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4日,偉大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在逝世一周年之際,霍金的最後著作《十問:霍金沉思錄》()的中文簡體版由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正式推出。
Brief Answers to the Big Questions
霍金的著作頗多,為人熟知的就有《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大設計》等,《十問:霍金沉思錄》則是霍金第一次面向普通大眾而寫的一本科普書。在書中,他以一貫的通俗寫法,簡明而深刻地回答了大眾關注的關於宇宙本源和人類未來的十大熱點問題,諸如:上帝存在嗎?宇宙中存在其他智慧生命嗎?黑洞中是什麼?我們應去太空殖民嗎?人工智慧會不會超過我們……這些問題有根植於霍金的科學領域的,也有超出了他的研究範圍的,但他也給出了自己的預測和判斷,展現了他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
《十問:霍金沉思錄》的英文版在2018年10月推出,一上市便登上了亞馬遜圖書暢銷榜。英文版中,霍金的好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基普·索恩為本書撰寫了導言,曾在電影《萬物理論》中扮演了霍金的奧斯卡影帝、「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也為本書撰寫了前言,談及他出演電影時,曾花了幾個月時間研究霍金的貢獻和他的殘疾。此次推出的中文簡體版,除了這兩篇文章之外,還特別收錄了騰訊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專門為霍金而寫的紀念文章。澎湃新聞經授權,摘錄馬化騰所寫紀念文章:
《十問:霍金沉思錄》,【英】史蒂芬·霍金/著 吳忠超/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9年3月版
霍金博士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奇妙的世界。我幼年時喜歡遙望星空,對浩瀚宇宙的奧秘十分好奇。對於我這樣的天文愛好者來說,霍金關於宇宙種種問題的回答,很大程度滿足著我們的好奇心。但是,他帶給我們的遠遠不止於此。在我看來,霍金向我們展現了:一個現代人應該如何去思考、面對和創造未來;如何以赤子之心面對宇宙,在困境中不失去信心、樂觀以及對人類的愛;如何點燃自己的想像力與好奇心,成為照亮人類前進道路的亮光……這些都是他留給我們最好的禮物。
在霍金的文章中,我找到了一些線索。他能為我們帶來那麼多禮物的原因,除了過人的天賦,還有良好的教育。他特別提到,十四歲時碰到的一位老師,如何鼓勵自己創造性地思考。他承認,「每個傑出的人背後,都有一位特別的老師」。我相信,未來的教育需要更多特別的老師,來呵護每一個孩子的想像力與好奇心。像霍金這樣好奇「宇宙如何運行」的孩子,只有不斷得到鼓勵,才能克服重重困難,最終發現前人未知的奧秘。這是科學發現與技術創新的基礎。
霍金還把目光投向更深遠的未來。他對人類是否能善用科技心存擔憂,尤其今天我們已經掌握了毀滅人類自己的技術,我們就不得不參與一場「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賽跑:
人類善用科技的智慧必須勝過日益強大的科技。我認為,確保人類在賽跑中獲勝的關鍵在於,未來的孩子們是否能夠擁有一雙相互協調、同等強壯的「腿」:科技與文化。這是未來教育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騰訊作為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科技與文化公司正在深入思考的方向。
霍金不僅僅是一位向我們傳遞科學知識的學者,他對於未來人類命運的思考和關切本身,就是人文教育的典範。他給未來的年輕人留下一連串待解的問題:
生命如何在地球上誕生?
意識究竟是什麼?
我們在宇宙中是孤獨的嗎?
可以說,這些問題既是科學問題,也是文化問題。對於未來,我與霍金博士一樣樂觀。我也相信,無限的星空一定蘊藏著解決我們生存問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