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性推理:為什麼我們很難去改變自己的想法?

2020-12-05 36氪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人類之所以被視作高級動物,其原因之一,就在於人類的思維和認知能力。然而,面對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也必然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觀點。在遇到矛盾與分歧的時候,為什麼我們總是傾向於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別人就永遠是錯的呢?為什麼我們很難去改變自己固有的想法呢?這篇文章,原標題是Motivated Reasoning: Why It’s Hard to Change Your Mind,作者Thomas Oppong在文章中主要介紹了影響我們人類認知和思考的一個概念:動機性推理,以及如何儘量避免陷入動機性推理的漩渦,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圖片來源:rawpixel.com

你是否思考過,為什麼我們在鐵定的事實面前,仍然很難去改變自己固有的想法?

實際上,這個問題的背後,其主要原因就在於「動機性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而要去勸服那些懷有強大信念、價值觀或者意識形態的人,則難如登天。

即便你向他們展示出科學理論依據、歷史證據、有關圖片或視像材料來支撐你的觀點,他們卻依然毫不動搖地守護他們的立場。

這實際上也是人類的天性。

我們在認知和學習過程中,本來就存在偏見。我們更加偏向於符合我們世界觀的事實,但對於那些與自身價值觀背道而馳的事實,我們只會嗤之以鼻。

我們會故意遠離各種帶有威脅性的信息,並且會刻意靠近那些友好型的信息。無論是針對「捕食者」而言,還是在數據、信念以及價值觀等方面,我們都會傾向於採用「要不戰鬥,要不逃跑」這個策略。

我們的推理判斷能力,取決於令人難以相信的認知偏見。

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曾說,「我們的推理過程,更像是一個為客戶辯護的律師,而不是探索事實真相的法官或科學家。」

正是基於動機性推理,我們才得以在沒有正常檢視的前提下更加樂意地去相信我們所認可的內容。對於符合我們價值觀的新信息,我們更加會更加欣然去接受,但對於不符合我們價值觀的新信息,我們則會批判性地去分析甚至持有不同意見。

如果你採用了動機性推理方式,哪怕是在既定的事實面前,你可能也不會改變你的觀點或看法。

《當預言失敗時》(When Prophecy Fails)這本書的作者利昂·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 )就曾在其書中寫道,「有信念的人是很難去做出改變的。」

「如果你告訴他,你不同意他的觀點的話,它肯定會轉頭就走。如果你向他展示有關數據和事實證據的話,他會直接質疑你的信息來源。如果你要用邏輯來挑戰他的話,他甚至會直接無視你的觀點……我們來做個假設:如果向他呈現毫不含糊並且確鑿的證據來證明其觀點是錯的,會有什麼後果?他只會更加堅定他的信念,並且比之前還更加信服他所認可的看法。」費斯汀格寫道。

如果你受到「動機性推理」的影響,你的偏見只會進一步加強,從而進一步影響你的判斷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你也只會更加關注那些符合你自身價值觀的信息。

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高級編輯朱莉·貝克(Julie Beck)就曾寫道,「動機性推理,實際上就是人們如何進一步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內容。他們的眼中只會看見自己想看見的信息,然後欣然接受它;對於那些與其信念背道而馳的信息而言,他們則會加以迴避、無視、遺忘、爭執甚至貶低。」

更加感性的人,在看待某些事情上,更容易產生「一邊倒」的認知。所以,他們也自然而然地會看到或者聽到他們所想要的答案。

縱觀整個社會,動機性推理也無處不在。獲取更多的信息,反而會讓這個問題變得更加複雜。

「獲取更高階的知識,會更容易讓人採用動機性推理方式。其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在於他們在提出反對式論調的過程中,能夠擁有更多的素材源。」貝克寫道。

在法律領域,無論是控方還是辯方律師,他們都會採用動機性推理方式來進行證明被告人是否有罪。但與之相反的是,無論是法官還是陪審團,他們則會使用演繹推理來進行判斷。

在政治或宗教領域,具有較強信念、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人,通常都會無視與其原有信念背道而馳的矛盾觀點,這也是一種幫助他們避免認知失調的現象。所謂認知失調,即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之前一貫的認知產生分歧、從一個認知推斷出另一個對立認知時產生的不愉快或不舒適的情緒。

在矛盾證據面前,那些不想受認知失調所影響的人,只會進一步強化他們的信念。

著名經濟學家J.K.加爾布雷斯(J.K. Galbraith)曾寫道,「面對改變觀念和不做任何改變兩種選擇,幾乎所有人都更傾向於後者。」

在面對全新觀點面前,大多數人都似乎偏向於之前已經接受並認可的信念。與其改變自己的固有看法,最簡單舒適的做法,則是直接無視那些不一致的看法,這也和我們的身份認知和價值觀緊密相連。

圖片來源:Pexels.com

如何儘可能避免動機性推理?

要改變我們多年以來建立的信念和認知,實屬不易。人們更加傾向於「心理捷徑」,即人們會想方設法地把他們早已欣然接受的結論當作參考標準。

然而,認知偏見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說儘可能地減少或避免。這個過程,不僅需要藉助於許多可能會挑戰固有信念的信息,而且還需要具備想要做出改變的動機。

說到底,固有的觀念或想法,雖然的確很難改變,但這並不意味著不能改變。

不過,從好的方面來看,在嘗試減少或者避免動機性推理的過程中,你會進一步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你也會發現自己能夠得到更好的結果。

思維能力的提高,還能進一步促進決策能力的提高,它也能給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更積極的結果。

如果要去勸服甚至去改變某個人的看法,首先要保持開放的心態。那些持有異見的人士,必然會提出不一樣的解釋。而實際上,你自己的解釋,也有可能像他們的一樣,充滿了各種主觀臆斷和漏洞。

因此,在保持開放心態的前提下,還要對自身的假設和信念提出質疑。除了對萬事萬物保持大局觀和全局觀念,還要特別留意支撐你個人看法的那些信息來源。

海特在其撰寫的《正義之心》(The Righteous Mind)一書中寫道,「就道德或政治相關的事項而言,如果你真心希望改變他人的看法,那你應該在分析這件事情的時候,既要從自身角度來看待,又要站在對方角度來思考。如果你真能做到站在對立角度深入直觀地去思考和分析,你也許還會進一步拓展自己的思維。」

其次,如果要勸服他人改變其觀點和看法,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在溝通對話過程中,一定要仔細考慮思考問題的角度和表現情況。誰都不想丟了面子,或者讓別人覺得自己很愚蠢。當然,你也別指望對方立馬就拋棄自己堅信的觀點。

此外,不要試圖在溝通過程中佔上風,認為自己一定要勝過於對方。相反,你應該在這個過程中去學習。

正如判斷與戰略專家朱莉婭·加萊夫(Julia Galef)所言,「要想保持正確的判斷、做出正確的決策,這基本上取決於你自己的心態。」

要提高自己的判斷能力,就必須要在面對異見的情況下,嘗試去激發自己的好奇心,而不是立馬就採取戒備甚至攻擊措施。

所以,真正值得你思考的問題是:你最希望得到的是什麼,是為自己的信念去辯護,還是盡你所能地去進一步認清這個世界?

譯者:俊一

相關焦點

  • 「TED雙語演講稿」為什麼你總認為自己是對的 即使你錯了
    然而,這就是科學家 稱之為「動機性推理」的一個案例。 正是這種存在於我們無意識的動機 以及我們的欲望和恐懼, 塑造了我們解讀信息的方式。 有些信息和想法 感覺就像是我們的盟友。 我們希望它們能贏。 我們想要保護它們。 還有些信息和想法感覺就像是敵人, 我們就想要打垮它們。 這就是為什麼我把動機性推理 稱作「士兵型思維模式」。
  • 人生最大的秘密是吸引力法則,改變現在的想法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
    4、想改變人生,我們就必須在某個時刻決定自己要與快樂為伴,而不是繼續受苦。唯一的辦法就是尋找一切可以令自己感恩的事物,無論是什麼。5、把精力投注於那些讓你感到快樂的想法,你就會變得快樂,並且你生命裡的點點滴滴也會開始向好的方向發展!6、同類相吸。
  • 屈道秋|歸納推理與演繹推理
    歸納推理:個別性知識推出一般性結論的過程,是一種客觀思維的過程;歸納推理有兩個特點:一是比較,二是找到共同點,掌握這兩點就可以得心應手地運用此方法。歸納推理以規律、理性、確定性使我們避開愚昧走進智慧;人們能在礦石中找到金子,在茫茫大海中找到珍珠。動物趨利避害是出於本能,人類學習思考是出於理性;哪裡有存在的想法,哪裡就有存在的事實。
  • 心理學家:想法能控制大腦行為!網友神回復:大腦有自己的想法?
    讓你想不明白的是對事情的看法還是想法?網友:有自己的想法!再講一個故事吧就是說在沙漠裡有一隻駱駝,走的過程中腳踩到了小玻璃瓶,把腳硌了一下,玻璃也沒碎,這時,它完全可以不去理會這個小插曲,繼續走,但它就是大動肝火,腳又用力去踢那個小瓶子,但這下真的碎了,腳瞬間出現了一個傷口,血跡引來了沙漠裡的腐蝕者,禿鷹,兇狠的狼,和成群結隊的螞蟻,駱駝臨死前嘆到:我為什麼和一個玻璃瓶生氣呢?那當你看到這個故事時你有什麼樣的看法呢?
  • 你改變不了環境,但可以改變自己
    你改變不了環境,但可以改變自己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裡,我們衝動過,焦慮過,不安過,但是在職場打滾,行走於社會中,你就要有能抵擋一切的勇氣,很多事情不你,你不知道自己的潛力有多大,有時候人的脆弱可以不堪一擊,但是同樣,堅強起來,可能連你自己都害怕。
  • 歸納推理與演繹推理:如何讓自己更有說服力?
    比如,倫理學家認為,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標準會改變,而且世界各地對同一事物的標準也可能不同,因此,要建立絕對真理、判定某事到底是對還是錯,則並不簡單。 當論及推理時,措辭得體的陳述可以被看作具有客觀真理。而有些具有客觀真理的陳述,則又可能無法具體評判。比如,對於「世界上並不存在外星人」這一說法,雖然其它地方有證據證明其存在,但我們目前卻沒有證據來證明它們到底存在還是不存在。
  • 這幾個很難理解的星座,看看有沒有中了自己
    很難理解的星座,摩羯座頑固任性,天蠍座神秘感十足 我們很多時候雖然很想要看透一個人,但是每個人的內心都會有很多不同的想法,不是我們想要看懂就能看懂的,越是喜歡一個人我們就越想要了解一個人,但是有些人總是會將內心的真實想法藏起來,生怕被別人知道了。
  • 我們為什麼會抑鬱?在抑鬱時,我們能找到什麼方法來挽救自己
    ……生活中各種瑣碎的事情都有可能埋藏著刺痛神經的針,讓我們在剎那間就痛不欲生,好多次在心裡抱怨道:為什麼我會這麼倒黴?當然,這並不是說負面情緒就全都是不好的,良性狀態下的負面情緒,對於我們的思考是有促進作用的,就比如我在《長大以後,你還討厭這個世界嗎?》這篇文章中就有說過,人們在萬籟俱靜的時候去叩問一下自己的心靈,會更容易發覺到自己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樂觀積極,並沒有像以前以為的那麼欣賞這個世界,也會更容易發覺自己之前忽略的一些細節問題,剎那間想通了自己為什麼會做錯事!
  • 摸索關於時尚的規律,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必讓自己隨波逐流
    每一個人對於時尚都有自己的想法,我們不一定要隨波逐流,也不一定要根據別人的想法,只要安排好自己,勇敢地去表達就可以了。對於過去的自己不要太過失望,但是現在好好努力,其實美好的明天就在眼前,這樣你就能擁有更好的狀態,這樣你的未來就更有希望。
  • 為什麼對自己的生活境況不滿意,卻又遲遲無法做出改變?
    一方面,我們對自己的生活並不滿意,另一方面,我們又不知如何才能改變這一境況。破局的關鍵是什麼?改變應該從何做起?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一個聽起來有點俗氣,但卻沒有從專業角度被足夠討論過的概念——勇氣(courage)。
  • 我們很難掌握自己,唯一的辦法只有拿自己與周圍的人比較
    在與人交往中,我們可以學到以下三種東西:  1.他人讓你更了解自己  一般人都愛犯一個毛病,就是自以為最了解自己。事實上,我們對自己的所知極為有限,幾乎無法具體地描述自己的個性、能力、長處和短處。當你以為「這就是真正的自己」時,通常只看到「有意識的自我」和「行動的自我」,而這些都只是自我的一部分而已。
  • 明知道自己過得不好,我們為什麼還是不願意改變現狀?
    毫無疑問,不願意做出改變,即使是聰明如我們的人類,遇到諸如超級病菌、致命病毒、隕石撞擊、世界大戰作為個體也是一樣,當我們看到以前不如你的某某某現在居然過得比你好?!除了妒忌悔恨。我們更應該想到的是:明知道自己過得不好,我們為什麼還是不願意改變現狀?比如,明明知道重要工作報告的due day快到了,卻遲遲不願意儘快著手對應。而是一拖再拖,最終在deadline前草草完成。最後報告被領導勉強接受或者嫌棄一番。
  • 時下為什麼需要更多的「科學懷疑論者」?
    為什麼會這樣呢?《如何獨立思考》一書認為,我們會憑藉現有的知識和範例體系去試圖了解整個世界,拼湊各種信息來證實自己的各種想法,根據自己創造的理論來揭示那些模稜兩可的經歷,經過主觀臆斷的強化後,「我們發自內心地覺得我們無比正確。倘若有人膽敢反對或者鼓吹別的意見,我們就會對他們懷有戒心,甚至是敵意。」
  • 大膽想法!科學家猜測:人類或早已被時光機改變,只是我們不知道
    前言:大膽想法!科學家猜測:人類或許早已被時光機改變了歷史,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你說起時光機,我們對時光機的認識大多應該是源於小時候的日本動漫吧,在這部動漫裡,主角帶著它的主人用時光機穿越到過去和未來,讓他去感受從前和未來的生活,以及去看看大雄到底都經歷過什麼。所以看到這部動漫,我們也希望我們能有一臺時光機,可以隨意的穿梭於不同的時間和空間。
  • 心理學:改變自己是「神」,想要改變別人,那是「神經病」
    這個「基模」也會影響我們對事情客觀的看法和分辨,更多的是來自我們潛意識當中對一些事物的判斷,這源於每個人的生活經歷。 同時,我們會認為自己是對的,自己是正確的,這個原因有很多。 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稱為信念固著,一旦人們為錯誤的信息建立了理論基礎,那麼就很難再讓他們否定這條錯誤的信息。
  • 內向不愛說話,要怎麼改變自己?
    相信不少小夥伴並沒有使用過專業的測評去測量自己的性格傾向,更多的是通過日常行為判斷去做的評估,因為性格沒有好壞之分,所以我們也沒有必要給自己或者別人隨便貼標籤,不管我們是屬於哪種性格,都會存在優勢和風險。第二個是:3歲看大,7歲看老,性格到25歲之後會趨於穩定不變,性格雖然很難去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的是我們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