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緣起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廣東金融業取得令人矚目的發展,各主要總量指標一直位居全國之首,但「大而不強」也許更能概括廣東金融業的現狀。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維繫社會經濟運轉中起著越來來越重要的作用。金融搞活了,全盤皆活。廣東省委、省政府立足科學發展,為大力推進經濟強省建設,已作出了建設金融強強省的戰略決策。如何從大到強,真正形成廣東的金融競爭優勢,是廣東金融業下一步發展的關鍵。究竟金融強省的具體內涵涵是什麼、廣東建設金融強省有何優勢及制約因素,其著力點在哪?我們特約專家探討,以期為建設金融強省獻策。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鬱方
「十一五」期間廣東金融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實現從金融大省向金融強省的轉變。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看看經過這麼多年的積澱,打造金融強省我們具備了哪些基礎與優勢?
存貸款總量、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與從業人員數量均居全國首位
自20世紀80年代起,廣東金融機構存貸款首先在全國確立了榜首地位,並一直保持至今。截至2005年11月,廣東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為37501.42億元,佔全國的13.6%,並超出第二、三位的總和。
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與從業人員數量均居全國首位。金融業人才力量雄厚,從業人員素質較高,金融服務靈活便利。目前廣東擁有各類金融機構的數量及金融業從業人員數量均居全國首位。廣東還是我國金融市場(包括保險市場)對外開放最早的地區之一,金融開放度較高。到2005年12月,共有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54家,僅次於上海。國際金融業務增長迅速,全省金融業外匯存款175.49億元,佔全國總額的19.8%,外匯貸款210.46億元,佔全國23.8%。
資本市場已具規模,多元化金融組織體系已形成
廣東證券市場融資總量和證券機構總數均居全國第一。截至2005年7月,全省共有上市公司151家,上市公司總股本1078.07億股,佔全國總股本的13%。其中流通股本和流通市值分別佔全國的16%和18.11%。全省基金公司資產與基金份額均佔了全國市場的50%左右。廣東民間資本雄厚,有良好的發展資本市場的供求基礎。
在中國人民銀行、銀監局、證監局、保監局聯合監管下,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包括政策性銀行、其他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的多元化金融組織體系已形成。金融業的外部發展環境在不斷改善,構建良好金融生態的問題被日益重視。
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業收益結構開始出現變化
銀行業正逐步突破存貸款獲利格局,儘管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仍是傳統的存貸款利差收入,但中間業務經營收入佔全部經營收入的比例正不斷提高,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廣東省分行中間業務收入佔全部經營收入的比例增幅均居全國各家銀行系統的前列。
廣州、深圳區域性金融中心的雛形基本形成
廣州作為華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金融交易的總量居華南地區榜首,作為區域性的銀團貸款中心,票據、債券、外匯交易中心,金融支付結算中心,保險市場中心的態勢逐步強化。深圳得益於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和經濟特區的開放政策,金融產業已具規模,中外資銀行數量、整個城市的資本競爭力均位居內地前列;深圳聚集了大批的資金、金融機構和金融人才,並形成以深交所為龍頭的資本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上開始發揮集散地的作用,作為全國證券交易中心和風險投資中心的態勢正在顯現。
具有很強的金融業創新能力,金融精品迭出
廣東有相對自由、靈活的市場機制和多元、開放的文化環境,長期以來是我國金融創新活動的主要發源地。全國金融業每一項金融新品,幾乎都是廣東率先推出或由廣東作為新產品試驗地獲得成功後向全國推廣。廣東創造了中國金融業發展史上的多個第一:全國第一張信用卡在1982年由廣東首先推出,並在金融電子化上創造了許多「全國之最」;成立了第一家證券公司;建立了全國最早的地區性票據清分中心;建成了國內目前規模最大的跨銀行ATM網絡系統;在全國率先推出住房按揭貸款;率先在銀行業進行貸款五級分類;廣東還是全國銀行業推出各類理財新品和創新營銷手法的試驗地,金融精品迭出。
區域金融合作與融合不斷增強
廣東有毗鄰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緣優勢,香港是全球最開放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也是亞太區主要的集資和財富管理中心,金融實力雄厚。在泛珠三角區域經濟融合的大趨勢下,區域金融合作與融合的需求不斷增強,整合金融資源,實現粵港澳金融融合、建立金融走廊的戰略正在研究策劃中,若能突破制度障礙,充分利用香港的金融資源,在優勢互補基礎上推進粵港澳金融融合,以香港為龍頭,以廣州、深圳為支點共同打造大珠三角金融圈,推進金融機構跨境合作,廣東金融強省目標將逐步實現。而CEPA的籤署為大珠三角金融圈的建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 劉少波 賀慶春
廣東是金融大省,對此持異議者不多。但普遍認為廣東的金融是「大而不強」。對廣東如何建設金融強省,業內人士已有諸多建言,但為何要建金融強省、特別是何謂金融強省,則被大多數論者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本文擬就此談點看法。
廣東金融大省名副其實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的金融業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各項金融總量指標一直位於全國的前列:至2004年末,廣東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貸款餘額分別為33252.01億元和21955.28億元,分別佔全國的13.14%和11.62%,金融業從業人員為29.1萬人,這些都遠遠高於北京的23781.3億元、13577.4億元、15.4萬人,上海的19994.05億元、14972.01億元、13.5萬人和浙江的17855.05億元、14982.54億元、18.7萬人;銀行業金融機構擁有網點數1.6萬多個,居全國首位;上市公司151家,約佔全國的11%。這些龐大的金融數據都顯示出目前廣東已是我國名副其實的金融大省。
市場經濟深化發展內在要求建設金融強省
市場經濟是一種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經濟,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充當了商品交換的媒介,降低了交易過程中的交易費用,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在交換中,貨幣充當了社會財富的總代表,其流動實現了資源在社會的配置。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必然要求以貨幣為代表的金融產品的多樣化和金融市場的深化,以滿足市場中不同主體的需求,支持經濟快速發展。美國著名的發展金融學家戈德史密斯認為,金融市場的發展一方面可以提高資本積累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儲蓄者的收益,而這兩方面都可以推動投資的增長。同時,高效的金融體系還有助於社會資金投向資本邊際報酬率高的項目,使稀缺的資金在市場中得到合理的配置。近些年來,廣東經濟的市場化水平一直位於全國前列,市場主體對金融產品的多元化和金融服務現代化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但是2004年廣東金融業對經濟的貢獻率卻只有2.88%,遠遠落後於上海的9.95%、北京的13.97%和浙江的4.27%。這顯示出當前廣東金融的發展水平仍無法滿足市場主體要求,限制了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必須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加快金融深化的步伐。
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互為因果
美國著名學者派屈克通過對發展中國家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關係的研究發現:在經濟發展初期,金融的發展會導致實體經濟的增長,當經濟趨於穩定成熟時,經濟發展會反過來拉動金融的發展。戈德史密斯的研究也發現,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相關率(FIR)一般會穩定在1.5左右。而格林伍德則通過形式化的模型證明了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互為因果的關係,並且他認為金融體系的發展必須要建立在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基礎之上。經過近30年的快速發展,廣東的經濟總量一直位居全國前列,經濟的貨幣化水平也不斷加深,已經積累了大量的金融資產,建立了較健全的金融市場體系,並形成了深圳和廣州兩大區域性的金融中心。自2001年GDP突破1萬億元以來,經濟一直在穩定增長之中,2005年GDP和居民存款餘額雙雙突破2萬億元。這不僅為廣東金融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一個堅實的經濟基礎,也為廣東金融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
金融強省的本質內涵是通過高效率的金融運作,使金融對經濟的滲透廣泛而深入
建設金融強省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把金融做大做強,其本質內涵是通過高效率的金融運作,使金融對經濟的滲透廣泛而深入。通過對國內外有關資料的分析,我們認為金融強省的內涵至少應包含以下方面的內容:一是較大的金融規模,在金融資產總量與質量、金融機構數量、從業人員數量等方面要居於全國的前列;二是豐富的金融產品,能滿足不同偏好的投融資者的投融資需求;三是較高的金融貢獻率,金融業對地方經濟的發展應能起到明顯的拉動作用;四是發達、完善的金融市場,市場的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市場主體具有較強的自律性;五是較高的金融運行效率,以使金融市場交易的成本較低、金融資產的定價合理和金融資源能夠得到合理的配置;六是完善的金融監控體系,通過金融機構的內控制度與區域性的監管體系,可以有效地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七是良好的信用環境;八是合理的金融制度安排,金融機構應具有較強的獨立性,能夠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有序運行;九是區域內存在具有較強輻射力的金融中心,能夠支持和帶動區域的經濟發展;十是較高的金融開放度,能夠較快地吸收先進的理念,對所在的經濟區有較強的吸納和輻射力,資源的流動迅速、有效;最後是具有充足的高素質金融人才,能滿足各種金融業務和金融創新的需要,具有先進的金融技術手段和現代化的金融硬體設施和軟體系統。
廣東省委黨校經濟學部主任、教授 餘甫功
建設金融強省,是廣東建設經濟強省的客觀要求和重要支撐,是事關廣東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建設廣東金融強省應著力於以下幾個方面:
大力提升廣東金融業的產業地位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部門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金融業與其他產業的關係已不再是簡單的「決定」與「反作用」的關係,而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互動關係。改革開放以來,儘管隨著廣東經濟的起飛推動了金融業的迅速發展,但廣東金融的產業地位仍不突出,廣東省金融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不顯著,金融業佔第三產業增加值和GDP的比重不僅低於上海、江蘇、浙江和山東等省、市,而且還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因此,必須從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來提高對金融業的產業地位的認識,把金融業作為廣東經濟重要支柱產業納入全省國民經濟發展整體規劃,研究制定促進金融產業發展的相關產業政策和支持全省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發展、金融業務創新、高級金融人才引進以及金融基礎建設等方面的適當政策措施,創造有利於提升廣東金融產業地位的良好體制和環境。
著力完善廣東金融體系
金融體系是金融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要把科學發展觀落實到廣東金融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推動廣東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的全面、協調發展和金融工具與金融業務的持續創新,實現廣東金融產業組織的科學化和金融產業結構的合理化。一是要促進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和風險投資業全面發展。堅持大中小並舉、中外資並重原則促進金融機構多元化發展。同時,深化金融機構改革,促進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鼓勵各種性質的社會資本參與金融機構的重組改造,加快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二是積極穩妥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將農村信用社改組為農村合作銀行,優化農村金融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三是整合地方金融資源,探索組建地方金融控股公司,推動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的業務合作與創新,做大做強廣東地方性金融機構。四是完善金融市場體系,促進信貸市場、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全面發展。要以證券市場、產權市場和風險資本市場為重點,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比重,改善我省長期以來過分依賴間接融資的非均衡融資結構。
積極推進區域金融合作
廣東金融業大而不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區域金融中心地位不突出。加快廣東金融業對外開放,推進區域金融合作,特別是加強對香港金融業的開放與合作,對於促進廣州、深圳形成區域性金融中心,增強對國內外金融資源的吸引力、集聚力和帶動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進一步降低香港銀行進入廣東的門檻,廣東提前向香港銀行開放人民幣業務,吸引香港的投資銀行和投資基金進入廣東,探索在深圳建金融保稅區,採取適當政策鼓勵境外跨國銀行在廣州、深圳設立地區總部,逐步形成以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為龍頭,廣州、深圳區域金融中心為兩翼,珠江三角洲其他中小城市為依託的現代金融服務業分工合作體系,增強廣州、深圳金融業的集聚力、輻射力和帶動力,提升廣州、深圳區域金融中心地位,增強我省金融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金融核心競爭力。
切實優化廣東金融生態環境
金融業的發展離不開成熟健全的金融生態。廣東金融大而不強問題的背後也存在著金融業外部生存環境問題,在建設廣東金融強省過程中,優化金融生態環境顯得尤為迫切。金融生態環境優化是一項系統工程,一是要推動相關法律制度調整和完善,以法律規範促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二是強化金融監管,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建立金融發展與穩定的協調機制。三是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為建設金融強省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一方面要通過信用價值規範、地方立法規範、企業制度規範、宣傳輿論規範建設誠信文化,另一方面要加快構建全省社會徵信體系,規範中介機構,完善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堅決打擊非法金融活動,遏制惡意逃廢金融債務的行為,打造「誠信廣東」,形成有利於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信用環境。四是完善金融服務基礎設施,提高金融服務效率。鼓勵和支持金融部門加強金融信息化的規劃和建設,不斷完善現代化支付系統,建立數據交換、電子金融、電子商務等電子金融服務平臺和金融監管信息平臺。五是建立優化金融生態環境的績效考核制度,促進全省金融生態環境建設。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副教授、博士 劉沛
廣東建設金融強省,無疑具備了足夠的經濟基礎以及諸多方面的優勢,但制約因素也是明顯的,綜合金融生態環境還不夠理想,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發展中的競爭力不強
自1993年以來的十多年間,廣東雖然各項存、貸款在全國各省、市中一馬當先,但在人民幣存貸款的增長速度上均低於上海、江蘇、浙江和山東,也低於全國平均增長水平。隨著金融增長相對速度的變化,廣東金融總量與上海、浙江、江蘇、山東等省、市的差距不斷縮小。
近年來,全國的資金交易中心、外匯交易中心、黃金交易中心等落戶上海,再加上上海證券交易所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的資金清算中心,上海國內、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經奠定。而廣東的金融改革和創新的步伐略顯遲緩。
金融開放程度有所落後
近年來,上海、北京外資金融機構數量和業務量持續增加。相比之下,駐粵外資金融機構數量和業務量卻停滯不前。2003年末,上海市有外資銀行45家,代表處74家。上海外資銀行在全市商業銀行外匯貸款中的佔比已達五成,在當年的國際結算業務量中的比重也達到了四成左右,中外資商業銀行平分秋色的局面已然形成。廣東2003年有營業性外資金融機構49家,代表處21家,外匯貸款業務佔15.6%,人民幣、外幣貸款都不同程度減少,與上海營業環境仍有一定差距。
省內金融結構失衡問題突出
金融結構失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地區金融發展不平衡,與廣東經濟發展區域不平衡相適應。金融資源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地區,而且存在進一步加強的趨勢。從存量看,2003年6月末,珠三角地區各項存款佔全省比重為85.4%,比GDP佔的比重高7.9個百分點,各項貸款比重為87.3%,比GDP佔的比重高9.8個百分點。有學者以東莞、珠海為發達地區,以清遠、潮州、陽江為欠發達地區作回歸分析顯示:發達地區利用貸款促進GDP的增長更有效,欠發達地區的GDP增長受貸款以外的因素影響多。欠發達地區這種金融資源少且利用率低進一步加強了經濟與金融不良發展的惡性循環。二是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例嚴重失調,2004年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的比重為96.1:3.9。
歷史包袱拖累發展
雖然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廣東金融機構系統性的支付風險已經得到遏制,但歷史遺留問題帶來的金融風險壓力依然很大。大量停業整頓的地方中小金融機構尚未找到市場退出的可行辦法,部分運營中的地方金融機構仍然處於高危狀態,影響著社會和經濟穩定。金融機構資產風險包袱還相當沉重。2004年末,廣東金融機構本外幣不良貸款率比浙江、江蘇高13.74和7.06個百分點。另外,新的風險苗頭有所暴露,如近來證券公司的風險問題頻頻曝光,金融面臨新的不穩定因素。
金融產業貢獻度較低
雖然近年來廣東省金融業在發展,但步伐慢於其他行業,金融業增加值年平均增量遠低於其他盈利性行業。要提高其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和提升其產業地位困難重重。雖然金融業增加值中非公有制經濟比重也在不斷提高,從1997年的6.6%上升至2003年的10.3%,但上升的過程異常遲緩,是所有盈利性行業中所有制結構優化最慢的一個行業。
從縱向比較來看,2003年廣東省金融業佔第三產業增加值和GDP比重分別為8%和3.1%,近五年呈現出來的是一種下降趨勢。從橫向比較看,2003年廣東金融業佔第三產業增加值和GDP的比重分別比上海低12.6和6.9個百分點,也比江蘇、浙江和山東低,說明金融業在廣東仍是一個相對較弱的產業。
區域信用體系建設滯後
信用環境對金融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可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廣東金融風險問題極為嚴重,支付風險一度蔓延,甚至曾被列為全國的金融高風險地區。然而,在廣東金融業深受信用缺失的痛楚時,上海、江蘇、浙江等政府對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卻相當重視,近年來在社會徵信系統建設、打擊逃廢銀行債務以及建立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而廣東省目前僅有14家貸款擔保公司,佔全國1.7%,在全國排在海南前面,居倒數第二,與廣東金融在全國的地位極不相稱。
(編輯:莫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