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貪夜蛾首次入侵湖北省
為害多種農作物
草地貪夜蛾是世界十大植物害蟲之一。2019年5月8日,首次發現入侵湖北省仙桃市,主要為害玉米,造成嚴重損失。2020年草地貪夜蛾將遷入早,發生量大,在玉米上為大發生;玉米紋枯病為偏重發生;玉米螟、粘蟲、蚜蟲、大小斑病、灰黴病為中等發生。如何有效防控草地貪夜蛾?本期《三農服務熱線》節目特別邀請湖北省植保總站推廣研究員張求東詳細介紹草地貪夜蛾發生與防控技術。
嘉賓簡介
張求東湖北省植保總站推廣研究員
一
草地貪夜蛾在湖北省的發生情況
草地貪夜蛾為害狀
草地貪夜蛾又稱秋粘蟲,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預警的遷飛性農業重大害蟲,主要取食為害玉米、高粱等80餘種作物,受害後一般減產20%-30%,嚴重時造成絕收。草地貪夜蛾起源於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廣泛分布於美洲大陸,具有適生區域廣、遷飛能力強、繁殖倍數高、雜食為害重、防控難度大等特點,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預警的遷飛性農業重大害蟲,被列入世界十大植物害蟲「黑名單」。該蟲2016年1月入侵非洲,兩年時間擴散至撒哈拉以南的44個國家發生為害。2018年7月,亞洲的葉門和印度首次發現草地貪夜蛾入侵,隨後斯裡蘭卡、孟加拉、緬甸、泰國、寮國、越南等國發現。
2019年1月13日首次入侵我國,先後在雲南、廣西、貴州等26個省(市、區)1280個縣(市、區)發生,主要為害玉米,全國發生面積近1600萬畝。另外還為害除玉米外的15種種作物,分別為甘蔗、高粱、薏苡、穀子、花生、水稻、生薑、香蕉、竹芋、莪朮、馬鈴薯、油菜、辣椒、小麥和大麥,發生面積23.6萬畝。
2019年5月8日,草地貪夜蛾在我省仙桃市首次發現。到7月中旬,全省17個市(州、區)89個縣(市、區)均有發生,主要為害玉米,發生面積已達到150萬畝。
由於該蟲入侵我國後,將對我國糧食生產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及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把草地貪夜蛾防控工作與非洲豬瘟防控工作並列為農業農村部的重點工作來抓。
二
草地貪夜蛾的為害特點
(一)暴食危害重
屬暴食性害蟲,可群體作戰,一天能啃光一片玉米地,啃完後列隊遷移下一片地,因此也被稱為「秋行軍蟲」。以危害玉米最為嚴重。輕則減產20%,重則毀種絕收。2016年侵入非洲後,兩年間造成損失超過數十億美元。
(二)繁殖能力強
一隻雌蛾每次可產卵100-200粒,一生可產卵900-1000粒,多的可產1500-2000粒。
(三)雜食多樣性
能危害80餘種植物。嗜好禾本科,最易為害玉米、水稻、高粱、小米、小麥、大麥、甘蔗、黑麥草、蘇丹草等;也為害十字花科、葫蘆科、錦葵科、豆科、茄科、菊科等植物。如:花生、苜蓿、大豆、菜豆、馬鈴薯、甘薯、蕎麥、燕麥、菸草、番茄、辣椒等,以及菊花、康乃馨、天竺葵等多種觀賞植物(屬),甚至對蘋果、橙子等造成危害。
不光啃食玉米葉片、莖稈、果穗,對苗期、穗期、成熟期等各個階段的玉米都可造成影響。
苗期油菜受害
小麥苗期至孕穗期均可受害
(四)適生區域廣
適宜發育溫度為11℃-30℃,在28℃條件下,30天左右即可完成一個世代,在低溫條件下,需要60-90天。
由於沒有滯育現象,在美國,草地貪夜蛾只能在氣候溫和的南佛羅裡達州和德克薩斯州越冬存活。
在氣候、寄主條件適合的中、南美洲以及新入侵的非洲大部分地區,可周年繁殖。
(五)遷飛擴散快
在美洲有規律地1年遷飛1次,擴散至整個美國和加拿大南部。遷飛是該蟲生活史中克服不利環境影響的主要對策。
產卵前期(性成熟發育)廣泛擴散,雌蛾子在產卵前可遷飛500公裡,每晚可飛行100公裡,有報導稱草地貪夜蛾成蟲在30小時內從美國的密西西比州遷飛到加拿大南部,路程達1600公裡。
(六)防控難度大
自然天敵少:在美洲是重要害蟲,天敵較多,損失並不十分嚴重。草地貪夜蛾有其天敵,多種寄生蜂可寄生草地夜蛾幼蟲,幼蟲的自然寄生率一般很高(20%-70%),大多數被繭蜂寄生,其他許多捕食性天敵也有記載。當前我國對此蟲研究較少。
適生能力強:很可能將在亞洲定植,每年在熱帶地區大量繁殖,然後遷飛到溫帶地區嚴重危害。
抗藥性增強:作為世界十大害蟲之一,防治難度較大,防治為應急防治,藥劑主要是化學農藥,若過量使用,極易產生抗性,造成新的生態災難。
三
草地貪夜蛾的形態特徵
草地貪夜蛾為完全變態,有成蟲、卵、幼蟲和蛹四個蟲態。
(一)卵
卵期:夏季通常2-3天。
產卵部位:植株基部葉片正面、背面和葉基部與莖連接處的莖稈上;成蟲種群數量較大時,卵也會產在植株的高處或附近其他植被上 。
卵塊形態:通常數十至數百粒堆積成塊,多為單層排列,有時會分幾層,卵塊上覆蓋棕黃色鱗毛,也有無鱗毛覆蓋的卵塊。
草地貪夜蛾的卵
(二)幼蟲
幼蟲期長度受溫度影響,可為14至30天。
幼蟲通常有6個齡期。1齡:幼蟲體色黃綠色,頭部青黑色,約1.7毫米,像大頭娃娃。
高齡:幼蟲體色多變,表皮粗糙,有皺紋和顆粒狀結構。頭部「Y」形紋;第8腹節背面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個大黑斑。老熟幼蟲體長35-40毫米。
草地貪夜蛾的1齡幼蟲
草地貪夜蛾的高齡幼蟲
(三)蛹
蛹呈橢圓形,紅棕色,長度為14-18毫米,寬度約為4.5毫米。
蛹期:夏季為8-9 天,春、秋季為12-14 天,冷涼季節可達20-30天。蛹不滯育,因而不能承受漫長的寒冷天氣。
地點:淺層(深度為2-8 釐米)的土壤做一個蛹室,形成土沙粒包裹的繭;如果土壤太硬,幼蟲會在土表利用枝葉碎片等物質結成絲繭,亦可在為害寄主植物如玉米雌穗上化蛹。
草地貪夜蛾的蛹
(四)成蟲
成蟲為夜行性,在溫暖、潮溼的夜晚較為活躍。成蟲壽命7-21天,平均約為10天,一般在前4-5天產下大部分的卵,但羽化的當晚一般不會產卵。
翅展寬度32-40毫米,前翅深棕色,後翅灰白色,邊緣有窄褐色帶。前翅中部各一黃色不規則環狀紋,其後為腎狀紋;
雄蛾:前翅灰棕色,翅頂角向內各一三角形白斑,環狀紋後側各一淺色帶自翅外緣至中室,腎狀紋內側各一白色楔形紋;
草地貪夜雄蛾
雌蛾:前翅無明顯斑紋,呈灰褐色或灰色棕色雜色。
草地貪夜雌蛾
四
草地貪夜蛾的綜合防治策略
按照「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原則,以生態控制和農業防治為基礎,生物防治和理化誘控為重點,化學防治為底線,實施「分區治理、聯防聯控、綜合治理」策略。
2019年4月上旬開始,伴隨西南季風,草地貪夜蛾從南部地區遷入到湖北省,並以湖北省作為過渡繼續北遷,6-7月份遷入到黃淮海及北方玉米主產區。針對湖北省處於中部過渡帶地區,春末夏初應對入侵擴散區實施統防統治,控制危害,減少蟲源遷出數量。
(一)農業防治
對草地貪夜蛾周年繁殖的蟲源地,因地制宜採取間作套種、輪作改種、調整播期等農業措施,種植驅避誘集植物,改造害蟲適生環境,保護利用自然天敵和生物多樣性,增強自然控制能力,逐步實現草地貪夜蛾可持續治理。
(二)理化防治
誘殺成蟲。在成蟲發生高峰期,集中連片使用燈誘、性誘、食誘和迷向等措施,誘殺遷入成蟲、幹擾交配繁殖、減少產卵數量,壓低發生基數,控制遷出蟲量。
(三)生物防治
在卵孵化初期選擇噴施蘇雲金桿菌、短穩桿菌、綠僵菌、白僵菌、核型多角體病毒以及多殺菌素、印楝素等生物農藥或選擇姬蜂、繭蜂、蠋蝽、小花蝽等害蟲天敵。
(四)化學防治
對於入侵的有害生物,快速剷除或有效控制其蔓延是十分關鍵的,化學防治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
化學防治要加強科學用藥指導,注重交替用藥、輪換用藥,協調使用化學農藥和生物農藥,延緩抗藥性產生,提高防治效果。同時,按照安全間隔期施藥,注意保護利用天敵,有效控制草地貪夜蛾危害,同時,保護施藥者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
1、防治目的
玉米小喇叭口期以前,保苗;玉米大喇叭口期以前,保功能葉;玉米穗期,保穗。
2、防治指標
玉米苗期(7葉以下)至小喇叭口期(7—11葉)被害株率5%;大喇叭口期(12葉)以後10%;未達標區點殺點治。
3、施藥時間
抓住低齡幼蟲的防控最佳時期,根據草地貪夜蛾幼蟲通常在夜間取食的特點,施藥時間最好選擇在清晨或者傍晚。
4、施藥部位
噴灑在玉米心葉、雄穗和雌穗等部位。
5、推薦用藥
可選用防控夜蛾科害蟲的高效低毒的殺蟲劑進行噴霧防治。為應對貪夜蛾的化學防治無登記用藥情況:農業農村部推薦了25種防治用藥。
單劑: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茚蟲威、四氯蟲醯胺、氯蟲苯甲醯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氟氯氰菊酯、甲氰菊酯、溴氰菊酯、乙醯甲胺磷、蝨蟎脲、蟲蟎腈、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蘇雲金桿菌、金龜子綠僵菌、球孢白僵菌、短穩桿菌、草地貪夜蛾性引誘劑。
復配製劑: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茚蟲威、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氟鈴脲、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蟲蟎腈、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蝨蟎脲、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蟲醯肼、氯蟲苯甲醯胺·高效氯氟氰菊酯、除蟲脲·高效氯氟氰菊酯。
可以配合滅幼脲、抑太保、蝨蟎脲等昆蟲激素類農藥效果更好。注意輪換和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方式的殺蟲劑,延緩抗性產生。
溫馨提示
本欄目由湖北省農業農村廳和湖北之聲聯合推出
策劃:湖北農村信息宣傳中心
文字圖片:張求東
編輯:何瑛
審核:高梁、李麗
排版:程藝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