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總體要求
貫徹《「十三五」國防科技工業發展規劃》《「十三五」核工業發展規劃》和《「十三五」國防科技工業科技發展規劃》要求,落實《「十三五」核能開發科研規劃》部署,堅持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充分利用核科研基礎設施,以掌握一批制約核工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實現工程應用為突破口,組織全社會科技力量集智攻關,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核科技水平,推動核能安全高效發展,促進核技術應用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核工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技術支撐。
二、申報原則
(一)符合規劃,避免重複。
項目內容符合《「十三五」核工業發展規劃》和《「十三五」核能開發科研規劃》,屬於核能開發科研渠道支持的領域,同時須避免已有其他渠道支持的項目重複申報。
(二)需求牽引,重點保障。
技術研究應具有一定的工程應用需求,產業前景良好,重點保障國家戰略,實現核工業發展瓶頸技術突破。
(三)創新驅動,軍民融合。
技術研究應注重自主創新,加強產業發展技術儲備,注重軍民技術的雙向轉移轉化,研究成果有利於核工業「提質增效」,有利於增強國際競爭力。
(四)資源統籌,大力協同。
項目申報應充分考慮本單位、相關單位的資源情況,研究基礎情況。鼓勵有條件的單位自籌資金開展項目研發、聯合申請科研項目。
三、申報單位要求
(一)非外資控股的獨立法人。
(二)具備開展所申報課題研究的科研設施和人才。
(三)在所申報的重點方向開展相關研究不少於3年,並取得一定研究成果。
四、支持重點
(一)反應堆及核動力領域。
重點方向1:破冰綜合保障船核動力工程應用關鍵技術。
研究目標:突破核動力應用於破冰綜合保障船關鍵技術,形成相關設計準則,支撐核動力破冰綜合保障船示範項目建設。
研究內容:破冰綜合保障船核動力設計準則與標準研究;核安全審評技術研究;控制棒驅動機構等關鍵設備改進與適應性研究;反應堆保護系統、嚴重事故緩解系統等設計研究;核事故應急響應與處置方案研究等。
考核指標:設計準則內容完整,可為破冰綜合保障船核動力裝置設計提供支撐;控制棒驅動機構設計壽命約15000米;核安全審評技術、核事故應急相應與處置方案等滿足破冰綜合保障船需求。
(二)核燃料循環領域。
重點方向2:鈾資源採冶和評價技術。
研究目標:掌握地浸大型提鈾裝置、地浸採鈾井場數位化技術;突破深部高效開採技術和共伴生鈾礦選冶技術;建立我國鈾資源技術經濟動態評價標準體系。
研究內容:地浸礦山大通量提鈾裝置、井場生產全過程數位化及仿真模擬的關鍵技術研發;以採冶一體化、地質災害防控為重點的深部鈾礦床安全高效採冶關鍵技術研究;全國鈾資源技術經濟動態評價與數位化應用技術研究。
考核指標:研發一套地浸礦山工程化的大通量提鈾裝置,處理浸出液能力≥700m3/h;地浸井場數位化系統實現主要工藝參數在線檢測和智能調控;研究形成800m深鈾資源的安全高效開採技術,綜合回收共伴生金屬且鈾資源回收率≥80%;建立鈾資源技術經濟數位化動態評價系統,動態評價響應時間小於24小時。
重點方向3:核燃料生產製造技術。
研究目標:掌握快堆金屬燃料設計關鍵技術;提升六氟化鈾精餾工藝技術;掌握鹼渣中鈾的回收技術。
研究內容:快堆金屬燃料元件設計、金屬燃料芯塊製備工藝及檢測技術研究;六氟化鈾耐腐蝕精餾設備研製;含鈾廢水沉澱形成鹼渣中鈾回收技術研究及工程化裝置研發。
考核指標:完成快堆金屬燃料設計程序開發、輻照考驗組件設計和考驗組件研製,最大設計燃耗不低於60000MWd/tU;完成六氟化鈾精餾設備研製,精餾產品直接回收率達到99%;完成鹼渣鈾回收裝置研製,鈾浸出率大於99%,總回收率大於99%,年處理鹼渣能力達到10t。
(三)核安全、核安保與核應急領域。
重點方向4:強核輻射環境下智慧機器人平臺系統關鍵技術。
研究目標:研製耐強核輻射的具有可視化操作的探測與處置遙控智慧機器人平臺系統,用於強核輻射環境下輻射場探測、工程測量與施工、安全處置、應急救援等工作。
研究內容:適應強核輻射環境的智慧機器人平臺系統設計;強核輻射環境下智慧機器人的信息與通信系統研究;機電系統抗強核輻射加固與機器人系統可靠性保障技術。
考核指標:適用環境劑量率不低於10mSv/h,機器人耐輻照劑量率大於100Gy/h,累積劑量不低於10000Gy,可靠通訊距離不低於200米,結合強核輻射環境的工作場景實現工程示範。
(四)核技術應用領域。
重點方向5:放射性同位素生產工藝和應用關鍵技術(後補助)。
研究目標:突破99Mo、14C、177Lu、64Cu等放射性同位素生產的關鍵技術;掌握典型核素標記化合物和放射性藥物的製備方法。
研究內容:放射性同位素生產工藝研究;典型核素標記化合物合成技術研究等;診療一體化關鍵核素及藥物研發。
考核指標:99Mo的回收率不低於90%,99Mo的總回收率不低於60%,99Mo放射性核純度≥99.0%;14C的化學純>95.0%,放化純>95.0%,比活度大於50mCi/mmol;製備出14C-氰化鉀等14C標記基礎化合物樣品,其中14C-氰化鉀的化學純>95.0%,放化純>95.0%,比活度>50mCi/mmol;突破177Lu製備工藝,分離回收率不低於90%,全工藝流程回收率不低於70%,177Lu放化純度不低於99.5%;64Cu的化學純度和核純均大於95%。
重點方向6:放射性診療設備關鍵技術(後補助)
研究目標:實現核醫學影像人工智慧診斷。
研究內容:核醫學成像技術研究和設備研發,人工智慧輔助診療關鍵技術研究。
考核指標:對於CT圖像進行自動識別,對可疑病變組織的篩查尺度、邊界識別能力滿足醫學診斷要求。
重點方向7:電子加速器輻照控制及劑量管理關鍵技術(後補助)。
研究目標:提升我國電子加速器輻照控制及劑量管理水平。
研究內容:精準輻照控制與傳送定位技術;輻照工藝智能優化控制軟體研發。
考核指標:能根據設備硬體參數和技術指標自動搜索出最優的輻照方案及工藝,劑量不均勻度≤2.5,劑量不確定度≤10%,並自動制訂運行參數導則。
重點方向8:輻照環保應用技術(後補助)。
研究目標:提升輻射技術在環保領域應用能力和水平。
研究內容:電子束輻照處理廢氣、廢水、汙泥和固體廢物的機理研究;電子束處理廢氣、廢水、汙泥或固體廢物的工藝研發和工程化示範應用。
考核指標:廢水處理實現工業規模示範,處理規模達到5000立方米/天以上,廢氣、生活汙泥和固體廢物處理實現實驗室規模示範,處理後的廢水、廢氣、生活汙泥和固體廢物優於國家相應排放標準,與常規處理工藝相比具有較強的經濟性。
重點方向9:農產品加速器輻照關鍵技術(後補助)。
研究目標:突破農產品貯藏輻照滅菌新技術,掌握高能電子加速器在食品輻照中的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農產品腐敗微生物電子束最低有效防控劑量研究;高能電子輻照加速器的X射線轉換關鍵部件及裝置研製,技術應用工藝研究和工藝規範制定。
考核指標:能量10MeV,功率不低於50kW,X射線轉換效率達到8%;制定相應的技術規範類團體標準。選取3個不同區域或3個不同食品種類,建立應用示範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