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鐘版)
(20分鐘版)
《非遺時光》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口技及項目傳承人牛玉亮
(旁白)口技是一種民間表演技藝,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種聲音,能使聽的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2010年5月18號,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當時的北京宣武區申報的「口技」位列其中。牛玉亮成為這個項目的傳承人。
牛玉亮:我叫牛玉亮,生於1938年7月10日,我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口技項目傳承人。
(旁白)牛老爺子家住在大柵欄溼井胡同的一間小院裡,剛進小院記者就被一陣清脆的鳥叫聲吸引了過去。只見身材魁梧的老爺子左手提著個鳥籠,正在和裡面的鳥兒交流著什麼。
記者:牛老師,我一進來就聽見這鳥叫。
牛玉亮:這是我的老師,它教我呢,我跟它學的。
記者:這分不出來是它叫還是您學出來的。
牛玉亮:搞這個專業就得有專業的研究,除了真正教我學習口技的老師以外,我學鳥就是拜鳥為老師,向自然界學習。
(旁白)拜鳥為師,這在牛玉亮的學藝生涯中並不是第一次。1958年他剛剛開始學習口技沒多久,就和一隻黃鶯老師結下了不解之緣。
牛玉亮:我在1958年的時候,我剛學口技一年多,當時我在蕪湖演出,早上起來練早功。山上的鳥叫的比較清晰,山上有一座廟,廟後面有一顆大樹,樹上落了一隻黃鶯。我也不知道它是黃鶯,我就知道它叫的非常好聽。一聽挺美的,又悠揚又歡暢,我想跟它學,怎麼學呢?它叫了我就跟它學,這鳥一聽有回音了,它也感覺很奇怪,它不叫了,它觀察,後來它又叫了,我就跟它學。它覺得有點意思就沒有戒備了,後來它就一聲一聲的教我。我一跟它學,他特別高興,越叫越近,後來每天早上起來我6點鐘上山,它提前等著我,每天都提前等著我。它很善意的教我,甚至還糾正我不對的地方,我學的不夠悠揚,它就把聲音放長了教我。後來我學會了,它也特別高興,它離的我特別近,有時候落在我肩膀上一會兒又跑了,跟我特別親近。我一共在那兒呆了八天,第八天早上起來我們就走了,我們坐在大轎車上路過那顆樹的時候,我就看見這鳥還等著我去上課呢。從那兒開始我就稱它為鳥老師,它的聲音在我表演的時候每次都有,我給觀眾表演它的叫聲。
記者:剛才您講的這是1958年的經歷,但是現在講起來您還是記憶猶新,而且講述過程當中也是很感動的。這應該對您的印象是非常深的。
牛玉亮:對,所以我熱愛大自然,熱愛鳥,因為鳥是我的老師。
記者:牛老師,剛才您講的是1958年,那會兒已經開始從事這個職業了。
牛玉亮:剛一年多,我還不成熟呢。
記者:您是怎麼就想學習口技了呢?這從何說起呢?
牛玉亮:我小時候家住在朝陽區高碑店那兒,我們家在解放以前也是水鄉,葦塘特別多,通惠河的水也特別清。我們小時候在裡面洗澡,有很多蛤蟆、蚱蜢、鳥,還有各種各樣的動物,比如學蛤蟆叫,我小時候愛學。(學蛤蟆叫聲)這是癩蛤蟆,學青蛙(學青蛙叫聲),(學水鳥叫聲)這是水鳥,還有蟈蟈、蟬,小時候也愛學。小時候就喜歡玩,喜歡逮這些小動物。
記者:別的小朋友可能也就看看玩玩,您是喜歡學它們的叫聲,對它們的聲音特別感興趣。
牛玉亮:對對對。
記者:當時您不知道有口技這麼一說。
牛玉亮:不知道,我就好聽好學,有的大人說給我學兩聲,我就給他學兩聲,他聽著挺高興的。
(旁白)口技起源甚早。可以一直追溯至上古時代,人們為了狩獵,經常要模仿鳥獸的叫聲來欺騙並引誘它們,或以恐嚇的吼叫聲 驅趕圍獵野獸, 據史書記載,在公元前298年的戰國時期就有《孟嘗君夜闖 函谷關》的口技故事,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齊國孟嘗君田文因才能享譽 六國,遭嫉妒,秦昭襄王 準備殺害他。他讓門客學狗叫,盜得狐面裘,賄賂寵妃,取得「通行證」;又讓門客學雞鳴,使守關 官吏打開城門,因而逃脫。
口技作為表演藝術不晚於宋代。宋人《雜記》中說在京城的遊藝場裡,有「學鄉談」和「百鳥鳴」,指的都是口技。宋元戲劇中的「犬吠」、「雞叫」之類的舞臺效果,大多是表演口技的人在後臺完成的。
說到口技表演,大伙兒一定會想到清代林嗣環的這篇古文
+口技古文錄音
(旁白)文中描繪著火時百千人大呼、百千人哭、百千犬吠的嘈雜之聲,竟全然出自一人之口,讓人們對口技這門我國民間傳統藝術嘆為觀止。
憑著興趣,1953年,15歲的牛玉亮加入了雜技團,在工作中他才知道原來真的有口技這種藝術形式的存在。在雜技團工作三年後,他專門跑到上海拜在了口技大師周志成門下,正式成為一名口技演員。
牛玉亮:到那兒見到我們的老師了,老師挺高興,可以學口技就把我收了。
記者:聽著這拜師過程不是那麼困難,因為我們想口技是一門挺深的學問,怎麼你一去拜師就收了。除了您對口技那麼喜歡,有沒有學口技需要點什麼條件,您能給我們介紹介紹嗎?
牛玉亮:我老師一見我,首先我是北京人,說話北京味比較濃,牙齒比較好,牙齒是擋風的牆,有閉齒發音,有起齒發音,口技很講究這個。牙齒缺了留縫了不行,會跑氣。
記者:這硬體條件就是牙齒得好。
牛玉亮:而且給我規定了不能抽菸,不能喝酒,菸酒對聲帶有很大的影響。拜師後老師就跟我說了一句話,我永遠記著,「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意思就是說我把你收作徒弟之後,練成練不成在於你自己。
(旁白)師傅是這麼說的,牛玉亮也是這麼做的。從此,口技圈兒裡便多了一位起早貪黑、勤加練習的小夥子。
牛玉亮:黑白天的練,我早上5點多鐘起來,不吃飯不喝水,起來以後就出去練功,一直練到其他演員8點鐘起來練功。晚上演出完了之後,吃完夜宵了,他們都玩牌什麼的,我就上葦塘、河邊去體驗生活。聽蛤蟆叫,聽蚊子叫,學蚊子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你得讓蚊子咬你,你才知道它是什麼習性。蚊子不真咬你,它來的時候「嗯嗯」的叫,然後它就跑了,在你不知道的時候咬你。我身上讓蚊子咬的跟起痱子似的,我學的就特別有意思。(學蚊子叫)這個東西聽起來是一聽而過,但是學起來特別難。
記者:這個要不是經過您被咬這麼多包,估計沒有這麼深刻的一個學習過程和體會。
牛玉亮:口技演員必須深入生活,要了解生活才能表演生活。生活是藝術的源泉。
(旁白)在勤奮的練習下,牛玉亮的口技水平突飛猛進,不到一年的時間他迎來了自己的首次登臺演出。沒想到這次演出差點捅了簍子。
牛玉亮:我學了不到一年,我就在武漢參加了一次青年戲劇比賽大會,正好老師說小牛你上口技。我從來沒上過,結果第一場我就上去了,上去演鳥叫,底下的觀眾喜歡的不得了,都沸騰了。1958年武漢正在宣傳防空知識,我說我今天給大家說一說防空知識,我一拉警報,(學警報聲)外面的人就全跑了。我在雜技廳裡演的,其他場的人不知道,一聽警報響了以為真的是飛機來了呢,人就往外跑。派出所的人就急了,說不要跑不要跑,說雜技團牛玉亮在學口技呢。這幫人又往回跑,把整個場子圍起來了。後來派出所的人說牛先生,您可千萬別學口技的警報了,一學警報差點沒出人命。第一場演出得了一個教訓,演口技是因地而宜、因時而宜、因人而宜。
記者:剛才聽您講這個故事,我覺得一個是得到了教訓,同時我覺得您那是第一次表演,也應該是沒想到能引起這麼大的效果。一聽說是口技不是防空警報,人家還都往回跑,一聽到底是誰出的這聲。當時您可能也沒想到原來口技有這麼多人喜歡。
牛玉亮:這是第一場嘛,所以這在一生當中是印象最深的。
(旁白)口技在古代屬於屬「百戲」之一種,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後邊,俗稱「隔壁戲」。而且其中還有腹語術。運用嘴、舌、喉、鼻、等發音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民國初期,牛玉亮的師爺尹士林開始對『隔壁戲』 進行了改革,他從幕後走到觀眾的面前,通過增加肢體表演,形成了口技表演的藝術表現形式。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牛玉亮的師叔孫泰曾在朝鮮戰場上體驗生活,通過巧妙地運用麥克風,實現了用口技模仿汽車、火車、飛機、大炮等聲音,擴大了口技的模仿範圍。口技藝術就是在一代代的傳承中不斷發展創新。
對於從藝近60年的牛玉亮,除了每天都在練習口技,研究口技,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口技。
牛玉亮:在傳統老師的基礎上,我得有所發展,我是用循環發聲和循環運氣的方法來進行表演,這樣表演的口技氣源和聲域大大的擴大了。
記者:這種方法跟傳統的方法是不一樣的?
牛玉亮:不一樣。
記者:是您獨創出來的。
牛玉亮:對,我獨創的。比如說老母雞(學老母雞叫),雄雞的聲音是(學雄雞叫),我把它們組合在一塊,這就是多聲段模仿好幾種聲音。
記者:也就是您一個人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模仿好幾隻動物同時在叫,原來在傳統當中是不行的。
牛玉亮:不行。
記者:那這個方法您是怎麼琢磨出來的呢?
牛玉亮:我在一次一個生物教授講課的時候,當時是講鳥的結構,我挺愛聽。說鳥的發聲它沒有聲帶,它是用鳴管,它的鳴管兩邊有鳴管肌,鳴管肌是控制鳥發生的聲律。它用循環發聲的話,它吸氣發聲呼氣也發聲,所以鳥一口氣能叫很長時間。後來我一聽就想人能不能也用這種方法,後來我試驗了一下很真行。
記者:一堂生物課。
牛玉亮:對。
記者:讓您有一個創新,把這麼多年的口技有一個全新的發聲方式。
牛玉亮:算是一個創新吧。
記者:真是沒想到,一名口技的表演藝術家還會對別的學科感興趣。
牛玉亮:這就是借鑑,要博識嘛。
記者:牛老師,我覺得您也挺有意思,人家可能也就是聽聽鳥怎麼叫,您都去解剖人家的聲帶了。
牛玉亮:這是口技發展的需要,應該向各方面學習。你了解鳥的結構,你才能更好的表演鳥的聲音。
記者:牛老師,剛才您跟我們講了,其實口技這麼長時間最早就從模仿鳥等等這些動物開始。實際上現在出現的東西越來越多,您可能得觀察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不光是鳥,不光是動物。
(旁白)自從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口技項目的傳承人,除了表演,牛玉亮更肩負起了傳承的重任。不過談起口技現在的狀況,牛老爺子頻頻搖頭。
牛玉亮:實際上是晚點了,但是我們是慶幸的,要不然整個就全完了。現在別人我不敢說,我這一輩兒的能活動在舞臺上的就我一個了,所以我很著急。現在如果把口技傳承下來,難度特別大,我教了十幾個學生,沒有一個人能夠把傳統段子傳承下來。難在哪兒了?口技演員不但要有一個好的條件,還得有一個深入生活、學習生活、了解生活的態度。而且在練的時候基本功很難,口技是用口、齒、唇、舌、喉、小舌、口腔的軟顎,都要發聲。比如我們學一個烏鴉的叫聲,是用小舌來發聲(學烏鴉叫),小舌是幹什麼的?小舌在生理上是食道和氣道之間調節的,它不是發聲的。而我們口技演員必須用它發聲,所以練起來很難,練起來跟喝辣椒水一樣,鼻涕眼淚往下流。所以練來練去就灰心了,這道關過不去。現在的人很多都急功近利,急著到社會上演出掙錢去。
(旁白)這兩年,牛玉亮將全部心思都花在了口技傳承上。除了帶徒弟,他還舉辦了口技少兒培訓班,舉行了口技專場演出。他從1982年就開始策劃撰寫的中國唯一一本口技教學著作——中國口技和光碟也即將出版。而他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將這門古老的中國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牛玉亮:不這樣做不行,不給後人留點資料,一是對不起我上面的師叔,對不起祖宗,二是也對不起下面的孩子們。
記者:可是您現在已經70多歲了,還在這麼辛苦的做。
牛玉亮:不行,不能停,一停就麻煩了。國家既然給了我傳承人的稱號,我也得對得起國家,為國家多做點事,這也是我應該做的,也是我的老師對我的教育。
(旁白)近幾年興起的非遺熱,讓口技又重新煥發了光芒,也讓牛玉亮又燃起了希望。從去年開始,西城區推出「非遺傳承進校園」活動,口技也作為其中重要的一項內容走進了校園。牛玉亮和徒弟們每周都要在三十五中和紅蓮小學給孩子們上1個半小時的口技課程,不但教授技法,還給他們講述口技的歷史和文化傳承。牛老爺子說,在和孩子們的交流中,他更堅定了推廣口技的信心,沒準還能從中培養出幾個悟性高的好苗子,將來也能成為口技大師,讓這項中國古老技藝能被更多的人熟識、喜愛,一代代的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