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溫熱浪襲人,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常態,各路大神都會如此這般的分析為什麼會那麼熱,原因不外乎溫室效應,局部熱島效應,高氣壓控制等等,1999年華北出現42.4℃已經是史上最熱了,但在1743年,也就是乾隆八年,中國華北出現了史上從來都沒有過的44℃,在北京近郊有近1萬多人死於酷熱!既無溫室效應,又無城市熱島效應的清代,為什麼會那麼熱?
1743年的酷熱有多誇張?
山西浮山的《浮山縣誌》記載,「夏五月大熱,道路行人多有斃者,京師更甚,浮人在京貿易者亦有熱斃者。」,寥寥數句,就勾勒出中原大地上的酷熱已經到了「行人多有斃者」、「浮人在京貿易者亦有熱斃者」!漢語的精煉上卻是到了極致,但其背後隱藏的當時相當誇張的狀態!
到了7月盛夏,溫度更是節節攀升,《續東華錄》中有載:「六月丙辰(陽曆7月25日)京師威暑。」,乾隆也在這酷熱中慌了神,畢竟酷熱背後就是大旱,每逢洪水旱災之後,災民在沒有出路的情況下可能會聚集亂國,所以7月6日乾隆奉皇太后從暢春園啟鑾,前往盛京恭謁祖陵、祭天,為萬民祈福。
當然這無濟於事,畢竟現代人都知道祭天不過是安慰天下人,表表皇帝對天下民眾的疾苦還是關心有加的,所以該熱還熱,糧食飛漲,用水短缺,水堪比糧食與油價(食用油,當時沒有石油哈)。到7月底統計出來,京城與近郊總共有1.14萬人死於酷熱!
皇室安然度夏
這酷熱確實也讓清皇室度日如年,當然主要還是心理上的擔憂,畢竟乾隆還是為民著想的,這從他詩中所表達可見一斑:「冰盤與雪簟,瀲灩翻寒光,輾轉苦煩熱,心在黔黎旁。」,這說的就是吃著冷飲,心繫百姓,好吧,這表面功夫也做足了!但各位好奇的是為什麼酷熱的夏天這乾隆還能吃上冰飲?
其實早在戰國時期,就有專門冰酒的銅冰鑑,這表示當時已經開始流行在酷熱夏天喝杯冰飲,也是在當時就已經開始儲冰,所以到了兩千年後的清代,儲冰已經成了非常成熟的技術,因此乾隆在大夏天能喝上冰飲並不奇怪!
2000年前的冰箱-冰鑑
但對於當時普通人來說這冰飲就很難了,甚至連潔淨的飲用水在酷熱期間都難以保證,這乾隆老兒在喝冰飲時候能想到窮苦百姓也算不錯了,不過清政府開放今遼寧地區來接納願意前往關外的流民,也算是分流災民的一個措施,至少無路可走的還有一條逃亡之路。
既無溫室效應,又無城市熱島效應的清代,為什麼會那麼熱?
儘管伽利略時代已經發明出了簡單的溫度計,不過伽利略時代只有高低的概念,並沒有一個準確值!1714年荷蘭人華倫海特發明出了第一個華氏溫度計,冰和水以及鹽混在一起,定為0度,將並融化的溫度定位32度,人體溫則是98.6度,沸水則是212度,這就是華氏溫度計!
不過1743年的大清北京城內可沒這玩意兒,當時的溫度是通過在北京學者和西方的傳教士留下的記錄進行推測,當時的溫度曾經突破了44℃,但可惜的是無法復原當時的氣象資料,因此1743年夏天酷熱已經成了一個謎,不過我們可以參考1999年華北高溫42.4℃來分析下當年的高溫成因
1999年華北高溫42.4℃的成因
1999年6月24日-7月2日,北京地區一次持續高溫天氣演變和發展主要原因:在高溫天氣發生以前,歐亞大陸中高緯度環流經向度很大,歐洲北部和貝加爾湖以南為高壓脊控制,中亞和中國東北地區則處在低壓槽內!
貝加爾湖南部的高壓脊緯向延伸範圍比較較廣,在東移過程中長時間影響了北京,隨著高壓脊逐漸東移,北京則被高溫天氣控制,而華北黃海東海的低壓槽穩定維持,阻礙了這個高壓脊東移,因此北京在這個拉鋸戰中處在比較核心的位置,因此長時間的高壓使得氣溫上升到了罕見的42.4℃!
1999年華北天氣分布,出處見圖片水印
因此乾隆八年的條件應該和1999年類似,華北地區受到了高氣壓控制,又因為東部低氣壓槽穩定而無法移動,因此長時間處在了高溫影響之下,最終達到了史無前例的44度!由此也可見,極端高溫天氣可能並不全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局部氣象條件下也會達到如此極端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