教堂提供資金,並建立了皇家紋章院。
理查三世在位期間曾發生兩次大規模叛亂行動。第一樁叛變發生於1483年,由曾經是理查三世的支持者亨利·斯塔福德,第二代白金漢公爵和亨利·都鐸,第二任理奇蒙伯爵所領導。這次事變很快就被理查三世平定,白金漢公爵則在賽利斯伯利地區的牛頭旅館附近被斬首,亨利·都鐸逃往法國。但1485年,另一次叛變又發生了,這次的領導者是亨利·都鐸與其叔父賈斯伯·都鐸。叛軍成功地登陸英格蘭,並于波斯沃思平原之役擊敗了理查三世。蘭開斯特家族由此取得了玫瑰戰爭的決定性勝利。
他死後,英國步入了都鐸王朝統治時期。
飽受爭議的惡名
理查三世在位時間僅僅兩年(1483~1485),卻成為英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暴君。他最受批判的罪行是殺死先王遺孤,即他的哥哥愛德華四世的兩個兒子。理查三世甚至一度成為英國兒童噩夢中的人物——可憐的王子被困塔上,邪惡的駝背壞叔叔偷偷潛入臥室,用枕頭捂死了他們。
在莎士比亞的名劇《理查三世》中,理查被描述為一個內心極度陰暗、嫉妒自己的哥哥,醜陋並邪惡的駝背篡位者。他描述自己「天生我一副畸形陋相,不適於調情弄愛」,他對自己的狀況很痛苦,「就只好打定主意以歹徒自許,專事仇視眼前的閒情逸緻了」。
但其實,英國史學界對愛德華四世兩個兒子的下落一直存在爭議,也無明確證據證明理查是元兇。多數對理查這一罪名的控訴源於託馬斯·摩爾所著的《理查三世傳》,其中詳細記載了理查如何命人殺死了他的兩個侄子。由於託馬斯·摩爾是都鐸王朝的大法官,有論者以為,這是都鐸王朝為了消滅前朝合法性,向理查三世潑的汙水。目前,尚無當代的第一手資料可以證明這件事。但摩爾的著作太過深入人心,以致理查三世一直是眾人眼中的「殺侄者」。
各個時代都有人對此提出疑問或翻案討論,理查三世的「粉絲」們一直希望能洗刷他的「冤屈」,還他「明君」、「大英雄」的形象。英國女作家約瑟芬·鐵伊曾寫過一本著名的歷史推理小說《時間的女兒》。小說中的格蘭特探長根據他縝密的推理和一位大英博物館的美國員工提供的資料幫助,一舉推翻了理查三世的罪名,並懷疑亨利七世才是兇手。由於這本小說在推理史上具有不朽的地位,使得歐美很大一批推理迷堅定不移地相信理查三世是無辜的。
二十世紀,理查三世協會成立,並一直收集以「理查三世生平與統治」為主題的研究資料。在理查三世基金會的網站上,標題為《忠於真相》的一個網頁中稱:「通過把一切罪過都歸罪到理查三世的頭上,讓亨利·都鐸在兩百年間躲過了人們的指責,直到人們可以自由提出疑問,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變。儘管都鐸顯然有巨大的動機傳播惡意謠言,誹謗一個死去的人,但是一些人就連最無恥的誹謗都不會放過。」
此次理查三世骸骨被發現,成為了一個契機,理查三世的「粉絲」們希望能夠為其「正名」。
歷史延伸
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在法國又名安茹王朝。王室家族是一個源於法國安茹的貴族,從十二世紀起統治英格蘭,首任英格蘭國王是亨利二世。金雀花王朝是英格蘭中世紀最強大的王朝。包括庶系旁支(蘭開斯特王朝和約克王朝)在內的15位金雀花君主於1154年至1485年統治英格蘭。獨特的英格蘭文化和藝術在金雀花時代開始形成。包括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在內的教育機構也在這段時期建立。
玫瑰戰爭:十五世紀中葉,由於在位英王亨利六世飽受精神疾病折磨,無法勝任國王職位。導致同為金雀花王朝王族分支的蘭開斯特家族(House of Lancaster)和約克家族(House of York)之間為了王位展開了內戰。這場戰爭持續了約30年,玫瑰戰爭不是當時所用的名字,它來源於兩個皇族所選的家徽,蘭開斯特的紅玫瑰和約克的白玫瑰。
王權法案:因為某名主教作證,在愛德華四世迎娶伊莉莎白·伍德維爾之前,他曾為愛德華與伊蓮娜·巴特勒女士證婚。基於這名女子在伊莉莎白·伍德維爾嫁給愛德華四世時依然在世這點,愛德華四世與伊莉莎白·伍德維爾間的婚姻無效的宣言隨即被議會通過。並訂立了王權法案以正式宣布,愛德華四世的兩個兒子失去繼承權,英王頭銜則屬於他的弟弟理查。
塔中王子:理查三世登基後,愛德華四世的兩個兒子住進倫敦塔(當年那裡還是皇家住所),故這兩個男孩被稱之為「塔中王子」。此後,當代再無對這兩個王子下落的明確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