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高溫天氣是越發高頻率地出現,人們都連連叫苦,而面對更加嚴重的環境問題更是讓人們十分擔憂,就在這樣的高溫天氣下專家卻聲稱這還不是歷史上夏天最熱的時候,就在1743年清朝時期中國歷史上出現了最熱的一個夏天,氣溫高達44.4度,僅僅在北京城中熱死的就有11400人,更不要說大江南北的貧困百姓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當時又是怎樣的情景呢?
1743年出現歷史從未有過的高溫天氣
我們現在一到夏天就覺得熱的天氣其實在氣候學上還不能都算作高溫天氣,高溫天氣一般都要說是在35度以上,如果這樣的天氣一直持續就會產生高溫熱浪天氣。
人們所知的夏天最熱的天氣要數在新疆的吐魯番,氣溫很多天都會持續在38度以上,這就讓不少人難以忍受,哪怕現在有著空調、冷風機、製冷器等等電器降溫,也不能抵擋夏日的酷暑,更不要說在農業社會為主的清朝時期。
在近代中國來說最高的高溫記錄是在北京,曾經氣溫高過42度,但是在清朝時期1743年的夏天氣溫就遠遠超過了這個數值,平均氣溫要在40度以上,最高的一天達到了44.4度,這樣的高溫直接導致地表溫度持續在56度這樣的驚人數字中,而這樣的高溫直接帶來的就是人們的死亡。
查閱當年的資料,在不少地方的縣誌裡面都對當時的情況有所記載,在《續天津縣誌》就有文字描述說:「五月苦熱,土石皆焦,桅頂流金,人多熱死。」很直接地表現出當年5月份酷熱難耐,在這樣的天氣下土石都被烤焦,而人都熱死了。
除此之外在《浮山縣誌》也有文章說:「夏五月大熱,道路行人多有斃者,京師更甚,浮人在京貿易者亦有熱斃者。」這也不是隨意說說的,在北京城中就有記錄稱死亡人數達到了11400人。
很多人會覺得這樣的數據是不是太誇張了,僅僅因為氣溫高就能熱死上萬人嗎,這可不是道聽途說的,人是恆溫動物,處在高溫環境下自身的體溫調節功能就會失調,最輕度的症狀就是常見的中暑,但是悶熱過久就會使得人體血脈擴張,血液也會隨之變得黏稠,這時候正是腦出血、心肌梗塞的高發、突發時刻,所以會導致人的死亡不能算是偶然事件。
在那個年代國家還處於是農業國,所以大多數的人民都靠著農田生活,所以連續高溫天氣帶給人們的更多的傷害還在於長久的顆粒無收,氣溫將土地中僅有的水分蒸發,土地乾旱後已有的莊稼旱死,也再無法種莊稼,水源供給不足,還容易引發火災,這一系列的問題都使得舉國上下哀聲載道,直到高溫持續了2個多月後才天降小雨,使得氣溫有所下降。
古代人的巧妙避暑神器
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即使沒有現代的高科技機器,古人也會想一些辦法來消除夏日的悶熱,最簡單的就是樹下乘涼、扇子扇涼,我們在很多的書畫作品中就能體會到這樣的場景:人們坐在樹下的涼蓆上坦胸露乳、手搖蒲扇,有很多的平民百姓就會穿上自製的涼鞋上街,和街上的人熱情打招呼,也是一副和諧美好的畫面,
姑娘家更是會將小扇子做成各式的形狀,能扇涼能遮面,女子的嬌羞就盡在這一扇之間。如果是皇家的人的話就會隨著皇帝,帶著女眷到避暑山莊去乘涼,這還都是一些藉助很平凡的材料去排解悶熱感,更有聰明的人早早地就發明出了消暑神器。
在2000年前就有人發明了類似於現在冰箱功能一樣的器具,用來冷藏和製冷,這就是冰鑑,在先秦時期的墓中就發現過這樣的器具,冰鑑看起來的樣子大概呈方形,主要分為雙層,外層為青銅方鑑,裡面是一個小尊,在這兩層的中間是一個小小的夾層,在使用的時候這個夾層是用來存放冰塊的,而小樽裡就會放上人們想要冷食的食物或者美酒,蓋上蓋子不一會就會有冷凍食物享用,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說不定我們現在的冰箱在這方面也汲取了不少靈感呢。
在唐朝的時候宮廷裡還發明了涼殿,當時在宮廷外有很大的湖泊,於是人們就想到用機械原理製造涼風,然後再吹到涼殿裡,在這裡又形成一個風循環,這就使得氣溫大大降低。
除此之外還可以將水引流到這裡形成一個水簾,涼水的水汽充滿這個涼點又讓這個地方變得不那麼乾燥,可以說這種設計真的是富有想法又很實際,但是這些方法大多用於宮廷和一些貴族人家,平民百姓就沒有這麼好的福氣了。
高溫天氣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雖然說清朝時期那次最熱夏天已經成為歷史,但是縱觀最近的全球氣候變化,也是呈現出了一種全球變暖的形態,這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是脫不開關係的,首先就是人口的急劇增長,人體排放的二氧化碳就不是一個小數字,這些二氧化碳放到空氣中直接就導致了溫度的升溫失衡;
大量的工廠生產向空氣釋放有害氣體,人們焚燒化學燃料和森林燃燒向空氣釋放二氧化碳,這都極大地傷害了環境,給環境造成了壓力;海平面的不斷降低和森林面積的銳減都使得人們越來越擔心人們生存空間到底還有多少。
持續的全球變暖現象也帶來更多直觀問題現象產生,南極冰川開始持續消融,這就使得水源範圍擴大,極地動物生存環境被破壞;土壤有機質中的微生物分解將加快,造成地力下降,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很多動植物對於環境無法適應開始枯敗、死亡,諸如此類的對於環境的破壞問題人們也更多地予以關注。
人們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大自然自己的調節功能上,好的環境也需要大家的愛護和保持,人們更多地提倡綠色出行和環保節約,這是有效可觀的行為,但也需要人們持續地保持,不然1743年的清朝最熱夏天就不再會是一個最值,人們將會再次遭遇極端氣溫,那時候的後果便是不可預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