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這個名字,在日語裡的讀法是「にほん」(nihon)或「にっぽん」(nippon),這一讀音是來自於古代漢語中「日本」二字的讀音。
如今中文裡的riben,韓語裡的(irbon),都是差不多的讀音。那麼英語裡的Japan發音相差就有點遠了吧,這個說法究竟從何而來呢?
「日本」讀音的演變
日本古稱倭國,後取「太陽升起的地方」之意,改名為日本。根據學者的研究,日本古代是沒有ha,hi,hu這樣的音的,只有pa,pi,pu的音,所以「にほん」(nihon)的發音出現得很晚,最早的讀音應該是「にっぽん(nippon)」或者「じっぽん(jippon)」。
在日本戰國時期(15世紀)由葡萄牙人編纂的《日葡辭書》中,日本的讀音有「にふぉん」(nifon)、「にっぽん」(nippon)、「じっぽん」(jippon)三種。
從jippon到zipangu
據說,Japan的讀音源自馬可波羅,他將「日本國(jipponkoku)」三個字的讀音標記為Cipangu,並通過他的遊記《東方見聞錄》介紹到了西方。在《東方見聞錄》各種語言的版本中,這個詞分別寫作Chipangu、Cipngu、Sypangu、ipingu、Zipangu。
現代西方語言中的「日本」都來源於此,比如英語的Japan,德語的Japon(讀yapan),法語的Japón(讀jiapon),西班牙語的Japón(讀hapon),義大利語Giappone(jiapone),俄語的Япония(iponia)等等。這就是日語的名詞Japan的由來,另外這個詞在英語中還指日本漆器,大家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