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天,只要不是呆在有空調的房間裡,就總是會有一個念頭在腦中徘徊:「熱死啦」。而到了冬天,就完全換了一種死法,在北方還沒有開始供暖的時間裡以及南方的整個冬天中,人們總是會在心中不斷地念叨:「冷死啦」。
一年到頭,不是熱死,就是冷死,那麼如果非要選擇一種死法,你是願意熱死,還是願意冷死呢?當然了,沒有人願意死,更沒有人願意冷死或者熱死,所以我們也可以換一種說法,是冷死更難受,還是熱死更難受呢?首先我們得明確一點,無論是熱死,還是冷死都絕對不是一件好受的事情,但終究有一個比另一個更加恐怖,那麼就讓我們來認識下,在熱死和冷死的過程中,我們都會經歷和感受到什麼。當然,這裡所說的熱和冷都不是極度的炎熱和寒冷。
如果將我們置身於上萬度的高溫或絕對零度之下,那麼死亡只是一瞬間的事情,所以也就沒有痛苦可言了。
因此我們所說的熱和冷指的都是在正常情況下可能經歷的熱和冷。先來說說冷吧,將一個人置身於寒冷的環境下,起初並不會產生過度的不適,因為人體是恆溫的,一個成年人的體會會始終維持在36攝氏度左右,並不會因為環境溫度的變化而隨之變化,也就是說即使我們在寒冬臘月脫光了衣服站在雪地裡凍得瑟瑟發抖,此時用體溫計進行測量,我們的體溫仍能夠維持在36攝氏度左右。
當然,這指的只不過是一開始而已,如果我們一直處於一種極度寒冷的狀態之下,那麼我們的體溫就會開始逐步下降了,開始我們還可以接受,但當我們的體溫下降3度以後,一些強烈的不適感就會襲來。
一個體溫出現明顯下降的人,在外人看來,應該是面色慘白的。
這是因為我們的身體已經意識到了寒冷所帶來的危險,於是肌肉和血管都開始收縮,血液開始從外部向內部匯聚,這既是為了保護體內的臟器,也是為了能夠更好地保存熱量。由於血液從表皮向內部匯聚,所以人看起來也就面無血色了。
之後來襲的就是強烈的飢餓感,正所謂饑寒交迫,飢餓總是伴隨著寒冷,這是因為身體正在加速體內葡萄糖的分解,以便為身體提供更多的熱量。至此,因寒冷而帶來的苦難就算到頭了,因為如果我們繼續處在寒冷的環境中,等待我們的將不再是痛苦,而是溫暖和舒適,你可能聽說過,凍死的人一般都會光著膀子,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在死前感受到了溫暖。
如果一個人持續處於寒冷的環境中,體溫就會進一步下降,當體溫下降到7度左右的時候,身體已經顧不了那麼多了,只能夠優先保護大腦,於是血液被大腦加速回收,表皮血管持續缺血以致麻痺,持續缺血會導致血管收縮能力降低,當達到極致的時候,血管就會急速擴張,大量血液湧入擴張後的血管,這一過程向下丘腦傳遞了一個錯誤的信息,那就是炎熱,於是人便會開始脫衣服,而此時這個人基本也就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可見,冷死開始十分難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因身體的變化而產生幻覺,在死亡之前其實並不痛苦。說完了冷死,再來說說熱死,相比較冷死的先苦後甜而言,熱死可以說是一種持續的折磨,它將會一直折磨你,直到死亡。
在過分炎熱的環境之下,人體會感覺極度不適並且大量出汗,但人體的水分是有限的,隨著水分的不斷流失,脫水便會悄然而至。
脫水的人不僅渾身滾燙,而且還會神志不清,頭疼、噁心、天旋地轉。寒冷會導致人體的新陳代謝減慢,但炎熱則恰恰相反,在炎熱的環境之下,人體的新陳代謝速率會顯著加快,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這一切都會讓我們越來越難受,如果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下去,輕則有可能會昏厥休克、重則大腦可能會直接死亡。
即使是昏厥休克,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救治降溫,最終的結局同樣是死亡。相信你一定見過中暑的人吧,中暑的人如果不被及時移動到涼爽的環境下進行救治,同樣也會發生生命危險。被冷死是先苦後甜,而被熱死則是持續折磨到死,由此看來,熱死應該比冷死更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