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中油茶是用浸泡後的大米磨成漿,用小火慢慢熬成糯糯的米糊,再熬糖汁勾兌成棕褐色。然後把麵粉加食鹽發酵成麵團,敷上菜油盤成條狀,再拉細挽在長竹筷上,下油鍋炸成金黃色的。
油茶非常講究調料:花生,芝麻,大頭菜,花椒粉,海椒紅油,香蔥、芫荽俱全。吃時,舀一碗熱騰騰的褐色米糊,灑上各種佐料,再捏碎一把金黃色的饊子灑在上面,攪勻,這便是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閬中式油茶。
記得五十年代的油茶饊子是挑起擔子賣,一頭鐵鍋盛油茶,一頭兩層木架:一層放調料,一層放饊子。客官食用才盛碗,還可先打一雞蛋調成蛋液,用油茶一衝熟,吃起來又香又營養。
現在製作油茶的方法相對要複雜一些,把大米加工成米粉,放入鍋中加清水攪成稀糊狀,然後文火慢煮,待米糊煮熟粘勺時,加入少許糖汁(冰糖或紅糖),使之變為深黃色,起鍋入碗,油茶便做好了。
與油茶相比,的製作過程較為複雜,用時也較長。「做饊子的麵團要自然發酵,不添加酵母。」老闆娘王華芬說,子是回族的一種油炸小吃。每天凌晨4時左右,王華芬便開始製作饊子。
先把麵粉加入水、食鹽,揉面,自然發酵20分鐘後,把麵團搓成藕狀大小,這個過程叫盤大條,盤成團的大條繼續發酵半個小時後,再搓成筷子粗細的條狀,這是盤小條。盤小條用時最長。時需塗抹清油,以防麵條粘連。不同的季節,麵粉發酵的時間也有所不同。
將小條繞成更細的面圈,再把面圈套在兩根長筷子狀的竹籤上,拉細繃直,下鍋油炸。炸至面圈變硬之前,翻轉竹籤,將其扭成梳子狀。廖周勇則用長筷子翻炸,待成金黃色時,起鍋放在一旁的筲箕裡。
張先生把油茶稱為閬中的「麥當勞」。一次,他邀請外地一位客人品嘗油茶時,鬧了一個笑話。他對客人說去吃油茶,客人問:「油茶?是什麼茶?這麼早就圍爐喝茶了?」朋友在張先生的指引下,來到古城一家油茶館,油茶的溫潤柔滑香糯,的脆生香濃醇厚讓客人連連稱讚。
油茶既成。兌碗時先將油茶舀入碗中,加上捏碎的子,再加上切成小塊的大頭菜、搗碎的花生米、椒鹽、蔥花、紅油等,一道脆柔相融、多味吐芳的油茶子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