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人類之所以被視作高級動物,其原因之一,就在於人類的思維和認知能力。然而,面對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也必然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觀點。在遇到矛盾與分歧的時候,為什麼我們總是傾向於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別人就永遠是錯的呢?為什麼我們很難去改變自己固有的想法呢?這篇文章,原標題是Motivated Reasoning: Why It’s Hard to Change Your Mind,作者Thomas Oppong在文章中主要介紹了影響我們人類認知和思考的一個概念:動機性推理,以及如何儘量避免陷入動機性推理的漩渦,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圖片來源:rawpixel.com
你是否思考過,為什麼我們在鐵定的事實面前,仍然很難去改變自己固有的想法?
實際上,這個問題的背後,其主要原因就在於「動機性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而要去勸服那些懷有強大信念、價值觀或者意識形態的人,則難如登天。
即便你向他們展示出科學理論依據、歷史證據、有關圖片或視像材料來支撐你的觀點,他們卻依然毫不動搖地守護他們的立場。
這實際上也是人類的天性。
我們在認知和學習過程中,本來就存在偏見。我們更加偏向於符合我們世界觀的事實,但對於那些與自身價值觀背道而馳的事實,我們只會嗤之以鼻。
我們會故意遠離各種帶有威脅性的信息,並且會刻意靠近那些友好型的信息。無論是針對「捕食者」而言,還是在數據、信念以及價值觀等方面,我們都會傾向於採用「要不戰鬥,要不逃跑」這個策略。
我們的推理判斷能力,取決於令人難以相信的認知偏見。
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曾說,「我們的推理過程,更像是一個為客戶辯護的律師,而不是探索事實真相的法官或科學家。」
正是基於動機性推理,我們才得以在沒有正常檢視的前提下更加樂意地去相信我們所認可的內容。對於符合我們價值觀的新信息,我們更加會更加欣然去接受,但對於不符合我們價值觀的新信息,我們則會批判性地去分析甚至持有不同意見。
如果你採用了動機性推理方式,哪怕是在既定的事實面前,你可能也不會改變你的觀點或看法。
《當預言失敗時》(When Prophecy Fails)這本書的作者利昂·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 )就曾在其書中寫道,「有信念的人是很難去做出改變的。」
「如果你告訴他,你不同意他的觀點的話,它肯定會轉頭就走。如果你向他展示有關數據和事實證據的話,他會直接質疑你的信息來源。如果你要用邏輯來挑戰他的話,他甚至會直接無視你的觀點……我們來做個假設:如果向他呈現毫不含糊並且確鑿的證據來證明其觀點是錯的,會有什麼後果?他只會更加堅定他的信念,並且比之前還更加信服他所認可的看法。」費斯汀格寫道。
如果你受到「動機性推理」的影響,你的偏見只會進一步加強,從而進一步影響你的判斷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你也只會更加關注那些符合你自身價值觀的信息。
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高級編輯朱莉·貝克(Julie Beck)就曾寫道,「動機性推理,實際上就是人們如何進一步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內容。他們的眼中只會看見自己想看見的信息,然後欣然接受它;對於那些與其信念背道而馳的信息而言,他們則會加以迴避、無視、遺忘、爭執甚至貶低。」
更加感性的人,在看待某些事情上,更容易產生「一邊倒」的認知。所以,他們也自然而然地會看到或者聽到他們所想要的答案。
縱觀整個社會,動機性推理也無處不在。獲取更多的信息,反而會讓這個問題變得更加複雜。
「獲取更高階的知識,會更容易讓人採用動機性推理方式。其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在於他們在提出反對式論調的過程中,能夠擁有更多的素材源。」貝克寫道。
在法律領域,無論是控方還是辯方律師,他們都會採用動機性推理方式來進行證明被告人是否有罪。但與之相反的是,無論是法官還是陪審團,他們則會使用演繹推理來進行判斷。
在政治或宗教領域,具有較強信念、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人,通常都會無視與其原有信念背道而馳的矛盾觀點,這也是一種幫助他們避免認知失調的現象。所謂認知失調,即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之前一貫的認知產生分歧、從一個認知推斷出另一個對立認知時產生的不愉快或不舒適的情緒。
在矛盾證據面前,那些不想受認知失調所影響的人,只會進一步強化他們的信念。
著名經濟學家J.K.加爾布雷斯(J.K. Galbraith)曾寫道,「面對改變觀念和不做任何改變兩種選擇,幾乎所有人都更傾向於後者。」
在面對全新觀點面前,大多數人都似乎偏向於之前已經接受並認可的信念。與其改變自己的固有看法,最簡單舒適的做法,則是直接無視那些不一致的看法,這也和我們的身份認知和價值觀緊密相連。
圖片來源:Pexels.com
如何儘可能避免動機性推理?
要改變我們多年以來建立的信念和認知,實屬不易。人們更加傾向於「心理捷徑」,即人們會想方設法地把他們早已欣然接受的結論當作參考標準。
然而,認知偏見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說儘可能地減少或避免。這個過程,不僅需要藉助於許多可能會挑戰固有信念的信息,而且還需要具備想要做出改變的動機。
說到底,固有的觀念或想法,雖然的確很難改變,但這並不意味著不能改變。
不過,從好的方面來看,在嘗試減少或者避免動機性推理的過程中,你會進一步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你也會發現自己能夠得到更好的結果。
思維能力的提高,還能進一步促進決策能力的提高,它也能給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更積極的結果。
如果要去勸服甚至去改變某個人的看法,首先要保持開放的心態。那些持有異見的人士,必然會提出不一樣的解釋。而實際上,你自己的解釋,也有可能像他們的一樣,充滿了各種主觀臆斷和漏洞。
因此,在保持開放心態的前提下,還要對自身的假設和信念提出質疑。除了對萬事萬物保持大局觀和全局觀念,還要特別留意支撐你個人看法的那些信息來源。
海特在其撰寫的《正義之心》(The Righteous Mind)一書中寫道,「就道德或政治相關的事項而言,如果你真心希望改變他人的看法,那你應該在分析這件事情的時候,既要從自身角度來看待,又要站在對方角度來思考。如果你真能做到站在對立角度深入直觀地去思考和分析,你也許還會進一步拓展自己的思維。」
其次,如果要勸服他人改變其觀點和看法,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在溝通對話過程中,一定要仔細考慮思考問題的角度和表現情況。誰都不想丟了面子,或者讓別人覺得自己很愚蠢。當然,你也別指望對方立馬就拋棄自己堅信的觀點。
此外,不要試圖在溝通過程中佔上風,認為自己一定要勝過於對方。相反,你應該在這個過程中去學習。
正如判斷與戰略專家朱莉婭·加萊夫(Julia Galef)所言,「要想保持正確的判斷、做出正確的決策,這基本上取決於你自己的心態。」
要提高自己的判斷能力,就必須要在面對異見的情況下,嘗試去激發自己的好奇心,而不是立馬就採取戒備甚至攻擊措施。
所以,真正值得你思考的問題是:你最希望得到的是什麼,是為自己的信念去辯護,還是盡你所能地去進一步認清這個世界?
譯者: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