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鳥為師——牛玉亮的口技絕活

2021-01-15 北京人民廣播電臺

(3分鐘版) 

 (20分鐘版)

《非遺時光》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口技及項目傳承人牛玉亮

(旁白)口技是一種民間表演技藝,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種聲音,能使聽的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2010年5月18號,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當時的北京宣武區申報的「口技」位列其中。牛玉亮成為這個項目的傳承人。

牛玉亮:我叫牛玉亮,生於1938年7月10日,我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口技項目傳承人。

(旁白)牛老爺子家住在大柵欄溼井胡同的一間小院裡,剛進小院記者就被一陣清脆的鳥叫聲吸引了過去。只見身材魁梧的老爺子左手提著個鳥籠,正在和裡面的鳥兒交流著什麼。

記者:牛老師,我一進來就聽見這鳥叫。

牛玉亮:這是我的老師,它教我呢,我跟它學的。

記者:這分不出來是它叫還是您學出來的。

牛玉亮:搞這個專業就得有專業的研究,除了真正教我學習口技的老師以外,我學鳥就是拜鳥為老師,向自然界學習。

(旁白)拜鳥為師,這在牛玉亮的學藝生涯中並不是第一次。1958年他剛剛開始學習口技沒多久,就和一隻黃鶯老師結下了不解之緣。

牛玉亮:我在1958年的時候,我剛學口技一年多,當時我在蕪湖演出,早上起來練早功。山上的鳥叫的比較清晰,山上有一座廟,廟後面有一顆大樹,樹上落了一隻黃鶯。我也不知道它是黃鶯,我就知道它叫的非常好聽。一聽挺美的,又悠揚又歡暢,我想跟它學,怎麼學呢?它叫了我就跟它學,這鳥一聽有回音了,它也感覺很奇怪,它不叫了,它觀察,後來它又叫了,我就跟它學。它覺得有點意思就沒有戒備了,後來它就一聲一聲的教我。我一跟它學,他特別高興,越叫越近,後來每天早上起來我6點鐘上山,它提前等著我,每天都提前等著我。它很善意的教我,甚至還糾正我不對的地方,我學的不夠悠揚,它就把聲音放長了教我。後來我學會了,它也特別高興,它離的我特別近,有時候落在我肩膀上一會兒又跑了,跟我特別親近。我一共在那兒呆了八天,第八天早上起來我們就走了,我們坐在大轎車上路過那顆樹的時候,我就看見這鳥還等著我去上課呢。從那兒開始我就稱它為鳥老師,它的聲音在我表演的時候每次都有,我給觀眾表演它的叫聲。

記者:剛才您講的這是1958年的經歷,但是現在講起來您還是記憶猶新,而且講述過程當中也是很感動的。這應該對您的印象是非常深的。

牛玉亮:對,所以我熱愛大自然,熱愛鳥,因為鳥是我的老師。

記者:牛老師,剛才您講的是1958年,那會兒已經開始從事這個職業了。

牛玉亮:剛一年多,我還不成熟呢。

記者:您是怎麼就想學習口技了呢?這從何說起呢?

牛玉亮:我小時候家住在朝陽區高碑店那兒,我們家在解放以前也是水鄉,葦塘特別多,通惠河的水也特別清。我們小時候在裡面洗澡,有很多蛤蟆、蚱蜢、鳥,還有各種各樣的動物,比如學蛤蟆叫,我小時候愛學。(學蛤蟆叫聲)這是癩蛤蟆,學青蛙(學青蛙叫聲),(學水鳥叫聲)這是水鳥,還有蟈蟈、蟬,小時候也愛學。小時候就喜歡玩,喜歡逮這些小動物。

記者:別的小朋友可能也就看看玩玩,您是喜歡學它們的叫聲,對它們的聲音特別感興趣。

牛玉亮:對對對。

記者:當時您不知道有口技這麼一說。

牛玉亮:不知道,我就好聽好學,有的大人說給我學兩聲,我就給他學兩聲,他聽著挺高興的。

(旁白)口技起源甚早。可以一直追溯至上古時代,人們為了狩獵,經常要模仿鳥獸的叫聲來欺騙並引誘它們,或以恐嚇的吼叫聲 驅趕圍獵野獸, 據史書記載,在公元前298年的戰國時期就有《孟嘗君夜闖 函谷關》的口技故事,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齊國孟嘗君田文因才能享譽 六國,遭嫉妒,秦昭襄王 準備殺害他。他讓門客學狗叫,盜得狐面裘,賄賂寵妃,取得「通行證」;又讓門客學雞鳴,使守關 官吏打開城門,因而逃脫。

口技作為表演藝術不晚於宋代。宋人《雜記》中說在京城的遊藝場裡,有「學鄉談」和「百鳥鳴」,指的都是口技。宋元戲劇中的「犬吠」、「雞叫」之類的舞臺效果,大多是表演口技的人在後臺完成的。

說到口技表演,大伙兒一定會想到清代林嗣環的這篇古文

+口技古文錄音

(旁白)文中描繪著火時百千人大呼、百千人哭、百千犬吠的嘈雜之聲,竟全然出自一人之口,讓人們對口技這門我國民間傳統藝術嘆為觀止。

憑著興趣,1953年,15歲的牛玉亮加入了雜技團,在工作中他才知道原來真的有口技這種藝術形式的存在。在雜技團工作三年後,他專門跑到上海拜在了口技大師周志成門下,正式成為一名口技演員。

牛玉亮:到那兒見到我們的老師了,老師挺高興,可以學口技就把我收了。

記者:聽著這拜師過程不是那麼困難,因為我們想口技是一門挺深的學問,怎麼你一去拜師就收了。除了您對口技那麼喜歡,有沒有學口技需要點什麼條件,您能給我們介紹介紹嗎?

牛玉亮:我老師一見我,首先我是北京人,說話北京味比較濃,牙齒比較好,牙齒是擋風的牆,有閉齒發音,有起齒發音,口技很講究這個。牙齒缺了留縫了不行,會跑氣。

記者:這硬體條件就是牙齒得好。

牛玉亮:而且給我規定了不能抽菸,不能喝酒,菸酒對聲帶有很大的影響。拜師後老師就跟我說了一句話,我永遠記著,「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意思就是說我把你收作徒弟之後,練成練不成在於你自己。

(旁白)師傅是這麼說的,牛玉亮也是這麼做的。從此,口技圈兒裡便多了一位起早貪黑、勤加練習的小夥子。

牛玉亮:黑白天的練,我早上5點多鐘起來,不吃飯不喝水,起來以後就出去練功,一直練到其他演員8點鐘起來練功。晚上演出完了之後,吃完夜宵了,他們都玩牌什麼的,我就上葦塘、河邊去體驗生活。聽蛤蟆叫,聽蚊子叫,學蚊子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你得讓蚊子咬你,你才知道它是什麼習性。蚊子不真咬你,它來的時候「嗯嗯」的叫,然後它就跑了,在你不知道的時候咬你。我身上讓蚊子咬的跟起痱子似的,我學的就特別有意思。(學蚊子叫)這個東西聽起來是一聽而過,但是學起來特別難。

記者:這個要不是經過您被咬這麼多包,估計沒有這麼深刻的一個學習過程和體會。

牛玉亮:口技演員必須深入生活,要了解生活才能表演生活。生活是藝術的源泉。

(旁白)在勤奮的練習下,牛玉亮的口技水平突飛猛進,不到一年的時間他迎來了自己的首次登臺演出。沒想到這次演出差點捅了簍子。

牛玉亮:我學了不到一年,我就在武漢參加了一次青年戲劇比賽大會,正好老師說小牛你上口技。我從來沒上過,結果第一場我就上去了,上去演鳥叫,底下的觀眾喜歡的不得了,都沸騰了。1958年武漢正在宣傳防空知識,我說我今天給大家說一說防空知識,我一拉警報,(學警報聲)外面的人就全跑了。我在雜技廳裡演的,其他場的人不知道,一聽警報響了以為真的是飛機來了呢,人就往外跑。派出所的人就急了,說不要跑不要跑,說雜技團牛玉亮在學口技呢。這幫人又往回跑,把整個場子圍起來了。後來派出所的人說牛先生,您可千萬別學口技的警報了,一學警報差點沒出人命。第一場演出得了一個教訓,演口技是因地而宜、因時而宜、因人而宜。

記者:剛才聽您講這個故事,我覺得一個是得到了教訓,同時我覺得您那是第一次表演,也應該是沒想到能引起這麼大的效果。一聽說是口技不是防空警報,人家還都往回跑,一聽到底是誰出的這聲。當時您可能也沒想到原來口技有這麼多人喜歡。

牛玉亮:這是第一場嘛,所以這在一生當中是印象最深的。

(旁白)口技在古代屬於屬「百戲」之一種,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後邊,俗稱「隔壁戲」。而且其中還有腹語術。運用嘴、舌、喉、鼻、等發音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民國初期,牛玉亮的師爺尹士林開始對『隔壁戲』 進行了改革,他從幕後走到觀眾的面前,通過增加肢體表演,形成了口技表演的藝術表現形式。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牛玉亮的師叔孫泰曾在朝鮮戰場上體驗生活,通過巧妙地運用麥克風,實現了用口技模仿汽車、火車、飛機、大炮等聲音,擴大了口技的模仿範圍。口技藝術就是在一代代的傳承中不斷發展創新。

對於從藝近60年的牛玉亮,除了每天都在練習口技,研究口技,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口技。

牛玉亮:在傳統老師的基礎上,我得有所發展,我是用循環發聲和循環運氣的方法來進行表演,這樣表演的口技氣源和聲域大大的擴大了。

記者:這種方法跟傳統的方法是不一樣的?

牛玉亮:不一樣。

記者:是您獨創出來的。

牛玉亮:對,我獨創的。比如說老母雞(學老母雞叫),雄雞的聲音是(學雄雞叫),我把它們組合在一塊,這就是多聲段模仿好幾種聲音。

記者:也就是您一個人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模仿好幾隻動物同時在叫,原來在傳統當中是不行的。

牛玉亮:不行。

記者:那這個方法您是怎麼琢磨出來的呢?

牛玉亮:我在一次一個生物教授講課的時候,當時是講鳥的結構,我挺愛聽。說鳥的發聲它沒有聲帶,它是用鳴管,它的鳴管兩邊有鳴管肌,鳴管肌是控制鳥發生的聲律。它用循環發聲的話,它吸氣發聲呼氣也發聲,所以鳥一口氣能叫很長時間。後來我一聽就想人能不能也用這種方法,後來我試驗了一下很真行。

記者:一堂生物課。

牛玉亮:對。

記者:讓您有一個創新,把這麼多年的口技有一個全新的發聲方式。

牛玉亮:算是一個創新吧。

記者:真是沒想到,一名口技的表演藝術家還會對別的學科感興趣。

牛玉亮:這就是借鑑,要博識嘛。

記者:牛老師,我覺得您也挺有意思,人家可能也就是聽聽鳥怎麼叫,您都去解剖人家的聲帶了。

牛玉亮:這是口技發展的需要,應該向各方面學習。你了解鳥的結構,你才能更好的表演鳥的聲音。

記者:牛老師,剛才您跟我們講了,其實口技這麼長時間最早就從模仿鳥等等這些動物開始。實際上現在出現的東西越來越多,您可能得觀察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不光是鳥,不光是動物。

(旁白)自從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口技項目的傳承人,除了表演,牛玉亮更肩負起了傳承的重任。不過談起口技現在的狀況,牛老爺子頻頻搖頭。

牛玉亮:實際上是晚點了,但是我們是慶幸的,要不然整個就全完了。現在別人我不敢說,我這一輩兒的能活動在舞臺上的就我一個了,所以我很著急。現在如果把口技傳承下來,難度特別大,我教了十幾個學生,沒有一個人能夠把傳統段子傳承下來。難在哪兒了?口技演員不但要有一個好的條件,還得有一個深入生活、學習生活、了解生活的態度。而且在練的時候基本功很難,口技是用口、齒、唇、舌、喉、小舌、口腔的軟顎,都要發聲。比如我們學一個烏鴉的叫聲,是用小舌來發聲(學烏鴉叫),小舌是幹什麼的?小舌在生理上是食道和氣道之間調節的,它不是發聲的。而我們口技演員必須用它發聲,所以練起來很難,練起來跟喝辣椒水一樣,鼻涕眼淚往下流。所以練來練去就灰心了,這道關過不去。現在的人很多都急功近利,急著到社會上演出掙錢去。

(旁白)這兩年,牛玉亮將全部心思都花在了口技傳承上。除了帶徒弟,他還舉辦了口技少兒培訓班,舉行了口技專場演出。他從1982年就開始策劃撰寫的中國唯一一本口技教學著作——中國口技和光碟也即將出版。而他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將這門古老的中國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牛玉亮:不這樣做不行,不給後人留點資料,一是對不起我上面的師叔,對不起祖宗,二是也對不起下面的孩子們。

記者:可是您現在已經70多歲了,還在這麼辛苦的做。

牛玉亮:不行,不能停,一停就麻煩了。國家既然給了我傳承人的稱號,我也得對得起國家,為國家多做點事,這也是我應該做的,也是我的老師對我的教育。

(旁白)近幾年興起的非遺熱,讓口技又重新煥發了光芒,也讓牛玉亮又燃起了希望。從去年開始,西城區推出「非遺傳承進校園」活動,口技也作為其中重要的一項內容走進了校園。牛玉亮和徒弟們每周都要在三十五中和紅蓮小學給孩子們上1個半小時的口技課程,不但教授技法,還給他們講述口技的歷史和文化傳承。牛老爺子說,在和孩子們的交流中,他更堅定了推廣口技的信心,沒準還能從中培養出幾個悟性高的好苗子,將來也能成為口技大師,讓這項中國古老技藝能被更多的人熟識、喜愛,一代代的傳下去!


 

相關焦點

  • 京中有善口技者,終於證實了文章沒有誇大,一人足矣,善假於物也
    口技,是我國一個傳統的雜技的項目,據說有兩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林嗣環的《口技》是多數人第一次接觸這個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的超能力。然而,到如今,很多人也並未真正聞其真容,並不知道孰真孰假。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
  • 烏魯木齊「口技王」學鳥叫氣死畫眉
    據新華社電家住烏魯木齊市爐院東社區的軍供員嚴新雲酷愛口技,張口便能模仿20多種鳥叫聲,人稱「口技王」,然而,就因為他高超的口技,社區裡養鳥的鳥友們都視他為「天敵」。  原來,嚴新雲的父親是個鳥迷,養了很多鳥,最鍾愛其中的一對畫眉。嚴新雲每次回家聽到畫眉叫總忍不住跟著學兩聲。
  • 答對拜你為師!
    答對拜你為師!第1個問題:老王、老金、小明和老楊3在一次駕校考試中抽到了曲線,請問最後誰沒通過?第2個問題:小明放了個捕鳥的籠子,結果發現籠子裡有一隻活鳥,為什麼籠子外面還有兩隻死的呢?第3個問題:有兩個人掉進河裡了,一個暈了的叫暈人,還有一個清醒的叫什麼?
  • 澳洲國鳥——琴鳥,擁有不輸於人類的口技
    來源:門蟲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譁者。這段古文小夥伴們肯定都有印象,是我們語文課本上《口技》中的一段內容。口技起源於上古時期,是人們為了獲取食物而發明的一種聲音運用方式,通過模仿動物的聲音來達到目的。後來更是被用於軍事和表演技藝之中,成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歷史上關於口技的故事也是數不勝數。那麼口技跟小編今天要介紹的動物又有什麼關係呢?
  • 有一個先天聖人,藉助凡人的肉身出世,拜鴻鈞老祖為師!
    天地出現以後,女媧娘娘創造人類出來,這個先天聖人藉助凡人的肉身出世,後來去了紫霄宮拜鴻鈞老祖為師,後來也有了名字,他就是家喻戶曉的太上老君,這點在誅仙陣那一回提到。封神榜講述的內容雖然是人間的武王伐紂,其實重點還是講述神界的封神大戰,參與者主要就是鴻鈞老祖的徒子徒孫,而前面提到的先天聖人,他也是鴻鈞老祖的徒弟。
  • 孔子問一個7歲小孩,天上多少星星,小孩回答後,孔子拜他為師
    在他周遊列國時也發生過許多有趣的事,眾所周知,孔子的桃李滿天下,卻不知這樣一位聖人也有過拜7歲小孩為師的經歷。這就應了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位孩子和孔子之間有著怎樣的淵源呢?「三難孔子」的故事不知大家是否都有聽說?講的便是孔子在周遊列國時碰到一位7歲神童項橐,從而被他三個刁鑽問題難住的故事。
  • 著名口技相聲表演藝術家王慶新亮相蘭州理工大學
    講堂特邀甘肅省國家一級演員、著名口技相聲表演藝術家王慶新老師和學校法學院校友、朗誦愛好者趙棟,為大家帶來主題為「當口技遇上朗誦——語言藝術的盛宴」的講座。  口技是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講座現場,王慶新老師為大家普及了地方曲藝的理論知識、曲藝的分類,講述了口技的由來、有關口技的成語故事,並現場表演了鳥叫聲、水滴聲、機械聲等傳統口技,惟妙惟肖,引得現場一片喝彩。
  • 7歲孩子回答後,孔子決定拜他為師!
    7歲孩子回答後,孔子決定拜他為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縱觀孔子的一生,會發現他有很多位老師,其中還有個七歲孩童,你是不是也在想,孔子為何要拜他為師呢?經過了幾個回合的較量,孔子是發自內心的敬佩這個七歲孩子的機智,所以當場就決定拜他為老師了,這個孩子的名字叫項橐,後來還被世人尊稱為「聖人之師」。當然這個聖人就是指的孔子,不管怎麼說,一個七歲的孩子能回答出那樣的問題,頭腦也是很聰明的。聰明的你們對此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評論!
  • 澳大利亞琴鳥:動物界的口技大師,能夠模仿數百種聲音
    琴鳥最大的特點是它的尾部有兩個比較長的羽毛,當琴鳥的兩根羽毛完全展開的時候,就像是一個毒蛇的形狀。禽鳥非常的擅長模仿其他聲音,在交配季節,雄性琴鳥會將自己模仿的聲音組合到一起,組成一個輕快的小曲子,以便於俘獲雌性的芳心。同鸚鵡和八哥不同,琴鳥不僅能夠模仿人類的聲音,還能夠模仿自然界中其他動物的叫聲,以及一些機器發出的聲音。
  • 小學生「0分作文」火了,為湊字數使出渾身解數,老師:拜你為師
    小學生「0分作文」火了,為湊字數使出渾身解數,老師:拜你為師 估計老師看到之後也是哭笑不得,是學生的境界太高了,語文老師都要「拜你為師」了。不過老師還是打上了大大的紅叉,並且在旁邊寫了個大大的0分。
  • 孔子問7歲小孩,天上有多少顆星星,小孩回答後,孔子拜他為師
    一般來說,年齡越大見識就越廣,學識會隨著年齡增長,但有時資歷少的年輕人也學識淵博,常能發表精彩看法,但許多年長者拉不下臉面請教年輕人,但孔子並非這樣,他還能做到不恥下問,還曾拜一個七歲的小孩為師,之所以拜師,是小孩回答了他一個「天上有多少顆星星」的問題,這是怎麼回事呢?
  • 異形詩《拜始祖》《認祖根》
    2006年河南電視臺《絕活大家亮》欄目以《絕活》進行了專題報導。大河報、東方今報多次採訪報導。其中,《狗年祥安》刊登發表後,被讀者評為20幅好春聯(叫掛飾)。2007年166首《縱橫詩》、《菱形詩》、《扇形詩》、《圓形詩》以「異形詩」為書名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並以「中原編著異形詩第一人」被收入河南地方文獻。
  • 網友:天才,拜你為師
    被傳到網上以後,也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有網友表示「天才,要拜你為師」,看來網友們也是被這名小學生的搞笑特質所折服。
  • 入選課本的《口技》,刪除的「少兒不宜」內容反映了原生態的相聲
    《口技》一文作者是林嗣環,文章由明末短篇小說集漲潮的《虞初新志》所引錄。這段文字前後還有內容,是講幾個人探討什麼聲音最讓人印象深刻,有個人說是「女子織布聲、男兒讀書聲」,遭到反對說是「太正統了」;又有個人說是「為官吏開道的呼喊聲、宴會笙歌之聲」,也遭到反對說是「太華麗了」;還有個人說是「婆媳對弈棋子敲打棋盤的聲」,還是遭到反對說是「太冷清了」;最後一個人便講了這段口技表演,方引起讚嘆。
  • 一個7歲小孩回答後,孔子立即行禮拜他為師
    當時孔子問他天上有幾顆星星,這個小孩回答之後,孔子就立即拜他為師了。下面就讓小編來講一些這段故事吧。孔子是一個非常謙虛的人,所以他在求學期間,就是聽說哪有名師就向他拜師學習。例如孔子聽說老子很有學問,所以就向老子拜師學習。而在孔子的老師中,不僅有老子這樣大他20歲的老師,也有一個年僅七歲的小孩,為什麼孔子要帶這個小孩為師呢?
  • 7歲小孩抿嘴吐出8字後,孔子拜他為師
    7歲小孩抿嘴吐出8字後,孔子拜他為師我們知道,歷史中的「教育專家」孔子經常喜歡周遊列國。某次孔子東遊的時候,碰到了一群小孩。可是這群小孩之中,有一個非常的怪。只見他動也不動的攔在孔子馬車前進的路上。孔子十分敬佩這個7歲孩子的機智,竟然拜這個孩子為老師了。這個小孩就是當時的項橐,雖然他與孔子對話的一些問題的回答,都是一些雕蟲小技,賣弄小聰明,但是也從中看出了這個7歲的孩子的機智。歷史中,不管認誰做老師,並不是資深最深的,誰能教會你知識的就是你的老師。
  • 男子學30年鳥叫 每天跟鳥"對話"1小時
    55歲的李昌利小時候就喜歡鳥兒,從學生時代開始學習口技,17歲時開始學習鳥叫聲。如今,已經學了30多年鳥叫聲的李師傅,學起鳥叫聲惟妙惟肖,就連各種鳥兒叫聲的特點也總結了幾條。百靈鳥、相思鳥、畫眉、喜鵲等鳥叫聲,從李師傅嘴裡出來,仿佛是真的聽到了鳥兒在身邊叫。  昨日,記者在長樂公園見到李師傅時,他正投入地和鳥兒對話。
  • 「花姐」張希永:因男扮女裝走紅,53歲拜趙本山為師後悄然消失
    三.高峰隱退的原因在53歲時,張希永正式拜趙本山為師,算是正式開始了自己的演藝生涯,而趙本山也感動於他草根出身卻堅持夢想的信念,為他在《鄉村愛情》裡特地安排了一個「花姐」的角色。事實證明,趙本山的眼光沒有錯。節目一經播出,花姐的登場就再創收視率新高,觀眾紛紛被這個傻裡傻氣卻心地善良的角色所吸引,成為忠實的節目粉絲。
  • 7歲孩童答後,孔子拜孩童為老師!
    7歲孩童答後, 孔子拜孩童為老師!文|稻草人孔子是我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徒弟可以算得上是繁星滿天,他的眾多徒弟在後世也創出了自己的名號,所以他可以算得上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老師。孔子的一生是非常富有傳奇色彩的,它並非是好為人師,而是對知識非常的渴望,他如果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就會去請教別人,不管別人是什麼身份,只要能回答上他的問題,那麼他就會拜別人為師。有一次,他在路上偶遇一個小孩,他看見小孩正拿一個棍子在地上亂寫亂畫。孔子看孩子正好擋在路中間便想著繞道而行。但他又來到了小孩的身邊,想看一看小孩到底是在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