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熱夏天」,沒有溫室效應也熱死一萬人,至今未解!

2020-11-24 騰訊網

夏季高溫熱浪襲人,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常態,各路大神都會如此這般的分析為什麼會那麼熱,原因不外乎溫室效應,局部熱島效應,高氣壓控制等等,1999年華北出現42.4℃已經是史上最熱了,但在1743年,也就是乾隆八年,中國華北出現了史上從來都沒有過的44℃,在北京近郊有近1萬多人死於酷熱!既無溫室效應,又無城市熱島效應的清代,為什麼會那麼熱?

1743年的酷熱有多誇張?

山西浮山的《浮山縣誌》記載,「夏五月大熱,道路行人多有斃者,京師更甚,浮人在京貿易者亦有熱斃者。」,寥寥數句,就勾勒出中原大地上的酷熱已經到了「行人多有斃者」、「浮人在京貿易者亦有熱斃者」!漢語的精煉上卻是到了極致,但其背後隱藏的當時相當誇張的狀態!

到了7月盛夏,溫度更是節節攀升,《續東華錄》中有載:「六月丙辰(陽曆7月25日)京師威暑。」,乾隆也在這酷熱中慌了神,畢竟酷熱背後就是大旱,每逢洪水旱災之後,災民在沒有出路的情況下可能會聚集亂國,所以7月6日乾隆奉皇太后從暢春園啟鑾,前往盛京恭謁祖陵、祭天,為萬民祈福。

當然這無濟於事,畢竟現代人都知道祭天不過是安慰天下人,表表皇帝對天下民眾的疾苦還是關心有加的,所以該熱還熱,糧食飛漲,用水短缺,水堪比糧食與油價(食用油,當時沒有石油哈)。到7月底統計出來,京城與近郊總共有1.14萬人死於酷熱!

皇室安然度夏

這酷熱確實也讓清皇室度日如年,當然主要還是心理上的擔憂,畢竟乾隆還是為民著想的,這從他詩中所表達可見一斑:「冰盤與雪簟,瀲灩翻寒光,輾轉苦煩熱,心在黔黎旁。」,這說的就是吃著冷飲,心繫百姓,好吧,這表面功夫也做足了!但各位好奇的是為什麼酷熱的夏天這乾隆還能吃上冰飲?

其實早在戰國時期,就有專門冰酒的銅冰鑑,這表示當時已經開始流行在酷熱夏天喝杯冰飲,也是在當時就已經開始儲冰,所以到了兩千年後的清代,儲冰已經成了非常成熟的技術,因此乾隆在大夏天能喝上冰飲並不奇怪!

2000年前的冰箱-冰鑑

但對於當時普通人來說這冰飲就很難了,甚至連潔淨的飲用水在酷熱期間都難以保證,這乾隆老兒在喝冰飲時候能想到窮苦百姓也算不錯了,不過清政府開放今遼寧地區來接納願意前往關外的流民,也算是分流災民的一個措施,至少無路可走的還有一條逃亡之路。

既無溫室效應,又無城市熱島效應的清代,為什麼會那麼熱?

儘管伽利略時代已經發明出了簡單的溫度計,不過伽利略時代只有高低的概念,並沒有一個準確值!1714年荷蘭人華倫海特發明出了第一個華氏溫度計,冰和水以及鹽混在一起,定為0度,將並融化的溫度定位32度,人體溫則是98.6度,沸水則是212度,這就是華氏溫度計!

不過1743年的大清北京城內可沒這玩意兒,當時的溫度是通過在北京學者和西方的傳教士留下的記錄進行推測,當時的溫度曾經突破了44℃,但可惜的是無法復原當時的氣象資料,因此1743年夏天酷熱已經成了一個謎,不過我們可以參考1999年華北高溫42.4℃來分析下當年的高溫成因

1999年華北高溫42.4℃的成因

1999年6月24日-7月2日,北京地區一次持續高溫天氣演變和發展主要原因:在高溫天氣發生以前,歐亞大陸中高緯度環流經向度很大,歐洲北部和貝加爾湖以南為高壓脊控制,中亞和中國東北地區則處在低壓槽內!

貝加爾湖南部的高壓脊緯向延伸範圍比較較廣,在東移過程中長時間影響了北京,隨著高壓脊逐漸東移,北京則被高溫天氣控制,而華北黃海東海的低壓槽穩定維持,阻礙了這個高壓脊東移,因此北京在這個拉鋸戰中處在比較核心的位置,因此長時間的高壓使得氣溫上升到了罕見的42.4℃!

1999年華北天氣分布,出處見圖片水印

因此乾隆八年的條件應該和1999年類似,華北地區受到了高氣壓控制,又因為東部低氣壓槽穩定而無法移動,因此長時間處在了高溫影響之下,最終達到了史無前例的44度!由此也可見,極端高溫天氣可能並不全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局部氣象條件下也會達到如此極端溫度!

相關焦點

  • 曾經熱死一萬人的夏天,並不是溫室效應導致的,科學家至今搞不懂
    當然,歸其原因,便是近年來不斷被提起,需要讓所有人重視的「溫室效應」,人類工業的發展汙染了地球的生態系統,便猶如手握一把雙刃劍一般,在不斷前進的同時,也在自我吞噬著惡果。不過,溫室效應是上世紀才出現的事情,工業革命也不過是200年前的事情,可是,在古代的時候,卻曾經發生過一個氣溫異常的夏天,根據記載,當時我國的華北地區氣溫一度飆升到44攝氏度,超過1萬人被熱死了,這是怎麼回事呢?在現代,人們在炎熱的夏天裡可以吹風扇、吹空調,不過在18世紀,人們卻只能用蒲扇來消暑。
  • 1743年夏天,熱死一萬多人,專家:溫度至今未被超越
    近幾年來高溫天氣是越發高頻率地出現,人們都連連叫苦,而面對更加嚴重的環境問題更是讓人們十分擔憂,就在這樣的高溫天氣下專家卻聲稱這還不是歷史上夏天最熱的時候,就在1743年清朝時期中國歷史上出現了最熱的一個夏天,氣溫高達44.4度,僅僅在北京城中熱死的就有11400人,更不要說大江南北的貧困百姓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當時又是怎樣的情景呢?
  • 140年來最熱!人類有沒有可能被「熱」死?
    也許我們這代人是地球上最後一批不會被熱死的人。是不是聽起來有點恐怖,但是如果阿信說這就是我們即將面臨的未來呢?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數據顯示,2019年6月成為140年來(從1880年NOAA開始記錄溫度算起)最熱的6月。而且,10個最熱的6月中有9個都是出現在2010年以後,與此同時,南極海冰面積降至新低。
  • 溫室效應與熱島效應
    很多人都發現了城裡的溫度比城外高,特別是夏天更明顯一些,有時候相差還會很大,可能有好幾度。離城市越遠氣溫相對城市就會越清爽,有條件的人在夏天會到遠離城市的地方避暑。這種現象究其原因是為什麼呢?城市是最先發展起來的中心,是人口、企業、醫療、行政機構和交通車輛最集中的地方,像城外及離城市更遠的地方,在人口、企業和車輛等眾多方面相對城市要少很多,經過科學家多年的辛勤研究,了解到城市與郊區的氣溫上有巨大差異,如今在空氣品質上更是有區別。城市人口增加的原因:城市的人口密度越來越大,鄉村人進城的隊伍一直都在不斷壯大。
  • 2019年我們度過了千年最熱夏天,2020年會更熱?
    作者:文/虞子期春季已經過了一大半,而夏季的來臨不少人又要擔心氣候的發展問題了,確實在夏季我們最為擔心的可能就是高溫,在2019年的時候,科學家們確認了我們人類度過了千年一遇的最熱夏天,並且世界多國都出現了極端性的高溫,就算是較為溫和的歐洲地區也是熱出了新高度,所以氣溫上升已經成為了一個明顯趨勢。
  • 「熱島效應」讓合肥越來越熱
    「熱島效應」愈發明顯  氣象專家這樣分析城市所面臨的高溫天氣:除了自然原因之外,人為造成的「熱島效應」也起了越來越明顯的作用。  城市「熱島效應」,簡單地說就是因為城市綠地、水體減少,大氣汙染、人工熱源排放增多,加上人多、廢氣多、高層建築多,從而導致市中心溫度升高的現象。
  • 熱島效應:「發燒」的城市
    由於熱島效應的影響,熱浪引發的死亡率呈現迅速上升的趨勢,尤其是夜間的熱浪,更易致人死亡。  2003年8月的一場熱浪,造成巴黎近5000人死亡,這在當時引發了一場關於天氣致死的課題研究。張平和他的同事在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戈達德空間飛行中心利用衛星數據,比較了全球幾千個城市不同的熱量生成特點後發現,最強大最密集的熱島,仍絕大多數集中在高度密集的發達城市。
  • 中國最熱的城市,夏天就是「火焰山」,能居住下去的都是「神人」
    中國最熱的城市,夏天就是「火焰山」,能居住下去的都是「神人」中國是一個很熱的城市,小編所居住的城市還沒有很高溫度,今天的最高溫度在32度左右,未來將會升到更高。中國的天氣是十分的奇葩,在這中國人的眼中,非洲是非常熱的國家,不然怎麼這麼的黑呢?隨著世界的眾多遊客來到中國,很多從非洲的國家來這遊玩工作的人紛紛表示:中國真是太熱了,我要回非洲。那麼在中國眾多的城市之中,哪個城市是最熱的呢?中國最熱的城市,夏天就是火焰山,能居住下去的都是「神人」。說到最熱的城市,很多的小夥伴表示,上海很熱,廣州很熱,北京很熱深圳很熱。
  • 「熱島效應」是一時一地的,「溫室效應」卻會改變整個星球
    最近看到有人說,CO2導致溫室效應,可能是個騙局真心佩服這些人的勇氣。但這恐怕是「善意」的謠言。之所以說善意,只是因為他自己真心這麼想。而作為一個非專業人士,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不該說得這麼斬釘截鐵。首先是這些人,怕是誤解了什麼是溫室效應。僅僅因為,導致氣溫升高的因素是多元的,就認為CO2導致氣溫升高的溫室效應是不存在的,是個騙局,這種思維方式是站不住腳的。
  • 夏天哪兒最熱?「炎熱指數」給城市排行
    如果做個調查,問你感覺哪個城市夏天最熱,相信會有很多網友吐槽,說自己居住的地方這個夏天有多熱多熱。的確,最近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的專家,對近31年的氣象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發現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高溫天氣日數明顯增多,其中,長江流域特別是長江中下遊地區炎熱城市最多。
  • 今年為什麼會這麼熱?別怕,明年會更熱!
    相信大家最近都感覺到了天氣的炎熱,尤其是好久都沒有下雨的地方,每當人們看到天上懸掛的太陽,都想問一句:請問你是不是想曬死我?相信大家都有這樣一種感覺,今年比去年熱,其實這不是錯覺,這是實實在在存在的現狀。
  • 紐西蘭歷史上氣溫最高記錄,當天養雞場熱死了上萬隻雞!
    2018年的年初,紐西蘭全境大部分地區都在經歷高溫天氣,雖說三十多度的氣溫放在中國大陸、港澳臺地區或者是紐西蘭的好鄰居澳大利亞來說,都不算什麼事
  • 夏天熱死,冬天冷死,熱死和冷死到底哪個更難受?
    每到夏天,只要不是呆在有空調的房間裡,就總是會有一個念頭在腦中徘徊:「熱死啦」。而到了冬天,就完全換了一種死法,在北方還沒有開始供暖的時間裡以及南方的整個冬天中,人們總是會在心中不斷地念叨:「冷死啦」。
  • 溫室效應和熱島效應有什麼區別?
    上傳照片贏佳能550D單反 | 護照爽快蓋戳痛快拿Q幣 | 訂製世博精彩資訊所謂城市熱島效應,通俗地講就是城市化的發展,導致城市中的氣溫高於外圍郊區的這種現象。在氣象學近地面大氣等溫線圖上,郊外的廣闊地區氣溫變化很小,如同一個平靜的海面,而城區則是一個明顯的高溫區,如同突出海面的島嶼,由於這種島嶼代表著高溫的城市區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稱為城市熱島。在夏季,城市局部地區的氣溫,能比郊區高6℃甚至更高,形成高強度的熱島。
  • 人類在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年,七月下大雪,中國沒有夏天
    在1815年,位於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北部的活火山——坦博拉火山,發生了大噴發,這次噴發從當年的4月5日一直持續到當年的7月中旬,這是世界上有歷史記載的最大的一次火山爆發,火山爆發指數(VEI)為7。火山爆發的巨響在2500千米以外,都能聽到。
  • 現在的夏天為什麼越來越熱?地球「發燒」了,是這5個原因在作怪
    據近150年記錄顯示,地球的地表溫度升高了,地球表面越來越熱,導致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得「病」了、「發燒」,於是在夏天我們會感到滾滾的「熱浪」,不斷來襲,覺得越來越熱了。那麼,地球為什麼會「發燒」呢?近年來的夏天為什麼會越來越熱呢?
  • 赤道上還有企鵝?網友:夏天不會熱死嗎
    很多網友有一個疑問,夏天企鵝不會熱死嗎?它們就生活在赤道一片神秘的小島上,本期旅行視咖,小咖帶你去看看。科隆群島,又被稱為加拉帕戈斯群島,位於赤道。科隆群島的面積超過7500平方公裡,小島眾多。科隆群島是因海底火山噴發而形成,由於很長一段時間內,這裡與世隔絕,形成了完善的生態系統,所以這裡也被很多人稱為世界上最大的自然博物館。
  • 劉忠偉:漢能BIPV是應對建築溫室效應和城市熱島效應的有效 方案
    這是因為陽光照進室內,產生了「溫室效應」。而長時間讓空調高負荷運轉又會導致建築能耗大量增加,並向室外排放更多的溫室氣體。對此,著名幕牆專家劉忠偉提出了一種非常有效的解決方案——BIPV,給建築穿上既可節能又可造能的新外衣。
  • 厄爾尼諾現象讓2015年成為歷史上最熱年份
    2015年12月17日,美國政府發布報告顯示,2015年11月是自1880年有氣溫記錄以來最熱的11月,這也是去年第9個月創下史上同期單月最熱紀錄。除了全球氣候變暖的長期趨勢外,專家認為,從2014年春夏季出現的赤道太平洋強厄爾尼諾效應是2015年天氣「史上最熱」的罪魁禍首。
  • 北極比北京還熱?美國郵遞員被熱死,人類能挺過這個夏天嗎
    上揚斯克(Верхоянск)是俄羅斯遠東北極圈內的一座城市。這座城市可以說是全世界最不宜居的一個地方了。地處西伯利亞腹地,周圍沒有任何其他城市,每當冬季來臨,這裡就會進入極夜。據美國相關部門介紹,2020年將會成為全世界有記錄以來TOP3最熱的年份。而這正好與全世界近幾十年最嚴重的瘟疫災難撞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