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拉丁文是非常精確的語言,且邏輯嚴密(好像英國那種高級公學教授拉丁文其中一個目的是為了培養邏輯感)。以前跟澳洲小哥討論過這個問題,拉丁文的語法之所以複雜,是因為它裡面區分了許多情況(我記得16種?),包括時態、主語、性別等等,所以一句話說出來非常精確,不會有任何歧義。正因如此,只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能掌握。而拉丁文的日漸式微,
大概也跟它對語言使用者的要求過高有關係,畢竟高級的東西不容易普及。語言和政治及宗教密不可分。英語最初的發展無非是說英語的人徵服了其他語言的人,所以當時的語言版圖跟政治版圖是吻合的,但這個基本上是指口語的發展。書面英語替代拉丁文卻是因為當時的統治者Alfred發現懂拉丁文的宗教人士太少,於是決定把拉丁文教義全部翻譯成普通大眾能夠讀懂的英文,這才促進了書面英語的推廣。後來諾曼人的統治導致英文成了次於拉丁文和法語的第三語言。但其之所以沒有湮滅,是因為英文口語在當時實在是太普遍了(論群眾的力量),
所以法語對英語的入侵更多的不是替代英語,而是讓既有的英文單詞限縮語義,此即layering effect(分層效應)。比如apple以前是指所有的水果,但後來法語fruit來了之後,人們發現跟apple意思一樣,於是apple就變成了特指蘋果。另外當時說英語的人社會階層低於說法語的統治者,這點也反映在詞彙庫中。比如所有的動物詞彙(cow)本身就是英語,而動物的肉(beef)則來自法語,
因為動物宰割是說英語的農奴來做,而吃肉的則是說法語的上層階級。(嗯,感覺高級抽象詞彙貌似都是來自法語,justise也是呢)同一個詞彙,語義可以變得完全不同,甚至相反。比如chivalry,一開始就是指騎兵,而且意指用暴力徵服其他人的粗魯統治者,後來卻變成了褒義的騎士精神。很多名字,比如johnson, williamson, xxx-son,其實就是xxx的兒子的意思,
好像是某個地區(貌似是Norse)的人都是這麼用的,於是在當今英國的某個地方應該還是能看到很多xxxson的人名。哦還有個原因英語沒被法語替代,估計是法國貴族娶了英語平民,母親的語言總是更容易傳給孩子。後來14世紀的黑死病導致說法語和拉丁語的人死太多了(所以還是要考慮歷史的進程啊……),剩下都是些只會英語的人,於是書面/口頭英語歷經三個世紀的沉淪後,
全面取代拉丁語和法語,再次登上了歷史的舞臺……(果真是得屌絲者得天下)14世紀的喬叟大概是歷史上第一個把英語用到極致的文人。他的文字雅俗共賞,高級段子用法語詞彙,黃段子則用英語。哦,還有Tyndale的聖經(雖然此人最後特別悲慘),直到1535年左右(?)是英文聖經合法出版的時候。之前的每次英語的大發展都是外侵造成的,但是隨後則是在打敗無敵艦隊之後英國的向外擴張所進口的一萬多新詞彙和新思想(與進口食物一起),以及英語向其它國家的迅速擴張。在當時,葡萄牙語阿拉伯語和印度語的版圖早已領先英語。原來醫學和科學的詞彙大多來自於拉丁語,連quantum computation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