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高等數學講義》,20多年來再版數次,累計印刷千萬餘冊。其編者樊映川先生早已離世,而其著作至今卻仍在伴隨著一代代大學生的學習和成長。
「樊映川」,一個同濟大學數學系的代表符號。日前,學校召開紀念樊映川先生暨數學系教學研討會,緬懷、紀念我校數學學科先驅樊映川先生,研討、暢想數學系未來發展。
樊映川先生和青年教師談論問題
樊映川先生(1900-1967)是我校數學二級教授,曾任我校數學教研室主任、數理力學系應用數學專業教研室主任。隨著《高等數學講義》一再出版印刷,「樊映川」這三個字走進千萬學子的記憶。
20世紀50年代,我國正處於建國初期,高等教育事業剛獲得新生,還處於「一窮二白,百廢待舉」的時期,缺乏合適的教材和教學資料。自1953年開始,樊映川教授便組織教研室部分較有教學經驗的資深教師,編寫了自己的教材,定名為《高等數學講義》。《高等數學講義》的原稿,是他在五十年代初期根據自己教學的筆記和編寫的講義聚集、修改而成。該《講義》先由學校內部鉛印,分上、中、下三冊。1958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分上、下兩冊正式出版。樊映川教授是該《講義》的主編。該《講義》既注意吸取國外有關教材的優點,也重視從我國的教學實際出發,適應了我國工科高等數學教學的要求。《講義》很快被國內許多工科院校所採用,有的師範院校、函授及夜大學等也選此《講義》作為數學教材。
20世紀60年代初,在廣泛聽取《講義》的使用意見後,樊映川教授又主持了這套《講義》的修訂工作。196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講義》的第二版。該版對原版曾做了認真的修改,特別是下冊部分刪除的篇幅較大,且有些章節內容幾乎是推倒重寫。當時樊先生年事已高,且身患高血壓等症,主要修改執筆工作雖由原編寫組的侯希忠先生和王福楹先生等承擔,但他總是帶病操勞,參加討論,把關定稿。
隨著兩版《講義》的發行,在樊映川教授的主持下,又編寫出版了《高等數學習題集》和《高等數學學習方法指導書》,同樣深受各類高校和廣大讀者的歡迎。「文革」後,我國高校迅速恢復招生,尤其是全國建立了高等教學自學考試制度後,大量採用了這套《講義》作為教材。恢復研究生招生後,該書也被列為工科類某些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必讀參考書。這套《講義》還流傳到越南、朝鮮等國家。
據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不完全統計,《講義》的兩個版本的發行量已近一千萬冊,僅江蘇一個省就印刷三十六次。這在科技書籍發行史上是少見的,也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編寫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優秀教材之一。該教材也先後獲得1982年度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1988年全國高等院校優秀教材獎。樊映川先生的《高等數學講義》開創了我國理工科基礎數學教材「中國化」的先河,堪稱中國科技書籍出版史和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豐碑。
先人已去,而記憶永存。這激勵著後人奮力向前,在《高等數學講義》的基礎上,同濟大學數學系主編的《高等數學》(一版到六版)和《微積分》(一版到三版)也成為優秀教材的代表,先後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等獎勵。
學校將2012年定為數學年。這也表達了同濟大學推動基礎學科加快發展的決心和信心。正如裴鋼校長在研討會上所講,樊映川教授是是同濟大學的驕傲,既代表過去,也昭示未來。數學為百科之母,數學系要從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教學方法、質量評價和教學環境等方面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加強合作與交流,將數學科學的教學和研究推向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