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粉絲捧得很高的spacex星艦,其首個全尺寸原型機SN8即將進行15公裡亞軌道飛行。咱不糾結這個15公裡算不算亞軌道,就看看15公裡飛行到底有什麼看點?

15公裡也就是15000米,比一般民航飛機巡航高度要高一些,屬於平流層範圍。當然,這個高度其實很多飛機都可以達到,甚至美國還有一個叫X-15的驗證飛機,其極限升高達到10萬8千米,X-15的飛行員被譽為開飛機的太空人!所以,很多人好奇星艦在這個高度測試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星艦的測試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
1、地面測試:也就是固定在測試架上測試,並不離開地面,相關測試包括輔助系統測試、極限壓力測試、低溫及耐壓測試、預燃燒室測試、發動機靜態點火測試等。
2、空中測試,該項測試包括2個階段,分別是:
1)低空測試:主要是指150米低空跳躍,之所以稱為跳躍,是因為星艦原型機點火起飛是直上直下,並沒有改變星艦的飛行姿態。該項測試主要可以測試飛行控制、受力情況、發動機性能、著陸系統等。

2)高空測試:是15~20公裡測試,也被稱為亞軌道測試,是星艦入軌前最重要的測試,它的測試項主要是飛行姿態控制、艦體結構受力、燃料轉移、重新點火、受控著陸測試等。在入軌前,預計要進行數次高空飛行測試。
3、入軌測試:成為真正星艦的最關鍵一步,一旦入軌成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星艦了,相當於在真空低溫的太空環境下中測試整個太空飛行器的所有方面表現。
相對於跳躍150米的星艦SN5、SN6原型機,SN8不但安裝了頭錐(鼻錐),也安裝了襟翼,這些都是測試空氣動力方面的,它們可以幫助星艦在飛行中更加穩定,降落控制更加容易。星艦隻有在大氣層飛行才會涉及到空氣動力方面,要麼降落火星,要麼重返大氣層,所以從該項測試可以看到星艦的目的必定是殖民其他行星以及重複使用。

說到星艦SN8在15公裡測試的目標時,馬斯克曾說:星艦在飛行過程中實現「穩定、帶有空氣動力學襟翼的受控制降落」已經非常好,如果還能將推進劑從主油箱轉移到頂部和重燃將是一個重大的勝利。」 如果可以準確地理解機身襟翼在下降過程中是如何控制俯仰、偏航和翻滾的,從而使飛船能夠很好地定位,從而重新點燃、翻轉和著陸,這將是一個巨大的勝利。

當然,只要是測試就會存在失敗的風險,老馬表示已經為此做好準備,甚至坐等SN8的失敗,因為經過改進的SN9也已經快完成了。技術更迭的測試,失敗並非一件純粹的壞事,反而是揭露未考慮到問題的必要步驟。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正是如此,SN8的成功並非簡單地飛起來,而是看飛行過程的細節表現。
不過對Spacex星艦SN8亞軌道的首飛還是信心滿滿的,畢竟獵鷹9號一級火箭如此科幻的再入大氣已經實施了數十次,姿態控制穩如磐石。對於15公裡飛行的星艦來說,相信也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我們坐等見證人類邁向星辰大海的歷史性一刻吧。